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24|回复: 0

花猫哥哥:电影剧本都不敢写的国民党的骚操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3 12: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次我写抗日文章之后,很多果粉在后台留言说什么我把国民党贬得太低了,然后对国民党一顿吹嘘。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段国民党骚操作的历史,这段真实历史之荒谬,电影剧本可能都不敢去这么描写——

  因为太过于匪夷所思,但是这段历史却真实地展示了国民党这个政党的特质——

  干啥啥不行,拆台第一名。

  这段历史就是著名的淮海战役中以蒋介石为首的一票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表现。

  淮海战役历史上当然是我军大获全胜,但是这个巨大的胜利很大程度是国民党一手促成的结果。

  在战役发起之前我军从上到下都根本没想过最后的战果居然会这么大,甚至即使是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地下党也没敢设计淮海战役这样的剧本。

  对!你没看错,包括共谍以及我军高层都没敢设计的战争剧本——最后在国民党一票高级将领配合下居然意外实现了!

  是不是很魔幻的感觉?

  下面我就来讲讲这段魔幻的历史。

  1  关外战场

  先简要回顾一下淮海战役之前的战争过程。

  内战爆发之后,我党就制定了一个基本战略:南守北攻。

  这个战略的基本意思就是在关内战场我军以守为主,目的就是尽量拖住蒋军主力,为关外解放军拿下东北争取时间;而在关外战场则以进攻为主,目的就是拿下东北这个工业基础最强大的地盘。

  按:在抗战胜利之初,东北工业制造能力冠绝全国。

  以钢产量为例,当时全国关内钢产量每年只有区区5万吨,但是东北仅满铁每年钢产量就达到46万吨。

  所以,东北是国共两党必争之地,谁能拿到东北,谁就能拥有压倒性的工业制造能力。

  为了拿下东北,我党当时是下了血本,除了在山东解放区抽调了10万精锐,更从北方各个解放区抽调了整整2万干部随同军队一起进入东北。

  2万干部是个什么概念?

  长征到达陕北之后,红军连军队带干部不过3万人,干部只有几千人,这就是当时中共中央几乎全部家当,这几千干部也是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精华。

  在长征路途中,教员自己新出生的儿子也因为没有人照顾被迫送给老乡,而当时干部哪怕是受伤无法行军也要动用两名士兵抬着长征,就这样才保存下来几千干部,然后就靠着这批干部中共后来才能席卷全国。

  现在为了争夺东北,中共中央一次性就给了林彪2万干部!

  所以当时林彪在东北简直如同开了挂一般发展。

  1946年四平之战严重失利,数十万民主联军被国民党中央军精锐击溃,丢掉了大半个东北。

  但是在与国民党反复拉锯作战仅仅一年多之后,东野就拥有了百万雄师。

  这就是拥有2万干部的中共组织的力量。

  2  关内战场

  在关内战场,本来中共中央策略定位就是以守为主,但是有支部队表现特别出色——这就是粟裕领导的华野(最初粟裕领导的是华中野战军,后来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

  内战爆发之后,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只有3万人,却在12万国民党军队围攻下打出7战7捷的胜利,歼灭国民党军队5万多人。

  这让毛泽东极为兴奋,宣称如果各个解放区都能有这样的战绩,5年就能打倒国民党。

  然后粟裕率领的华野又有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大胜,声势一时无两。

  华野战绩之所以如此出色,除了粟裕个人军事天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山东解放区得到了东北的输血。

  在解放战争期间,经大连到山东烟台的海路运输给华野提供了超过10万吨的军火,东北军火源源不断地供应,才是华野越打越强的根本。

  1947年刘邓率领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很多历史书称之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这从历史层面来看,当然没有问题。

  实际上刘邓跃进大别山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关内战争形势不但没有出现转折,反而一度变得恶化。

