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46|回复: 0

蒋校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如何做到“人均战神”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 15: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些在朝鲜战场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比《金刚川》还要精彩震撼,比所有的“神剧”还要震撼。

  而这些创造奇迹的战士们,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

  中国人民志愿军。

  1.柴云振——一人攻下美军的阵地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进入到最焦灼的时候。

  志愿军此前已经歼灭了数万美军,并在东线推进了50公里,但由于粮食和弹药供给匮乏,因此决定中止春季攻势,主力部队分批撤回到三八线以北进行短期休整。

  5月21日我军开始北撤,5月22日,机动性超强的美军就开始“追着我们打”,7个主力师组成先头部队,坦克群和摩托化步兵队就开始全线反击,不到三天的时间,战线就又往北回推了50公里。

  为了拖住敌军,为主力部队赢得转移时间,负责断后的志愿军建立了三道防线,开始层层阻击。

  在江原道地区的朴达峰,一场拒敌北上的阻击战打响了,承担此次战斗任务的是十五军四十五师三营。

  阻击战打到第六天的时候,前沿阵地已经丢了,而且三营伤亡严重,各连排的建制都已经残了。

  45师师长崔建功把自己的警卫连拆了给三营增援,“朴达峰的阵地必须夺回来!”

  崔建功将军

  承担这个任务的,就是刚从师警卫连抽过来的七班班长柴云振。

  没有重武器,没有火力掩护,只有一个班的兵力,要在一个小时内夺回前沿阵地。

  柴云振带着全班战士,从左右两侧包抄攻上山顶阵地,一举拿下了两个山头。

  刚攻下阵地不久,一轮炮弹就压了上来,在不远处的另一个更高的山头上,还有美军的最后一个阵地,同时在这个阵地上的还有炮兵指挥所,尤其是这个炮兵指挥所,居高临下俯瞰我军阵地,如果不打掉,很快就会有更猛烈的炮火倾泻下来,已经拿到手的这两个山头也守不住。

  必须拿下炮兵指挥所!

  但柴云振的身后,只剩下三个战士了。

  他必须带领最后的这三个战士,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柴云振的分工是——

  “你们三个做好火力掩护,我去摸到指挥所上。”

  是的,只有他一个人。

  他从侧面迂回摸上了指挥所,先是将手榴弹一股脑的全都扔进掩体里,然后冲上前开始猛烈的扫射,凭借一人之力几乎歼灭整个指挥所的几十人。

  天神下凡。

  当剩下的三名战士冲上来解决残敌的时候,柴云振已经重伤倒在了血泊里。

  他的弹药全部打光,浑身负伤27处,甚至连右手手指,都被美军咬断。

  但朴达峰的阵地,我们夺回来了!

  八连七班歼敌四百余人,柴云振自己就毙敌200人。

  朴达峰阻击战,极大的保全了15军的有生力量,柴云振的精神,更是激励了整个15军成为“王牌铁军”。

  在后来的上甘岭战役中,15军死守阵地,43天拖垮6万美军王牌,被称为战争史上的奇迹,更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等多位英雄。

  志愿军总政治部于1952年发布第一号命令,授予柴云振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朝鲜人民纪念柴云振

  传奇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重伤的柴云振回国受到了精心的救治,但因为右手手指的伤残,他再也没有握枪的机会了。

  康复后的柴云振选择了离开部队。

  他悄悄的回到了四川老家,然后成家,过起了农耕的生活。

  村里人只是他是一名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的老兵,而他的子女,也只是影影绰绰的从他口中听过朴达峰这个地名,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创造过怎样的奇迹。

  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就这样消失了,志愿军总部发的英雄勋章无人领取,朝鲜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挂起柴云振的遗像。

