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46|回复: 1

张敬伟:汉字的危机与救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3 20: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著名学者周有光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我看了,很好。”“但假如我去考,一定考零分。”在他看来,央视这档热门节目里的有些字不好写,也不常用。“原来规定有7000个通用汉字,现在把通用汉字增加到8000多个,这个数量超过了人们的承受力,实在有点太多了。

  的确。键盘时代,很多人不太会写字了,这是事实。但是不会写通用汉字是尴尬,甚至可称为危机;但不会写那些用不着的生僻字,我看是好事。不管是《汉字英雄》还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些看似对汉字充满挚爱甚至是救赎的节目,实际上是综艺节目的变体,是以拯救汉字的名义来招徕观众,吸引广告费的,公众不必太在意。

  但键盘时代的“提笔忘字”却是不争的事实。只能“打”字不会“写”字,这必须值得重视。

  3年前,中青报曾经做过一项调查:2072名受访者中的83%承认写字有困难。这意味着,我们正在成为打字时代的“新文盲”,传承数千年的汉字书写传统正在遭遇危机。而美国《洛杉矶时报》更是指出,“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世界上没有哪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具有美感,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现代拍卖场上,也为世界级的买家所追捧。汉字书法和中国画,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典型符号和审美象征。在信息化时代来临之前,汉字的故乡---中国,能够用毛笔写字的人已经太少,书法成为大学艺术系的小众专业。这本身就是时代前进中的悲哀,到了信息时代,硬笔写字的习惯也几乎在成年世界绝迹。以至于,当陕西师大的老教授用毛笔填写应届大学生的录取通知书时,引起了一番舆论的躁动。

  更悲哀的是,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群体,越是精英人士,提笔写字的人愈少。如果说前些年著名作家贾平凹、陈忠实不触键盘打字还是个性,现代学者和作家不打字就无法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因为打字才更有效率,学术著作和小说出版才更跟得上档期。错了档期,市场效果就差了许多。而且,传统出版业在数字化出版的倒逼之下也越发式微,从出版人到读者对写作者形成了倒逼合力,促其用键盘来完成写作。

  当然,汉字本身并不排除与时俱进,汉字演化的进程本身就充满了创新精神。从陶器文化上的符号到仓颉造字的传说,从甲骨文到金文,从大小篆书到隶书的草根化,甚至从正体繁书演化到简体字,汉字的发展轨迹和中华文明的历程共振脉动。自然也有书写载体的更新换代--甲骨、竹木简牍、帛书、纸张...但不管怎么变怎么改,汉字的旺盛生命力在于书写。离开了书写这个过程,心脑传导的路径被阻断,思想的淬炼也就不那么深邃,经由电脑组合的文章就少了人味和灵气。

  何况,祖先用雕、刻、镌、书、画等各种方式给我们留下了千古华章和精采艺术品。如果现代人没有了书写的能力,又能为后代子孙留下什么文化遗产呢?难道是一盘盘装满比特的硬盘?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今天的技术先进时,殊不知在自负中悄然使汉字传承形成了阻隔和断层。因此,流连于打字效率而书写能力退化的现代人,不仅数典忘祖,而且贻害子孙。

  救赎汉字,不必要做什么汉字英雄,而是要在键盘时代,保留书写的生活方式,哪怕不再主流,起码让我们用指间的流动去感知汉字的气韵,从而从心到脑感触到汉字实实在在的审美。旁观者清,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如果我生为中国人,我会做书法家,而不是画家。”

  大师的艺术敏感告诉我们,不可在信息时代的喧嚣中忘了文化的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4 08: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况,祖先用雕、刻、镌、书、画等各种方式给我们留下了千古华章和精采艺术品。如果现代人没有了书写的能力,又能为后代子孙留下什么文化遗产呢?难道是一盘盘装满比特的硬盘?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今天的技术先进时,殊不知在自负中悄然使汉字传承形成了阻隔和断层。因此,流连于打字效率而书写能力退化的现代人,不仅数典忘祖,而且贻害子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03:03 , Processed in 0.1250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