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785|回复: 0

缓缓君:海地简史:穷到吃土,是真的在吃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5 07: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今天来说说海地(Ha?ti)这个国家。

  这个国家很穷,穷到老百姓要靠“吃土”来充饥。

  是真的吃土的那种。

  商贩们开着卡车从山区一整车一整车的把土拉到集市,二道贩子在集市大量采购,然后交由雇佣的女工将其制成泥浆。

  揉搓是仅有的过滤杂质的手段。

  之后女工们会将泥土糊成饼状。

  讲究的一点会在上面加上少许黄油和盐,以提升口感。

  然后等着晒干,就可以拿到集市来卖。

  由于海地的贫困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 粮食又极度紧缺,有相当多的海地人需要依靠这些“土味饼干”来充饥,甚至是把它当做一日三餐的主食。

  长期食用这种土饼,不仅会出现营养不良,还容易感染各种致病菌和寄生虫。

  但是没办法,不吃土,他们可能就要等着活活饿死。

  海地人已经习惯了将这些土饼称作是“补钙小饼干”。

  而代价则是,当地每1000名婴儿就有74人死亡,有25%至40%的五岁以下儿童长期营养不良。

  讽刺的是,近30年来,联合国其实向海地投入了大量的外部援助。

  从联海(联合国-海地)支助团、联海过渡团、联海稳定团、联海司法支助团,再到今天的联海综合办公室,这些行动花费的总额达到近80亿美元。

  再加上各种志愿者、医疗队、救援队的入驻,以及直接、间接的经济援助……

  海地曾被寄希望于成为人类团结互助的样板工程,然而现实却是,它成为了失败国家的模板。

  2月22日,中国驻联合国大使耿爽在安理会上,对这个国家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长期以来,(海地)政治派别争斗不休,政治人物毫不作为,滥权腐败屡禁不止,国家治理几近失败。”

  中国极少以这样严厉的措辞去批评一个国家,何况还是落后国家。

  除此之外,耿爽还呼吁联合国应认真考虑海地存在的问题,避免无休无止的无效投入。

  这种反常,引起了我对这个国家的关注。

  (2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的海地问题电视会议)

  02

  海地是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岛国。

  海地所在的岛,也被称为海地岛(又名伊斯帕尼奥拉岛)。

  但岛上其实分布着两个国家——海地共和国和多米尼加共和国。

  其中海地占据岛上西部1/3的土地,面积为2.78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北京的1.7倍。

  之所以一座不大的岛屿上出现了两个国家,这就和西方的殖民历史有关了。

  1804年,海地宣布独立,成为了拉丁美洲的第一个独立国家。

  放在整个美洲来看,其独立时间也仅次于美国,而且也只比美国晚了20多年(美国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但等到打完独立战争,就已经是1783年了),但今天的海地却是全美洲最穷最落后的国家(没有之一)。

  海地还有另一个标签——全世界第一个黑人共和国(对,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国家不在非洲,而在拉美)。

  海地是拉美唯一一个以黑人为主体族裔的国家,今天的海地有约1200万人口(2017年数据),其中95%为黑人。

  但黑人其实并非是海地的原住民。

  海地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但在西方殖民者到来后,纯种原住民早就已经遭到了种族灭绝。

  事情要从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讲起。

  1492年,哥伦布拿到了西班牙王室的“天使投资”,开启了自己大航海的时代。

  一同携带的,还有西班牙女王写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

  哥伦布此行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和中国以及印度发展贸易(在那个时代,茶叶、丝绸、瓷器以及香料贸易的利润很高)。

  但哥伦布算错了地球赤道的周长,而且是严重低估了(哥伦布算出来的结果,只有赤道真实长度的1/8,误差率达到87.5%)。

  但正是因为算错了,才让他拿到了这笔天使投资。

  同年12月,哥伦布在海地岛登陆,并将其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为“西班牙岛”)。

  当时岛上原住民的文明水平还停留在捕鸟、打渔、种木薯的阶段。

  但哥伦布误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并将当地土著称为“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在西班牙语中就是印度人的意思,后来将错就错成为了对美洲原住民的统称。

