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33|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 第54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2 21: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三月,汉王自临晋渡河。魏王豹降,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卬,置河内郡。

  【白话】三月,刘邦从临晋关渡过黄河。魏王魏豹投降,领兵追随刘邦。汉军攻克河内郡,俘虏殷王司马卬,将其领地设置为河内郡。

  【姚论】刘邦以丞相萧何在关中统领政事,以大将军韩信在关中统领军事,自己则亲率汉军主力出关讨伐项羽。在黄河以南,随着三川郡和颍川郡的归降,汉军兵锋已能直达楚国边境。在黄河以北,汉军前进的障碍主要是西魏国和殷国。西魏王魏豹原是魏王,统领东郡、砀郡、河东郡和河内郡。天下分封时,项羽将东郡和砀郡划入自己的西楚国,又将河内郡封给了司马卬,称“殷王”,只把河东郡留给了魏王豹,又从赵国划来上党郡,以这两个郡作为魏王豹的封国,称“西魏王”。魏王豹的领地由四个郡改成两个郡,心中不满可想而知,因此当汉军主力到来时,魏王豹很快就投降了刘邦。

  【原文】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及诸侯叛秦,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白话】起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陈平,家境贫寒,喜好读书。乡里祭祀土地神时,陈平主持分割祭肉,将祭肉分得非常均匀。父老们都称赞道:“真好,陈家的小伙子分割得真是好!”陈平道:“唉,如果有朝一日能让我主宰天下,我也能像分割这些祭肉一样!”待到诸侯反叛秦朝时,陈平前往临济事奉魏王咎,担任太仆,向魏王咎积极献策,可惜不被采纳。有人向魏王咎进陈平谗言,于是陈平逃离而去,后来投奔项羽,获赐为卿一级的爵位。殷王司马卬反叛时,项羽命陈平前去攻打并降服了司马卬。之后陈平返回,被项羽封为都尉,赏赐黄金二十镒。没过多久,刘邦攻占殷国。项羽勃然大怒,准备诛杀那些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陈平心里害怕,遂封好项羽赏赐的黄金和官印,派使者送还给项羽,自己则单身仗剑逃走,北渡黄河,前往修武(今河南获嘉)投奔刘邦,并通过魏无知得以求见刘邦。刘邦召陈平入内,赐给他酒食,然后打发他回客舍休息。陈平道:“我是因为有要事才来面见您的,我所要说的话不能拖过今天。”刘邦便与他交谈,对他非常赏识,问道:“你在楚军中担任什么官职?”陈平道:“担任都尉。”当天,刘邦即授予陈平都尉之职,让他做自己的参乘,负责监督诸将。诸将都哗然道:“大王得到这名楚军逃兵才仅一天时间,还不知道其本领高低,就与他同乘一辆车子,而且让他反过来监督我们这些有资历的老将。”刘邦听到这些议论后,对陈平就愈加宠信了。

  【姚注】

  ①护军:军中官名,秦时设置,负责监督诸将,汉依秦制。

  【姚论】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可知刘邦出关东征时,司马卬是曾经投降过一次刘邦的。毕竟他本是赵将,与申阳一样同属张耳旧部,既然张耳已经归顺了刘邦,所以司马卬也就同申阳一样也归顺了刘邦。此时获知消息的项羽正准备北上伐齐,遂拜陈平为信武君,率领当初魏王咎留在楚军的旧部前往平叛。陈平击败司马卬,迫使其再次叛汉降楚后返回。于是,这才有了刘邦以武力攻克殷国,俘虏司马卬之事。项羽的勃然大怒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以司马卬兵力之弱,连陈平仅靠魏王咎留在楚军的旧部就能将其击败并降服,更何况是刘邦?刘邦人多势众,兵精粮足,又携新定三秦之威,司马卬在实力如此悬殊的背景下投降刘邦,这是必然的。试问项羽有什么好动怒的?又怎么能怪在陈平等平殷将领的头上?项羽的情绪失控,又一次将自己这边的绝顶天才硬生生地逼到了敌人的营中。

