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82|回复: 0

枫叶君:身为中国人,该怎样看待40年前的伊朗人质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5 16: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生于1979年11月4日的伊朗人质危机是一场震动世界的大事,它和波斯地毯一样广为人知。迄今已过去40年,除了美国和伊朗这两个后来的仇敌之外,人质危机还让人联想起许多其他方面,包括伊斯兰,外交规则,革命,或者暴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榜样并无明确界定,它可以是任何人,只要具有足够的影响力,能让无数人走上街头,高喊中举起拳头,甚至比拳头更厉害的东西。

  1979年11月1日,已成为伊朗新领导人的霍梅尼宣布美国政府是“撒旦”和“伊斯兰的敌人”,点燃了示威者烧向美国的最后一把怒火。

  伊朗人对美国的怨气来自美国对伊朗前国王巴列维的支持。伊斯兰革命的爆发迫使巴列维于1979年1月出走,后于当年10月前往美国治病。伊朗人要求美国将巴列维送回伊朗接受审判,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种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霍梅尼“撒旦”言论一出,愤怒的示威者开始冲击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事实上,在此之前就有数千人围在大使馆门前抗议,面对不断增加的示威者,守卫使馆的警察显得越来越无力应对。

  11月4日,大约500名自称为“伊玛目门徒”的示威者翻墙跃进美国大使馆。使馆内有少量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他们只进行了象征性阻拦,很快就放弃了。示威者随即占领了大使馆主体建筑。

  在示威者冲进大使馆之前,美国外交官们已预测到最坏的结果,他们以最快速度破坏通讯设备,并用粉碎机销毁了部分机密文件。

  一国驻另一个国的大使馆,只是在国际法上不可侵犯,一旦遇上激情澎湃的群众,特别是在当局无力或者根本不想保护的情况下,则只有听从命运的安排。

  大使馆被示威者占领后,90名美国使馆人员中,有66人被扣留,其中3人是在伊朗外交部失去了人身自由。混乱中,有6名美国人成功逃入附近一幢公寓躲藏起来,后在加拿大驻伊朗大使的帮助下,使用假的加拿大护照成功离开伊朗。

  被扣留的美国外交人员境况尚可,只是会不断被带到电视镜头前展示。这些新闻画面传遍全世界,极大刺激了美国人的神经。

  美国针对伊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79年11月12日起终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将一些伊朗人驱逐出美国;冻结大约80亿美元的伊朗人在美资产;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与伊朗断交。

  为解救人质,1980年4月24日,美国总统卡特下令展开“鹰爪行动”,但是,由于准备不足和机械故障问题,营救行动最终失败,导致8名美国军人死亡,另有4人受伤,同时损失了一架C-130运输机和一架RH-53D直升机。

  营救虽然失败,但是形势的发展却让人看到希望。同年7月27日,巴列维在埃及首都开罗病逝。这一变化令伊朗此前要求审判这位前国王成为不可能。而两个月后,两伊战争爆发,这使得伊朗急于尽快解决与美国的人质危机。

  而美国也到了“翻篇”的门槛,在11月的总统选举中,共和党人里根击败卡特,当选美国新总统。大选结束后,即将离任的卡特政府在阿尔及利亚等中间方的斡旋下,与伊朗达成协议:伊朗释放全部人质,美国则解冻伊朗人在美的80亿美元资产,并保证不再追究伊方责任。

  1981年1月20日,就在里根总统就职典礼后几分钟,所有的人质获释并交返美方。至此他们已被扣了整整444天。

  人质危机对伊朗与美国关系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现在,美国与伊朗彼此敌视,甚至存在战争危险,这与40年前的这场人质危机有直接关系,两国至今没有外交关系。

  国内媒体对伊朗人质危机40周年进行了报道。虽然我们不愿揣测报道者的心态,但是,如下题目还是透露出一些心理上的活动:《伊朗人质事件40周年,群众上街游行反美:随处可见“打倒美国”》,《伊朗人质事件40周年,德黑兰前美国大使馆展示新反美宣传画》,《伊朗反美壁画上新:军官踩着美国国旗入场》,等等。

  而网民的评论则更加直接,如“伊朗牛逼”,“佩服!”,“支持伊朗,应该这样做。”,“不管怎么样,只要反美就可以帮我们分担战略上的压力。”,“硬气!牛逼!顶伊朗!”,“好样的,牛牛逼的。”,“好啊!”。

  恩怨,不仅左右自然人,也左右国家间的情绪。这种心态很难完全摆脱,但是对于希望成熟起来的民族,超越简单和肤浅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这就好比尽管英法联军曾在1860年烧了圆明园,但是,当二战中德军占领了法国,威逼英国,希特勒本人在埃菲尔铁塔前留影纪念时,我们并不应该有“这下终于解恨了!”的快慰。

  在很多人心中,大使馆的地位既明确又模糊。《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明确规定“使馆馆舍不得侵犯”,即各国派驻另一国的使馆馆舍具有豁免权和不可侵犯性,未经许可不得进入。