  一直到1980年,金日成前往中国出席抗美援朝30周年纪念活动时,他还念念不忘柴云振当年的功勋。

  15军的老军长,时任国防部长的秦基伟将军也在现场,他向邓小平和金日成回忆起当年的朴达峰阻击战,回忆起15军的功臣柴云振。

  随后秦基伟向全军下达了命令,必须千方百计找到柴云振。

  1984年9月23日,柴云振前往武汉军区确认了身份,确定了他就是15军的一级战斗英雄。

  而那时,他已经60岁了,隐姓埋名33年。

  永远的传奇,永远的英雄。

  2.张桃芳——一把老式步枪,狙杀214人

  1952年年底,志愿军24军奉命驻守元山阵地,那是我军刚刚在上甘岭战役中打下的战略要地。

  上甘岭一役后,美军彻底转入守势,不再发动大规模兵团进攻,只是和我们僵持在前沿阵地。

  但是嚣张的气焰丝毫不减。

  两军前沿阵地相距不过二三百米,美军的飞机和火炮轮番在志愿军的阵地上狂轰滥炸,我们的战士只能隐蔽在工事和坑道里,根本无法露头。

  美军印画册嘲笑我军缺乏飞机支援

  美军仗着有火炮的覆盖,猖狂到了极点。大白天的就散在阵地上肆无忌惮唱歌跳舞打扑克。

  我军的炮弹严重匮乏火炮杀伤半径又小,时不时的放上几炮美军根本不痛不痒。

  司令部指示,组织展开狙击作战,彻底打击美军的嚣张气焰。

  1953年3月,一名22岁的年轻人来到上甘岭阵地的前沿——597.9高地。

  他叫张桃芳。

  一个天才,一个绝顶的射击天才。

  这是一个入朝作战只有3个月的新兵蛋子,实际上他入伍也刚一年多,此前只接受了两个来月的专业射击训练。

  而他,将在这里成为成为无数美军的噩梦。

  狙击点布置完成后,张桃芳很快就进入了狙击位置开始“以战代练”。

  第一次狙击,发现了一个散步的敌人,开枪到是很果断,但是连开十几枪却一枪都未能命中,位置暴露后他也只能匆匆撤离。

  班里的老兵告诉他,射移动靶的时候,要打好提前量并预判敌人的移动方向和速度。

  “敌人上山瞄他的头,敌人下山瞄他的脚”。

  张桃芳在多个阻击位置上一连观察了好几天,摸清楚了美军士兵常出现的位置和他们基本的活动规律轨迹,为自己又找到了好几个最舒服的射击点。

  两周后,张桃芳再一次拉动了枪栓。

  240发子弹,击中71人,他一下子成为全连最准的狙击手。

  美军发觉志愿军阵地上有一个神枪手之后,也很快调来了狙击手并配合轻重机枪进行火力压制。

  最危险的一次,刚到狙击位的张桃芳没露头就被对面的机枪手盯上了。

  他很清楚,如果不能很快解决掉这挺机枪的话,等美军狙击手就位之后他将会彻底无法逃脱。

  他将头盔挂在枪托上,反复“露头”探出,试探机枪手的射击节奏并大致估算其换弹时机。

  他猛然战壕中跃起,跑向另外一个射击位,子弹就打在他脚跟边,他装作中枪,顺势一摔倒在战壕里,匍匐至掩体后,机枪手还不放心,又是一轮疯狂的扫射。

  就在其机枪换弹的间隙,张桃芳果断起身。

  瞄准、开枪、一击命中。

  他成为志愿军首个单人单枪单杀机枪的狙击手!

