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77|回复: 0

宋双杰:茫然、绝望、希望......武汉肺炎恐惧下的疫苗谎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3 17: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一天,
  人类回想起了,
  被他们支配的恐惧,
  以及被囚禁在鸟笼之中的羞辱。
  ——谏山创

  2020年,流行病再次大规模来袭,一时之间,天地肃杀,街上空无一人。本该是中国最为热闹的农历新年却寂静得可怕,国人被有形或无形的围墙圈住,忍受着被原始的病毒生命囚禁的羞辱。

  与此同时,广阔的神州大地上,上演着一幕幕荒唐的闹剧,疯狂的抢购带来一番番不协调的热闹景象。

  茫然    双黄连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1月31日,新华视点发布微博称:“记者31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悉,该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该微博发布之后迅速发酵,苦于口罩难求的人们终于看到了下一颗救命稻草,本能迫使众人无暇思考,纷纷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之下,奋不顾身自愿沦陷…

  事件迅速发酵之后,多方纷纷辟谣。

  腾讯医典医学团队表示“存疑”、“尚无有力证据证明疗效”“不清楚双黄连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近亲’——SARS和MERS效果到底如何”。

  丁香医生公众号凌晨发文称:“「抑制」不是「预防」”、“所谓的「可抑制病毒」缺乏临床研究数据”、“双黄连过去有大量的不良反应证据”。

  人民日报2月1日早间紧急辟谣:“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

  升级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北京时间1月31日凌晨 3 点 30 分,世界卫生组织(WHO)突发事件委员会经讨论,决定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确认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风险,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的不同寻常事件。” 该事件状态在“情况严重、突然、不寻常或意外”、“公共卫生影响超出了受影响国家的边界”、“可能需要立即采取国际行动”时启用。

  如果这样的定义还不足以表明PHEIC的严重程度,可以参考世卫组织的流感大流行警告,警告共分为6级,最高级别也就是第6级指病毒由人传人的个案扩散至同一个地区的另一个国家,即流感已经在全世界大流行——与之相随的是触目惊心的夺命数字。

  20世纪共发生了三次全球范围内的流感大流行:

  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在世界范围导致了2000~5000万人死亡;

  1957年的“亚洲流感”,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了100~500万人死亡;

  1968年的“香港流感”,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了100~400万人死亡。

  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提升为第6级,为四十一年内首次。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疫情,成为自2005年《国际卫生条例》实施以来,15年间世卫组织宣布的第6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此前的5次分别是: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

  2014年脊髓灰质炎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

  2015年至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

  2018年至2019年刚果(金)埃博拉疫情

  以上6次“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一不令人谈之色变。

  以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为例,该次大流行持续近16个月,造成28.4万人死亡。

  2009年3月底,流感开始在墨西哥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暴发,并且不断蔓延,引发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CDC的重视。2019年4月25日,这次疫情被定位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疫情引起广泛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该流感病毒是新变种,人类没有先天性免疫力也没有对抗它的疫苗,对于病例中的临床、流行病学及病毒学报告缺乏认识。

  新型冠状病毒的很多特性也与2009年新型流感病毒相似,包括可以人传人、毒力强(2009年5月底,墨西哥病死率达2%,且墨西哥境内的猪流感主要攻击年轻健康的成年人——不禁令人联想起1918年间接导致一战结束的可怕的西班牙流感)、地域广等。

  疫苗    人类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病毒的疯狂蔓延和人类的脆弱无力形成了鲜明对比,感染者跌入绝望谷底,未感染者陷入无尽恐慌,人们近乎疯狂地寻找防治方法,口罩短时迅速脱销,一则双黄连可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微博迅速引爆全国。

  作为人类医学史上最大发明之一的疫苗,也自然而然的,紧紧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天花是历史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史上首名天花病人。

  疫苗出现之前,人们通过接种(人痘接种术)的方法预防天花。接种的一种方式是将天花病患者身上的痘痂制浆,以小刀拭在受种者的皮肤之下,另一种方式为“痘衣法”,就是让受种者穿上天花患者的衣服。成功接种的人可建立持久的免疫力,因患上天花而死的机会亦会降低,不过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就是,若接种失败,接种者会染上天花。

  18世纪70年代,爱德华?詹纳发现牛痘(一种对人类较为温和的痘病毒)能用以预防天花,他将此物质命名为“疫苗”,疫苗比人痘接种术要安全,因为使用者不存在患上天花的风险。

  爱德华?詹纳也由此被誉为“免疫学之祖”。

  简单来说,疫苗是免疫系统的“欺骗者”,通过喊“狼来了”预防疾病。

  人类第一次接触病毒或细菌时,可能需要数天的时间产生抗体来“杀敌”,而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因此记住防卫机制,当同样的“敌人”再次入侵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回击。

  在疫苗的帮助下,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郑重宣布,历经3000年,人类彻底消灭天花病毒,天花成为世上首个绝迹的人类传染病。目前自然界中已无天花,但仍有两个高防护实验室储备天花病毒。

  绝望    疫苗总是不能及时地制备好

  大规模流行病中疫苗能起到多少作用?

