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218|回复: 0

博索:商代是奴隶社会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6 18: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近代之前, 中国的古代历史从来都不是问题,自伏羲仓颉,到汉唐宋明,源流清晰,根叶粲然。自从来源神秘的西方文明突然崛起之后,人类的历史就出了大问题,需要被重新解释与发现。

  在空白的纸上作画并不困难,特别是有现成的画作可供临摹的时候。然而,掌控世界的暴君要把一张已有的画作重新表现为现实权力的主题,却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情。

  把华夏文明史上的夏商周三代表述为奴隶社会,便是掌控世界权力的西方强权对华夏文明史的再创作。

  那么,夏商周三代是现有表述中的奴隶社会么?我们不妨从商代的历史中来寻找蛛丝马迹。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商颂·玄鸟》

  人们总喜欢把神话故事与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历史叙事的叠加使得最初的故事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色彩。

  在后世的文学叙事中,婉转轻灵的燕子与声音刺耳的鸱鸮成了评判好恶的标准。千百年之后,当人们试图穿越历史的时空去追溯最初的真相之时,总不免蒙上千百年间重重累积历史与文化的主观色彩。

  但这并不意味着真相会被永久遮蔽,真实的答案一直都在,真相只取决于蒙蔽寻觅者成规与成见的浓度。图片
  从一些“商”的甲骨文和籀文写法中,我们还能依稀看到一些它最初要呈现的样子,这是一个象形字,猫头鹰,就是三千多年前,那个时代的图腾。

  我们不能以今天的好恶标准来判别最初的美与恶,因为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人心与人性一直都呈现出被时代塑造的模样。

  华夏民族是最为现实的民族,也有人说是最功利的民族。想生儿子了,就拜送子观音,想发财了,就拜财神,想考个好成绩,就拜文曲星……这就是现实主义的态度,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祖先。

  为什么是猫头鹰呢?因为在那样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危机重重的时代,具备敏捷、力量与洞穿蒙昧的能力才能赢得更多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甲骨文“商”字那一双大大的眼睛,在他们所抵触到的飞禽走兽之中,还有什么比猫头鹰更适合寄托这样的愿望么?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枭雄”这个词语中来回溯远古祖先对猛禽的态度。
  一个族群要想生存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图腾与神话都是塑造这种独特性的品牌与符号。不知道有多少缺少品牌与符号,或者没有力量发展和保有这些品牌与符号的族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夜之中。

  至于后世有人把玄鸟解释成燕子,那是很晚以后的事情了,在解决最基本生存问题之前,人类发展文学艺术与小资情调的养料一直极其稀缺。

  “商”之所以成为后世“商贾”的起源,则是因为殷商先祖“王亥”的天赋加成,使得这个族群掌握并垄断了一项改善族群生活水平的“交易的艺术”。因为这一基于现实社会交流独特优势,殷商族群逐渐从对穿越蒙昧的冀望过渡到世俗社会的现实生活。从猫头鹰到商人的语义迁移,正反映了这一历史变迁的文明痕迹。

  解释完了“商”的源头与变迁,我们再来看看商代是不是书上说的“奴隶社会。”

  现代人判定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依据,有的是源于古籍的记载,有的是依据现代人编写的教材。

  我们略举两例,“牧野之战”和“曶鼎铭”拓片。

  “牧野之战”词条说,“商朝末年(公元前11世纪),以纣王为首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日益腐败,逐渐在内外矛盾交织中走向崩溃……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

  “曶鼎铭”拓片则记载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诉讼案例“匹马束丝”,“既赎女(汝)五[夫效]父,用匹马束丝”。

  牧野之战与“曶鼎铭”拓片能证明商周是奴隶社会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包括“奴隶社会”在内的社会发展阶段论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与西方列强建立全球文化霸权是同步的,而在近代之前的华夏文明叙事中并无“奴隶社会”的影子。

  怎么解释牧野之战与“曶鼎铭”拓片所提到的“奴隶”呢?

