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08|回复: 0

枫叶君:气溶胶来了!新病毒传播方式?疫情时期的智商比什么都重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9 18: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是疫情时期。戴口罩是因为可能面临直接传播的危险;勤洗手,勤消毒,是因为可能面临接触传播的危险。前者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后者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现在,人们要面对另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即便没有医学知识,仅凭人的一般常识也可以判断,气溶胶传播不同于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它已经让人联想到空气传播了。

  2月8日晚,观察者网转发一条澎湃新闻的消息:2月8日下午2:00,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上海市疾控中心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义、闵行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杭文权,介绍上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情况。

  这条消息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这样一句话:“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所谓气溶胶传播,听上去太专业化,其实最好用更通俗的语言去理解,那就是你既没有被别人口中喷出的病毒飞沫感染,也没有通过触碰有病毒的电梯按键,然后又经口鼻眼等粘膜感染,也同样可能接触到新冠病毒,因为专家已经确定,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中包括气溶胶传播。

  这句话什么意思?理论上说,你可以从空气中接触到新冠病毒,而你旁边并没有人同你说话,也没有喷出的飞沫,你的手也没有触碰到任何物品,比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或电梯按键。

  可是,同样是在2月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上发布一则短文《什么是气溶胶传播》,其中写道:“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同一天,卫生防疫专家在上海的说法与国家卫健委网站上的短文居然产生了矛盾,到底谁说的对?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懵逼的就是这个,不怕懂科学,也不怕不懂科学,就怕科学家一个说东一个说西,让人们无所适从。

  解决这种矛盾也有办法,那就是一勺烩。也是在2月8日,中国科学报的官网科学网刊登文章,标题为《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尚待明确,专家建议“宁信其有”》,文章说:

  “虽然气溶胶传播尚待明确,也缺乏更多证据,但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实验室主任、国际气溶胶学会秘书长曹军骥仍发出提醒,当前的防疫战略须“宁信其有”,以免丧失黄金时机。”
  这话的意思就不管到底是上海的防疫专家对,还是国家卫健委的短文对,反正我就是抱着最谨慎的态度,“没有我也防着点!”。

  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戴着口罩,还自制了一个防护工具——把纯净水桶扣在头上,那意思就是,甭管你们的口罩是N95还是N96,反正我有自己的专利水桶,你们的口罩要是不灵,我自己的头罩顶上去。
  这又让人想起几天前在吉隆坡发生的事,有几个人在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门外拉起“中国加油!”“武汉挺住!”等横幅,走时留下3个纸箱。使馆人员担心是炸弹,于是报警。警方到后用引爆纸箱,结果纸箱炸开,一堆N95口罩飞落一地。
  按照曹秘书长的提醒,“宁信其有”其实就等于说,不管它是口罩还是炸弹,我就把它当炸弹,把口罩当炸弹,总比以为是口罩,但结果却发现是炸弹的好。其实,在开始的所谓”不存在人传人”的说法,我们就已经吃了这方面的亏。

  曹军骥说,气溶胶传播与人们已经较为熟悉的飞沫传播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的距离。

  飞沫是人打喷嚏或者咳嗽等活动排出的唾沫液滴,其粒径一般为1至5毫米,在传染源1至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

  而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排出的液滴,其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蒸发,形成飞沫核,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

  按照曹军骥的这种说法,既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那就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并没有接触甚至见到病毒携带者时,因为空气的流动而受到病毒的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曾指出,病毒或细菌可以通过气溶胶经长距离传播而在短期内导致大面积感染。那么,新型冠状病毒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病毒呢?

  于是,过去你觉得戴好口罩、尽量不接触公共物品并勤洗手就行了,可是当了解了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后,你开始警惕身边的空气了,也就是说,即便在独自一人时也要保持警惕。

  可是,这时又有人出来告诉你,不必过于紧张。《科技日报》在一篇报道中说,有一种说法,称易感染者可以在未与患者见面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吸入悬浮在空气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微粒而被感染。不过,这一说法很快被微信辟谣助手“辟谣”了。

  哦,原来微信辟谣助手也干着科学家的事儿。助手称,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播仍是目前新冠肺炎主要的传播渠道,气溶胶传播的途径其实就包含在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染之中。

  这就有点词语游戏的感觉了,既然气溶胶传播包括在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中,那么它不也就是传播方式之一吗?难道像计算机中那样,将子目录放到根目录下,子目录中的东西就算不存在了吗?

