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63|回复: 0

木马君:全球缓慢解禁,“后新冠”时代,你做好准备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1 23: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四月中旬开始,德国政府和各个州一起开会,讨论了德国逐步解禁的问题。

  不仅是德国,在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重灾区国家,最近都开始商讨逐步解封了。虽然没有一下子完全恢复正常生活,但居家禁足令没有以前那么严厉了。

  甚至是美国,目前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地方,也有不少州开始制定分步解封计划了。

  从五月份开始,在全球大部分重灾区国家,这场漫长的抗疫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全民隔离,遏制病毒”,过渡到了“缓慢解封,带毒生存”。

  德国政府和各个州的第一次解禁讨论会据说比较顺利,默克尔夸赞这次会议能得出大家一致同意的结果,这简直是奇迹。

  不在德国的小伙伴可能无法想象,疫情当下,要制定全国统一的隔离和解禁措施,这难道不是一个“一声令下”的事儿吗?

  政府不就是干这个工作的吗?

  这咋还成了奇迹了呢?

  我在德企工作了十几年,对于默大妈说的这个“奇迹”,非常能理解。

  德国一共有16个联邦州(其中柏林,汉堡,不来梅为直辖市),德国政府把十几个州领导人召集到一个会议里,再加上联邦卫生,内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医疗系统的专家,我估计至少有三十多人在一起开会讨论。

  从我这些年的工作会议经历来看,在一个有三四十个方脑袋的德国人参与的大会上,想要就一个重大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这简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

  很多时候,在德国参加这种人数众多的大讨论,如果参会的每个人又非常资深,不仅倔强而且傲娇。专家和专家之间互相不买账,专家和管理者之间也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时想要带领众人就一个话题达成一致意见,真的很难。

  疫情的隔离措施是否解禁,怎么解禁,这里面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需要考虑到国家和国民的方方面面,就像国与国之间国情不一样,德国的州与州的情况也差异很大。

  这样一个复杂的议题,联邦政府和自治州领导人能在一两天的会议里,达成一致意见,这确实可以说是奇迹。

  这奇迹的背后,其实也反映了德国当政者共同的焦虑急迫。虽然各个州情况不一样,但是区别只在于,有的人急,有的人更急。

  德国是从4月底那一周开始逐步解禁的。

  四月底德国累计确诊15万左右

  四月底德国每日新增确诊在1000人左右

  如果单看数字,可能国内的瓜友会感到费解,还有好几万未痊愈的确诊患者,每天的确诊人数增长超过一千人,这个时候,“解禁”竟然已经提上了日程?

  国内人民对病毒严防死守两三个月,大家齐心协力把病毒闷死,连续多天新增病例是0,这时才敢小心翼翼地解封。

  即使解封,很多人还是坚持带着口罩出门,不敢太放肆。

  很多瓜友可能要感叹,欧洲人啊,疫情才刚刚得到一点控制,他们又想出去浪了?这是不是有点急不可耐了?

  生活在德国,我既能理解国内群众的满头问号,也能理解德国民众迫切想要解封的心情。

  过去这两个月的居家隔离,除了生活物资和医疗,其他商店工厂都关门了。餐馆的大门落灰了,线下大卖场营业额暴跌,绝大部分企业进入寒冬,德国很多企业都走到了破产的边沿。

  春天来了,农民伯伯田里的花却没人买了。

  再不解封,大家都熬不下去了。

  德国四月底开始的初步解封措施里,也能看得出“救经济”和“闷病毒”两者权衡之下的小心翼翼。

  正式开放所有营业面积在80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商店,顾客必须保持距离并遵守卫生规定;

  足球俱乐部可以继续举办无观众球赛,但健身房保持关闭,

  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行业的店铺可以营业,而且不受800平米营业面积限制,

  餐馆,博物馆,动物园继续关门。大型活动和聚会至少禁止到8月底。

  我看了这些解封措施,觉得大部分都一目了然,合情合理,但是关于汽车摩托车店铺的这一条,有点耐人寻味。

  大家都知道,汽车行业是德国的支柱产业。这些年德国的汽车行业生存越来越困难。大众集团被美国罚巨额罚款,老牌传统车企的数字化转型卡在半路,不上不下,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电动车,这些都不是德国人最擅长的。