  从安阳殷墟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殷商都城的城市布局,并由此可以看到都城的人口结构。除宫殿、宗庙、陵墓、甲骨窖穴之外,还有一个往往不被人重视的区域,那就是铸造遗址与作坊区。

  众所周知,商代的青铜文明高度发达,而这些铸造遗址与作坊区就是商代青铜文明的历史见证,这些遗址既有礼器工坊,也有兵器工厂,这是几千年前的殷商工业区所在地。而工业恰恰是人力密集型产业,必然聚集了大量的行业技术人员。与后世周代的百工、汉唐宋明的官办城市“坊区”的技术从业人员并无不同。
  嫘祖、伊尹、造父、轮扁、鲁班、墨翟,华夏民族历来都是一个尊重能工巧匠的民族,也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文化技术才会一代代发展壮大,睥睨四海蛮夷。

  把创造璀璨青铜文明的商周工匠视为奴隶,把夏商周称为奴隶社会,是对华夏文明的污蔑、抹黑与降维。

  大敌当前之时,秦将章邯武装修建骊山陵墓的平民与邢徒抵抗陈胜起义军,纣王武装都城产业工人抵御姬发的讨纣联军,都是事急从权的非常之举,只是纣王暴虐,已失天下之心,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再来看“曶鼎铭”中关于“匹马束丝”的记载能不能证明周代是奴隶社会。

  “曶鼎铭”关于”匹马束丝”交易诉讼中并未说明交易双方对“五夫”的支配程度,是“长短工”式的劳动租赁权还是包括生命在内的“所有权”?并不能因为文句中有个“买”字,就把“买”的对象视为奴隶。果真如此,那些口称“奴家”、“妾”的妻子也都是奴隶,都是妾了么?

  由于战争、灾祸等原因,会存在一些人因为战败或宗族凋零而沦为奴隶的社会现象,但这不大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

  商纣王更不可能武装十几万到几十万的奴隶用以御敌。如果这些“奴隶”是战俘的话,一是没有那么多粮食来养活他们,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不仅仅是残暴,缺少粮食更是现实的原因。二是这么大数量的战俘放在国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对外用兵过甚,对周边诸国的压迫过度而致,东夷之战耗尽国力,直到西周与联军兵临城下,两军对垒之后才倒戈一击的,这种倒戈是现实压力与人心迁徙的结果,与是不是奴隶并无关系。

  奴隶社会,有奴隶的社会,以及把存在媵人的社会称做奴隶社会,名与实,量与质,其中的差别,不是用简单的“奴隶社会”概念能一以统之的。

  在一片树林里发现一片貌似苹果树的叶子,就认定这是一片苹果园。因为存在某种社会现象,就据此定性社会性质的做法是极度不严谨的。

  在很大程度上,把夏商周三代定义为奴隶社会,是迎合西方社会发展阶段论生造出来的产物,是基于西方理论诱导性与封闭性的历史解释与建构,是一种欲加之名,目的明确的“文明再创作”,是灌注了西方文明意识形态的文化解释,是近代殖民地史学工程的产物。

  断章取义、望文生义都不是做学问应有的严谨态度。夏商周的社会性质要放到它所在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去分析,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信息。

  从尧舜禹的禅让到周初的井田制与封建制,这中间发生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呢?

  从炎帝黄帝的战争到大禹治水杀掉迟到的防风氏,华夏远古的历史呈现出由宗族、部族到宗族部族融合兼并的进程,也是集权的进程,当然这种权力的融合是以武力与实力作为后盾的。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同宗同文的部族同类融合加强,异宗异质的部族被淘汰驱逐。

  从早期的燧人氏,有巢氏,轩辕氏,到炎黄二帝,再到《尚书 禹贡》中出现的“五百里甸服,五百里候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最显著的社会变化是由以宗族、氏族的血统文明变成了九州为标志的地域文明。

  这种文明跃迁的驱动力量就是文明的兼并与集权的加强,以血统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基因并未改变,周代的王、侯、大夫、士,到魏晋隋唐的士家贵族,都体现出这一社会结构与文化基因的延续性与生命力,而在中央政权衰落之时,宗族的力量往往又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如后世直到近代客家争夺生存权的械斗。

