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639|回复: 0

虚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战略败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2 0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旧事记

  昨日翻文章,又看到清末那位叫杨延熙的小吏。此人原本口吃、说话不清楚,当时之所以能火一把,在于他当了一把谏臣,还是玩死谏的那种。然而他有没死成,而是成为一个笑话。

  大凡死谏,总让人钦佩。但杨延熙的死谏,却让人想笑,想想却又笑不出。

  事情是这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惨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沙俄趁火打劫,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郁郁而终。

  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其中有一条规定,清廷与外国签订条约“皆使英文”,还规定大清“酌情于三年内选派中国学生学英文”。

  如此一来,翻译就变成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于是在1862年,大清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招收学生学外语。主要是英文,也包括法文、俄文等。

  与此同时,清廷也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试图搞洋务运动实现自强,就需要各方面人才;同文馆在1867年3月份开设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课程。这本是好事,毕竟数理化的用处比八股文强太多了。

  但杨延熙受不了同文馆开设的这些“西学”,他在1867年夏天,用尽毕生智慧给朝廷写了一篇又臭又长的奏折(长达5千字)。

  奏折开篇就用天灾示警来批判清廷不该设同文馆——

  “从今年春天到夏天,一直干旱,没有下雨,还常常阴霾蔽天,御河的水也干了,京城里还出现了瘟疫。本月初十又刮了一场昏天黑地长达两个时辰的大风。这种不祥的天象,肯定是因为施政上出了失误。京城中的街谈巷议,都说是设立同文馆的缘故,说向洋人求学是走上了‘师敌忘仇’的歧路。”

  这话听起来就像是文痞胡搅蛮缠扣帽子。但杨延熙不是文痞,他自认忠肝义胆,为国请命。他知道同文馆的后台是奕訢、李鸿章等人,自己惹不起;便在写奏折之前准备了一副棺材,表示自己玩死谏。

  英法入侵,大清危急时,他没有为大清毁家纾难。

  敌人离开留下一堆烂摊子,大清要变法图强时,他开始忧国忧民,准备棺材寻死觅活。杨延熙在奏折里列出10大不解,其实就是10顶款式不同的大帽子。

  02  扣帽子大王

  杨延熙的第一大不解,讲先帝爷咸丰因洋人入侵逃往避暑山庄,总理衙门搞洋务,相当于“忘大耻而务于小耻”。嘴炮未动,口水先行,先给总理衙门扣一顶大帽子。

  他的第二顶大帽子款式很搞笑:天文、数学、方技艺术这些东西,明明是中国最厉害、最先进的(历代之言天文者中国为精,言数学者中国为最,言方技艺术者中国为备),西学的那些轮船机器,和我们的太元、洞极、潜虚相比,在“幽深微妙”方面就未必及得上。——简单说,洋人很烂,搞洋务那是屈尊降贵。

  第三顶大帽子有点疯疯癫癫:轮船机器,是洋人赖以压制我们的工具。我们向他们学轮船机器制造之术,不过是以轮船对抗轮船,以机器对抗机器,这是没用的,胜不了他们。中国几千年来没有搞轮船机器,疆土不也是一代大过一代?想我本朝康熙时代不准西洋轮船靠岸,洋人们不也得“俯首听命不敢入内地一步”?最近这些年我们被洋人各种欺负,全是因为沿海的将帅督抚“开门揖盗”。——服气不?

  当然杨延熙也开出药方:如今的当务之急,不在学天文知识,而在改革人事;不在学数学知识,而在让政治回归清明。

  此外杨延熙的大帽子还包括,但不限于——

  科举出身的读书人乃忠君爱国的骨干;洋学生容易被洋老师“施以蛊毒、饮以迷药”,消耗他们的“忠义之气”;让尊贵的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去向洋人学天文数学,他们被洋人污染之后,将来成为公卿大臣、督抚大吏,必然会和洋人“联合响应”,一起作乱。

  在文末,杨延熙回到风水上,“同文馆”其名,是宋代奸臣蔡京当权时用过的监狱名,叫“同文馆狱”;是个专门残害忠良的地方,不吉利。所以请皇帝与两宫太后下旨,废除同文馆这个坏东西。

  如此这般,连保守派领头人慈禧太后都被气得脸发绿,要宰了杨延熙。好在周边又有人告诉她,杀了他反而成就了其谏臣美名。慈禧硬生生忍了,杨延熙却瞬间名扬天下。

  杨延熙的奏折堪称晚清最臭的文章之一,典型的打着爱国之名,行碍国之实。每一行文字都透露出浓浓的悲哀。但更大的悲哀在于,它竟然在那个时代引起强烈的共鸣。连远在湖北的曾国荃(曾国藩之弟)都在阅读,在家书里称赞杨廷熙“有胆有识”。

  其实当时洋务运动的反对者中,杨延熙只是小角色。同文馆最大的反对者,是一个叫倭仁的道德楷模。

  03  道德模范

  倭仁,同治皇帝的老师,蒙古正红旗人,27岁就高中进士(相当难得)。学术上,他是京师理学派扛把子。他的道德人品连曾国藩都非常钦佩。

  曾国藩在日记中对倭仁评价极高: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

  咸丰皇帝继位时,倭仁上奏折阐述:正人君子如何好,刻薄小人如何差,治国安邦非要重用君子,远离小人。

  至于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倭仁没说,只表示相信皇帝一定能慧眼识珠,把他们识别出来。这一通高水平的马屁把年轻的咸丰感动得一塌糊涂。