  陈平投奔刘邦后,刘邦对其赏识有加,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值得玩味的是,为什么刘邦在诸将流露出抵触情绪后,反而要对陈平愈加宠信呢?姚尧以为,这可能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第一,诸将跟随刘邦征战日久,不免恃功骄纵,桀骜不驯,故有必要设置护军以监督诸将。可如果护军是由丰沛老将中选出一人,如曹参、樊哙、周勃等辈担任,则这位护军基于故旧之情,必定是对丰沛老将格外宽容,而对新来的将领特别严苛。这样一来,护军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监察之责,反而会引发组织内的新旧矛盾。因此,护军之职只能由陈平这样与丰沛老将没有什么渊源的新投奔者担任,而丰沛老将会有抵触反弹情绪也是必然的。如果刘邦用来监督诸将的护军刚一上任,就获得作为被监督对象的丰沛老将的热烈欢迎,这反倒说明问题严重了。也正因为陈平是个新投奔者,所以刘邦必须通过愈加宠信来为陈平树立权威,以方便其将来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第二,在追随刘邦千里征战的丰沛故旧中,除萧何擅长文治外,其余皆是武将。正如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所说的,如果刘邦只是想长期在汉中称王,那么人才配备是绰绰有余的。可如果要争夺天下,那么人才是远远不够的。韩信,是刘邦委以重任的第一个非故旧人才,也确实让刘邦尝到了喜出望外的大甜头,这愈发刺激了他招揽天下贤才的迫切心理。为此,刘邦给予陈平特别的礼遇和信任,也是向天下贤才昭示:“我刘邦与项羽是不一样的,项羽是任人唯亲,而我刘邦是任人唯才。只要是真有贤才,我可以让不知名的韩信做大将军,统领丰沛老将,也可以让刚投奔的陈平做护军,监督丰沛老将。”这样,就为将来更多在项羽帐下找不到出路而想要改投刘邦的贤才们铺平了道路,打消了心结。

  【原文】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王曰①:“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则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白话】刘邦率军南下,经平阴津(今河南孟津)渡过黄河,抵达洛阳新城(今河南伊川)。新城的三老董公拦住刘邦劝谏道:“我听说‘顺应道德的人就能昌盛,违逆道德的人就会败亡’‘军队出征没有正义的名号,战事就因而不能取得胜利。’所以说:‘明确讨伐的对象是逆贼,这样敌人就可以被征服。’项羽行事大逆不道,流放杀害其主义帝,是天下共诛的乱臣贼子。仁者征服天下靠的不是勇武,义者征服天下靠的不是强力,大王您应该为义帝发丧,令三军将士都穿上素服,以宣告各路诸侯此次东征的大义所在,则四海之内将无不仰慕您的圣德,这是夏商周三代圣王才有的壮举啊!”于是刘邦为义帝发丧,身着丧服,裸露半肩,如此为义帝大哭祭奠三日,派出使者遍告各路诸侯道:“天下共立义帝,北面称臣侍奉。如今项羽将义帝放逐弑杀于江南,实属大逆无道之举。寡人亲自为义帝发丧,全军将士身着缟素。悉发关中之兵,收纳三河之士,征调船只,顺长江汉水南下,与诸侯王一同攻击杀害义帝的楚人。”

  【姚注】

  ①三老:古代掌管教化的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皆秦制也。”《汉书·高帝纪》上记载:“(高帝二年)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立汉社稷。……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由此可知,秦时已在各乡设三老一人,刘邦则又在各县设三老一人,此次拦路建议的董公,就是新城县的三老。

  ②三河:即河南、河东、河内。

  【姚论】就私人情感而言,怀王对刘邦可谓恩重如山,刘邦的大哭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可对于楚人之外的诸侯来说,怀王与他们并无太多瓜葛。怀王是楚人立的,原无“天下共立”一说,诸侯也犯不着为义帝而兴兵报仇。但刘邦为义帝发丧之举,还是收到了极其显著的政治效果,因为这就将项羽彻底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尤其是那些曾经被项羽封王的诸侯将领,既已深受项羽厚恩,再要跟随刘邦反楚是难免会有心理障碍的。可现在项羽既已被打成弑杀故主的乱臣贼子,那么诸侯反楚也就成为顺天应人的义举了。

  【原文】使者至赵①,陈馀曰:“汉杀张耳,乃从。”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馀,馀乃遣兵助汉。

  【白话】刘邦的使者抵达赵国,陈馀道:“汉王若能把张耳杀了,我就追随他。”于是刘邦寻求到一个与张耳长得很相像的人,杀掉后将他的首级送给陈馀,陈馀遂出兵助汉。

  【姚注】

  ①在司马卬统领的河内郡被刘邦攻克后,黄河以北的亲楚势力已经被全部铲除,河内郡再往东就是邯郸郡和巨鹿郡,主政者是同样反楚的陈余。故刘邦派使者联络陈馀,约定共同出兵南下灭楚。