  中野到达大别山之后,不但根本无法立足,而且重武器全部丢失,部队减员一半。

  为了策应在大别山苦苦支撑的中野,华野在7月分兵出击,同样损失惨重。

  1948年3月中野退出大别山的时候,华野丢掉了胶东解放区——来自东北的补给线被切断,这是华野以及关内解放军最黑暗的时期。

  在东北,东野虽然已经逐渐掌握了战争主动权,但是要拿下整个东北感觉还很遥远。

  所以,在1948年初,中共中央的南守北攻的战略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南守有守不住的迹象,北攻要取得决定性胜利还遥不可及。

  3  奇迹般变化

  因为上述原因,1948年初毛泽东预计要获得全面胜利可能还要十几年的时间,甚至还要做好最坏可能上山去打游击的准备。

  但是9个月之后,解放战争形势出现了奇迹般变化!

  在东北,经过辽沈战役东野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一举囊括全东北,北攻大获全胜;

  在中原,华野与中野经过淮海战役将国民党徐州剿总所部精锐全部消灭,也就是说本来该南守的解放军在没有东野帮助的情况下自个儿完成了歼灭淮海国军主力的任务!

  这简直就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怎么做到的?

  当然是国民党自己作死才能实现的奇迹。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淮海战役国民党高层作死的过程。

  4  局势逆转

  1948年3月,在中野退出大别山之后,毛泽东本着南守北攻的原则,本来打算让粟裕率领华野三个纵队渡江南下去国统区作战。

  这个战略基本算是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加强版。

  因为中野在大别山惨重的经历让粟裕坚决反对渡江南下,要求将华野主力留在江北,毕竟背靠解放区有可靠的后勤保障。

  几番电文来往,毛泽东最后勉强同意了粟裕的意见。

  其实,中野退出大别山之后,中原战场形势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首先华野外线兵团、陈谢兵团卸下了策应中野的包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机动灵活的特点,可以任意选择最有利的预选战场作战,重新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中野进入中原,彻底摆脱在大别山既无法立足又处处被围攻的窘境,在下辖7大军区31个军分区的支援下如鱼得水。

  在中原纵横驰骋,既独立作战,又与华野外线兵团、陈谢兵团相互呼应,中原棋路一下子走活了。

  中野、华野外线兵团、陈谢兵团等三只大军在中原纵横驰骋,或围点,或打援、或切断交通线——中原大地处处烽火,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被搅得稀烂。

  由于国民党高层反应迟钝,面对解放军的反攻进退失据,处处被动挨打,整个中原战场局势就在短短几个月发生了逆转。

  5  “小淮海”

  到了1948年10月国民党高层已经意识到,如果再延续过去的战略——处处分兵必然处处受制。

  所以,当时国民党高层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在长江以北的徐州战场放弃一切能放弃的城市,除了固守徐州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之外,必须最大程度集中兵力,寻求与解放军的决战。

  由于在淮海战场上国军可以集中近80万主力,而华野+中野只有60万,兵力对比明显劣势,在战场上没有取得有利态势之前,我军并不愿意与国民党军队贸然决战。

  所以,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我军高层(从毛泽东到粟裕)的准备是打一场“小淮海”战役——就是寻求时机,歼灭徐州剿总国军主力一部。

  你没看错,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我军高层也根本没有想过要用60万军队吃掉国民党军队80万主力,后来淮海战役战果这么大完全是国民党自己作死才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本来我军计划的小淮海怎么发展到大淮海的。

  6  玄幻的历史

  小淮海就是计划吃掉徐州剿总的黄百韬兵团,那么怎么才能吃掉这个兵团呢?

