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4|回复: 0

孙立平:[118]张扣扣复仇案:悲剧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4 19: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我们今天来谈谈张扣扣这个案子。

  其实本来不想再做这个音频了,因为张扣扣死刑执行之后,我又把一年多前写的两篇文章重发了一遍。那两篇文章已经把我当时想的一些问题说得比较清楚了,所以原来就想把这两篇文章重新发一遍也就行了,没想再多说些什么。但是看了最近这几天有关的这些议论、这些争论,我觉得有些问题还是要再说一说。

  最近这几天的议论和争论主要是集中在两个回题上,一个就是张扣扣复仇的正义性。涉及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刀下留人,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判死刑要不要立即执行,要不要有一个缓刑。第二个问题就是这整个事情的发生和演进,与司法不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当中有没有司法不公的因素?这个事情最后的结果是不是由司法不公造成的?这两个问题、关于这两个问题的议论和争论,都是有意义的。但是我最感兴趣的还不是这两个问题,我关注的或者说我感兴趣的问题,还是这样一个因果高度不对称的事情,这样一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它的逻辑是什么?从那种常见的口角、矛盾、冲突,然后到冲突激化出了人命,再到杀人、复仇,最后到复仇者被执行死刑,5条人命,两个家庭的毁灭,这样一种因果关系高度不对称的过程的发生是必然的呢,还是说这当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呢?社会的机制、法律的机制,在这当中的位置是什么呢?是这样的一些因素出了问题,还是这样的一些因素,它本来就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已经超出这些因素它能够起作用的范围呢?我觉得这可能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今天思考这个问题的立足点,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今后应当如何来防止,至少是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

  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考虑,我觉得至少要注意这个过程当中的如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矛盾的发生和升级。这个矛盾发生以及升级的土壤和背景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一种传统而愚昧的人际关系及互动模式。因为从有关的资料当中可以看出,这两家人原来关系其实是不错的。后来为什么关系变坏了呢?有的说是因为张家原来种西瓜给别的邻居送了,但是没有给王家送,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两家人曾经一块出去做生意,后来可能是因为能力的差异就没有一块继续做下去,这当中可能就产生了一些隔阂。但是总而言之,这些事情,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这样的一些事情如果是发生在现在城市的白领当中,可能也就是心里多少有点不愉快而已,可能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在农村那样一种看起来很紧密,实际上又是有点传统而愚昧的人际关系当中,它就在不断地转化成敌意和仇恨,而这种敌意和仇恨又在一种愚昧的互动模式当中不断发酵和强化。这种互动模式就是我们在农村当中经常可以看到的,见面不说话啊,给个脸色啊,指桑骂槐啊,还有吐口水等等,这都是一些非常典型的非理性的互动模式,它只是一种发泄、一种侮辱,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而且在这当中只要任何一个小小的环节,这个度如果没把握好,就很容易使矛盾和冲突急剧的升级。这个从被害者一方来看是这样,从杀人者一方王家来看,其实也是这样。从当时的现场来看,王家是三个大男人面对一个女性,其实是完全可以控制这个场面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一种好勇斗狠、不顾一切后果的冲动。所以这整个事件悲剧的种子是怎么发芽的,就是在这样一种封闭的、偏狭的、愚昧的、非理性的一种场景当中发芽的。所以我前面就说,假如是在一群城市的白领当中有一些类似的事情,会是这样的结果吗?那肯定是完全不同的。这里的根本差别是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就是理性化的程度。我觉得我们现在分析这个事件也好,分析很多社会现象也好,要高度重视理性化程度这样的一个因素。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当中,你可以看到,我们经常在鼓动那种非理性的情绪。要知道在现代社会当中,这种理性化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第一个环节。

  第二个环节,就是不管怎么说,这个事情它发生了,这个头儿开了,下面怎么往下走,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定会走到血腥复仇的这样的一个模式、这样一个结果上去吗?一定要走到冤冤相报的这样一种逻辑上去吗?社会当中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在中间停下来呢,在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之前,让它停下来呢?在现代社会当中可能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就是法律,要经由法律所主持的正义来中断、终止这个过程。关于法律的作用,我们知道,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矛盾终止的机制,也就是说,经过法律的判决,这个事情就到此为止了。但是法律要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得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人们对于法律的基本信任和自觉服从。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无论是在任何社会当中,哪怕是在法治水平最高的那种社会当中,在判决上出现冤假错案,我觉得不可能100%地避免。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当中都有可能存在误判、存在冤假错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受到冤屈的一方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要一个说法,来要一个正义的结果。如果这么来看的话,在张扣扣这个案件当中,法律很明显没有能够起到这样一个作用。那为什么法律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在过去那么多的议论和讨论当中,很多人都是把它归结为司法不公。无论就张扣扣本人在经过了二十多年之后仍然选择了一种极端复仇的方式,还是这个案件所引起的如此广泛的关注,所谓司法不公的问题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那现在需要来思考的是,这样的一种广泛的司法不公的感觉和认知,究竟是哪里来的?可以说,人们经常所说的“塔西佗陷阱”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不仅仅是因为其中可能存在的确实是司法不公这样的客观事实,同时更重要的是人的一种普遍的认知,是在经历了无数的司法不公这样的事实之后,所形成的对法律的一种怀疑和不信任。但不管具体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个案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人们对于法律、对于司法最后的信任丧失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那就是一些社会过程失去了可控性。所以,同时这也让我想起一个词,就这几年人们讲得比较多的一个词,叫所谓后事实时代,这是第二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我觉得就是一种非常普遍而浓重的社会的戾气。无论是这个事情本身,还是其中的一些议论,都能让人们感觉到这样一种戾气的存在。有时候你想到或者感觉到这种戾气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个社会真的是很可怕的,你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突然就会爆发起一件非常严重的事件来。在这样的世界当中很多有关的或无关的人,会由此受到深深的伤害。那造成这种社会戾气的是什么呢?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最起码的公平正义的缺位、社会中那些贫困和不平等状况的存在、社会生态的恶化、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那种仇恨和斗争哲学的倡导,可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没时间谈了,以后找时间再谈。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各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22:52 , Processed in 0.2189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