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6|回复: 0

姚尧:《商鞅徙木立信论》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 08: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12年春,时年19岁的毛泽东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同年六月,毛泽东以《商鞅徙木立信论》为题参加作文比赛,被国文老师柳潜评为满分头名,柳潜的同事们阅后,也一致认为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满分头名没有任何疑义。现全文摘录如下:

商鞅徙木立信论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全文完】

  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我读史书,读到商鞅通过搬移木头来树立威信一事,不禁感叹我国国民的愚昧,感叹执政者的煞费苦心,更感叹数千年来民众的智慧不觉悟、国家几乎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如果有人认为我是在夸大其词,那就请让我完整地阐述我的观点。

  法令,是替人民谋求幸福的工具。如果法令是好的,那就必定能更多地造福于人民。人民正担心统治者不颁布这样的好法令,或者法令颁布后不产生效力,所以人民必定会尽全力来保障和维护法令,一定要使法令达到其既定目标为止。政府和人民互相依靠,怎么会有不信任的道理呢?如果法令不好,则不但没有幸福可言,反而会让人民产生利益受损的恐惧。于是,人民必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项法令,即便我想要相信你的法令,又怎么会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同商鞅与秦国人民之间,本来两者的利害关系是一致的,却要运用利害关系相反时的做法,这又是为什么呢?

  商鞅制定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要在我国四千年的史料记载中,寻找那些造福国家人民的政治家,难道不是应该以商鞅排名第一吗?商鞅所处的秦孝公时期,正值中原局势最混乱,战争最激烈之际,全国上下疲惫,已经达到不可言说的程度。要想在这样的形势下战胜各国,统一中原,不是太困难了吗?于是,商鞅颁布新的法令,这些法令严惩违法乱纪之人以保护人民的权益,鼓励耕织以增加国民的财富,崇尚军功以树立国家的威望,将贫苦懒惰者收为奴隶以杜绝人力物力的消耗。这些都是我国前所未有的重大政策,人民为什么会害怕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头的方法来树立威信,我从中明白了执政者的苦心,也明白了我国人民的愚昧,也明白了几千年来人民心智黑暗,国家几乎走向灭亡惨境,这些都是有原因的。

  不过话说回来,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刚开始出现时,老百姓总是会有恐惧心理。人民是这样的人民,法令是那样的法令,我又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呢?我只是担心徙木立信之事,如果被东西方各国中那些文明程度高的国民听到,必定会捧腹大笑,又或者尖锐讽刺。呜呼,我不想再说了。【译文完】

  又,毛泽东此文仅465字,然其师柳潜的评语竟有143余字,亦摘录如下:

  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精理名言,得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柳潜又将该文推荐给时任校长符定一,符定一在文前批注:“传观”。
  我在撰写《姚尧精读资治通鉴一战国变法》之《商鞅变法》一章时,曾将主席的这篇《商鞅徙木立信论》引用其中。奈何在正式出版时,虽经反复争取,终究不得不忍痛割爱。今日既开新号,遂以对该文的赏析作为首篇。

  在赏析主席的这篇《商鞅徙木立信论》之前,大家不妨先试着思考一下,假设这个题目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写?我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通常会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叙述商鞅徙木立信的过程;二、讨论立信是何等重要,三、分析通过徙木这种手法来立信的高明。差不多就是这样吧?

  可是,反观主席的文章,他一出口就非同凡响。开篇就说,我读史书,读到商鞅商鞅徙木立信这件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一下子,就给读者以震撼的感觉,震撼之后不禁产生疑惑,心想:“真的假的?有那么严重吗?我怎么就没觉得?”于是,你就很想继续读下去,看看他到底怎么说。

  于是主席接着说:法令,是替人们谋求幸福的工具。如果这项法令好,那么民众就会全力支持这项法令。如果这项法令不好,那么民众就会全力反对这项法令。为政者只要把法令的内容跟民众解释清楚就好了,又何必还要来个徙木立信这一举呢?

  读者有没有发现,主席考虑问题的角度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如果让我们写此类的文章,通常就是从正面强调诚信、威信、信任、信用的重要性,把徙木立信作为学习仿效的经典案例。不过,主席考虑的却不是这一层,他认为,如果民众智慧已开,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那么商鞅只要阐明政见、颁布政令即可。为什么商鞅在改革之前还需要弄徙木立信一出呢?就因为民智未开,你直接跟他讲道理,他既听不懂,也听不进,更不想听。商鞅自己就曾对秦孝公说过:“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此,商鞅不得不采取那种看似不合理的做法,许诺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奖励十金,之后又将奖金提升至五十金,为的就是要加强民众对于变法者的信心,相信只要按照他的法令从事,就一定能够富强。至于为什么按照这些法令从事能够变富变强,民众眼下听不懂没关系,只要照做就行了,慢慢就会懂了。所以主席说,感叹我国国民的愚昧,因为以旧中国国民的愚昧,根本无法理解执政者的大战略;感叹执政者的煞费苦心,因为执政者不仅要有大战略,还得用小把戏来取信于民;更感叹数千年来民众智慧的不觉悟、国家几乎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因为民众的智慧不觉悟,会给执政者的施政带来极大的民意阻碍,导致执政者的改革变法难以推行。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下主席的求学历程:

  1902-1909年,他在家乡韶山冲的私塾读书,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1910年秋,他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受到康、梁思想的影响。