  【原文】田荣弟横收散卒,得数万人,起城阳;夏,四月,立荣子广为齐王,以拒楚。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虽闻汉东,既击齐,欲遂破之而后击汉,汉王以故得率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伐楚。

  【白话】田荣的弟弟田横收集齐军溃散的士卒,得到几万人,即从城阳起兵反楚。夏季,四月,田横拥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以抗拒楚军。项羽为此留在齐地,与齐军接连作战,但没能攻下城阳。项羽虽然闻听汉王东进,可是既然已经在攻击齐国,就想待打败齐军后再去攻打汉王的军队。汉王因此得以统率各路诸侯军共约五十六万人讨伐楚国。

  【姚论】田横抵抗项羽军的城阳,不是之前彭越撤退时的城阳(今山东菏泽东北),而是指齐国东南部的莒县(今山东莒县)。据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记载:“秦统一后,重划疆理,分琅琊郡而设置城阳郡。辖境当今山东莒县、沂南、蒙阴一带。郡治莒县,今山东省莒县。”故莒县与城阳两地名经常混用。
  战国时期,各国出于中央集权及地缘攻守之需要,皆先后在边地设郡,七雄中独齐国例外。齐国采取的是五都制,除国都临淄(今山东临淄)为中都外,又以平陆(今山东汶上北)为西南都,高唐为(今山东高唐东)西北都,即墨(今山东平度东)为东都,莒(今山东莒县)为南都。五都皆设有常备军驻守,合称“五都之兵”或“五家之兵”,是齐国的主力部队。前284年,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伐齐,齐国最后就只剩下即墨和莒县这两座城市坚持抵抗。八十年后,田横再次以莒县为大本营,率领齐国军民做最后的抵抗。当齐国军民被逼入亡国灭种的绝境时,再次爆发出惊人的韧劲和战斗力,以致项羽强攻三个月而硬是没能打下来。正是由于项羽的残暴和短视,使得他深陷于齐国战场而无法自拔,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刘邦大军浩浩荡荡地攻入彭城,掠夺他的财宝,糟蹋他的女人。

  【原文】到外黄,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今西魏王豹,真魏后。”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汉王遂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白话】刘邦军抵达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时,彭越率领其所部三万多人前来归汉。刘邦道:“彭将军在魏地攻占了十多座城池,要想办法尽快立原魏国王室的后裔。如今的西魏王魏豹,就是真正的魏国王室后裔。”于是任命彭越为魏国的相国,令其独自率领所部兵马攻占平定魏地。于是刘邦接着进入彭城,搜取财宝美女,整日设宴聚会。

  【姚论】

  最初,项羽为防范刘邦军东征以抢夺天下,先后共设置了四道防线,第一道是关中的三秦,第二道是在黄河以北的西魏国和在黄河以南的河南国,第三道是在黄河以北的殷国和在黄河以南的韩国,第四道是在西楚境内,由以定陶为核心的东郡防线、以曲遇为核心的砀郡防线和以阳夏为核心的陈郡防线三段构成。现在,刘邦已经突破楚国境外的三道防线,为突破西楚境内的这三段防线,刘邦也相对应地派出北、中、南三路大军:

  中路军由刘邦亲自统帅,统领张良、陈平、周勃、夏侯婴、卢绾、靳歙等文臣武将,以及原塞王司马欣、原翟王董翳和韩王信三位诸侯,从洛阳誓师东征,攻克砀郡防线的核心曲遇(今河南中牟东)。之后继续向东与彭越率领的三万余人在外黄会师,再由蒙县(今河南商丘)、下邑(今安徽砀山)抵达彭城以西的萧县(今安徽萧县)。

  北路军主要由曹参负责,与樊哙、灌婴、和郦商等统领汉军沿着黄河北岸东征,至河东郡时与魏王豹的军队会师,至河内郡时与原殷王司马卬的军队会师,行至与邯郸郡交界的围津(今河南滑县)时与陈余派来的赵军会师,然后由围津南渡黄河,攻克东郡防线的核心定陶。之后继续向东进入薛郡,相继攻占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邹县(今山东邹城东南)、鲁县(今山东曲阜)、瑕丘(今山东兖州)等城,而后南下萧县与中路军会师。