  而他手上的武器,只是一把莫辛纳甘步枪。

  一把苏联在战后淘汰下来的二手货,没有光学瞄准镜,更是短款马枪版。

  就是凭着这单人单抢,狙杀得美军毫无应对之策,他们甚至将张桃芳所在的上甘岭北坡成为“狙击兵岭”。

  到后来,志愿军出击攻上美军阵地,并缴获成箱的美军罐头时才发现,罐头盒里都是美军的屎尿。

  百步穿杨的张桃芳吓得美军连厕所都不敢去。

  从洋洋自得的躺在阵地上晒太阳,到大小便只能蹲在工事里用罐头盒子解决,张桃芳一个人威慑了整个美军阵地。

  单兵作战32天,击发442次,斩获214杀,而自己毫发未伤,全身而退。

  他是中国的枪王之王。

  而张桃芳在战场上的彪悍传奇还没结束。

  1954年,他报名参加了飞行员考核,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层层筛选,先后成为我国第三代轰炸机和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先是创下朝鲜战场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然后振翅高飞翱翔蓝天守卫祖国领空。

  他是这片国土上真正的开挂战神。

  3.215号车组——陷入弹坑的“死车”,干掉五辆美军坦克

  1953年7月7日,大雨连绵、洪水咆哮的夜晚。

  坦克第2师4团2连215号坦克车组接到了战斗指令:压上石砚洞东北阵地,为步兵提供炮火支援。

  5位坦克兵:车长杨阿如、炮长徐志强、驾驶员陈文奎、装填手师凤山、机电员许仕德,他们还不知道迎接自己的将会是一场毕生难忘的恶战。

  215车组的5名坦克兵

  在夜色和暴雨的掩护下,215号坦克穿过一片泥泞,悄悄的驶向石砚洞,一发炮弹在正前方爆炸,巨大的惯性将坦克推入了弹坑。

  215陷入了泥泞,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距离敌军阵地只有1.4公里,天亮后瞬间就会暴露在敌人的火炮攻击下。而此时,已经天近拂晓。

  五个战士们迅速熄灭发动机放弃了脱困尝试,清除坦克履带痕迹,将215号坦克伪装成一个土包,埋伏在阵地上。

  8日白天,在酷日之下五个战士挤在密不透风的铁盒子里,坦克里唯一的一台小排风扇,为了节省电池电力,谁都舍不得开。而周围的爆炸,一刻都未停止过。

  已经连续作战48小时的战士们,体力已经严重透支,断水断粮的憋在密闭空间里。其中有三人都出现了昏迷。

  指挥部向215号下达了撤退指令:留守两人伺机战斗保护坦克,其余人员撤退。

  但没有人愿意离开。

  “215号是离敌军阵地最近的火力点,我们还没有暴露,我们要为步兵攻坚提供更大的火力支援!”

  215号原车是在苏德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T-34中型坦克

  机电员许仕德的身体最为虚弱,指挥部派人九死一生的摸了上去将他抬上了担架,半路他发现自己不在坦克上,马上就从担架上滚了下来。

  他挂念着自己的战友们:他们人手不足,又用不熟电台。

  “我走了,他们就成了瞎子聋子了!”

  许仕德又爬回到坦克上,武装起215号的眼睛和耳朵。

  夜幕降临之后,炮火声渐渐停息,美军的阵地也进入到守卫最松懈的时候。

  在敌人眼皮下经过了20个小时的隐蔽之后,战机终于来了!

  战士们迅速卸掉坦克伪装,85mm的主炮一声咆哮,一发穿甲弹正中阵地上的“潘兴”坦克。

  阵地上剩下的两辆“潘兴”迅速开炮还击,215号不仅要以一敌二,而且自己射的是移动靶,对面射的是“死靶”。

  M26中型坦克别名“潘兴”,为纪念美军历史上第一位陆军特级上将潘兴而命名

  但这五名坦克兵,得到了幸运的眷顾,也创造了奇迹。

  美军的两个炮长开火相继脱靶,而215号只用了5发穿甲弹,就打掉了这两辆潘兴。

  打掉美军的坦克后,215号原地发动并猛烈轰油,然后将油门声从大转小,营造出一种“得胜撤离”的假相,骗的美军误以为我们已经撤出阵地。

  但我们这颗钉子,依旧原地不动的插在敌军最要害处。

  9日凌晨,对面阵地上又传来坦克的炮声。美军又紧急调来了两辆谢尔曼投入了战斗。

  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主力坦克谢尔曼中型坦克

  随后,指挥部向215号下达了两个作战指令:

  1.今晚9时之前坦克必须顺利脱险;

  2.随后消灭敌军另外两辆坦克,配合部队反攻。

  为了帮助215号顺利脱险,总部又派出了一支15人的小股部队穿过封锁线寻找215号并提供支援。

  215号车组向支援的战士们说:“坦克已经完全陷入烂泥里了,履带没有着力点,我们必须铺出一条路!”

  这二十人分成两组,一组隐蔽挖土,另一组上山伐木并运回。一整天的时间,70多根木头终于为215号铺平了脱险的道路。

  这是7月里最热的一天。无情的太阳炙烤着满是弹坑的阵地,焦灼的战事更炙烤着每一个战士的心。

  脱险的215号将成为一击制胜的关键!

  晚上9点,志愿军的总攻开始,敌人阵地上的照明弹将他们坦克和火炮照的一目了然。

  215号的主炮嘶吼着射出火龙,精准的命中一个又一个目标,美军仅剩的两辆谢尔曼燃起了熊熊火光,彻底的哑火不动了。

  “排长,打掉了,全都打掉了!”

  嘹亮的冲锋号吹响,担任主攻的一九九团冲上了石砚洞北山阵地。

  志愿军的红旗,又一次迎风飘扬。

  215号踏着夜色,骄傲返回。

  在美军阵地“埋伏”的3天4夜里,215号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战果:

  击毁4辆美军坦克,击伤1辆,摧毁地堡26个、火炮9门、机枪火力点8个、指挥所1个、坑道1条、汽车1辆,更是提供火力支援,杀伤大量的美军步兵,创造反攻战机。

  在装甲力量最强大的美军面前,215号用非凡的智慧与勇气,谱写了坦克作战史中最传奇的一页。

  9天后,晋城战役结束。

  20天后,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最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联合国军司令员克拉克的名言: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谈判文件上签字的美军将领

  写在最后:

  朝鲜之战是毋庸置疑的立国之战。这一仗至少打回了三个非凡战果:

  一、把意图饮马鸭绿江的美国彻底打跑,保护了整个东北乃至华北免受美军的直接军事威胁。

  二、在国际上彻底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名与气势,全世界真正意识到“东方的睡狮苏醒了”,再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干预中国的内政并觊觎我们的领土,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三、在苏联面前彻底证明了自己,让斯大林意识到中国有实力成为全面合作的伙伴,苏军全部撤出中国,并开始提供全156项援助,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基础。

  从这一仗过后,新中国的命运才真正捏在了我们自己的手中。

  27个军零1个师,

  240万英勇战士先后入朝作战,

  2名特级英雄,

  50名一级英雄,

  286名二级英雄,

  494名英雄模范,

  ......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传奇。

  还有无数创下赫赫功勋的战士们。

  他们永远的倒在了异国他乡,他们没能看到胜利,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勋章。

  我们还不知道他们的故事,他们就永远的躺在了阵亡名单里,甚至,连一个姓名都没有留下。

  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什么样的影视作品,能拍出他们的气壮山河?

  又有什么样的影视作品,能配得上他们的流血牺牲?

  他们的故事,是导演编剧们脑洞大开,极尽夸张都不敢那么编那么演,但却又无比真实的发生了。

  他们每一个名字,都值得谱写成一部作品,都值得让所有人看到。

  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中的英雄儿女们,他们每一个名字,都重于泰山,都是一个传奇。

  197653名牺牲的战士们,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一道钢铁长城。他们都是中国崛起之路上的英雄。

  当我们在70年后仍然在纪念这场伟大的战争时,我们心里真正应该铭记住的是:

  只要我们这股子气没有丢,美国人从来都不可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08:42 , Processed in 0.3751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