  1911年春,他来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读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受其影响后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但亦未放弃对康、梁的崇拜。当时,他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这是他第一次发表政见,文中提出应该由孙中山当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随后有革命党人来学校做演讲。在连续听了四五天的演讲后,他决定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当了一名普通的士兵。

  随后便是南北议和,清帝退位,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南京政府解散,这使得他认为革命已经结束,应该继续求学。当时,有许多新开办的学校,在报纸上登广告招生,他也就四处报名投考。他曾报名投靠警官学校,在受试之前又改变主意,在一家制造肥皂的学校报名,想当一名肥皂工程师,因为报纸上的广告说,制造肥皂会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富国富民。紧接着,他又报名参加过法律学校和商业学校,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第一中学。这篇《商鞅徙木立信论》,就是在省立一中时写的。但他只在一中待了六个月,就离开了学校。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他很不喜欢一中,因为那里课程太少而规则繁琐,还不如自己自学。于是,他来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苦读,在这里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卢梭、孟德斯鸠、斯宾塞等人的著作。

  由此可见,主席在一中的这六个月,时间并不算长,除了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外,留下的史料并不多,故而历来研究者对这段时间并不是太重视。不过在姚尧看来,主席的思想正是在一中的这六个月期间发生了巨大转变。为什么这么说呢?当他在1912年春退伍时,是真心相信中国的革命已经胜利,将来的重点在于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的,因此他在报考学校时考虑过治安、实业、法律和商业等各种专业,却独独没有考虑政治和军事。可是,当他在1912年六月发表《商鞅徙木立信论》时,竟然用如此强烈的语句感慨民众的愚昧和执政的艰难。可见他已经意识到,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的统治,但革命的任务尚远未完成,将来的重点或许仍不是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而在于改造民众的思想。亦如鲁迅在《呐喊》序言中所说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然而,当时一中的“课程太少而规则繁琐”,更关键的,是没有老师能够回答他该如何改造民众精神,拯救民众愚昧的问题,因此虽然他很受老师的赏识,却也只待了六个月就离开学校去图书馆自学,苦读西方名著了。

  1919年4月,鲁迅创作了小说《药》,讲述了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而最终那个蘸在馒头上的,正是革命者夏瑜(秋瑾)的血。小说揭露了民众的麻木和愚昧,却也反映了革命者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与群众严重脱节。革命者为民众争取自由和解放,可民众却认为革命者说的不是人话。革命者被牢头打了,民众却都在兴高采烈、幸灾乐祸。革命者要劝说牢头,则又被视为疯了。夏瑜虽然英勇不屈,可这样与民众脱节的革命,注定是要失败的。

  鲁迅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可他在写《药》时,距离辛亥革命爆发已经过去了八年。此时,鲁迅的思想已经非常成熟,正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而他与革命党、与秋瑾本人都有很深的交情。因此,鲁迅能够写出《药》,我们是很好理解的。可是,1912年夏天的毛泽东,距离他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不到两年,距离他知道孙中山、同盟会刚满一年,距离辛亥革命爆发仅过去八个月,距离他认为的革命胜利才过去两三个月,而此时的他,还不满十九周岁!

  读懂了主席早年的这篇《商鞅徙木立信论》,就能够深刻领悟到,为什么老人家一辈子干革命,反反复复、念兹在兹地就是群众路线。1943年6月,主席发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文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此处暂且不论,但我们相信,这颗群众路线的种子,是当年写《商鞅徙木立信论》时就已经深深种下的。那么,同时期他日后最大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呢?

  1906年,时年19岁的蒋介石东渡日本,结识了被孙中山视为左右股肱的陈其美。1912年1月,蒋介石受陈其美指派,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光复会,同样是著名的革命团体,1904年在上海成立时,蔡元培担任会长,陶成章担任副会长,宗旨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秋瑾、徐锡麟皆为主要领导。相比之下,秋瑾、徐锡麟是幸运的,毕竟他们是英勇就义、青史留名,而陶成章却死于革命同志的暗杀,其革命历史也遭到各种封锁、掩埋、扭曲和篡改。

  1942年,抗日战争仍在相持胶着之际,蒋介石只因美英释放的外交善意,就置当前抗日大局于不顾,掂量着如何在抗战结束后搞独裁,具体表现就是组织笔杆子写作《中国之命运》,甚至公然鼓吹“中国有三民主义、国民党、蒋总裁以后,便用不着别的主义、别的政党、别的领袖了。因此可以说,中国只需要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总裁。”然而事与愿违,正是由于这部被他给予厚望的图书出版,使得大量原本对其极为崇拜的知识分子站到了他的对立面,最典型的就是闻一多,而英美各国也对他极为反感。就连蒋介石自己,也在日记中承认:“中国之命运出版以来,最反响者,一为英国,二为中共,此乃预想所及,然未料其反感有如此之大也。”不过,他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地说:“凡事利害不能完全避免,自信此书对于国家与民族之影响,将愈久而愈大,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1945年4月23日,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中共召开七大,毛主席将开幕词定名为《两个中国之命运》,文中指出:“中国之命运有两种:一种是有人已经写了书的,我们这个大会是代表另一种中国之命运,我们也要写一本书出来。”

  4月24日,毛主席作七大政治报告,这就是著名的《论联合政府》,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23:18 , Processed in 0.2032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