  哥伦布的发现轰动了整个欧洲。

  1493年,西班牙在海地岛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并于1502年发表官宣,称海地岛为自己殖民地。

  (哥伦布航海路线图)

  印第安土著的血泪史也由此开启。

  由于海地岛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甘蔗和咖啡这一类热带植物,再加上岛上还发现了金矿,于是殖民者开始大肆抓捕印第安土著去挖金矿和开垦种植园。

  再加上殖民者把天花等传染病也带了过去,导致岛上的原住民人数锐减。

  到了1544年,即殖民者到来的几十年后,海地岛上的纯种印第安人就被灭绝了。

  原住民绝迹后,西班牙人对海地岛逐渐失去了兴趣,开始把殖民的重心放在了南美大陆。

  那里的人口和资源远比海地岛要多得多。

  随着西班牙的军事力量逐步撤出海地岛,岛的西部则慢慢变成了各国海盗的聚集地。

  这让法国看到了机会。

  法国先是鼓励民众向海地岛移民,然后等到法国移民占据上风后,就宣称海地岛是自己的殖民地,并将其命名为“圣多明各”。

  西班牙起初是不情愿的。

  但在一番博弈和较量之后,西班牙在《勒斯维克条约》中正式将海地岛西部割让给了法国,即“法属圣多明各”;而东部依旧归西班牙,即“西属圣多明各”。

  这也成为了海地和多米尼加这两个国家形成的雏形。

  03

  在不少国人的印象里,总是把西方殖民者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反正他们都是侵略者,都不是好东西。

  但其实殖民者之间也是有风格差异的。

  比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属于简单粗暴的那种。

  怎么样能实现快速、有效的掠夺,他们就怎么来。

  而英法则不同,他们更看中在殖民过程中获取长期、稳定的利益(或者叫“可持续掠夺”),风格上更偏向于精耕细作,对殖民地的影响也更为长久。

  所以被英法殖民过的地方,总是会埋下更多“雷”。

  这一点,我们中国人也应该深有感触。

  就拿香港(曾被英国殖民)和澳门(曾被葡萄牙殖民)来说,香港的回归时间比澳门还早了两年,但回归后的澳门远比香港要让人省心。

  对祖国的认同,澳门要远远高于香港。

  回到海地的历史。

  在法国殖民的时代,海地岛西部的原住民早已绝迹,于是法国人用了一个非常缺德的办法——把西非的黑人大规模贩卖到海地岛上去充当奴隶。

  168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发布了“黑人法令”,规定庄园主在为黑奴提供衣食和住宿的前提下,可以对他们施加各种残酷的肉刑。

  这些黑奴被迫在种植园中无休止的劳动,也让海地的种植园经济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到了1780年时,海地(法属圣多明各)为欧洲市场提供了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一度成为了美洲最富裕的殖民地之一。

  只是,这是属于少数白人的富裕,并且建立在黑奴的血泪之上。

  法国的殖民也改变了海地的人口结构。

  截至独立前夕,岛上的黑人数量,已多达50万左右;而同期岛上的白人,仅有3万多人。

  暴风雨即将来临。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国内局势陷入动荡,这为黑人的起义提供了外部契机。

  1791年的一个夜晚,20万黑人以击鼓为号,拉开了海地独立运动的序幕。

  之后的局势一度相当混乱。

  在海地内部,分成了三派人:黑人、白人以及黑白混血人种。

  当时的情况是:黑人杀白人;混血杀白人;黑人杀混血。

  三派人互相杀戮。

  在海地外部,英国和西班牙蠢蠢欲动,想要借机占领海地。

  更乱的是,法国国民议会派去控制局势的法国军队,竟然和当地的殖民政府也打了起来(一边是革命党,一边是保王党)。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名叫杜桑·卢维杜尔的黑人领袖,一会儿联合西班牙打法国,一会儿又联合法国打英国和西班牙。

