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48|回复: 0

孙立平:关于疫情:那些零零散散的想法,那些断断续续的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6 20: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这两天,英国的防疫新对策,特别是所谓群体免疫力的思路,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按说,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应该由专家来讨论。但因为如下两个原因,人们不可能不对此议论纷纷。第一,这是一个关系到无数人生命的大事情,甚至其影响要超过国界。第二,这涉及到众多人的行为,包括心理,所以这个问题又远远超过流行病学的范围。我的意思是说,大家对这些问题七嘴八舌,是正常的,包括我。

  2、15日白天,我在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疫中杂感5】太惊世骇俗,以至于世人一时回不过神来》,以一个外行的理解力,梳理了英国政府的思路,同时也列出了那些批评的意见。到晚上,我又在微博上转载了英国科学界500多名研究人员发出的三封反对新的抗疫策略的实名公开信。我同时强调,两个方面的道理都应当听一听。我们不是要简单判断是非对错,而是要理解他们各自的思路和道理。道理是最重要的。我的意思是,批评也好,评论也好,要以把别人的意思弄明白为前提。

  3、看到很多评论在说,英国政府的做法是不负责任,是罔顾人命,有的甚至说这表明他们平时说的人道人权是虚伪的,还有的说这是在牺牲弱者保护他们精英。对于这个层面的批评,我只想说,他们做决策至少有三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一是权力与选票相关联,决策必须考虑民意;二是社会中的信息是透明的,政府的想法和做法必须公开;三是背后有科学团队,有关的做法必须经过科学论证。明白前两点,我们就不要先假定他们是任性胡来再进行批评。明白后一点,我们就不要先假定他们智商比我们低很多然后进行批评。所以今天我对一位批评者说,他们不比我们笨。不要把批评降低到这种孩童化思维的层次。

  4、但即使考虑到上述因素,也不能证明,他们的决策就一定是对的;也不能证明,他们的决策过程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干干净净的。比如,像特朗普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会有时因考虑大选的因素而故意淡化疫情?比如说,作为很另类的政治家的约翰逊有没有赌的心理?再比如说,他背后的科学家团队会不会书呆子式的过于相信自己的模型?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做出错误的判断?有没有可能决策基本是对的,但执行系统出现问题?我觉得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不然的话,就无法解释意大利为什么这次弄得一团糟。意大利也具备上述的三个约束条件啊。

  5、既然提到意大利,那就说意大利。为什么?因为现在包括英国,实际上也包括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的防疫新思路,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意大利的沦陷有关。3月14日,我在微博上转载了一篇《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题目是《意大利为什么会成为疫情重灾区?》。当时我就是在想这个问题。意大利是欧洲较早出现确诊病例的国家,意大利也是采取措施最早最坚决的国家,但意大利却是整个欧洲疫情爆发最严重甚至应对最失败的国家。到现在为止,无论是确诊还是死亡率,意大利在欧洲都是名列前茅。这样,我们就需要去理解意大利给人们提供的教训是什么?特别是意大利那些欧洲邻国是如何来理解意大利的教训的?

  6、那意大利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从欧洲一些政府传达出的官方信息来看,最主要是如下几点。第一,疫情在全球,尤其是在欧洲的大爆发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第二,现在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消灭病毒是没有可能的,将来最可能的前景是与病毒共存。第三,阻隔的作用是短暂而有限的,即使一时阻隔住,还会卷土重来,特别是今年冬天。第四,现在比较现实的策略就是拖延,促使病毒错峰爆发,从而使得社会保持相应的应对能力。第五,保持应对能力的核心,是不发生医疗挤兑,保障国民医疗系统能正常运转,保障对重症者的医治。第六,此次疫情尤其是轻症者的死亡率较低,前提是有正常的医疗条件。第七,保障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是重要的。

  7、应当看到,意大利的沦陷,对欧洲的防疫思路和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的所谓群体免疫力思路,显得极端,但其实并不异类,它与欧洲现阶段防疫的趋势,在思路上是相一致的。这个思路的核心是拖延。实际上,对病毒可以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消灭,一种是共处。中国的思路是消灭,用张文宏医生的话来说是闷死。应当说,这个思路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基本是成功的,但中国有中国的特定条件。而欧洲的思路则是承认,至少在他们现有的条件下是消灭不了的,然后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想办法。有人说,这是投降主义,这么说,从字面上讲也是对的。但要知道,中西方关于投降的理念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观念是,投降就是投敌变节,道德上是不齿的。而西方的观念则是,投降是保存自己,是理性行为。所以,他们有时候是不忌讳认怂的。

