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90|回复: 1

一界:多所欧美百年高校永久关闭,原因何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8 12: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的消极影响日益深入,受到疫情打击的波及范围也不断扩大。

  在欧美国家,除了卫生、贸易、经济、住房、就业、交通这些显而易见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行业之外,还有一个同样在疫情中受到重创的领域,正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危机,在倒闭和破产的威胁与阴影之下艰难求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

  疫情之下,苦苦支撑的欧美高校们暴露了老牌资本主义大国们深埋已久的“内伤”。或许短期内仍尚不致命,但若继续放任不管,则终有一天伤及国本。

  (一)

  濒临破产,

  欧美大学迎来“至暗时刻”

  新冠肺炎疫情阴影之下,欧美高校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正常教学与科研秩序的破坏,而是严重的资金缺口及由此引发的倒闭威胁。

  美国教育委员会政府和公共事务高级副总裁特里·哈特尔表示,仅在春季学期的几个月内,全美高校就少了80亿美元的收入。而在英国,官方预计疫情将给高等教育行业造成最高达19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733亿元)的损失。

  裁员、破产……对欧美高校来说,没有生源意味着没有财源,疫情之下欧美高校艰难求生,一些百年高校甚至已经倒闭关门。

  建校至今已有174年的麦克默里学院因为财务危机将在春季学期结束后永久关闭;超过百年历史的俄亥俄州富兰克林大学将关闭厄巴纳分校……截至目前,全美已有33所大学宣布永久关闭。未来,这一数字或将继续增加。

  为了吸引挽留生源,英国女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经或正在计划出动包机接回国际留学生;包括纽约大学、杜伦大学在内的多所欧美高校已使出浑身解数鼓励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按时入学和返校。

  鼓励大一新生跨国、跨校区修读秋季学期课程,学费打折、提高奖学金数额甚至直接发钱……

  对于此时的欧美高校们来说,原则诚可贵,尊严价更高,若为生存故,两者皆可抛。

  (二)

  融入市场,

  “岁月静好”中暗藏危机伏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欧美高校们的财务危机,与其说是“疫情引发的问题”,不如说是在疫情之下“终于暴露出来的问题”。

  而这场危机的源头,则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高校产业化改革说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重压之下的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又迎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

  面对日益加剧的财政压力,欧美各国逐渐开始了对财政资源配置的改革,欧美各国的高等教育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走向市场化产业化。

  所谓“教育产业化”,通俗来说,就是“单纯从财政视角进行的教育改革”,也就是为了弥补经费短缺,学校围绕创收、经营、转制、收费、产权等问题,以追求增长和效率为主要目标的改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依赖政府财政拨款,逐渐转为通过学费收入、社会捐助或赠予、投资收入、社会服务收入、政府拨款或项目研究资助共同构成。

  其中,学费、社会捐助与服务收入的占比不断提升,而政府财政拨款的占比则不断下降。

  例如在英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政府资助在高校收入来源中的份额由1980年的80%,下降到了1991年的47%;学费的收入则由8%,上升到35%。

  而在澳大利亚,高等学校的学费从1997年起大幅上涨,政府拨款在高校收入来源中的占比从1981年的90%降至1996年的55%,此后以1%-3%的降幅逐年递减。

  时至今日,欧美各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多元,并与社会资本深度融合的营收模式,非政府渠道来源收入已普遍占到各高校总收入的70%~80%。

  在岁月静好的日子里,产业化改革确实也为欧美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随着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欧美高校的日常运营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培养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教学软硬件资源的优化,以及教育服务与相关配套产业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这看上去像是为高校开源,为政府节流的双赢举措,却在无形中埋下了一个隐患:

  当高等教育逐渐融入市场经济,学校作为市场主体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资本世界变动不居的市场规律中。

  高校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越高,受到资本社会经济危机牵扯波及的程度也就越高,抵抗市场风险、长期稳定保障教研工作正常进行的能力也就越差。

  理论上,欧美高校的收入渠道来源增加,应当使其具有更强的风险抵抗能力。但从资本性质上来看,看似种类多样的收入来源却越来越多地指向了社会资本和市场经济。

  政府通过将高校收入的大部分来源逐渐转移给资本市场,削弱了财政拨款和教育补贴在高校收入来源中的占比和分量,悄无声息地从高校“养家糊口”的责任中脱身。

  当欧美的高校们正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一定程度上转型为市场主体,实现“自给自足”的时候,其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也随着市场化程度慢慢提升。欧美高校面对的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

  (三)

  致命的不是教育产业化,

  而是政府“良心缺位”

  说到这里,造成欧美高校在此次疫情之下受到如此重创的真正原因终于浮出水面。

  不是所谓“高等教育产业化”,而是“政府责任缺位之下的高等教育产业化”。

  从根本上来说,则是欧美资本主义政府一切从自身政治利益出发,以资本为主导的政策制定标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还是借用那句话:看一个人的真实想法,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面对疫情带来的高校困境,欧美国家政府冷漠以待,不愿伸出援手。

  英国执政的保守党政府一贯对教育补贴持抵制态度,四月底,英国大学联盟向英国财政部递交提案,要求政府增加20亿英镑的短期研究资金,但遭到拒绝。

  后来,随着疫情的影响和形势的严峻,近日,英国政府又以各种附加条件为前提,承诺将以预付学费的方式向英国高校注资26亿英镑,但和190亿英镑的损失相比只是杯水车薪。

  如果说英国的所谓“救助”是杯水车薪,那么美国的措施则是抱薪救火。

  7月6日,美国政府宣布,暑假后继续采用“上网课”形式教学的美国大学,将不能继续接纳国际生注册。这意味着本已大幅减少的美国大学留学生收入,将“再下一个台阶”。

  对此,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已于8日提起联邦诉讼反对国际学生签证新规,并已得到包括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在内的美国近60所大学的支持。

  如果当初欧美政府进行教育产业化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甩掉包袱”,而是真心为了扩大高校收入来源,引入市场资本优化教育资源的话,那么此时当自家高校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他们会忍心就这么看着一座座百年学府倒闭而见死不救吗?

  结语

  THE CONCLUSION

  高等教育产业化就像一枚硬币,终究是有正反两面,很难或许也不应该给出一个绝对化的纯粹是非化的论断。

  对于绝大部分身处其中的高校、学子以及他们的家人乃至整个社会与国家而言,更有意义的事情,是思考如何正确发挥政府的保障性作用,使高校教育在融入资本市场时能够趋利避害,引导教育产业化更好地服务高校教育事业发展。

  决定教育产业化能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关键,还是在于政策制定者将市场资本引入教育事业的出发点。

  欧美高校今日面临的生存困境,暴露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存在的一个教育核心观念的问题:

  教育到底是应该为什么而服务,为谁而服务?

  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还是为国家未来发展服务?

  是为特权阶级巩固自身阶级地位而服务,还是为整个社会实现阶层向上流动而服务?

  是为金字塔尖上的极少数精英服务,还是为全体人民而服务?

  教育之所以为一国之根基,恰恰是因为这是百年树人的长期事业。

  教育与国家未来发展走向因果关系的证明与实现,或许需要历经几代人才能显现。

  对于某些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大国及其特权阶级统治阶级而言,当今变局与种种乱象之根源,往往在数十年前就已埋下伏笔.

  高校之中,孕育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今日之日,已是前车之鉴。在此奉劝欧美各国吸取教训,莫要只顾眼前,继续一意孤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3 17: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年高校败于腐朽!失业的教授们大概可以来中国谋取一份称心的工作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4:03 , Processed in 0.2814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