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40|回复: 0

正解局:美国神药拯救5亿中国新生儿?“中国第一病”的防治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8 19: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试着永远不要忘记,医药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为了盈利。当我们记住这一点时,盈利自己就来了。

  正解局出品

  在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中,美国吉利德公司的瑞德西韦无疑是最被寄予厚望的。

  就在昨天(2月27日),吉利德宣布开启瑞德西韦最大规模三期临床,结果预计5月揭晓。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30年前的一段往事:一家美国药企,将疫苗低价转让给中国,帮助中国防治乙肝。

  这段往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1.中国第一病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

  作家赵玉泓在《中国第一病》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我的家乡是个依山靠海的小村庄,当地居民得肝病的人特多,有的甚至全家都是乙肝,其中一小部分不幸者逐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各种治肝药几乎掏空了村人的钱袋,病情却毫无起色,而患者却像滚雪球越来越多……

  虽是小说,却也是残酷的事实。短短两段话,道出了乙肝的巨大危害。

  乙肝不仅损害人的身心健康,还让患者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1992年,中国开展的全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当时1-29岁的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率(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75%——远远高于8%,符合了世卫组织定义的“高感染区”。

  (全球乙肝地图)

  柳叶刀杂志的一篇《乙肝在中国》提到,中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大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中国每年因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约有30万人,致死人数仅次于吸烟。

  因此,乙肝被称为“中国第一病”。

  2.爆发的原因

  30年前,乙肝是如何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

  乙肝是一种血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医疗水平落后,共用针头的情况比较严重。在很多农村和偏远地区,甚至全村共用一个注射器。根本不消毒,或者仅仅是用热水烫一下。

  另一个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当时对乙肝的传染性认识不足,几乎没有母婴干预的概念。有的家庭代代传染,成了“乙肝世家”。

  1996年出版的《传染病学》教材中提到,母婴传播占我国婴幼儿乙肝病毒感染的三分之一。

  正因如此,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短短二十多年时间,乙肝在中国大爆发。

  乙肝得以大爆发的另一个原因,是预防手段的缺失。

  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当时的中国,是有疫苗的。只不过,是血源性疫苗。

  1975年,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创始人陶其敏教授不顾自身安危,接种了自己所研发的中国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获得了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第一手资料。

  (陶其敏在自己身上试验乙肝疫苗)

  1986年,血源性乙肝疫苗在中国获得批准。但是,血源性乙肝疫苗生产需要抽取乙肝感染者血液,产量受限,还有交叉感染的风险。

  因此,中国自己的疫苗只能小规模生产,无法满足每年上千万新生儿的需求。

  3.美国“神药”来了

  其时,中国乙肝已呈爆发之势。每年新生儿过千万,如果没有足量、安全、可靠的疫苗,乙肝将无法控制。

  形势迫在眉睫,时任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赵铠向国家卫生部门建议,引进世界最先进的乙肝疫苗生产线。

  世界最先进的乙肝疫苗生产技术,掌握在美国默克公司手里。

  中国开始与美国默克谈判。

  一开始,美国默克走的是老套路,希望以100美元一支(美国本土售价)的价格向中国销售疫苗。在今天,100美元的价格也不低,对当时的中国家庭而言,无疑是天价。

  后来又算了一笔账,即便是美国默克将疫苗价格压到几乎接近成本,大部分中国人仍然承受不起。

  谈判陷入僵局之际,美国默克总裁瓦杰罗斯主动提出了一个方案,以700万美元价格将最先进的重组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给中国,并为中国培训技术人员。

  (美国默克总裁瓦杰罗斯)

  如果按原来100美元一支的价格,美国默克每年至少能赚20亿美元。700万美元的价格,几乎等于免费。培训中国技术人员及派美国员工到中国的花费,都不止这些。

  瓦杰罗斯当时的想法是:

  我很焦虑,时间如此紧迫,我想保护孩子们免受这种致命疾病的侵袭,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之内就应第一次接种疫苗……

  考虑到中国乙型肝炎的严重性,接种乙肝疫苗是唯一有效能够防止这种疾病发生及其后果的方式……

  终有一天,所有的中国宝宝都能接种乙肝疫苗,免于乙型肝炎的危害。

  1989年9月11日,美国默克正式将重组乙肝疫苗生产技术转让给中国。1993年10月,中国生产出第一批重组乙肝疫苗,开始造福新生儿。

  (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默克公司技术人员合照图片来源:Merck&Co.Inc)

  数据显示,中国新生儿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7%下降至2006年的1%以下。

  时至今日,中国乙肝病患的增量已经很少了。

  4.真相与启示

  1993到2018年,中国平均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按这个数量计算,中国至少有5亿新生儿接种疫苗,避免被乙肝伤害。

  第一批接受美国默克技术乙肝疫苗的新生儿,如今已经28岁。他们的孩子也有可能接种美国默克技术的乙肝疫苗。

  正如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所说:

  对一个制药企业来说,在此期间接种的疫苗数量足以产生高额利润,但我们知道默克公司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中国,对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件无价之宝。

  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并感恩美国默克。

  网上很多文章,将中国防控乙肝的成绩,全部归功于美国默克,这显然是以偏概全。

  美国默克公司的报告显示,该公司援助技术的产量占中国乙肝疫苗产量的65%。可见,美国默克并非一直是“独家供应商”。

  事实上,乙肝的防治,仅靠疫苗是不够的,与一国经济实力和公共卫生体系密不可分。

  1992年,中国开始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但直到10年后,才开始对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如果没有国家财力的支持,乙肝疫苗不可能普及,乙肝的传播势头也不可能得到遏制。

  还需说明的是,美国默克将疫苗技术低价转给中国,出于公益,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公益。

  试想一下,如果美国默克不将疫苗技术转让给中国,就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吗?不一定,因为以当时中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大部分人消费不起。届时,一个卖不掉,一个用不到,落了个“双输”。

  美国默克退而求其次,将疫苗技术低价转让给中国。首先赢得了名声,最实在的好处是得以进入中国市场。

  在将疫苗技术转给中国的第三年,美国默克便在中国成立了子公司。2019年,美国默克在中国的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累计收益早已远远大于最初的20亿美元。

  在美国默克公司的入口墙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我们试着永远不要忘记,医药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为了盈利。当我们记住这一点时,盈利自己就来了。

  追求理想与企盼利润不仅不矛盾,反而是一个统一体,这是美国默克带给中国企业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05:46 , Processed in 0.1094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