  潜伏在国民党高层内部的地下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部长是白崇禧,因为是桂系出身所以基本被架空,真正掌握国防部实权的是参谋总长顾祝同,具体主持国防部日常事务的是国防部次长刘斐,国防部拟定作战计划的主要就是顾祝同心腹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

  好吧,其实郭汝瑰、刘斐都是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

  所以,国民党军队作战计划拟定到审批是一个很玄幻的过程——中共地下党郭汝瑰制定计划,经中共地下党刘斐审批,最后交给顾祝同拍板(郭汝瑰的计划顾祝同就没有不同意的),最后下发给一线作战部队执行。

  大家是不是已经开始脑补郭汝瑰与刘斐联手将顾祝同整得团团转的谍战剧的画面了?

  但是真实的剧情却完全不是这样!

  因为郭汝瑰与刘斐相互并不知道对方真实身份!

  不仅不知道,郭汝瑰与刘斐还相互认为对方是最危险的敌人!

  所以,在具体工作中,郭汝瑰与刘斐不但相互防备关系搞得很僵,还互相抓对方的小辫子,甚至互相向顾祝同检举对方是共谍。

  真实的历史就是这么玄幻!

  两个地下党互相检举对方是地下党(居然真是事实),最后顾祝同还要来和稀泥,让两个地下党要同舟共济共同为党国效力。

  因为上述原因,郭汝瑰制定作战计划还真不敢故意留下明显的漏洞——担心在刘斐那里通不过。但是又要完成我军实现小淮海的战役企图,就只能在私下里做手脚。

  7  围剿黄百韬

  当时黄百韬兵团驻扎在新安镇一带,按照国防部的计划,黄百韬兵团是要收缩撤回到徐州附近的。

  所以,要吃掉黄百韬兵团就必须想办法让其在新安镇滞留几天,然后郭汝瑰就设计了一个圈套。

  1948年11月初,济南战役后国民党侦听机构发现解放军有几十部电台由济南向临沂方向移动,判断其有进攻徐州的意图。

  当时国民党国防部拟定的对策是:“以主要城市(徐州)为战略要点,同时以精锐主力组成机动应援兵团。”

  按照这个方针,邱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等主力都要收缩到徐州附近。

  这4个兵团一后撤,东侧第九绥靖区就孤悬在外了,原本驻守在连云港的第44军就必须撤退。

  44军撤退路线有两个方案。一个走水路,安全但是耗时长;一个沿陆路向西直接向徐州靠拢,但是这条路并不安全。

  怎么定呢?当时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是装门面的,什么事都不做决策;副总杜聿明又在葫芦岛指挥撤军。

  于是,参谋总长顾祝同和郭汝瑰赶到徐州客串指挥,顾祝同自己平庸无能,决策倚重国防部有“才子”之称的郭汝瑰。

  郭汝瑰很容易说服顾祝同选择陆路方案,为了取得一线兵团司令官的支持,还提出将原属李延年兵团的44军划归黄百韬兵团建制。

  黄百韬能拒绝增加一个军编制的诱惑吗?当然不能。

  于是,黄百韬不但支持陆路方案,并且同意让自己的7兵团暂时停止后撤,等待44军归建。

  黄百韬自己的算盘是,暂缓后撤虽然有风险,但是北面还有第三绥靖区两个军顶着,华野主力如果南下,第三绥靖区部队将给自己足够的预警时间。

  谁知道第三绥靖区两个副司令都是中共地下党员,而司令冯治安又被软禁在徐州。在黄百韬兵团等待44军的关键时刻,第三绥靖区突然起义,华野主力长驱直入,让黄兵团一下子陷入被合围的危机。

  这是中共特工在解放战争期间最精彩的布局,以44军为饵,在第三绥靖区埋下伏兵,为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条件要转化为事实依然有很多变数,就算第三绥靖区战场起义,华野主力可以迅速南下,但是如果黄百韬得到绥靖区起义的消息后迅速逃跑,华野能否抓住黄百韬兵团主力也是一个未知数。

  8  围歼黄百韬

  在这个关键时刻,国民党高层开始了作死之路。

  第一个出现失误的就是黄百韬。在得到第三绥靖区起义的消息之后,黄百韬第一反应当然是立刻要跑路,但是组织部队撤退时才发现,自己在新安镇待了好几天居然没有在运河上架几座浮桥!

