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79|回复: 0

云石:拜登上台不改逆全球化大势,未来中美经济战争怎么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0 09: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拜登马上就要登基。但不管他的立场如何,国际形势发展到今天,风靡世界数十年的全球化,已经基本走到了尽头。无论是不可逆转的中美脱钩,还是疫情后各主要国家对产业自主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这都将导致全球化无可挽回的退潮。而更重要的是,经济危机已经箭在弦上,大萧条极有可能来临。一旦爆发大萧条,参照上世纪30年代的历史经验,不管最后是不是靠打仗解决,但一开始时,各主要国家肯定都会竖起贸易壁垒。

  这一个个几乎不可避免的核弹级利空,基本上已经宣告了这一轮全球化的终结,未来一段时间,逆全球化将成为世界的主流。

  而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是来自于全球化退潮本身——毕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全球化受益国之一,在美国转向后更是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舵手。全球化的逆转和退潮,无疑会对中国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而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也在层层升级——即便白宫主人由特朗普转为拜登,最多也不过就是手段相对温和,这种方向并不会改变。

  这样的形势,中国应该怎么办?很多读者看到这里,肯定会产生巨大的忧虑。

  不过,大家不用担心。虽然大环境的危险确实在不断累积,但中国也早已窥到了这种趋势,所以这些年一直积极做准备。这几年疯狂推动的扶贫,除了政治上的伟光正意义外,经济角度来说,本质上就是在给底层民众注入购买力,培育内需市场,保证逆全球化时代内循环的顺畅运行——毕竟,只有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卖的出去,经济才能正常维持运转。而今年以来的各种金融拆弹,收拾P2P和蚂蚁金服,房住不炒、对互联网资本祭出反垄断法,这些都是在降低金融风险的同时,限制财富过分向头部集中。

  毕竟资本无国界,有钱人都是世界公民,他们的逐利天性,决定了他们没有患难相守、与国同终的义务。退一万步说,就算资本家真的有家国情怀,他们一天也就能吃三顿饭,剩下来的钱除了购买海外高端消费品,其他的也只能捏在手中覆雨翻云,无法培育出强大的本土大众消费市场——而后者,是在逆全球化时代中国突围的关键。只有将财富尽可能的分配给更多国民——尤其是下层和底层国民,内循环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除本国之外,中国也积极培育区域市场,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RCEP,这都是在更大范围内,打造中国主导的区域经济圈。降低逆全球化的冲击。

  到现在为止,这些准备工作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再加上新冠疫情中,中国是唯一一个顶住冲击的主要大国,全球其他国家,则深陷泥潭不能自拔。这种格局,不仅让中国制造出口猛增,在经济风暴来临之前多赚了一份额外收入,也让中国的政策储备依然相对充足。

  所以,光从应对逆全球化本身而言,中国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就算这种准备,本身并不足以完全应对逆全球化乃至大萧条等各种潜在风险——毕竟谁也不知道这股逆风会刮到什么程度。但至少,中国的准备,足以确保它是全球所有主要国家中抗压能力最强的一个——这意味着就算风大到甚至会压制中国的所有现有努力,它至少还可以撑到其他大国先倒下,然后冲出去割韭菜给自己二次补血,顶过风暴冲击。

  不过,除了逆全球化本身,中国还要面临额外的美国的锁定和攻击。

  之所以说额外,是有原因的。本来,在逆全球化趋势下,中美经济脱钩就势不可免。只不过,中国崛起对美国的霸权威胁,决定了美国对华锁定攻击,还带有明显的政治谋划加成;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结构已经高度扭曲,风险越来越接近引爆的临界点,这种情况下,美国也急需对外割韭菜补血——而以美国经济现在的大坑深度,放眼全球,也只有割中国的韭菜,才够填饱它的肚皮。

  所以,不管是特朗普还是拜登,中美的政治战争可能会有变数,但经济战争是免不了的。未来的中国经济,不仅要面对逆全球化这个普遍性风险,还必须应对美国的额外重点攻击。

  那么,美国将怎么攻击中国?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这个从微观来说,那有无数个领域和战场,而从宏观角度,主要应该是下面两个方向:美国的科技和市场封锁,以及中国的产业自主化和中国经济圈开拓。

  为什么说这两个方向是核心?

