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70|回复: 0

陆连烽:就一份《通知》,给教育部点个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2 20: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在习五一教授的微博上看到《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后,老朱专门登陆到教育部的网站上将这份通知仔细研读了一遍,得出一个结论——教育部终于睡醒了,虽然脑袋里的浆糊还有残存,但总算是醒了。

  文件的内容比较长,老朱只截取两段:

  图1:
  图2:
  说明一下,因下面的截图是附件中的,所以看上去字体和上面的不一样。

  在以前的文章中,老朱就高考加分问题,反应最强烈的是以下几种槽点:

  槽点1:以贵阳市第一中学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加20分的情况

  2018年,贵州省高考,汉族的文科状元杨红云因为其它19名少数民族的同学高考都加了20分,而被挤到了第20名,无缘清华北大。

  挤掉杨红云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儿都出自贵阳市第一中学。想来这也很容易理解,贵阳是贵州的省会,贵阳市第一中学应该是集中了贵州省最好的教育资源。原本少数民族考生与汉族考生在贵阳中学的同一个教室里接受一样的教育,结果,高考时,贵阳市第一中学的少数民族考生却要加20分,如此,在高考这种差一分排名可能差几百上千名的情况下,将汉族高考状元杨红云挤到到第20名也便终成了必然。

  杨红云只是高考加分被挤掉的汉族考生的一个缩影,因为许多地方都有少数民族考生加20分的政策,导致当地的汉族考生会从清华北大的录取线被挤到985211学校‘;分数达到了985211的汉族考生会被挤到普通高校;分数达到了普通高校的汉族考生会被挤到专科或职业学院;分数达到专科和职业学院的汉族考生会被挤到落榜。

  大家都在同一个教室里读书,接受是的相同的教育,仅仅是因为有人是少数民族的身份,便可以一下子高考加20分,这也便是为何连重庆的那名汉族高官都绞尽脑汁想自己女儿的户籍改为少数民族的原因,也是汉族人口在全国占比迅速下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教育部这次规定,”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才加分,至少杜绝了除上面几种情况之外的少数民族加分,这便是为何老朱说给教育部点个赞的第1个原因;

  槽点2:以宁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加30甚至更多的情况

  2019年宁夏高考的文科状元回族考生铁X,最终被北京大学录取,铁X的家乡是宁夏西吉县,查看一下《2019年宁夏高考加分政策》可知,西吉是加30分的。

  时至今日我都清楚的记得,当这名女孩子被新闻热捧之后,微博上炸了,网友们纷纷到宁夏的教育类网站去查这名女孩子的裸分,大家都想知道,如果这名女孩子没有高考加这30分,还是不是状元?还有没有机会上北大?

  网友们这么执著的去查铁X的裸分是有原因的,2018年,贵州高考,汉族的文科状元杨红云因为其它19名少数民族的同学高考都加了20分,而被挤到了第20名,无缘清华北大。如此才有了网友们对宁夏高考状元裸分的好奇,好奇这位铁X同学如果没有高考加的这30分,还是不是高考状元,真实的排名又会是多少?

  可是,大家查的结果却让人不觉哑然,没有,关于这名女生的祼分成绩排名,宁夏根本就没公布,想来,应该是受到“贵州杨红云”事件的启发,选择了暗吃夜草。

  这次教育部明确规定“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便是杜绝了一些地区少民加30分甚至更多的情况;这是老朱说给教育部点个赞的第2个原因;

  3:以甘肃省为代表的将高考加分延后到2029年的情况

  在2020年6月的一份题为《甘肃省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加分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文件中,是这样规定的:

  2020-2022年,非“两州五县”民族乡(镇)的少数民族考生执行现有的加分政策和条件,报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录取时文化课加20分;2023-2025年,报考省属院校理工、文史类专业,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2026-2028年,报考省属院校理工、文史类专业,录取时文化课加5分;自2029年高考起,全面取消非“两州五县”民族乡(镇)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

  看清楚了么?根据甘肃省去年出台的这份文件,甘肃省的少数民族加分要到2029年才能完全取消,换句话来说便是,拖延到实在拖延不下去了才取消,这次教育部的《通知》中明确给2021年的高考招生定了调,一棍子将某些人心中的小算盘打翻了,这是老朱说给教育部点个赞的第3个原因;

  在教育部所发《通知》的附件中,还明确规定了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的情况:

  20.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考生,在参加全国统考时,笔试一律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题(外语科目除外)。

  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报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高校专业,在参加全国统考时,汉语科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另行命题,不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并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题;外语科目试题中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部分可翻译为相应的少数民族文字,使用所考科目的外国语言文字答题;其他各科可翻译成相应的少数民族文字,用相应的少数民族规范语言文字答题。翻译工作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负责。有关省(区)在考汉语的同时,也可以考少数民族语文,并负责命题(试题、参考答案、评分参考、指南报教育部备案)。汉语和少数民族语文的成绩分别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汉语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考生汉语成绩必须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方能录取。具体要求由有关省级招委会结合实际确定。

  “书同文,车同轨”是自秦始皇时期便认识到的一个大统一国家必须拥有的基础,教育部上面的规定,向构铸“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迈进了一大步,这是老朱给教育部点赞的第4个原因;

  为什么在点了4次赞之后,老朱说教育部脑袋里的浆糊还有残存呢?原因出在这一条:

  (3)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百度百科:民族聚居区

  民族聚居区是同一个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

  民族聚居区是指同一个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基于历史原因以及生活、语言、文化、习俗的关系,许多民族都较集中地居住在一地,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聚居区。这些民族聚居的地区,都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如此,意味着,至少在2021年,全国的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6个自治县,3个自治旗的少数民族还可以最高加20分!换句话来说便是,2021“贵州的杨红云们”不会被挤掉了,可是,"宁夏的铁X们依然可以名正言顺的加20分挤掉当地的汉族考生”……

  一直以来老朱都强调,高考加分的依据应该是“教育资源的多寡,而不是民族身份”,山区,牧区,边疆的这种教育资源落后地区包括汉族考生在内的所有考生都应该加分,而像贵阳、银川、呼和浩特、南宁等集中了该区最优质教育资源的所有的考生都不该加分。

  至此,一个问题出来了,如果按今年教育部本《通知》的规定,形成“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6个自治县,3个自治旗的少数民族还可以最高加20分”的情形,是否将导致未来一些少数民族考生会根据自己的民族身份选择“高考移民”呢,比如,回族移民到宁夏,蒙古族移民到内蒙古等,原因很简单,因为几乎所有“自治”的地方,挂民族名字的那个民族都是高考加分最多的,如此,会导致什么后果就不用我说了吧?

  这一点,望教育部三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3:52 , Processed in 0.1094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