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63|回复: 0

明哥:抗疫战,7大理由,真正佩服一个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8 21: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全国人民经历过自我居家隔离的30天后,抗疫战役迎来了曙光。

  确诊人数的增加的速度在下降,累积治愈出院人数在增加。全国除了湖北省之外地区,复工复产的人们,终于迎来了看似寻常,却岁月静好的生活。

  然而,在「政治正确」的名义下,国内一些自媒体,面对着美国、日本、韩国等西方国家的抗疫进展,不惜调侃他国:连抄作业都不会,更不惜造谣称:美国CDC干脆停止公布各州的确诊人数,把头埋在沙子中。

  这些自媒体,以嘲笑他国的视角,迎合部分互联网受众,以达到收割流量的目的。

  在这种情形下,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说:

  如果我们担心今天的美国抗疫能力的话,可以回看下2009年的H1N1病毒流感。

  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这种病毒已经在全球大流行,我们操心得不得了。美国却很淡定,认为它带来的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根本没有超过季节性流感。

  2019年至2020年的普通流感季,美国感染了2800万人、死亡1.6万人。

  所以,现在的CovID-19病毒肺炎,对美国的医疗体系来说,完全可以从容应对。

  说这话的,正是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的主任医生:张文宏。

  他面对国内部分自媒体和民意,不聚焦于国内的抗疫事业,却将眼光盯在海外国家的医疗机制行大肆嘲讽之事,深深明白,这无益于我们自己艰苦卓绝的抗疫事业,更不利于国内未来的疾病防御和控制事业的改革发展。

  这是我们佩服他的第1个理由:做好自己的事,不贩卖焦虑。

  2

  当疫情发生之后,国内的病毒研究所、医药企业和专家学者们,深深知道,如果有针对CovID-19病毒的特效药出炉,那不仅仅是对民意的巨大鼓舞,更是收获名气和利益的巨大机会。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方人士,不甘寂寞,在没有进行任何严格的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基础上,跳过药物研发的基本流程,纷纷跳上舞台。

  1月29日晚上至30日凌晨,中科院的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声称开展了双黄连口服液在细胞水平的抗病毒活性测试,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抑制CovID-19病毒的功能。

  某药业公司,在风头正盛的院士的支持下,将旗下的中成药注射液「血必净」,挤入了《CovID-19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别列入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其他治疗措施及中医治疗临床治疗期推荐用药。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申请了大豆水提物,也就是豆浆,对CovID-19病毒的临床治疗研究项目经费。他们选择的病人样本数只有区区的2个人,却要求病人志愿者每顿喝下1斤豆浆。

  然而,高中生物学课本,早就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把传染病的起因,写得明明白白。病毒的尺寸只有细菌的百分之一左右,没有细胞壁,属于半生命体,我们没法借助于抗生素,像消灭细菌一样,来消灭病毒。治疗病毒引发的疾病,只有后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也就是激素,来缓解病痛,但是副作用极大。

  简而言之,除了事前远离病毒源,事中切断传播途径外,事后一旦感染了,是不存在特效药的。

  这早已经是科学界的共识了。

  疫情当前,恐慌情绪扩散开来,国民的科学素养尚不成熟,我们难免会期待天降神药,打破自然规律,让我们药到病除。

  张文宏所在的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确诊了上海的342例病患,收治之后只有3个死亡案例,成绩突出。

  然而,在总结治疗方案时,他振聋发聩的声音,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很多人在问我,某药物有效吗?如果说真正存在有效的药物,那只有一种,就是人体的免疫力。

  医生在做的,除了帮助隔离避免再次传播外,最重要的是用各种已有的治疗手段、医学设备,帮助病患熬过最艰难的2星期,恢复他自身的免疫力,战胜病毒。

  这涉及到重症医学、感染医学、呼吸病学、心脏病学、人工肺及ECMO呼吸机设备。

  然而,这种极其专业、朴实无华的言语,哪怕已经取得了极其优异的成绩,也被淹没在各种神药的测试流程报导、诊疗方案版本的热议、药企铺天盖地的宣传中了。

  只有他,远离各种喧嚣,恪守医生的本真,做到了只说真话。

  这是我们佩服他的第2个理由:尊重专业常识,绝不夹带私货。

  3

  今年春天发生的这场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前线在艰苦抗疫,后方的媒体上,噪音和信息混杂,谣言和真相博弈,理性和恐慌情绪交织。