  答案就在内卷化这三个字上头。

  现在全球都陷入内卷化的困境。而内卷化的本质,就是缺乏新的财富增长点,而之所以缺乏新的财富增长点,又在于科技停滞,生产力无法取得革命性突破。

  科技什么时候取得重大突破,鬼的妈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下,美国当然要对华科技封锁——这一方面是防备中国抢自己的蛋糕,另一方面,其实也是避免自己的经济彻底崩盘。

  前一种很好理解,但后一种,大家可能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实际上,过去十几年里,美国经济能够维持繁荣而没崩溃,中国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过去二十年里,金融和科技资本为了赚取更大财富,大肆推动全球化,导致美国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到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十分恐怖的程度——这也是特朗普能够上台的政治基础。

  但美国如此大的贫富差距,经济和社会秩序依然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尤其是社会总消费始终维持在高位,市场保持繁荣,人民普遍有吃有喝有车开有房住,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毕竟大部分人越混越穷,富人再有钱,一天也就吃三顿,这种贫富差距格局下,社会消费应该是萎缩才对。

  美国之所以能做到反常识,是因为他们有美元霸权。通过不断的印钞,向全世界分摊风险的同时,让全世界向美国心甘情愿的上贡——用自家生产的商品,去换取美联储印的绿纸。

  而这些上贡国家中,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无疑是最关键的——中国人辛勤劳动生产出商品,运给美国人用,换回一张又一张绿纸。正是这种印纸给中国人,换回商品的模式,让美国即便经济结构极端扭曲,贫富差距悬殊,但依然保证自家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然后,它再凭借这种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地位,去控制各国经济和企业,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

  这么一看,中国人好像很傻——辛辛苦苦给美国人干活,就换回一堆绿纸。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人确实是用辛勤劳动换回了一堆绿纸,但这些绿纸并不是废纸,而是硬通货。之所以说是硬通货,一方面是当时美元确实还相对坚挺,贬值幅度不高、崩盘可能性也不大;另一方面,这些绿纸在当时,确实可以再去国际市场换回自己想要的各种东西——资源、技术、设备、乃至管理知识等等。

  当然,也不是什么都能买。《瓦森纳协定》一直在高科技领域给中国限定死了,这里面的内容中国是买不到的。

  不过这个在当时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当时的中国还比较落后,缺的东西还很多,所以就算《瓦森纳协定》里头限定的尖端玩意买不到,协定之外,还是有很多不那么尖端的东西,对中国是有价值、值得花钱去买的。

  这样就达成了平衡。美国给中国发纸,中国给美国发货,双方各得其所,合作共赢。甚至,当2008年美国面临次贷危机金融海啸时,中国还承担了美国救世主的角色——当时中国拒绝了俄罗斯一起坑美国的建议,大量接受美国新印的钞票,拼着国内一波通货膨胀,房价飙升,也要给美国疯狂输入廉价大众消费品,让美元钱买得到东西——只有还能买到东西,美元才是钱。如果当时中国不输入足够的大众消费品,那美元在老百姓那儿就成了废纸——结果必然就是超级通货膨胀,经济崩盘。

  这是12年前的情况。但现在,情况在改变——中国已经越来越不需要那么多美元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初级乃至中级工业化已经完成,不再需要外购一般的技术、设备和知识服务。随着中国对美元依赖程度降低,那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也会随之不断被削弱——毕竟钱只有能买到商品才叫钱;当主要的商品供给方,不再需要太多美元,以至于想用其他货币——不如人民币来取代美元,那美元的价值和战略支撑就大打折扣。

  当然,中国也不是完全不需要美元。除了一般的资源进口外,还有一个领域——也就是产业升级所需要的高精尖设备和技术,是中国愿意买的。只要美国人同意中国人用美元买高端技术和设备。中国绝不介意继续给美国人打工输送商品,换美联储印的那些绿纸。

  但问题是,这玩意,美国人不能让中国人买。

  毕竟科技进步已经停滞,全球财富已经没有增量,大家普遍陷入内卷化困境。

  什么是内卷化,说白了就是财富的存量竞争。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了,我的自然就少了。

  而在这种存量竞争中,这些现有的核心技术和设备,就是美国的最后看家宝贝。如果这也让中国买了去,等它消化吸收,那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就没了。

  美国已经没有一般制造业,如果连高端制造业也被中国消化吸收,那中国还要美元有什么用?那世界还要美元有什么用?要买东西,当然是用人民币了!