  通过不断借助列强间的矛盾,削弱列强实力。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法国再次进入巨变。

  这一次,杜桑假意效忠拿破仑,一边担任殖民地总督,一边训练军队,暗中积攒实力。

  1801年,杜桑突然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布海地独立,并永久废除奴隶制。

  这让拿破仑感到愤怒且震惊。

  拿破仑任命自己的妹夫查尔斯·勒克莱尔为法国远征军司令,率领54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和3万名士兵远征海地。

  (法国远征军登陆海地)

  杜桑则采取焦土政策,在法军的登陆地放火,在水里下毒,然后躲在山林里打游击。

  起初,杜桑的抵抗让法军吃了不少苦头。

  但随着战事的推进,法军逐渐对杜桑形成了包围网,这让杜桑的部队损失惨重,一部分支持者开始向法军投降。

  这个时候,拿破仑的妹夫出了个无耻的昏招。

  1802年,勒克莱尔假意写信邀请杜桑和谈,实则以谈判为诱饵,将杜桑扣押,送到拿破仑面前。

  一年后,杜桑就死在了监狱。

  杜桑的遭遇激发了海地黑人的巨大愤怒。

  一些原本已处于动摇状态下的黑人,纷纷拿起武器,誓言要抵抗到底。

  此后,法军久攻不下,反而感染上了黄热病。

  拿破仑的妹夫勒克莱尔本人也死在了黄热病之下。

  损失惨重的法国远征军不得不放弃进攻,结果在回国途中被英国人截胡,成为了俘虏。

  1804年1月1日,杜桑的得力助手让-雅克·德萨林接过了指挥棒,再度宣布海地独立。

  至此,海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独立。

  04

  然而,这个国家的悲剧就在于——“出道即巅峰”。

  在查阅海地的历史中,我发现海地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就是反抗殖民者、寻求民族独立的这短暂十几年。

  在独立之后,这个国家就是不断地陷入动荡和杀戮。

  从1804年到1915年,这111年的时间里,海地前前后后更换了近90名领导人。

  平均每个人的统治时间大约是1年零3个月。

  比如杜桑的得力助手德萨林,在宣布独立时,自己任命自己为终身总督。

  结果几个月后,这家伙又改变主意,宣布称帝,加冕为雅克斯一世。

  德萨林还对农业进行军事管制,严格控制劳动力流动,变成了另一种的奴隶主。

  在实施暴政两年后,德萨林就遭到了刺杀。

  此时,杜桑的另一名副手——亨利·克里斯多夫继续接过指挥棒,成为了海地新的的统治者。

  但这个人也没好到哪里去。

  克里斯多夫起初想学美国制定宪法,搞依法治国。

  结果宪法颁布后,他发现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干脆就起兵攻打议会。

  结果还没打赢,然后就带着自己的人马跑到海地北部自立为王,称亨利一世。

  称王期间,克里斯多夫征调上万黑人为自己修建了6座城堡、8座宫殿。

  这样的压榨行为自然是激起了民众的反抗。

  1820年,克里斯多夫在政变中吞枪自尽。

  有些人可能想,如果杜桑没有被法国诱捕,由他来领导海地,情况会不会有彻底的改变?

  毕竟他被尊称为海地国父。

  首先,历史不存在假设;

  其次,就算是他来领导,我个人也不太乐观。

  因为杜桑在被捕前,曾任命自己为终身总统,并赋予了自己指定继承人的权利。

  由此可见,这人也做好了当独裁者的准备,而且很可能想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子嗣。

  如果真的让杜桑来执政,结果未必会好到哪里去。

  (杜桑雕像)

  20世纪初,海地更是创下了7年发生6次政变更换8位总统的记录。

  到了1915年的时候,海地已经在政变中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同年,美国出兵占领海地,并扶植亲美总统上台(一同被美国占领的还有隔壁的多米尼加)。

  客观来讲,美国占领海地期间,确实让海地的政局得以暂时稳定,还推动了海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但对海地的建设,其实是建立在美国可以强迫海地民众劳动的前提之下(当时海地政府允许美国以武力威胁带走民众,来充当修建基础设施的劳动力)。