  老牌德企,越来越老了。。。

  在这种背景下,也能够理解德国政府给汽车行业的特殊照顾,如果汽车行业倒了,那不知道多少德国人要流离失所。

  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了“后新冠时代”,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在未来的一到两年,新冠不再是头条新闻,而是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

  德国刚出现疫情时,我曾画过这张图,预测新冠疫情在德国的走向。

  这个弧线表示的是新冠的张力,过去的疫情高峰和全民隔离对应了弧线上的顶点。接下来这个“新冠张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确诊人数还在小幅增长,但是慢慢地,新冠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你问我,后新冠时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大概能想到下面几点:

  1.口罩下的生活

  是的,歪果仁不爱戴口罩,国内的瓜友和海外华人都操碎了心。

  关于口罩的讨论随着政府的一纸口罩令而戛然而止。

  德国疫情最紧迫的时候,没有要求大家戴口罩,这个话题以前聊过很多,我认为是因为资源不够以及居家隔离时确实不太需要口罩。

  而随着德国全国的解封,口罩成为了解封计划里重要的一环。政府在解封之前,终于规定了公共场所必须戴口罩。

  从此,口罩终于进入了所有德国人的生活,

  后新冠时代,没有口罩,在德国寸步难行。

  这些天,我和木马爸爸带小木马出门购物,发现一夜之间,商店里的所有人都戴上了口罩。

  建材市场入口处新增了视频监控,是为了监督追踪每天进入市场的人。这种监控视频在德国非常少见,因为涉及个人数据保护,平时一般的商店绝不会这么招摇地挂一个实时监控视频在商店门口,这会引起德国人反感。

  但是现在是新冠时代,民众不仅要接受口罩,也要在个人数据保护上做出小小的让步。

  看到商店里戴着口罩的顾客,我心里颇为感慨,德国人真的太有趣了。

  以前我去超市买菜,二三十个顾客里,常常只有我一个人戴着口罩。

  难道一夜之间,那些对口罩不屑一顾的德国人都转了性,突然开始惜命?

  显然不是,他们只是遵守法律而已。

  有一天在家上班,部门开电话会议。老板跟部门里的同事提到口罩令,他做为领导,自然义不容辞要提醒团队员工遵守法规。

  说完这个口罩法令,老板叹了口气,说:

  虽然戴着口罩对预防病毒也没什么用,但是戴着它,也许会有一点心理作用吧,感觉还是跟平时不大一样,这样也许能侧面提醒自己保持社交距离。

  纳尼???

  口罩=心理作用?!

  我听了老板这番话,心里忍不住嘿嘿地笑了。

  老板的话,不经意间流露了他自己对口罩的真实想法。

  我推测,在德国心里不相信口罩作用的人是占大多数的。

  但是,有趣的地方也正在于此,虽然大部分德国人对口罩不屑一顾,但是现在商店里100%的顾客都规规矩矩地戴着。

  德国人就是这样,就算心里很不服很不屑,但是该遵守的法律还是会一板一眼地遵守。

  2.社交距离成了新的生活方式

  今年的慕尼黑啤酒节取消了。虽然我也不是爱在啤酒节流连的人,但是这样一个有象征意义的活动取消了,心里还是有点失落。

  每年夏天,德国几乎所有的城市,小镇都会以各种名目举办街头狂欢。音乐节也好,烧烤节也罢,其中的精髓都是一样的:音乐,烤肉和酒。

  夏天是德国最美的时光,在狂欢节上喝的不仅仅是酒,更是蛰伏了一个冬天后德国人对阳光生活的浓烈示爱。

  今年的夏天,也许明年的夏天,都不再喧闹。

  老朋友街头相遇,不是拥抱彼此,来一杯啤酒,而是互相隔着1.5米距离,小心翼翼地问:

  好久不见,你最近还好吗?