  然而英法联军打到京师,这位古板的同志依然是那套拍马屁的风格;还在大谈“治本”之论,把咸丰气得够呛。咸丰死后,道德出众的倭仁成为“帝师”。

  既然是帝师,搞论战就该拿点干货出来。倭仁帝师站在立国之本的高度,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认为西学东进,会使得知识分子数典忘祖,甚至有可能亡国灭种。

  恭亲王奕訢被他搞得很烦,就反驳说,“该大学士上次的奏折里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要学算术不必师从夷人。那么,该大学士肯定知道哪里有超越洋人的算术人才。臣请择地另设一算术馆,由该大学士负责聘请教师、招生授课,以观其成效。”——你行你上。

  倭仁一听要干实事,傻眼了;赶紧表示自己并不认识“精于天文算学之人”,不敢随便推荐。这就是晚清道德模范的成色,也体现出守旧派的强悍。

  实际上这场同文馆之争,并非简单的守旧派与洋务派博弈,而是体现出那时人们对科技的无知、恐惧与漠视。

  偌大的一个大清,对科技无知到这个程度,是非常不可思议滴。

  开设同文馆,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起点,是大清自救的最后希望。

  那些守旧派打着爱大清的旗号,最终合力把大清推向灾难的深渊。

  纵观中华帝国数千载,最大的失误就是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世纪大变革,帝国却沉淀(注意这个词)了一大批强悍的保守派。那群人讲道理头头是道,办实事一窍不通。

  造成这种千年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04  千年因果

  首先,很多人会想到汉朝独尊儒术,吹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造成精英与凡夫阶层脱节。每个王朝都培养出一大堆夸夸其谈的理论家,他们争论“古经”与“今经”的差别,热衷于给每一位皇帝涂脂抹粉。

  其次,也有很多人想到宋朝重文轻武,从而进一步推动知识分子夸夸其谈。倭仁同志其实就是理学的忠实信徒。

  再次,还有人想到明清闭关锁国,搞得中国和外界脱节。中国沉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欧洲已经开搞工业革命。

  这些都很有道理,但如果把这几条加在一起,就会得出另一个结论——抑商。

  独尊儒术也好,重文轻武也罢,闭关锁国也罢,其实都在抑商。

  或者说,抑商就是中国历史最大的战略性败笔。

  因为抑商,社会流动性大幅下降,社会结构变得很脆弱。

  因为抑商,整个社会缺乏科研动力与实践欲望,沉溺于农耕文明而无法自拔。

  05  痛点

  当然中华帝国时代的抑商和重农连体而生,叫重农抑商。

  重农很好理解,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多种粮食(重农)才能增加活命几率。

  话说重农就重农呗,干嘛抑商呢?按照历史逻辑线条——

  战国时代,重商的齐国和楚国输给重农的秦国。大家以史为鉴,历代以农为本,让大家一股脑去种地。

  然后就是汉朝提倡独尊儒术的腐儒们、宋明推动重文轻武的腐儒们、清朝推动闭关锁国的腐儒们,只知夸夸其谈而不懂实践,轮番登台演出,扼杀了科研动力。

  即便是接近资本主义萌芽的两宋与明朝中后期,纯粹的商业也没得到真正的传承发展,所有商圈都是红顶商人或儒商。

  正是在如此情况下,一场甲午战争失败,就让数十年洋务运动变成竹篮打水。

  最特殊的例子,就是福州船政局。

  1866年,也就是保守派和洋务派关于同文馆之争的前一年,清廷设立福州船政局,作为帝国的军舰建造基地。

  在左宗棠等人的运作下,它很快成为远东最大的造船厂,先后建造了兵船、炮舰、巡洋舰等共计40艘,是当时整个亚洲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基地。

  但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福州船政局便一蹶不振,逐步失去造船能力。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很简单,船政局成立之初没有经济收益,全靠财政拨款。

  船政局最初的费用,依靠福建海关每月拨款5万两白银勉强维持;后来又从茶税中每月额外拨付2万两;完全就是“以官养商”的模式,被当成兵工厂。

  为改掉这种弊端,左宗棠等人提议,通过建造商船发展经济。这原本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有利于船政局蜕变成一个经济体,实现财政平衡。

  但是这个建议遭到总理衙门的禁止。

  面对倭仁时,总理衙门是变革派。

  但面对经济问题时,总理衙门则变成保守派。因为总理衙门的管家们根本没有商业思维,更不愿意为了船政局的财政平衡而面对倭仁等人的口水。

  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面临巨额赔款,无力“以官养商”,船政局瘫痪,东亚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就此沦为废墟。如果能开发出造商船的功能,那么即便甲午战争失败,船政局依然可以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制造业龙头骨干。

  为什么会如此?答曰,没有纯粹的商业思维就没有市场经济,就无法推动制造业发展。

  历史教材上有句名言——落后就会挨打。

  更准确的说辞是,制造业落后就会挨打。

  06  思索

  现在回过头看,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中国历史最大的战略失误便是抑商。

  当然也不全是事后空谈。现在制造业仍然是国之根基。

  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前所未有地重商。换个角度想想,其实就是把过去几千年抑商的欠账给补上。

  不再抑商的今天,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的一切工业产品。

  反思这些历史——

  一方面很有意思,锤炼一下思维,感觉自己还没有进入混吃等死的状态,吹牛时多了一个话题;

  另一方面也挺没意思,现在搞事实体制造业的群体,似乎日子并不是很好;至少远不如搞房地产与金融业的风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02:13 , Processed in 0.1249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