  南路军主要由王陵负责,与王吸、薛欧等统领汉军由南阳郡出发东征,攻克陈郡防线的核心阳夏后,继续向东经砀县抵达萧县,与中路军会师。
  六十万大军在萧县会师后,刘邦大军一举向东攻克了西楚的都城彭城。

  【原文】项王闻之,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至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死者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楚亦使人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白话】项羽得知消息后,命令诸将继续攻打齐国,自己则亲率三万精兵南下,从鲁县出胡陵,抵达萧县。清晨,楚军从萧县袭击汉军,而后向东直逼彭城。至中午时分,大败汉军。汉军皆四下奔逃,相继涌入谷水、泗水,死亡的有十几万人。汉军皆向南逃进山里,楚军又继续追击,至灵璧东面的睢水上。汉军仓皇退却,在楚军的压迫之下,十多万士兵全都落入睢水,致使河水都因受阻而不得流通。楚军将刘邦重重包围,恰巧此时有狂风从西北方刮来,折断了树木,掀翻了房屋,扬起了沙石,以致白天昏黑得像晚上一样。这阵狂风迎头吹向楚军,吹得楚军阵脚大乱,而刘邦这才得以同几十骑逃走。刘邦本想经过沛县接取家眷,而楚军也派人前往沛县抄截刘邦的家眷。于是家眷们四处逃散,没能与刘邦见面。

  【姚论】

  按照《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刘邦大军攻入彭城后就整日置酒高会,以致被项羽打了个措手不及。那么,项羽是如何能以三万精兵就打得刘邦五十六万大军落花流水、尸积如山的呢?对此,史书上的记载非常模糊。而其间更是存在相当多的疑点值得探讨:譬如,刘邦真的会如此大意,以致明知项羽主力在外的情况下,仍放松警惕而在彭城置酒高会吗?即便是刘邦得意忘形,为什么不见张良、陈平等人谏言?又譬如,刘邦在洛阳誓师伐楚,项羽必定是在第一时间就有探马报知消息的,何至于等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长途跋涉攻入彭城之后,项羽才“项王闻之,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由此可见,彭城之战的背后谋划远不止《史记》文字表面记载的那么简单,有必要深入进行探讨。而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研究另一场战争,即抗日战争时的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爆发的背景,是入侵华东的日本华中方面军北上攻陷南京,入侵华北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南下攻陷济南,两支军队意图在徐州实现南北会师,打通津浦铁路(从天津到南京浦口),然后向西攻占武汉。对于中国方面来说,想要长期固守徐州是绝无可能的,若能在津浦线上与日寇作数月之纠缠,为将来的武汉保卫战乃至整个抗日持久战争取到充足的准备时间,即可视为重大胜利。如果中国军队在徐州一触即溃,致使日寇得以快速攻陷武汉,则抗战前途将不堪设想。为此,徐州会战的总指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以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于学忠的第51军、张自忠的第59军等部将南线日寇阻击于淮河以南,加之有廖磊的第21集团军以及新四军的张云逸部相配合,致使南线日寇腹背受敌,始终无法北上参加徐州会战。

  津浦线北段的防御本应由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复榘指挥,然韩复榘出于保存实力的考虑以及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竟不战而弃守济南,致使津浦线门户洞开,日寇得以沿线一路南下。1938年二月,日军由板垣征四郎率领的第5师团在青岛强行登陆后沿胶济线西进,抵达潍县后顺潍水南下高密、诸城,之后继续南下莒县、临沂,企图与在津浦线上的由矶谷廉介率领的第10师团在台儿庄会师,然后再与南线日寇合攻徐州。李宗仁以庞炳勋的第40军前往临沂驻守,之后又以张自忠的59军驰援,两军内外夹击,予板垣师团以重创,使其无奈之下只得退回莒县。至此,日寇两师团会师台儿庄的计划彻底被粉碎,矶谷师团只能沿津浦线孤军深入。