  现在运河上只有一座桥,黄兵团有7—8万人马,还有大量机械化装备,光靠一座桥要走多久?

  最后黄兵团还未全部过运河就被华野追上,后卫部队损失惨重。

  第二个作死的就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这哥们不但能力平庸还贪财怕死,听到华野主力南下的消息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是把徐州剿总麾下部队都调到徐州来保命。

  当时李弥所部13兵团驻扎在曹八集,距离运河不远,如果李弥留在曹八集接应黄百韬,华野要包围黄百韬兵团是很困难的。

  但是刘总司令一道紧急命令,居然要李弥所部迅速撤回徐州!

  黄百韬刚刚跑过运河就得到这个消息如五雷轰顶,于是苦苦哀求李弥留下来“拉兄弟一把”,但是李弥根本不为所动,借口必须执行刘总命令,率领部队撤回徐州。

  然后曹八集被华野占领,黄兵团归路被切断,最后在碾庄被华野合围。

  李弥这么干也是损人不利己,他从曹八集撤离扔下黄百韬不管,回到徐州之后在杜聿明严令之下又与邱清泉兵团回头来营救黄百韬。

  为了夺回曹八集,6万人的李弥兵团死了整整1万人,最后也没救下黄百韬。

  9  淮海战役总前委

  11月11日黄百韬兵团被合围之后,我军小淮海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直到这个时候,我军依然没有打大淮海的准备——

  一个最重要的证明是,11月11日中央军委都没有成立至关重要的淮海战役总前委。

  这个总前委是个啥机构?

  这个总前委是将中野华野5个主要领导人纳入的一个指挥机构,统一协调两大野战军在淮海的作战。

  这个总前委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是11月16日中野占领宿县之后。也就是说直到中野占领宿县之后,中央军委才认为有必要统一协调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才决定发起大淮海的战役。

  那么,中野怎么能攻占宿县这个要点呢?

  还是国民党高层作死。

  这个国民党高层还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

  前面说过,当得知华野主力南下之后,惊慌失措的刘峙拼命将剿总所部能调动的军队全部调到徐州保命。

  除了驻扎在曹八集的李弥兵团之外,连驻扎在宿县的孙元良兵团(就是电影《八佰》那只孤军隶属的88师师长)也被紧急调往徐州。

  因为刘峙这一番骚操作,不但葬送了黄百韬兵团,而且让宿县这个要点只留下少量部队变得异常空虚。

  宿县是个啥地方?

  这是联系徐州与蚌埠交通线的关键要点!

  这条交通线是徐州剿总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有宿县在,徐州与蚌埠的铁路线就能保持畅通无阻,徐州剿总所部就进可攻退可守,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国防部地下党郭汝瑰制定计划时在宿县这个要点留下整整一个靖绥区(有2个军)的兵力,就是担心在这个要点留兵力太少会被内行指责故意给解放军留下破绽。

  只要宿县在国民党军队手里,我军在战役前就只能策划小淮海,没有打大淮海的可能。

  现在宿县这个要点居然被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双手送上!这简直就是我军做梦也没想到的结果。

  中野攻占宿县之后,中央军委几个大佬拿着地图一看,我靠,徐州剿总那么大一坨国民党军队竟然不知不觉之中变成一只被切断了补给线的孤师。

  这个时候虽然国民党军队兵力占优,但是战场态势极为恶劣。

  所以,对于这样天下掉馅饼的机会还能说什么?

  总前委马上搞起来!

