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04|回复: 0

卡夫卡:香江往事:和记黄埔收购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5 09: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大佬说:凭啥给你支点?

  是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么多眼巴巴的求宠幸的人都守着,凭啥就他能拿到那个支点?

  一、神奇的1973年

  我写了很多文章里都提到1973年,那真是继往开来的一年啊,越南战争结束,金融成功的伸出了控制美利坚的手,而香港,也开始翻了新篇!

  1973年之前,香港是英资的天下,四大洋行垄断了本岛各路财源,华资刚刚冒头。

  但中美握手言和给了英国人一记重击,香港回归看来是大势所趋。

  1971年,虽然有美利坚反对,但最终靠着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支持,中国还是重返联合国,整个欧洲只有一个马耳他投的反对票。

  后来鸡心哥访华,中美建交跟这个也是分不开的。

  在70年代最初几年,香港在这种国际环境里占了大便宜,中国的门关着,只在香港这里开了一扇小窗户。

  包玉刚一度号称世界船王,香港的国际港地位,靠的就是中国重返国际舞台。

  但是英国人已经有危机感了,一个影响力越来越强大的中国,怎么可能容忍眼皮子底下还有一块殖民地?葡萄牙人早就放弃治疗了,但大不列颠当了几百年的世界搅屎棍,肯定不会就这么罢手的。

  当今世界两大金融中心,纽约和伦敦,英国人搞金融的历史比美国人要长,只不过后起之秀更生猛,欧洲小伙伴们对伦敦又虎视眈眈,再加上国力消退,霸业不再,所以名声没有扭腰那么显赫。

  据说英国人忙着脱欧就是为了让伦敦金融城的地位摆脱欧洲桎梏,现在伦敦金融城简直跟外面成了两个世界。

  让我们把目光投回到1973年,中美建交,大国开始放松经济方面的压制,香港获得了更多的贸易转口机会,美元已经脱锚,英国人已经伤感的考虑被赶走的事,在这个时候,他们会干什么?

  走之前,抢一把再说。

  于是70年代初的大牛市来了,四大家族趁机都上市了,但他们跟当时四大洋行比起来,还是个小不点,完全不值得一提。

  1969年至1972年短短4年,恒生指数最高猛升7倍,成交量狂飚16倍。整个市场里人都疯狂了,没有谁会想到自己会成为韭菜。

  谁是大庄家?70年代的汇丰银行已经是香港的话事人,香港的钱超过一半都由他控制着,靠了非常了得的社交能力和经营水平,包玉刚跟汇丰建立了不浅的交情,在汇丰的支持下,包先生成了世界船王。1971年,包玉刚还成为第一个进入汇丰董事会的华人。

  1974年,第一次原油危机爆发,全球航运业大受打击,但神奇的包玉刚早就已经猜到了这一切,早早的把船都卖了,换成了大笔现金。

  为什么1973年香港会有股灾?因为涨太多了呗!

  为啥涨太多了?有钱推动呗!

  谁知道钱是咋回事?谁最有钱?汇丰呗!

  李嘉诚虽然没有包玉刚这样强大的社会关系,但他有好运气和灵敏的嗅觉。

  1973年股灾暴发前,有两件事情将群众的热情推高至顶点:

  1,汇丰银行宣布高配送:每股派3块5的股息及5股送1股。同时,将1股拆成10股细股,这样就让更多人买得起了(设想一下茅台拆股,韭菜们踊跃喝酒的冲动);

  2,港府透露,计划兴建地下铁路。

  进入1973年,市场继续疯狂,3月9日高点1774.96,三个月内再上升1.1倍,再上去就没得办法了,是时候割韭菜了,港英政府一改常态,出了许多限制市场的政策,最要命的是,汇丰银行开始收紧银根了。

  在此之前,大佬们已经有条不紊的出了大量的货,大量英资企业,股权从此开始变得很零散,这就为以后的华资大量接手创造了条件。

  和记黄埔以前叫和记洋行,是香港四大洋行之一,1973年,市场最疯狂的时候,一度涨到了44元一股。

  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下跌至150.11,跌幅达91.54%,韭菜们被洗劫的奄奄一息,早早抛掉股票的人,这时候再搞回购可就赚大了,当然,包玉刚和李嘉诚都非常准的踩到了点上。

  74年除了股灾还有全球性的航运业大萧条,石油危机期间,一度连老百姓的电灯用电都被管制,和记洋行的主营业务大受打击,港口、航运和零售全线亏损,股价从44元跌到了1元多。

  1975年,和记洋行虽然坐拥庞大的资产,但市场资金头寸紧张,几度跟汇丰谈融资,最后却变成了汇丰注资,和记大股东变成了汇丰银行,占其股权的33.67%,入股成本价1.5元/股。

  毫无疑问,这是汇丰在趁火打劫,市场银根紧张的时候,谁有钱谁就可以为所欲为。

  后来我复盘1973年的香港股灾,觉得非常有意思,这等于是英资看到中国收回香港的必然趋势而有预谋的拉高出货,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后来中国能发展的这么好,以至于弄巧成拙。

  当然,英国人更没有想到美联储脱锚以后世界金融的变化,如果还是金本位,美利坚1929年大股灾的高点要几十年才能收复回来,这中间还要靠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神助攻。

  1973年成功逃顶的李嘉诚这时候已经成功的抄底百佳超市。

  二、英国、英国人和英国资本

  英国、英国人和英国资本不能混为一谈,资本没有国度,只有利润。

  当年香港经济界扛把子汇丰银行当然是英资企业,话事的主要是英国人,但香港回归,你让他跟着英国人回英伦三岛?呵呵,才不要呢!