  为刺激日寇的骄纵情绪和“先入关中为王”的贪功心态,李宗仁命汤恩伯的第20军团相机让开津浦路正面,诱使其不待南线日寇北上便直扑台儿庄,以期一举攻克徐州,拿下打通津浦线的首功。果然,矶谷师团在相继攻陷邹县、滕县、临城(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后于3月24日对台儿庄发起猛攻,随即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之后又被中国守军以五倍兵力包围,战争陷入胶着状态。4月3日夜,汤恩伯的第20军团已向台儿庄以北迫近,次日天明即可到达。于是李宗仁下达总攻击令,对矶谷师团实施全面反攻,除少数残敌仓皇逃脱外,矶谷师团主力被彻底歼灭,这就是著名的“台儿庄大捷”。

  此次台儿庄战役,我军击溃日寇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两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实为抗战以来的空前胜利,亦是日本新式陆军自建立以来的最大惨败。台儿庄战役结束后,当初进攻临沂败退的板垣师团与被困于峄县的矶谷师团残部会合,以死守待援。日军统帅部亦深知徐州非调集重兵不能攻克,遂从四面八方调集十三个师团,共三十余万人,企图彻底围歼第五战区的中国军队。此次日军改变战术,仅将部分兵力放在津浦线正面作为牵制,而以主力绕道津浦线西侧作包抄迂回,以期从侧后方包围徐州。至四月中旬,日寇已相继攻陷郓城、菏泽、金乡、鱼台等地,从西北方面向徐州推进,有对第五战区野战军形成包围之态势。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电令李宗仁火速突围、撤离徐州,至五月下旬,各路大军皆已顺利跳脱日军包围圈,完成了徐州会战既定的战略任务。

  综合来看,日寇在在徐州会战的北线战场,曾先后经四条线路南下进犯徐州,分别是板垣师团所走的“高密——诸城——莒县——临沂——台儿庄——徐州”,我们称之为东路;矶谷师团所走的“邹县——藤县——临城——台儿庄——徐州”,我们称之为中路;台儿庄战役后日军从西面包抄时所走的“金乡——鱼台——沛县——徐州”和“郓城——菏泽——单县——砀山——萧县——徐州”,我们称之为西一路和西二路。
  现在我们再把时间拉回到前205年三月,当时项羽正在莒县围攻田横,与台儿庄战役前板垣师团所处的位置是一样的。当得知刘邦在洛阳誓师,率五十六万大军兵分三路攻打彭城后,项羽若想力保彭城不失,可以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快速撤兵回到彭城驻防。那么,项羽军所走的路线就应该是后来板垣师团所走的东路,以秦汉之际的地名标示,就是“莒县——启阳(今山东临沂北)——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傅阳(今山东枣庄东南)——彭城(今江苏徐州)”。可是,如果项羽此时撤兵回彭城,就将立刻被刘邦的六十万大军团团围住,类似于台儿庄战役后日寇对于第五战区的围攻。显然,这条策略是行不通的。

  第二种选择是在彭城之外击溃刘邦军主力。那么,项羽军所走的路线就应该是台儿庄战役后日寇从西面包抄时所走的西一路和西二路。可是,无论是走西一路、还是西二路,项羽军都必须先向西进入薛郡,然后绕过微山湖南下,而曹参等率领的北路军在攻克定陶后就已攻入薛郡。也就是说,项羽军必须首先在薛郡迅速击溃曹参率领的北路军,但他们此时已经在齐地转战半年多,正因长期围攻莒县不下而陷入师老兵疲,想要快速击溃锐气正盛的汉军主力是非常困难的。即便击溃了北路军,项羽军依然没有时间休整,还必须立刻挥师南下,赶在刘邦的中路军和南路军进入彭城前将其击溃。显然,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因此,无论是抢先进入彭城驻防,还是在彭城之外迎击刘邦军主力,项羽都将必败无疑,他只能接受彭城被刘邦占领的命运。一般来说,当面临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时,主将通常都会借助有利地形来组织防守反击,以期用持久战的方式来拖垮对方。可是随着彭城的失陷,项羽军的粮草供应被断,长期暴师在外的他根本就没有打持久战的本钱,而反攻彭城又完全不占据地利。

  敌众我寡、不占地利、却又必须速战速决,项羽身处这样的绝境,要想取胜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那么,项羽怎样才能出刘邦之不意?刘邦会有不备让项羽来攻吗?答案是有的。