  关于疫情数据、关于诊疗方案、关于个体案例的故事,真正尊重事实、传播理性观念的报道,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情绪宣泄的文字海洋中,寥若晨星。

  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发声,有人想通过共情的情绪来获取流量,并把这种套路变成了一门生意,不惜夸大事实,迎合焦虑情绪,最终将事实带偏。

  更有部分媒体,不尊重专业事实,在只具备点滴片面的信息的情况下,越俎代庖,指手画脚,喧嚣的噪音,大到足以干扰专业医生工作。

  在面对媒体的采访中,他不迎合媒体设置好了默认答案的问题,直言不讳地指出:

  全国各地派去的医生,都是精英部队。我认为他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不需要媒体来帮着解决救治问题。

  媒体把不靠谱的治疗方案片面地传播,甚至会歪曲理解靠谱的方案,导致越传越错。

  不迎合媒体,反而能够得到舆论的尊重。

  这是我们佩服他的第3个理由,因为他教会我们:和媒体保持适度距离,独立思考。

  4

  当疫情刚刚爆发时,上海医护人员非常紧张,高强度、高负荷工作。

  媒体都在歌颂女医生流产10天后就上一线、怀孕在身的护士依然强行坚持的正能量时,只有他,不按照套路出牌。

  第一批一线人员,下来轮换休息。

  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我们不能欺负老实人。

  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受过欺负而无处倾诉的经历时,才能说出如此金句来。

  然而这种金句,不就是稀缺的大实话吗?

  当我们社会在讴歌年轻的一线医生时,在为剃发的女性护士们加油呐喊时,在为没有行政职位的业务医生送上赞美之词时,有没有人设想过,他们需要的是休息,是关心,是实实在在的补贴?

  当时间进入3月份之后,湖北外地区的疫情基本控制住了。但是,媒体不恰当的宣传,迎合了民众过分恐慌的心理,为防止复工造成的疫情蔓延,不少人索性不再复工。

  他接受了《环球时报》的采访,以极大的勇气说出这句话:

  不尽快复工,社会遭受到的伤害,将高于病毒带来的疫情。

  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要吃饭,要生活,要赚钱,要看病。

  如果经济暂停,大家没地买菜、买药、谋生,那么,因贫困和病患死亡的人口,可能要高于CovID-19病毒肺炎本身。

  事实上,我们已经从身边每一个企业主、小摊小贩、养殖业主、商铺经营者的处境,感受到了疫情之下大家努力求存的心态。

  他能够将视角从医学防疫的领域,放眼到了更广袤的时代背景中,关注到大时代下,每一个渺小的分母,并为他们呐喊。

  这是我们佩服他的第4个理由,对各种社会角色的人群,始终抱有同理心。

  5

  抗击疫情,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有人站出来,呼唤我们感恩。

  是的,我们需要感恩,但只感恩那些值得感恩的人。

  当仁不让接受我们感恩的,应该是一线的医护人员。包括武汉本地所有的医护人员、各省市定点外援的4万多白衣天使。是他们冒着危险,从死神手上夺回一个个生命。

  当我们的社会,在讴歌医护人员,抛家舍业、不计报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情操时,实际上在变相地将这一类既特殊、也普通的人群,架上神坛。

  也许我们自己说不出来,为什么要将这类人群架上神坛。

  也许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彰显他们的伟大,让他们继续免费承载社会的重托,才能无怨无悔地、不计代价、舍生忘死地,一次次成为点燃社会运行机器运行的蜡烛和燃油。

  然而,理性地想,这是一种最廉价、牺牲一类人来满足其余人的社会管理方式。

  实际上,不仅仅是医护人员,还包括消防员、军人、公办教师。他们付出了所有,得到的仅仅是神坛,往身后一回首,身体已经崩坏,家庭已经清贫。

  所以,我们不能用飘在空中、虚无缥缈的荣誉和神坛,来掩盖我们社会在资源分配、激励机制上的瑕疵。

  我们的社会,需要常态化地高效、合理运行,要让每一类人群,付出均等的努力,得到合理的、人性化的报酬。

  太用力,必然走不远;总是号召一类人群奉献,将来愿意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会越来越少。这将是我们整体社会的损失。

  所以,和空头支票一般的褒奖相比,给他们提供更好后勤保障、应有的奖金和福利、更多的专业尊重,才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当有记者采访他时,问及道:像你们这样的专家级别医生,是不是脾气都非常好?