  所以在美国占领期间,同样激发了海地人对美国不满。

  小罗斯福总统上台后,美国的外交转向了“睦邻政策”,美军也于1934年撤出海地。

  当然,所谓的“睦邻政策”的背后,其实是美国于1929年发生了大萧条,这严重冲击了美国的经济。

  美国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而撤回海外驻军,就是一种节省军费开支的有效方式。

  1957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以下简称“老杜”)打着反对独裁统治的旗号高票当选海地总统,随后就开启了杜瓦利埃家族29年的独裁统治。

  这种情况从海地独立建国以来,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发生。

  没执政的时候高喊反对独裁,一旦执政,就摇身一变成为新的独裁者,还想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后代。

  就在老杜临死之前的几个月,他楞是通过修宪,把担任总统的最低年龄标准从40岁降到了18岁。

  因为他的儿子让-克洛德·杜瓦利埃(以下简称“小杜”)当时正好是19岁。

  (老杜把小杜扶上了总统宝座)

  有意思的是,在海地政权交替的过程中,获得了美国的保驾护航。

  这件事也再一次证明了美国这个国家的虚伪。

  美国总是打着自由、民主、人权和反独裁权等旗号,去谴责、打压甚至是直接入侵那些反对它的国家。

  但无论是当年的海地,还是今天的沙特,毫无疑问都是独裁国家,但却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和保护。

  为什么?

  因为有利益在。

  老杜上台后,就同美国签订了《海美双边军事协定》,不仅聘请美国人来为海地训练军队,还向美国提供了导弹基地。

  除此之外,老杜还威胁美国,如果不支持他,他就向共产主义国家求援。

  所以在老杜传位给小杜的时候,美国海军还专门在海地周边的海域巡逻,以防反对派对小杜发难。

  但小杜的独裁统治实在是不得人心,而且贪污腐败极其严重。

  严重到什么程度?

  198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帮助海地缓解外汇危机而向其提供2200万美元的贷款,结果小杜竟然直接拿走了其中的2000万。

  别人贪污,贪的可能还只是小头;小杜竟然能直接贪到只给你剩下一个零头。

  绝了!

  1986年,在一轮又一轮的全国性抗议下,小杜被迫下台。

  离开海地时,小杜乘坐的是美国安排的军机,顺便还带走了1亿美元,前往法国避难(天道好轮回,这家伙后来竟然还破产了,一方面是因为挥霍无度,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老婆绿了他,然后在离婚时分走了一大笔钱)。

  (小杜前妻)

  1988年,海地继续回到民主选举。

  但无论是民选政府也好,独裁统治也好,不变的是这个国家非常贫穷和腐败。

  2010年,海地发生大地震后,中国曾向海地提供了价值1.03亿元人民币的援助。

  但钱用到了哪里,你根本就不知道。

  这样的做法当然会让人心寒。

  所以到了2016年海地遭受马修飓风袭击后,中国红十字会对海地的捐助降到了10万美元。

  05

  回顾海地这个国家的历史。

  除了反抗殖民统治时期那短暂的光辉,你根本看不到这个国家有什么希望。

  执政者,无论是独裁的,还是民选的,都忙着打压异己和贪污腐败。

  而底层民众,则习惯于使用暴力来为自己谋求利益和解决问题。

  2018年7月,海地政府宣布调整油价,愤怒的群众走上街头抗议时,杀害了当地的一名公务员,并拖拽着他的尸体游街示众,最后当街焚尸。

  要知道这还是在海地的首都太子港。

  2019年2月,海地爆发大规模反政府游行,他们封锁道路,打砸商店,焚烧政府大楼,逼迫政府满足自己的要求后,没过几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然后再来一轮打砸烧抢。

  这个国家充斥着投机、腐败和暴力。

  他们善于反抗,却缺乏一种建设性的力量。

  而且你很难分清,究竟是政府出了问题,导致官逼民反;还是说民众出了问题,以至于无论谁上台最后都会乱。

  当然,也有可能是政府和民众都出了问题。

  如何破局?