  在历经长途跋涉的艰辛后,刘邦军终于取得了梦寐以求的胜利。如此疲劳与喜悦相叠加,是最容易使人放松警惕的。因此,项羽要攻刘邦之不备,就必定是要在他刚进入彭城后发起攻击。否则,等刘邦军喜悦的心情逐渐平复,疲劳的身体得以休养,就又会重新恢复到正常的警惕戒备之中。刘邦当然不会幼稚地以为攻下彭城就天下太平了,当然不会忘记项羽主力仍然是个巨大的威胁。所以刘邦一定会在项羽回师彭城的路上严密设防,而布防的重点必定是在启阳和傅阳,因为启阳就是徐州会战时李宗仁派兵阻击板垣师团的临沂,傅阳就是徐州会战时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原拟会师的台儿庄。《史记·项羽本纪》上说:“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给读者的感觉是刘邦一旦攻入彭城,就只顾着吃喝玩乐,完全不把在齐地征战的项羽军放在眼里。可事实刚好相反,刘邦正是因为在启阳和傅阳做了严密布防,对于阻挡住项羽军南下有了充分的信心,才敢与诸侯众将摆酒设宴以庆祝胜利。因此,项羽要出其不意,就要在刘邦军刚入彭城,正在设宴庆祝时发动突然袭击;要攻其不备,就要避开刘邦军已经设置好的防线。项羽若是走日后板垣师团所走的东路,则将在启阳(临沂)和傅阳(台儿庄)遭到刘邦军的两道阻击;若是走日后矶谷师团所走的中路,也将在傅阳遭到刘邦军的强力阻击,均达不到突然袭击的奇效。所以,项羽奇袭彭城只能是走西一路。

  《史记·高祖本纪》上说:“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可知项羽军离开齐境后的路线是“鲁县——胡陵——萧县——彭城”,这正是我们之前所分析的西一路,而在离开齐境之前,项羽军从莒县到曲阜只有一条路线可以走,那就是“莒县——启阳——费县——卞县——鲁县”。直至今日,从莒县到曲阜的火车走的也是这条铁路线。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推测出项羽奇袭彭城的前后经过大体是这样的:

  一、当刘邦分三路大军进攻彭城时,项羽自知敌势无法阻挡,故而按兵不动以养精蓄锐,为将来稍纵即逝的战机作准备。

  二、当刘邦军攻入彭城后,项羽率精兵从莒县出发回师彭城,在启阳与前来阻击的刘邦军交战,以造成项羽军意图从东路南下反攻彭城的假象。

  三、刘邦傍晚时分接到前线战报,得知启阳守军击退了项羽军的进攻。既然启阳防线固若金汤,启阳之后又还有傅阳这道坚固屏障,是以刘邦认为项羽短期内不可能打到彭城,于是当夜置酒高会。没想到项羽当晚趁着夜色绕过启阳西进,经由鲁县走西一路南下,于次日凌晨攻占萧县。

  萧县是彭城西边的门户,刘邦的三路大军就是在萧县会师,然后攻入彭城的。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如果将彭城比喻成刘邦军的头,那么萧县就是刘邦军的七寸。项羽占领了萧县,首先是切断了刘邦军的粮草供给,接着如天神降临般对彭城发动猛攻,完全出乎刘邦军的预料,致使指挥系统彻底崩溃,五十六万大军只能毫无章法地四处逃窜。项羽的三万精兵趁势掩杀,先后斩杀汉军数十万人,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此前的分析中,我们多次批判项羽在战略上的平庸无能,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项羽在战术上的无比强大。刘邦的战略能力优于项羽,可是由于在战术能力上不及项羽,同样会出现彭城这样的惨败,不仅数十万精锐损失殆尽,归附的诸侯纷纷叛变,父亲妻子沦为人质,就连自己也几次差点做了俘虏。刘邦对自己的军事才能是非常自负的,动辄就说“乃公自马上得之”、“乃公自行耳”之类的豪言狂语。可实事求是地说,在秦楚汉之际的军事能力排行榜上,刘邦是无论如何也排不进前三的,至少应该位列于韩信、项羽和章邯之后。又因为项羽和章邯都是被韩信打败的,所以刘邦非常看重天下第一的韩信的评价,于是就有了那段著名的对话。

  刘邦问:“以我的军事才能,能够统率多少兵马?”

  韩信答:“陛下只能统率十万兵马。”

  刘邦问:“您能够统率多少兵马?”

  韩信答:“臣统率的兵马多多益善。”

  刘邦笑道:“既然你是多多益善,为什么还会被我擒获?”