  可是,当示威者情绪起来并且不被有效阻止的时候,这一条款就丝毫不起作用了。示威的伊朗学生翻墙进入美国大使馆,侵犯了馆舍,并将几十名美国使馆人员扣为人质。

  这明显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起初,伊朗政府否认占领大使馆的行动是政府的官方行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声明逐渐消失。此时,在外界看来,是否将巴列维弄回伊朗受审已经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占领大使馆和扣留外交官,霍梅尼的新政府在向美国发出这样的警示:伊朗有能力并且敢于对抗美国。

  中国自己也有与伊朗人质危机相近的记忆。1967年8月,因港英当局关闭《香港夜报》、《田丰日报》和《新午报》三家独立营运的左派报纸,以及逮捕一些左派人士,引起内地官方和民间的巨大反弹,22日下午,大批民众聚集在北京英国驻华代办处门前,召开“首都无产阶级革命派愤怒声讨英帝反华罪行大会”。会后冲进代办处,放火烧毁了办公楼。这就是当时引起轰动的“火烧英国代办处”。

  在这起事件中,英国驻华临时代办霍布森和资深外交官、后在1978年出任英国驻华大使的柯利达遭到有些人的殴打,并被逼着向毛主席画像鞠躬,但遭到拒绝。后来警察前来干预,霍布森等人被带离现场。

  8月23日凌晨,周恩来总理紧急召见外事口造反派组织代表,强烈谴责了这次违法行为。后来在1971年3月2日接见新任英国代办谭森时就这次事件向英方作了正式道歉。

  占领一个国家的大使馆,火烧一个国家的代办处,都是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那么,轰炸一个国家的大使馆呢?

  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当地时间5月7日夜间,北京时间5月8日,美国军机发射的精确制导炸弹击中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3名中国人死亡和数十人受伤,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

  这一严重事件引发了中国多地的反美示威抗议,美国驻北京大使馆遭到抗议者围攻。

  美国坚称是“误炸”。除此之外,美国还能说什么?但是,这种解释显然无法令绝大多数中国人相信。

  如果想到20年前贝尔格莱德那几声剧烈的爆炸,中国人是否有理由为当40年前美国外交人员被扣留在德黑兰而高兴呢?今天,当伊朗人以他们独有的方式纪念美国大使馆被占领时,我们是否应该呵呵两声,说“顶!”或者“牛逼!”呢?

  伊斯兰革命之后,由伊斯兰宗教人士掌控的政府要求女姓按规定着装,要求所有女性都戴上头巾。那些参加纪念40年前美国人质危机的女姓就是这样的打扮。

  另外,伊朗长期严禁女性观众进入足球场或其他体育场。今年9月,一名叫萨哈尔的女球迷因试图进场观看足球比赛被拘留,并且将面临6个月牢狱之灾。这位女球迷选择了自焚抗议,后因伤重在医院去世。

  10月10日,伊朗队与柬埔寨队在德黑兰国家体育场举行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外围赛,伊朗女姓球迷40年来第一次被允许进入现场观看。这不是伊朗政府对女姓的恩赐,而是在国际足联的强大压力下不得已作出的妥协。

  一个国家究竟怎样,根本还是要看它如何对待自己的国民。伊朗人质危机结束后的许多年,有关的美国人质长时期以来不断争取赔偿,但是,由于让他们获得释放的伊美协议禁止他们申请赔偿,这使得他们的尝试屡屡被法院禁制。

  伊朗方面给予赔偿根本不要指望。可是,惊恐的444天,几十号人,被关押、殴打、羞辱,被带到街上示众,被带到电视镜头前展示,这样的痛苦就白受了吗?

  等待和争取终于没有白费,2015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巨额开支法案,给予53名被扣押的人质每人440万美元的赔偿。

  1979年11月,最初被扣留的美国人为66人,但是后来伊朗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下令释放妇女及非裔美国人质,令人质数目减少到53人。如果和人质被扣押的444天相联系,人质每被扣押一天获得的赔偿额近1万美元。

  如此巨额赔偿,钱从哪里来?

  2014年6月,在美国司法部的追查下,法国最大的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最终认罪,承认违反美国法律,利用美国金融系统为美国所制裁的苏丹、伊朗和古巴三国转移资金,为此,法国巴黎银行向美方支付高达近90亿美元的罚款,这相当于该银行两年的收益。

  美国很快作出决定,从这笔钱中拿出10亿美元作为赔偿基金,用来补偿恐怖主义的受害人。伊朗人质危机中的当事人获得的赔偿将来自这笔基金。

  跨越自我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世界上没有圣人和完人,也没有从来不受责难的国家。当一个国家以一个罪责去责备另一个国家时,后者可能已经准备好两个罪名去反击前者了。但是,这并非说所有的国家都一样, 你有一件事怼我,我有一件事怼你,我们就扯平了,每人各得一个甜枣,或者各挨50大板。

  国际问题不是做数学题,究竟该得出怎样的结论,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价值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20:33 , Processed in 0.2971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