  面对新型病毒引发的流行病,尽快研发出特效药、疫苗,一直都是人们最美好的期望,所以恐慌蔓延的同时也总有数不清的谣言如影随形。

  但是,现实永远都那么骨感。

  《科学》杂志指出,“疫苗总是不能及时地制备好。”

  与之含义相近的一句俗语更加生动形象,“孩子死了,下来奶了”。

  一支疫苗诞生需要历经疫苗研发、疫苗上市和疫苗生产,中间涉及众多过程,疫苗研发包括临床前研究(5~10年)、申报临床、临床试验机构申请、注册临床试验(3~8年,甚至10年以上)几个阶段,完成临床试验后,企业拿到生产批件方可生产疫苗,疫苗上市后还要进行扩大人群的IV期临床研究和观察。

  整个过程往往需要8年甚至长达2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大规模的疫情爆发时,对疫苗的幻想往往以遗憾告终,毕竟病情经不起太长的等待。

  一、2003年SARS事件——疫苗迟到40个月

  2003年SARS事件发生时,尚且没有PHEIC这一定义,但直至今日,国人对SARS仍记忆犹新。

  2002年底,广东爆发SARS,从首例报告病历出现到疫情被完全消灭,期间近7个月。

  而针对SARS病毒的疫苗研制从2003年4月启动,6个月时间完成临床前研究,2004年1月19日进入临床研究,2004年12月5日完成I期临床实验,历时20个月,试验结果证明疫苗安全有效。

  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表示:“做SARS疫苗非常辛苦,全部鉴定完成了,要到2006年,但是已经没有病人,所以就不做了。”从SARS疫情结束算起,SARS疫苗完成研发至少要迟到40个月。

  疫情消退之后,社会对于疫苗的需求和关注度双双下降,对于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也很难再坚持下去,因此SARS疫苗的研发停留在了第一阶段。

  二、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疫苗提前10年研发,但仍迟到41个月

  2013年12月,西非埃博拉病毒爆发,但其实早在1976年,埃博拉出血热首次出现在现在的刚果及南苏丹,并常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间歇性爆发。2013年西非爆发的疫情使埃博拉出血热首次成为流行病,以往的爆发均为局部性,且多于数周内得到控制。

  埃博拉候选疫苗大多在2014年的前十年开发,但是首款正式获批上市的埃博拉疫苗直到2019年11月才出现,这款疫苗名为Ervebo,2014年至2016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末期,该疫苗曾在几内亚进行临床试验,并被证实免疫效果显著。

  2016年1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利比里亚疫情结束;2016年3月17日,塞拉利昂疫情结束;2016年6月1日,几内亚疫情结束。

  针对埃博拉病毒研发的疫苗提前10年就已起跑,但最终仍迟到41个月。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Ervebo未能在西非埃博拉疫情中发挥威力,但最终在2018年8月刚果(金)暴发的埃博拉疫情中起到了作用,刚果(金)当地及邻国已有数十万人接种,该疫苗有效阻止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疫苗在两次埃博拉疫情中迥异的表现向人们表明,疫苗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对抗疫情未来可能的卷土重来。

  类似于SARS疫苗的研发受阻,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的一个案例也表明,疫情结束会对疫苗的研发造成客观阻碍。

  2015年1月23日,一批试验性疫苗被送往利比里亚进行试验,但在1月25日,利比里亚仅报告4个新增病例,试验计划受到严重影响。

  三、人类可能永远也无法对付“聪明”的病毒

  如果仅仅是迟到倒也还好,最令人绝望的是,面对“聪明”的病毒,人类可能永远也研发不出相应的疫苗。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1987年,美国启动历史上首个艾滋病疫苗的临床试验。

  但在此之后的30年间,全球范围内开发的艾滋病疫苗有40多种,进入临床试验200多次,却屡屡折戟,其原因就在于艾滋病病毒太“聪明”,其聪明之处主要包括变化太快、能够整合到人体细胞以及只感染人类。

  希望    疫苗研发加速,最快只要3年?

  近期媒体频频披露的疫苗研制消息,无疑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亮。

  1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全球首发了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信息,目前已经启动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正在筛选种子毒株。

  袁国勇教授表示,港大微生物学系过去三年一直在研发针对流感病毒的疫苗,目前初步在喷鼻式流感疫苗基础上,研发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未来将进行为期数月的动物实验,以了解疫苗对动物是否有效,如果一切顺利,有望在一年内展开人体临床测试。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平台与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已处在动物试验的结果验证阶段。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召集的专项疫苗研发团队表示,由于病毒的基因序列已被公布,他们有望在3个月后就进入第一阶段的人体临床测试。

  1月28日,杭州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出了3株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李兰娟院士表示,疫苗成功研制至少还要3个月的时间。

  “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意味着我们有了疫苗的种子株,把疫苗种子株培养可以变成疫苗株,我们就可以制备疫苗。拿到疫苗株需要一个半月,之后还需要一个半月的审批过程。”

  “综合下来,在一切顺利的条件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正常上市最快也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出现在市场上,但鉴于目前是非常时期,国家可能会给予一些快速通道,这样上市的速度也许会很快。”

  现在,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果同很多其他呼吸道病毒一样,新型冠状病毒也是季节性的,时间或许会站在科学家和厂商这一边。

  高福院士说:“我拍着胸口讲,疫苗肯定会研发成功”。

  我们相信,疫苗肯定会研发成功。

  但是,但愿我们永远都不需要等到这些疫苗研发成功。

  全文完,感谢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8 15:43 , Processed in 0.1094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