  这就意味着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终结!而一旦美元世界货币地位不保,美国金融霸权也就随之崩塌。而以美国严重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危机,一旦没了金融霸权、无法再印钞让全球为自己买单。美国不仅全球霸主当不了,连自己这个国家,都将以自由落体般的速度崩溃瓦解!

  可美国人不让中国人买高精尖,普通的东西中国人又不需要,这种情况下,中国还攒那么多美元在手上有啥用啊?难道就等着你不断印钞把它稀释掉?

  所以,现在的形势,就是中国不再想要那么多美元了,用官方术语,就是不再追求贸易顺差,而追求贸易中的国际收支平衡。

  不再要那么多美元,但生意肯定还是要做,商品能出口还是要积极出口。那怎么解决?人民币国家化呗!谁愿意用人民币结算,我就给谁优惠。

  这同样是要了美国的命。当作为全球商品供应者的中国,对美元的需求不断缩减,甚至还推动者其他国家用人民币结算,那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就会渐渐松动。

  所以美国必须强力封锁中国。通过严格的科技封锁,让中国短期内法获得高尖端技术和设备,阻滞其产业升级的速度;除此之外,再积极推动制造业迁出中国,分散到越南、东南亚、南亚等地,缩小中国制造的规模,降低自己乃至全球对中国的依赖;最后,通过逆全球化,以及组建将中国排斥在外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遏制中国制造的市场空间,让中国制造因为市场受限而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进而丧失推动产业升级的资金来源。

  这就是美国的如意算盘。只要中国产业无法升级,它就依然要在高科技领域购买美国的商品和服务——所以需要美元;而随着中国产业外流倒其他国家——它们可没有中国那样威胁美国金融霸权的能力,所以依然得用美元结算。

  这样一来,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就稳当了。没了挑战者,它就可以继续肆无忌惮的继续印钞——就算其他国家不满,但他们都无法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所以也只能一边骂娘一边买单。

  但这样一来,中国就被锁死了。中国不仅要继续扮演给美国擦屁股的角色,还永远丧失了发展的空间。

  所以中国必须要突破。突破口,就在内需、新基建和产业升级。

  培养内需,一方面是稳固内循环基本盘,对冲逆全球化损失;另一方面也是为一带一路、RCEP等中国主导下的区域化经济合作奠定基础——当中国内需市场越来越大,其他国家也就越来越有动力为了进入这个市场,而加入中国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而新基建,则是提升中国经济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进而提高中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让被东部逐渐淘汰的落后产能,更多的迁往中西部,而非东南亚或其他地区。

  至于产业升级,这就更不用说了。在存量市场下,产业升级,是创造内部财富新增量,打破外部美元依赖,削弱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根本手段!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芯片能实现完全自主,那意味着每年3000亿美元的外购芯片开销,将变成中国的自家内部消化!再想一下,如果新能源汽车替代了燃油车,这又意味着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外购石油开支,至少有一半将被节省或者沉淀在国内!

  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啊!内卷化时代,存量竞争,如果这些人类财富存量,由每年固定的对外支付,变成留在中国国内,可以解决多少中国人的生计?可以诞生多少中产阶级?可以培育出多大的国内市场?

  而没了这芯片和石油外购需求,中国对美元的需求和依赖又还剩多少?当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市场越来越不稀罕美元,并用各种手段来要大家使用人民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又还有多少支撑?

  随着美元越来越没现实支撑,美联储就越来越不敢印钞。不能印钞,就无法让全球给美国的内部危机买单!而一旦没人再帮美国买单,它的体制和秩序,就再也无法维持。到时候,美国就真的麻烦了!

  当然,相较于对逆全球化本身的准备充分。中国应对美国封锁的三招——内需、新基建、产业升级,它们的最终效果,至少站在今天,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最后能否成功,除了国家的顶层设计、资源投入能力,同样也取决于相关产业、乃至每个国民的努力。

  不过,虽然结果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从方向来看,这是我们的正确之路。中国要打破美国封锁,打破美帝主导的不公平国际规则,就必须要在这个逆全球化时代,打赢与美国的正面经济战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5 20:26 , Processed in 0.2188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