  韩信答:“陛下不善于统率士兵,但是善于统率将领,这就是我所以为陛下擒获的原因。况且陛下的权力是来自于上天的授予,这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

  这段对话发生于韩信被刘邦诬以谋反,由楚王贬为淮阴侯之后,虽然在后半段话中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因素,但他前半段的评价是非常精准的。刘邦在沛县起兵时是三千人,率领泗砀薛集团西征时是三万人,还定三秦的仗是韩信指挥打的。此次率领六十万诸侯联军进攻彭城,是刘邦第一次有机会指挥大兵团作战,结果被项羽的三万精兵打败。鸿沟议和后,刘邦背约率兵二十万追击项羽的十万兵马,人数多出一倍,又是偷袭暗算,结果仍被项羽打得大败,只能深挖堑壕固守不出,等待韩信、彭越等率兵来救。最后击败项羽的垓下决战,也仍然是靠韩信指挥打的。由此可见,刘邦确实没有成功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战例,韩信说他只能指挥十万人的军队,一点也不冤枉他。

  指挥军队作战的关键,一是信息传递,二是粮草供给,三是纪律执行。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加,对于统帅在这三方面管理能力的要求也会急剧提高。项羽星夜攻占萧县之后奇袭彭城,一是打乱了刘邦军的信息传递,二是切断了刘邦军的粮草供应,三是击垮了刘邦军的士气军心,这样刘邦军空有二十倍的人数优势,又有什么用呢?

  在讨论韩信还定三秦时,我们曾引用《孙子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胜”。当项羽兵困于莒县城下时,他事实上已经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仅靠正面突击是毫无半点胜算的,唯有靠奇袭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可惜的是,刘邦只知道在正面战场对项羽重点防御,却丝毫没有提防到他会奇袭。只知道自己率领六十万大军势如破竹,却不知大兵团作战更需要保护沟通连结的枢纽。仅就彭城之战而言,项羽选择了最正确的时间、最正确的地点和最正确的方式对刘邦军发动猛攻,遂取得了比巨鹿之战还要辉煌的战果。

  刘邦在彭城之战惨败,值得反省检讨的地方有很多,但平心而论,这也是他自身能力所限,他的战术能力原本就和项羽不在同一档次上。真要反省的话,刘邦此役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让韩信挂帅,而是把他留在关中继续围困章邯。刘邦不愿意让韩信指挥彭城之战,一方面是不希望韩信在军中拥有太高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是想由自己全权指挥这最后的决战,毕竟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可说是胜券在握。可惜的是,刘邦的能力不足与盲目自信,使得本可一战而定的天下,又陷入到连年的征战之中。

  【原文】汉王道逢孝惠、鲁元公主,载以行。楚骑追之,汉王急,推堕二子车下。滕公为太仆,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今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故徐行。汉王怒,欲斩之者十余;滕公卒保护,脱二子。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不相遇,反遇楚军;楚军与归,项王常置军中为质。

  【白话】刘邦在逃亡的途中遇到了儿子(即后来的孝惠皇帝)和女儿(即后来的鲁元公主),就用车载着他们一起走。楚军骑兵追赶过来,刘邦很是着急,便将两个孩子推下车去。滕公夏侯婴是掌管车马的太仆,见状总是要下车又将两个孩子抱上车来,如此反复多次,道:“即便现在情势紧急,马车无法驱赶太快,又怎么能抛下孩子呢!”于是慢慢前行。刘邦大怒,有十多次想要斩杀夏侯婴。就这样,夏侯婴终究是保护着两个孩子脱离了险境。审食其随太公、吕雉走小路寻求刘邦,结果没能遇见刘邦,反而碰上了楚军。楚军将他们一起带回,被项羽安置在军中作为人质。

  【原文】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诸侯皆背汉,复与楚。塞王欣、翟王翳亡降楚。

  【白话】此时,吕雉的哥哥周吕侯为刘邦领兵,驻扎在下邑。汉王走小路前往投奔,逐渐收集到一些溃散的士兵。诸侯又都背叛汉国,重新亲附楚国。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也逃亡降楚。

  【原文】田横进攻田假①,假走楚,楚杀之,横遂复定三齐之地。

  【白话】田横进攻田假,田假逃到楚国。楚国杀死田假,田横遂又重新平定了三齐之地。

  【姚注】

  ①项羽击败田荣后,立田假为新齐王。彭城之战后,项羽舍齐攻汉,田横遂得以进攻田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05:28 , Processed in 0.1563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