  中央军委现在才有了用60万军队吃掉国民党80万军队的决心。

  按:大军作战其实与围棋棋理是一样的。兵力占优只是一方面,最关键的还是战场的态势——也就是兵力占据的位置。

  态势不利如同围棋一大坨棋子挤成一团,这种情况下,对手即使子力要少一些,但是由于占据的位置有利,较少的子力同样可以围歼较多的子力。

  10  赔个干净

  宿县丢掉以后,对于徐州剿总国民党军队态势已经非常恶劣。

  这个时候,对于国民党最好的策略就是利用黄百韬兵团吸引华野主力的机会,集中徐州剿总主力与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黄维兵团南北对进,在宿县一带与中野决战。

  就算抓不住中野,至少也能夺回宿县这个要点,恢复蚌埠与徐州的铁路交通线。

  杜聿明赶到徐州之后就是力主执行这个方案,但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却对这个方案疑虑重重——

  主要是担心徐州剿总主力南下之后,自己坐镇徐州有危险,这个时候自己又无法丢下徐州逃命。

  所以,最后徐州剿总执行的是一个最差的方案。

  徐州剿总的李弥、邱清泉兵团往碾庄打去救黄百韬(留下孙元良兵团镇守徐州);命令南线黄维兵团迅速北上去收复宿县——

  本来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场具有的优势兵力,就这样被拆得七零八落。

  最奇葩的是,南线本来国民党就有三个兵团(李延年、刘汝明以及黄维兵团),但是在如此紧要时刻,徐州剿总却只命令黄维兵团紧急北上,没有命令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与黄维兵团一起协调行动。

  当时在碾庄华野集结了超过40万的主力,其中近15万去围歼7万人的黄百韬兵团,集中近30万主力来阻击援军。

  徐州剿总仅仅出动李弥、邱清泉两个兵团16万人怎么可能救下黄百韬,所以李弥、邱清泉两个兵团根本打不动华野的阻击线。

  南线黄维兵团(10万余人)孤军急进,在双堆集一带又被中野主力(17万余人)合围。

  你看看,在淮海战场,国民党军队明明在兵力上有明显优势(80万对60万),但是在几个局部战场竟然稀里糊涂变成以少打多的局面。

  国民党指挥、调度、组织能力简直就是一个渣啊!

  11月23日,黄百韬兵团覆灭,南线黄维兵团又陷入重围。

  虽然蒋介石严令李延年、刘汝明去给黄维解围,甚至让自己儿子蒋维国亲自率领战车团去助阵,但是士气低落的李刘兵团根本打不动中野的防线。

  徐州剿总现在只能选择跑路。

  因为宿县丢掉,最便捷的津浦线被切断,杜聿明率领三个兵团最后选择向西南永城方向撤退。

  结果刚刚跑到陈官庄遇到蒋介石再次微操——空投指令要求杜聿明集团停止撤退,掉头往双堆集方向去解黄维兵团之围。

  就这样,在国民党反复折腾之中,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也被华野合围。

  你看看,我军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本来计划就是吃掉一个黄百韬兵团,结果因为国民党高层一番神操作,不仅将徐州剿总主力(包括黄百韬、孙元良、邱清泉、李弥等四个主力兵团)赔得干干净净,还倒贴一个黄维兵团。

  11  奇葩用人

  在这个神操作过程中,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发挥了主要作用。

  这样一个昏庸无能的将领居然被放到战略决战的前线总指挥位置是蒋介石最大的失误。

  那么,当时国民党高层就没有人意识到刘峙担任徐州剿总司令职务严重不称职吗?就没有人提醒蒋介石吗?

  还真有人提醒过这个问题,还是用比较激烈的言辞。

  这个提醒国民党高层的人正是中共地下党郭汝瑰。

  地下党去提醒国民党你在关键位置的用人是有问题的!