  特别是到了1976年,中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开始搞经济建设,嗅觉灵敏的汇丰如果没有嗅到这里的巨大商机,那它就没有资格存活一百多年了。

  十几亿人的市场,只有一扇窗户开着,那些拿钱走人的英国哈怂们走了,但未来更美好的生活还在眼前。

  汇丰当时的掌门人中文名沈弼,其实是个苏格兰人,1971年, 他当上了汇丰的总经理,这一年包玉刚进入汇丰董事局,香江的英资撤退已经成为趋势,1973年的股灾里,英国人割了一把韭菜跑了,敢于回来大规模抄底的是汇丰带领的华商团队。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就香港主权问题进行谈判,时任汇丰银行主席沈弼提出:“英国必须保留管治权,交出主权纯粹是摆摆门面而已。”沈弼以“主权换治权”的意见获得英方共识。

  最后香港的“两制”其实成了英国金融资本反复琢磨的方式,他们习惯了在殖民地里的特权,但是,回归以后必然是中国人治港,最少也是个港人治港,至于这个港人有没有外国国籍嘛,呵呵,“一个香港市民”告诉你,他们的国籍简直五颜六色,下一代基本都有外国护照。

  所以从70年代开始,汇丰开始重点培育一些有前途,有潜力的华人,这是未来治港的主力,不管最后英国人有没有治理权,起码英国资本还能走个先手。

  这是收藏在沈弼家中的一幅漫画,据说是某大亨做客拍下来的,这张画如同浮世绘,中间一个大头白人就是沈弼,下面仰望大佬的就是香江群英,主人因为画出了自己的心声,非常得意,放在家里当心爱的摆设。

  金融资本跟买办的合作总归是有很深的渊源,彼此之间都已经有默契了,想当头马的人要彰显出自己的实力、眼光以及某些潜在的能力。

  比如说旧上海杜月笙为首的三大亨,洋人们把租界里的治权分了一大半给他们,为的是他们有在地下世界里的实力。

  也就是从那时起,许多香港商人突然就长了爱国的良心,一方面办外国户口,一方面还跑到内地来各种捐赠,动不动就高歌一曲《我的中国心》。

  毫无疑问,李先生的谨慎、精明、擅长抓住时机,让大佬眼前一亮,但最后的考验还是来自李先生面对利益时的不动心。

  三、九龙仓收购案

  1973年香港股灾结束之后,英资本大量跑路,怡和洋行在高位抛出了九龙仓和置地的股票。后来又因为资金紧张,零零碎碎又卖了不少。

  到1976年12月底,怡和只持有约5%的九龙仓股份、3%的香港置地股份,达到历史最低比率。

  香港股市在股灾之后持续低迷,九龙仓几乎快成了无主之城,但它手中可是有大把的土地,这在脑子灵活的人眼里,就是一块大肥肉。

  当时九龙仓发行的股份不到1亿股,每股市值常年在 13—14 港元之间徘徊,是港交所僵尸股一枚。到1978年初,市值不超过14亿港元。于是李嘉诚开始不动声色的持续买入,当然,大量的买买买,肯定会把股价买起来,高价抢购可不是某人的风格。

  有相熟悉的经纪人在其中操作,边打压边吸筹,等到怡和洋行反应过来的时候,诚哥已经拿到了20%的股权。

  怡和大惊失色,可自己手上钱也不多,只好哭啼啼的跑去找金主爸爸汇丰银行求借钱。

  沈弼十动然拒,让怡和拿回九龙仓跟自己扶持华商资本的发展策略是不符合的,这个九龙仓在沈弼心里,他就应该是自己头号华商好友包玉刚的。

  当沈弼开口以后,李嘉诚二话不说,立刻以一个非常优惠的价格把九龙仓的股权让给了包玉刚。怡和看着汇丰董事包玉刚的身影,立刻就知道自己再挑事都没有卵用,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走的体面,走得划算了。

  一直到1980年,九龙仓才彻底被包玉刚收入囊中,这背后是汇丰提供的20亿的收购资金。

  诚哥的考验期过了,汇丰便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手上拿了几年的和记洋行便可以放心的交给李嘉诚了。

