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61|回复: 0

熠鸣:不知道怎样当老师?那就请向老祖宗学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7 13: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是天气炎热、气性浮躁,

  许是临近高考、人心惶惶,

  五月下旬开始,从仝卓到陈秋媛、从“被打”的小可馨离世到“打人”的常仁尧出狱,教育领域的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从苟晶两次被冒名顶替到仅山东一省就发现200多冒名顶替事,简直亮瞎人眼!

  要知道,200多冒名顶替的考生背后。

—是200多个无权无势家庭泯灭了希望、

—是200多个愿景不知不觉间灰飞烟灭、

—是200多种人生丧失了更多样的选择

  ……

  这不是停留在“数字”新闻就可以结束的,一定要追查彻查,在厘清责任的同时,还要把那些冒名顶替者找出来,取消他们的学历学位,重新审视他们的工作。

  因为,这些尝到“违规”甜头的受益者,在工作中不太可能遵纪守法、循规蹈矩,恐怕在冒名顶替别人的那一刻就打心眼里视制度为儿戏。

  种种教育事件背后,最让人失望的是老师。

  老师,是教育关系中的关键角色。

  但是今天一些老师实在是“枉为人师”,他们真的要向中国教育的老祖宗孔子学习如何当老师。

  (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孔子像,是个瘦高的老人家)

  太复杂的估计“那些老师”也理解不了,拜托你们尽量做到以下三点:

  1.

  少说、不说冠冕堂皇的大话。

  读过《论语》的人,一定有印象,就是孔子从不说大话、唱高调。

  (子路像)

  有一次,孔子让弟子颜渊、季路谈谈各自的人生志向。

  子路说:愿意把自己的车马、美服与朋友共享;

  颜渊说:不自夸善良、张扬自己的功劳;

  大家又问:老师,你的志向是什么呢?

  孔子说:老人能够安然生活,朋友能够信任我,后来人能够怀念我。

  (参看《论语•公冶长》)

  你看,孔子从来不说大话,不说自己做多么伟大的事业、也不言自己实施善行。

  此外,孔子更不盲目评判学生的价值观。

  纵观《论语》,孔子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传播自己的理念、影响学生、纠正他们的思想和言行。

  在今天,像袁灯美那样痛批学生“传递正能量”,或者向某些部门那样教育受害者“要有大局观”,孔老先生是绝对做不到、也不屑去做的!

  这样的老师,他的“少者怀之”的愿望达到了,不仅教出了3000弟子、七十二贤人,被无数后来人怀念,奠定了中华教育的基础,成为“万世师表”。

  2.

  爱的境界再高一点、范围再大一点。

  一些人批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误读了。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他认为是因为人们不遵守制度造成的。所以,孔子说这句话,就是希望人们能够遵守礼仪制度。

  在今天看来,这话一点错都没有。

  今天教育领域出现的乱象,不就是不遵守制度的结果吗?

  孔子并不固执、也不拘泥,在他眼中,“爱民”的“仁”比盲目“忠君”更有价值。

  (子贡像)

  子贡问孔子:管仲是不是不“仁义”?齐桓公杀了他的旧主公子纠,他不去陪着死,反而辅佐齐桓公?

  孔子回答: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纵横天下,人民至今还在享受他带来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早就被异族同化了。你能让他像普通人那样固执地遵守忠君之道,自缢于山沟旷野吗?这就是不了解“仁”的本质了。

  (参考《论语•宪问》)

  可见孔子对那些让百姓享受实惠的、类似管仲的臣子,给予高度肯定,而不是拘泥于“君君、臣臣”层面。

  他的骨子里是“仁”,是大爱。

  在“仁”的价值观下,孔子“有教无类”,不论弟子的出身、交得起交不起学费……他都一视同仁:你只要肯学、我就好好教。

  对教育结果,他不看重弟子的权势富贵,而更看重学生的品性。所以穷困潦倒的学生颜回死后,孔子大恸。

  (颜回像)

  对比现在,一些老师自己在课外收费开班、课上不好好教书,对权贵子女讨好索要、对穷困家庭孩子或打骂或冷暴力,要是孔子他老人家知道了,真的会说“世风日下”。

  3.

  不给自己的孩子“开后门”。(不给做不到的话,少给也行)

  孔子只有一个儿子,叫孔鲤(字伯鱼)。

  孔子和孔鲤,既是父子关系、也是师生关系。

  (孔鲤像)

  在今天,这条件绝对得天独厚:课外开小灶不说,向权贵引荐引荐也不在话下。

  可孔子怎么做的呢?

  有一天,一个叫陈亢的孔门弟子问孔鲤:你从你父亲那里得到过什么不一样的教诲吗?

  (说真的,这个陈亢很直接、很八卦,他的问题类似:你爹给你开过小灶吗?)

  孔鲤说:没有。父亲站在院子里,我小步快走过去,他问我:有没有学习《诗经》?我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不知道怎么说话。于是我就开始学诗。又一天,他还是独自一人站在院子里,我小步快走过去,他问我:有没有学习礼?我回答:还没有。他说,不学礼,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于是我就开始学礼。我所听到的教诲就这两条。

  陈亢知道后很高兴,说:我只不过问了一个问题,却一下子知道了三个道理。我知道了诗很重要、礼很重要,而且又知道君子不会偏私自己的儿子。

  (参考《论语•季氏篇》)

  感谢陈亢同志的八卦,让后人有幸见识了“万世师表”的孔子是如何对待家人的。

  就是“一视同仁”!

  这和《孟子》中“易子而教”的理念还不一样,孟子是从父子之情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因为教育要讲原则,如果被教育的人听不进去,教育者很容易发火,就很容易伤父子感情。

  而从《论语》中得知,孔子对唯一儿子和弟子们的教育并无不同。这是因为孔子、孔鲤父子关系不好吗?

  绝对不是!

  孔鲤在50多岁时先于孔子去世,在丧子之痛下,孔子于70多岁也去世了。可见父子感情深厚。

  就思想而言,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却让更多的弟子传播自己的思想理念,孔子的理念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传承。

  就血脉而言,孔鲤的儿子是大儒子思。数千年来,无论政权、财富在各家族手中如何交替,孔氏已然成为中国绝对的第一大族,子孙兴旺、延绵不绝。

  (子思像)

  苟晶的班主任老师,您在信中写:

—我的女儿没有像你(指苟晶)这样聪慧,智商有点欠缺,她不争气。我作为一个父亲,非常不容易。1997年,我很无奈的情况之下,才让她顶替了你的成绩去上大学……

  怎么说呢,这个老师,您不仅要向孔子学习怎么做老师,也要向孔子学习怎么做父亲!

  这样才不会“绝后”。(不是嫌弃你生女儿,而是你女儿无法自立于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9:40 , Processed in 0.1407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