  他回答道:

  他们文质彬彬,都是假象。

  水平越高的,脾气越大。有才华的人,有棱有角,非常正常。

  但是,他们的争吵和脾气,都集中在业务范围,都想把病人治好。

  这是我们佩服他的第5个理由,对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特定人群,拒绝道德绑架。

  6

  3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CovID-19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共有113集体、506位个人获防疫工作先进表彰。

  名单中的绝大部分医护人员、防疫专家,冒着生命危险冲在最前线,用他们的血肉,筑起了一道道坚固防线,守护国民的生命安全。这些勇士,理当获得应有的褒奖和物质补偿。名单中,不乏人们心目中众望所归的英雄,他们为亿万人所景仰,可谓当之无愧。

  然而,我们寻遍了名单,却找不到张文宏的名字。

  虽然上海不是武汉那样的抗疫前线,但是作为我国排名前二的大城市,数千万人口,能够在确诊342名病例的数据基础上,做到只有2例死亡,其余全部治愈出院,这个成绩,毫不逊色于一线抗疫人员。

  在后方防守固若金汤,跟在前线摧城拔寨一样,功勋卓著。

  我们宁愿认为,是他主动请辞,甘于人后,将更多的曝光和褒奖机会,让给同行战士们。

  这是我们佩服他的第6个理由:淡泊名利,绝不借机上位。

  7

  疫情爆发以来,他虽然专业精湛,然而从他嘴里冒出来的语言,从来没有故作清高,更没有假、大、空的套话,只有雅俗共赏、直接地气的话语。

  这让我们对他的成长经历,倍感好奇。于是,我们从互联网上的各个角落里,搜集到他的点滴信息,然后尝试串起来,编织好他前半生的履历。

  张文宏,男,温州瑞安人。

  1987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先后在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学微生物系从事访问学者以及博士后工作。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

  你看,他和我们一样,从很小的地方起步,凭借着高考成绩,进入了大城市。他年轻的时候也没有光鲜闪亮的时刻,然而依靠着一步步的跬步,最终逆袭成功,成为国内感染学科的执牛耳的人物。

  如果能够拍成电影,或者正能量的人物宣传,这种励志的素材,就如同宝库一样,挖掘不完。

  媒体记者们的想法,和我们一样,他们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遗憾的是,他严丝合缝,坚决不让窥探。

  有记者问他:你作为主任的华山医院感染科,有着中国最强的传染病团队,您当初上大学为什么选择了感染病学?

  搞过新闻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挖掘励志青年的血泪史、苦难史、逆袭史的典型操作思路,受访人一般要顺着杆子往上爬,树立自己光辉伟岸的形象的。

  然而,张文宏的回答,却让人忍俊不禁:

  采访我个人就没有意思了。

  我就一个乡下人,跑到上海,读完书留下来工作而已。

  有一说一,绝不给自己加戏,没有在忆苦思甜中美化自己。

  这反而让我们每个人,更有了亲近的感觉。原来,他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当初逃离故乡,不过是为了求学、谋生。

  大城市里心目中的乡下人,照样可以做出比城里人更大的丰功伟绩,哪怕说出来是那么的云淡风轻。

  他期待疫情早日过去,哪怕他不会再成为大众的焦点:

  当大幕落下,我自然会非常安静地离开。

  过了这个时间,你到我们医院里,看见绕着墙根走路的那个人,就是我,很低调。

  这是我们佩服他的第7个理由:不在时代浪潮之巅,美化自己。

  8

  爆发于2020年春的这场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有过愤怒,有过感动。我们从来不知道一些人会那么坏,更不知道另一些人会那么好。

  熟悉我们的读者都清楚,我们很少夸人,更很少为单一的个体,著书立传。即使长篇累牍地介绍张文宏,我们也能发现,他能够做到的事情,普通人也力所能及。

  一场天灾,将人性放大展现。

  我们才发现,本应该是我们应有的朴素品质,竟然愈发稀缺。

  在社会的喧嚣之中,我们都会忘记初心,急功近利,包裹自己,言不由衷。在舆论场和名利场上,浮沉翻滚,不能自已。

  不贩卖焦虑、尊重专业常识、独立思考、抱有同理心、拒绝道德绑架、淡泊名利,本应是我们每个人在校园里,就被教育要抱有的初心,然而,在浮躁的社会中,稀缺到弥足珍贵。

  我们在褒扬今天的张文宏,也是在剖析明天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05:50 , Processed in 0.1251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