  尧舜禹的时代是宗族、氏族主导,以血缘族群为纽带的社会形态,有德有才者方能成为领袖,显然与奴隶社会没有关系,不可能大禹死后,突然就变成了奴隶社会。尧舜禹时代的落幕与夏商周的开启,关键的不同是公天下与私天下,是文明代际传承方式的革命,而非社会性质的革命。
  再看周代的井田制,它是一种公私混合所有制,也是历史变迁的过程与结果。井田制是从公有制到私有制转化过程的最后阶段。夏启家天下之前,天下是文明兼并过程中的公有制社会,而在周初井田制之后,周朝封建天下,完成了真正的“家天下”改造。而中国所谓“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实质上是土地资本经济体系下的劳动力租赁制,与“奴隶社会”没有丝毫关系。无论是西周的封建还是后世的改朝换代,宗族作为华夏社会的基本单元一直没有触动,直到新中国发展为公有制经济而建立的人民公社。

  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与生产力水平,我们也许难以理解采用井田制的现实意义。在生产能力低下,以宗族氏族为基本社会单位的夏商周及以前的时期,这种集中组织生产劳作的方式,集中力量开垦土地,整修水利设施,恰恰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在夏代之前,天下是“天下为公”的天下,在周代之后,天下是以“封建”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的,是“天子”代天牧民的天下。夏商周三代正是承上启下,由禅让向“家天下”转化的中间阶段,是以宗族血亲为社会基础的社会形态,那么,把夏商周认定为奴隶制社会,它的依据何在呢?

  不止夏商周社会性质的判定,类似的荒谬行径,还有把“商人”视为淫祀的代表,说他们喜占卜,好鬼神,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有意无意的误读误解。

  殷商是汉字形成的关键时期,殷墟遗址发掘的大量甲骨为我们殷商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人们习惯于用现实理论来解释历史,而流行理论往往是时代与历史文化生态的产物。甲骨文发现的历史时期和早期西方主导与影响的甲骨文研究,西方发明的以社会发展阶段为标志,以西方野蛮征服史为底版的人类文明史的建构,对中国本位的历史研究进行了格式化塑造,从一开始就把中国的文明源头研究引向了歧途。

  晚清与民国,是西方文化影响力如日中天,而华夏文明喑哑无声的时代,人类文明起源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完全不在自己手中。

  甲骨文所记载的商代文明,真相究竟如何呢?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什么是卜呢?一根立在地上的杆子和它的影子,卜的本义是天文观测。

  《尚书·尧典》开篇记载的就是天文历法,敬天授时,安排农业生产,是历朝历代的国之根本。

  天子代天牧民,以敬告上天的形式来彰显天子的权威,恰恰反映了商王对内安抚民众的策略技巧,而非奴隶主对奴隶颐指气使式的命运安排。
  至于烧灼龟甲兽骨用以占卜吉凶,则是以讹传讹的因袭成说。

  烧灼甲骨的不是巫师,而是天文官与史官。

  中国的史官古已有之,烧灼甲骨,在甲骨上刻字,不是占卜,而是史官在记录历史。

  为什么要烧灼甲骨呢?为了更好的保存作为典籍载体的龟甲兽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在诗中提到的“汗青”,就是对竹简进行高温处理,以利竹简能够长期保存。
  烧灼甲骨,目的是除去甲骨中的有机质,以让记载典籍的甲骨在常规环境下能够保存的更久,让甲骨承载的信息可以传播的更广。夏史的缺失,某种程度上应该与甲骨的保存技术不成熟有关。

  综上所述,今天我们关于殷商的认识,关于夏商周三代社会性质的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理论与观念的呈现,是文化强权影响与塑造的结果。而真实的历史,对华夏远古文明的解释,需要我们按照华夏文明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脉络,自己去寻找与发现真正的答案。

  与其说夏商周是奴隶社会,不如是说近代殖民地奴隶主们创作的历史,通过这种创作,让“奴隶们”的后代们安于奴隶的身份与奴隶的命运,接受被西方强权文明改造与不断修补升级的统治权,而这不过是被重新包装的奴隶的宿命。

  只是,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这些舶来的理论与强加的命运?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华夏民族自有圣王先贤以日月星辰,以天地万物,以甲骨、以钟鼎、以青简写就的文明历史,自有英雄豪杰除奸荡寇,守护我们的文明,自有黎民百姓在生产劳作中实践与传承我们的文明。

  那些编造的历史,不过是套在脖颈上宿命的枷锁,是写给奴隶看的历史,砸碎它,才会有真正的思想自由,摒弃它,才能得见真正的文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05:43 , Processed in 0.1563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