  8、英国群体免疫力的思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这些思路有没有问题是一回事,我们先理解他们思路的逻辑是另一回事。首先,在隔离的问题上。我们知道,到现在为止,关闭学校的建议被否,全面叫停体育比赛也被否。更不用谈封城了。但从他们的表述上看,他们是认为现在采取这种措施过早,用他们的说法说,英国居家隔离的极限是两个星期。这个隔离期,要用在最关键的时候。也就是说,延缓是一个过程,要从过程的角度考虑这些安排。其次,是对轻症者的做法,包括居家自我隔离7天,除非症状恶化,否则不予检测和筛查。还有,放弃对有症状者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等。目的都是减轻对国民医疗系统的压力,以保持救助重症者的能力。这里边还有一些问题,其思路和逻辑可见我15日那篇文章,此处不再赘述。

  9、按照现在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会说,你说这些都是为英国政府洗地的吧,甚至会有人说,你还有没有良心和立场?不是的。我觉得,只有到现在,我们才有了评论或批评的基础。也就是说,你得弄明白他的意思是什么?别望文生义地进行批评,别把别人假设成傻子来批评,批评更不是战队亮立场。有人说,英国的思路一出来,真正的当事者英国人还算比较淡定,而我们这里已经是一片义愤填膺。这最终会弄成笑话的。

  10、好了,到现在,我们可以认真来梳理那些批评者的观点和思路了。要知道,在这些批评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权威人士,有的是这方面专家学者,有的是这方面的前官员,他们不是想当然来批评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英国前卫生大臣亨特、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霍顿,还有签署三份公开信的500多名英国科学家。这500多名科学家分别来自传染病、心理和行为科学以及免疫学等领域,这些领域都是与防疫对策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批评的思路和逻辑是什么。

  11、首先,批评的一个重点是,即使是使用拖延的策略,一些应当做的事情是否没做?这当中,政府是否有责任。这也是英国前卫生大臣亨特批评的主要问题。他说:现在英国是处于紧急状态中,但我很吃惊,政府明明知道,我们距离意大利仅相差4周,却依旧没有任何作为,动作过于缓慢。这当中人们批评最多的是对隔离措施的消极,包括学校听课问题,取消大型活动问题。而且,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说,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英国人在家隔离的极限是两个星期?所以,上述公开信呼吁,当前英国实施的社交隔离措施还不够,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实施更加严格的社交隔离措施。就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国家一样,这些更严格的措施应该立刻开始。

  12、其次,是对于轻症者或无症状者的做法。虽然不能说群体免疫力策略是故意让几千万人感染病毒,但说对这种感染采取一种比较放任的态度(之所以用比较放任的说法,是考虑到并非在这个过程中什么都不做,而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的),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意味着可能会有上千万甚至数千万的人受到感染。在这当中就有两个问题。第一,轻症者的身体会不会受到伤害?会受到什么成都的伤害?对此有没有科学的评估?第二,轻症者转化为重症者的概率有多大?这当中的风险有多大?如果轻症者大量转化为重症者怎么办?

  13、再次,就群体免疫力形成过程本身来说,这当中的风险如何评估,根据如何?安全地形成群体免疫力的一个必需的条件是:对病毒特性的认知已经足够充分,这样才能保证致病性和致死率足够低。才能保证过程是可控的。如果这些情况都不明,冒险接触病毒,有些人可能不是获得免疫力,而是直接感染后致病。而且,这当中还有一个问题,即病毒的变异问题。形成群体免疫力,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在付出巨大代价形成了这种群体免疫力之后,病毒变异了怎么办?能够保证康复者在下一轮冲击中不会被感染吗?或者说,这种免疫力会有长久的效力吗?

  14、关于策略选择的伦理学问题。防疫不仅仅是医学、病毒学、防疫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问题。别的不说,就伦理学而言,最主要涉及的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是向生存希望很渺茫的重症患者倾斜,还是将主要资源用于防止轻症患者向重症患者的转化?是向老年人倾斜,还是向青年人倾斜?由于这都是主观选择的问题,无论做何种选择,都会涉及到伦理学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处理?原则是什么?原则的根据是什么?

  15、这当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的。但这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解决的。这篇文章就只能写到这里了。应当说,我在这方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只是根据平时在其他学科的一点知识积累,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外行话是免不了的,也希望各方面的朋友们提出批评。但有一点,批评应当在弄清楚我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就如同我的评论要建立在尽量弄清楚别人的意思的基础上一样。最后再啰嗦一句。就在我们讨论英国思路的时候,美国特朗普总统宣布了美国的防疫新对策。我相信,美国的做法明确后,将会对英国乃至欧洲的思路产生影响。所以,事情还是要走一步看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5 22:57 , Processed in 0.1094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