  3.因祸得福的回归家庭

  当然,社交距离也有它意想不到的积极一面。

  国内的专家也说过,解封之后,一家人在家或者出去吃饭都很好,但是不建议和其他人在一起聚餐娱乐。

  我想象了一下,这是一件很妙的事。

  从此,有多少“业务繁忙”的爸爸不得不在下班后立刻回到家里,以工作为借口的应酬也没有了生存空间。

  不管是心甘情愿还是不得已而为之,一下子,千千万万的云爸爸要回归家庭,也许假以时日还能变成超级奶爸。

  这也许是彻底改变国内育儿现状的一次机遇呢。

  不开玩笑,我是认真的。

  如果新冠让大家一下子缩小了社交圈,减少了无效社交,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了小家庭,这算不算是因祸得福呢?

  4.平凡人的价值,终于被看见

  在这次疫情中,很多人都发现,维系我们的生活正常运转的,并不是社会名流,金融大佬,甚至也不是你公司老板,而是很多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

  在国内疫情最紧张的时候,让大家感到踏实的是,送外卖的快递员,超市里坚持工作的收银员,小区里的物业和保安,派出所的基层民警。

  在全民隔离中的德国,这种感受也颇为相似,很多德国人都突然深切地体会到:

  幼儿园老师是多么地可亲,没有她们,你在职场再怎么牛,你娃抱着你的大腿,你啥也施展不了。

  养老院的护工是多么重要,当全社会隔离老年人时,是她们继续看护着我们的长辈。

  原来带神兽上课是件多么难的事,中小学的老师工资根本太低。

  疫情中没有防护物资裸奔上班的超市收银员,才是新冠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她们的奖金竟然那么少。

  这些平凡岗位的价值,因为一场疫情而凸显出来了。

  如果这能唤起人们对于基层普通人的关注,减少社会不公和收入差距,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5.工作,已经不是从前的工作了

  疫情当中,首先关门的就是学校,最后恢复的恐怕也会是学校。

  在德国,不存在老人带娃。只要幼儿园一天不开门,我和木马爸爸就被死死地钉在了家里,纵然有天大的事,也只能Home Office。

  像我们这样的年轻带娃家庭,在德国非常普遍。

  未来的一两年里,Home Office不再是看领导脸色小心翼翼申请的工作方式,它会成为一种主流工作方式。

  现在已经有人开始讨论,未来的公司真的还需要那么多办公室位置吗?在IT行业,在疫情之前,就有很多企业开始尝试让大部分员工在家里工作,办公室里没有固定位置。

  经过这次被迫全民Home Office,大部分公司开始重新考量公司的业务流程和IT投入。

  不管外面风吹雨打,我自在家岿然不动。

  Home Office,你好!

  6.这个地球村,少了你来我往

  过去的几十年里,地球村发展的方向一直都是开放式边界,自由化市场,以及加速的全球化。

  自从川普哥上台后,这一切有了小小的变化。

  但是我觉得,川普并不是那个改变世界的人,新冠才是。

  曾经,德国的阿迪达斯在全球52个国家拥有630个供应商。它是全球化的典范,假如你写企业介绍,一定会把这几个数字光荣地加黑加粗。

  新冠之后,这种全球化战略代表了脆弱和不可控。你不知道哪个供应商会倒闭,也不知道哪个国家和哪个国家互相不待见,关闭了国门,而你的货物刚好卡在其中。

  原本今年打算带小木马回国探亲,孩子长得太快了,好怕一年不见,国内的家人就完全错过了他的成长。

  回国休假的计划因为新冠而搁浅,什么时候能回去,现在看来还遥遥无期。

  中国和世界之间隔了一堵无形的墙,这堵墙的名字叫:我家好不容易隔离出一块净土,而你家还在肆意蔓延,你来我家做客,可能会让我功亏一篑。

  在疫苗问世之前,地球村邻里之间也只能远远地隔墙相望了。

  前几天看了拜仁州长的电视讲话,他演讲中的一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一个没有新冠的人生,已经不存在了。

  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把新冠考虑进我们的生活里。

  后新冠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9:23 , Processed in 0.2813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