  四、不费力气收了和记黄埔

  和记洋行在当年的香港四大洋行里排行老二。

  1877年,英国青年John Duflon Hutchison来到香港,在Robert Walker & Company工作,稍后接管了这家公司,易名为“和记洋行有限公司”,这就是“和记”名字的由来。

  1965年祈德尊完成收购和记洋行,更名为“和记企业有限公司”,并担任主席。期间,“和记”先后收购了屈臣氏、德惠宝、香港黄埔船坞等公司。1967年,祈德尊还联同邵逸夫等人共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

  1969年,黄埔船坞开始进军地产发展业务。1971年,和记地产有限公司成立,集中发展地产物业与有关服务。“和记”一度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主。

  在1975年,“和记”因为过度扩张,连年大举借贷作投资活动,却遇上股市热潮冷却以及全球石油危机,引发“和记”系内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贬值,公司财政陷入困境。1975年,“和记”董事局被迫接受“汇丰银行”注资收购33.65%控股权的建议。祈德尊下台,“和记”由汇丰银行接管。

  1977年,和记企业有限公司与黄埔船坞有限公司合并成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1978年,“和黄”股票在香港上市。

  当年市场低迷的时候,包玉刚也买了点和记黄埔的股票,既然九龙仓一事上,李嘉诚做的这么漂亮,那么当李嘉诚透露出想要拿下和记黄埔的想法时,包玉刚自然也就非常够意思了。

  汇丰银行是一家银行,做金融的向来看不起做实业的那种赚钱方式,哪怕是搞房地产赚钱,何况汇丰还能印钞票呢?

  在超低价格拿下和记黄埔以后,汇丰银行把公司委托给了一位号称经营奇才的英国人韦理搞经营,一度沈弼曾承诺过,优先让韦理拿下和黄,但韦理是英国人,保持了英国人的傲慢,自然不是沈弼想要的好伙伴,等到韦理把和黄彻底给整治清楚,回复稳定盈利了以后,李嘉诚才把这个高调又多话的打工仔给赶走。

  后来韦理伙同刘銮雄收购了华人置业,当然,在另个一宫斗故事里,他依旧是黯然出局的那一位。

  为啥收购华人置业要用韦理?要知道大刘不是一生下来就有钱的,而汇丰总归是忽悠过韦理,有几分愧疚,所以也容易被说服。

  当然,韦理一再在媒体上讥讽老板李嘉诚是有原因的,在他看来,李嘉诚的收购简直是空手套白狼:

  当时汇丰按照7.1元每股,总价6.39亿港元的价格卖给了李嘉诚。最优惠的是付款条件,李嘉诚只用支付两成定金,其余的款项可以分期支付,也就是说只花费1.28亿元就能拿下这个市值65亿的老牌洋行。后来证实,李嘉诚所支付的两成定金,是一天前沈弼亲自批准贷款予李嘉诚本人的。

  和黄行政总裁韦理认为,和黄每股最低限度值14.4元,李嘉诚一分钱都没有花就占了这么大的便宜,他都快被气死了,然而却无可奈何。

  更稀奇古怪的事情同时也发生在这次股权出让上。在商讨出让和黄的汇丰董事局会议上,怡和及太古两大英资行的董事居然因故未到场。当时怡和和太古都跟李超人十分不对付,但为何如此重要的会议他们竟然没有参加,以至于让李嘉诚的收购方案很轻松的通过了?

  恩,我并非天生喜爱阴谋论,但这么稀奇古怪的事情,你要真以为是其中冥冥自有天意,那也是很傻很天真。

  资本的世界里,哪里有那么多巧合?每个巧妙的巧合背后,无不是深谋远虑的策划。

  来,大家好好认识一下我们李首富的恩人沈弼,他喜欢收集名表,最后还为自己的收藏出了一本画册,这画册被城中大佬争先收藏。

  如果沈弼任职于四大行,那会怎样呢?还有轻松愉悦的退休时光吗?

  当然,沈弼对李超人的爱是大爱,甚至一手策划了李超人的移民和在加拿大欧洲的投资。

  2014年开始,李嘉诚大肆甩卖内地和香港的资产,一直卖到现在还在卖。

  但是李嘉诚的投资之路还在继续,那些他囤地囤房子赚的钱,都拿去投资英国了,英国媒体惊呼,李嘉诚买下了半个英国,但这不是终点。

  8月19日晚间,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发布公告,拟斥资27亿英镑(约合252亿港元)收购在伦敦上市的英国酿酒厂及英式酒馆营运商GREENE KING PLC全部股权, 收购完成后,Greene King将成为长实集团全资附属公司。而此笔收购也成为长实集团在英国脱欧敏感期最大的一笔投资。

  当初那些骂人的韦理们现在可能终于会醒悟过来,原来大家都错怪了沈弼,他才是真正走在时代前列的巨人,他炯炯的目光,穿越了牛熊,看到今天大不列颠缺钱的惨状,他早早的埋下棋子,他早早的做好了一切,他淡定的挨骂,付之一笑,我去年买了个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6:38 , Processed in 0.5472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