  是不是很魔幻的感觉?郭汝瑰“提醒”国民党高层当然有自己的苦衷。

  在淮海战役之前,杜聿明就一直怀疑郭汝瑰是地下党共谍,为此杜聿明还亲自给蒋介石打郭汝瑰的小报告。

  蒋介石就问杜聿明有没有证据,杜聿明的答案也是很奇葩——杜聿明觉得自己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已经算是很清廉的,但是有一次去郭汝瑰家里做客,发现郭汝瑰家里不但异常简朴,而且连沙发都打着补丁——

  郭汝瑰竟然比自己还廉洁!这完全不像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作风(这个理由我觉得没毛病)。

  这个答案让蒋介石当场破口大骂——娘希匹,难道我们堂堂国民党就应该个个都是贪污腐败分子?就不能允许出一个不爱钱的将领?

  当时国民党高层如同千疮百孔的漏斗,根本藏不住什么秘密,不管多么重要的信息很快就能传得满城风雨。

  杜聿明打小报告的事情流传出来之后,郭汝瑰就觉得压力很大,为了自证清白也为了说服顾祝同率领自己亲自去徐州微操(策划让黄百韬兵团留下来等待44军),就对徐州剿总司令进行了毫不客气的人身攻击:

  “徐州是南京的北大门,应该派一只虎来把守,即使不能,也应该派一条狗来看门,现在却派了一只猪,眼看大门快守不住了!”

  郭汝瑰说的猪就是指刘峙。

  这番话当时流传甚广,赢得国民党内部高级将领的广泛认同。

  但是大家认同也没用,蒋介石用人首先是忠诚,能力反而是其次——哪怕是在决定国民党前途的战略决战,蒋介石还是要用刘峙这头猪担任徐州剿总司令。

  现在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回顾郭汝瑰这番话简直就是对国民党巨大的讽刺——

  中共地下党在开战之前都提醒蒋介石不能用刘峙,

  你都还要一意孤行!

  那还能说啥?

  只能笑纳国民党奉送的徐州剿总主力。

  所以,中原战场才会出现神奇的局面——

  一直到淮海战役前几个月,中央军委还在执行南守北攻的计划,结果国民党在淮海战场一顿骚操作,都不需要东野南下帮忙,本来该南守的华野中野居然以劣势兵力全歼徐州剿总主力,将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队一扫而空。

  12  历史的垃圾堆

  淮海战役生动演绎了国民党的基本特质:

  干啥啥不行,拆台第一名。

  国民党为啥有这样的特质?

  因为国民党从建党开始就不是一个有组织力的政党。412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之后,国民党更是迅速蜕化为一个各路军阀与政客的大杂烩。

  加上蒋介石惯用权术治国,还有迷之微操的技能点,导致其相互拆台毫无凝聚力的特点成为深入到国民党骨髓的基因。

  这个基因甚至延续到当下。

  2018年,韩国瑜在台湾六合一选举中大获全胜,一举拿下绿营老巢高雄市。

  2019年郭台铭宣布参加台湾未来领导人选举,这个时候,国民党内部应该团结一致支持郭台铭。

  但是屁股还没在高雄市市长位置坐热的韩国瑜居然利欲熏心,也宣布要参加台湾领导人选举——与绿营的PK还没开始,国民党内部就开始内讧。

  我记得那时郭台铭眼泪汪汪公开请求韩国瑜让“大哥一次”,但是韩国瑜居然不为所动,坚持要参选——

  我当时就觉得韩国瑜简直不可理喻,你当选高雄市长还不到一年,对高雄市民的承诺还没兑现,你凭啥又去竞争全省领导人位置?

  最后郭台铭愤然退出,国民党内部出现分裂。

  韩国瑜不出所料大败亏输,回到高雄后又被绿营发动民众罢免掉了市长职务。

  你看看,因为国民党内部内讧相互拆台,不但输掉了全省领导人的选举,连好不容易拿到的高雄市长也丢掉了。

  啥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就是!

  所以,我对国民党是非常鄙视的。

  从历史到当下,这个政党的表现都堪称垃圾。在关键时刻,这个政党总能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让对手收获意外的惊喜。

  这样的政党终究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18:07 , Processed in 0.1251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