  当然,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的最大区别既然是距离,而飞沫传播又仅仅指近距离,那么,如果飞沫传播超过了一定距离,那它就是气溶胶传播。难道非要一个病毒非要从城市的一个区飞到另一个区才算空气传播吗?

  事实上,只要一个人没有靠近另一个人,在合理的近距离内没有亲密接触,却通过空气感染了病毒,这就应该算是空气传播。

  我觉得有的专家在绕口令般的解释时,明显有点避讳空气传播。这其中的顾虑可以想见。相比之下,曹军骥的说法就显得实在得多。

  《中国科学报》的记者在采访中问:当前针对新冠病毒是否存在气溶胶传播方式众说纷纭。由于新冠病毒2020年1月刚通过WHO正式确定,短时间内有关其传播方式的研究结果非常有限。面对可能存在的传播风险,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应对?

  曹军骥说,如果新冠病毒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方式,那么我们当前的防疫战略须宁信其有,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减少新病毒的快速传播,而不是等到数月以后的正式研究结论而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导致抗疫黄金时机的丧失。

  针对可能的防控措施,曹军骥建议,对绝大多数公众加强可能存在的气溶胶传播为主的预防措施,防自己,防别人,防病毒。

  听听他的建议,你肯定会同意这对防护有效,但是你的生活也必定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如,外出回家时,尽量避免将外界可能的污染物带入室内,如鞋子、衣帽等可迅速脱掉并单独隔离存放数天;出门在外时,务必佩带口罩、手套、帽子等,注意漏气的口罩也将增加感染几率,要正确佩戴。

  最后,曹军骥再次提醒公众,要高度警惕空气气溶胶的传播方式,切实落实“三防原则”以切断其不明传播链条,减少很有可能因气溶胶传播方式引起大范围的感染病例,保护更多人不受感染。

  然而,《科技日报》的报道说,专家称,不是病毒在空气中弥漫,不用紧张;气溶胶传播并不意味着空气中病毒弥漫,不要误解。

  抛去词语游戏外,不同的专家说法你该信谁呢?有的专家总是让人放心,这样的专家看上去蛮可爱;有的专家则总是把事情说得较严重,有人认为他们严谨,有人则认为他们过分担忧。可是,仅就这次新冠肺炎发生以来的情况,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开始,有专家说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不会人传人。听了这样话,你会开心并放心地外出参加聚会,去看演出,去其他公共场合。可是,后来发生了医务人员感染,于是证实了病毒可以人传人。

  起初人们只想到戴好口罩,没想到眼睛。但是,当北大医院医生王广发在武汉感染病毒后,他认为,当时他戴着N95口罩,但没有戴护目镜,因此高度怀疑病毒是先进入眼结膜后再传染到全身,而且他发病也是最先从结膜炎开始。
  后来,又有病例表明在病患的粪便中发现新冠病毒,这说明完全存在粪口传染的可能。

  这种种情况说明什么呢?当我们对新冠肺炎的研究还不那么深入的时候,把事情考虑得严重一点,把小心谨慎的程度提高一点,总归比提前就让自己放心要好得多。现在,如果回头看看武汉百步亭万家宴的场景,是不是会感到很可叹外加心惊肉跳呢?

  疫情当前,智商很重要。专家有很多,而自己的脑袋只有一个,对哪个专家四舍,对哪个专家五入,这的确要凭自己的智商取舍。戴好口罩,勤洗手,还得想着这里面还有气溶胶的事儿,宁信其有。想到之前的“不存在人传人”,我对头上套水桶的自我防护意识充满了敬意。

  紧要关头,你是你自己最后的守护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17:09 , Processed in 0.1564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