  说实话,我不知道。

  毕竟,联合国花了30年的时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没能帮助这个国家走上正轨。

  海地至今仍一穷二白,治安混乱,人均GDP还不到800美元(而且2019年还下降了,而同在一座岛上的多米尼加,人均GDP则超过了8000美元,是海地的10倍)。

  出生率反倒是高的惊人(2012年时还只有980万人口,2017年就上升到1200万了)。

  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一种可能:

  有些国家,就是会成为失败国家的。

  这或许是因为它不具备成功的要素。

  什么是成功国家的要素?

  我觉得大致要包含几下几点:

  1.执政者必须要有远大的政治理想,是真的想为国家和国民谋福利;

  2.执政团队要有足够的战略眼光,灵活的外交手腕和正确的经济政策;

  3.这个国家的老百姓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勤劳致富的决心。

  第三点,我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因为无论执政者还是智囊团,终究还是来自于这个国家的民众。

  有哪些国家能符合以上条件?

  在我的印象里,曾经的美国、今天的中国,以及从“地狱难度”下一步步走向繁荣的新加坡,都具备这些要素。

  06

  最后,来回答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耿爽会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以严厉的措辞批评海地这个国家?

  一来是,这次安理会的主题,本来就是专门讨论海地问题的,而中国这些年也确实在海地投入了真金白银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就像上面说的,光是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中国捐助的现金、物资和医疗援助就超过了1个亿。

  而且在那次地震中,有8名中国维和警察牺牲在了联合国驻海地的总部大楼。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这8名维和警察分别是:

  朱晓平,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原局长;

  郭宝山,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原副局长;

  王树林,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原调研员;

  李晓明,公安部国际合作局维和警察工作处原主任科员;

  赵化宇,公安部警务保障局政府采购工作处原副处长;

  李钦,原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司令部参谋长;

  和志虹,原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昆明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二科政治教导员;

  钟荐勤,原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文化处干事。

  中国为海地的建设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我们当然有资格就这些投入所换来的回报进行评论,并认真考虑这样的援助是否应该继续下去。

  讽刺的是,海地这个国家至今没有和中国建交。

  这就涉及到第二重因素了——海地背后的台湾问题。

  到目前为止,台湾当局在国际上还剩下15个“友邦”,而海地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9月,海地带头在联合国大会上公然称台湾为“国家”。

  这就是在践踏中国的底线了。

  这样的国家,中国真的有必要继续援助吗?

  我认为没必要。

  有些国家就是“畏威不怀德”的。

  一味地绥靖,只是在喂养白眼狼。

  事实上,海地现任总统莫伊兹就是这样的投机分子。

  去年3月,媒体曾曝出,海地政府赶走了台湾驻海地“代表”。

  然而到了9月,海地又跑出来为台湾出头。

  外界纷纷猜测,一定是海地又在“敲竹杠”了。

  类似的事,2018年也发生过。

  当时台湾承诺给海地1.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以帮助海地搞电力建设。

  结果海地拿了钱却在联合国大会上一言不发。

  事后媒体曝出,海地不仅想要贷款,还希望台湾直接派人来投资建设电站。

  说白了,海地就是把台湾当成了取款机和免费的劳动力。

  而海地能回报给台湾的,就是在联合国上为它点个赞。

  这样的国家,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拉拢过来。

  留着它不停地敲台湾的竹杠,反而更符合中国的利益。

  要知道,收复台湾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香港的前车之鉴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不是领土收复过来就完事了,后续还有漫长的治理过程。

  待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台湾的经济越疲弱,台湾人的心理优势就越薄弱,我们日后的管理成本就越低。

  当然,如果有一天,海地主动弃暗投明,我们也是欢迎的。

  但前提是,别把中国当成ATM机。

  中国走向繁荣复兴,靠的是全体国民的自强不息和共同努力。

  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才会真正属于你自己。

  个人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02:45 , Processed in 0.3595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