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34|回复: 0

如柳: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8 18: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上一篇关于女教师歧视穷学生的文章出来后,有一些读者依然认为女教师没有错,认为她说的是客观事实,认为她是为了学生好。因此,今天如柳再为这个话题说几句。

  首先,如柳认为这位女教师当然错了,老师可以刺激鼓励学生好好学习,这没有错,老师如果这样说:“如果不好好读书,就会找不到好工作、赚钱少、沦为社会底层,就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因为没有好学历,赚不到钱、收入低,所以不能给你们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以这样比较现实的理由刺激学生好好读书没有问题,这样说话不会有人认为不妥。

  但是,这位女教师表达的主题却是:富人或当官的人有素质,所以他们的孩子素质也高;穷人下层人没有素质,所以他们的孩子素质差,她的骨子里也看不起穷人和穷人的孩子。

  一位为人师表的教师在课堂上公然向学生表达势利的价值观,危害是显而易见,上一篇文章已经阐述过,兹不赘述。

  之所以网上有许多人对女教师的话持支持态度,因为相当多的人也认为穷人就是素质差,所以导致他们的孩子缺乏教养,不好好学习,也素质差。如柳认为这些只是表象。

  素质与贫富不能划等号,富人为富不仁、素质差的人多的是,大家心里清楚,中国一些富人的钱并不是勤劳致富或聪明才智得来的,许多人也是通过坑蒙拐骗或钻政策空子或其它投机取巧致富的。穷人素质高的也多的是。

  今天之所以有些下层人的孩子不爱学习或者学习不好,不是由父母素质差决定的,而是很多外部环境因素综合影响造成的。

  这位女教师的这段言论不仅把她潜意识里、骨子里头的嫌贫爱富与势利眼表露得一览无余,也表达了她认为“贫穷就是有原罪”的价值观。而“贫穷就是有原罪”的价值观是当今社会极其扭曲的价值观。

  如柳认为,贫穷不仅仅没有原罪,而且有时候,更有利于人的成才。

  02.

  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1910的一个初秋早晨,一位青年人在一所新式学堂的院门口放下行李,想找人打听一下,要办些什么手续才能进去。没想到,看门人很轻蔑地回答“这里早就考完了,你睁眼睛看看,在我们东山学堂里哪有穿土布衣衫、穿草鞋的?你一个土包子也想进洋学堂,笑话!”

  就在这位青年人与看门人吵闹之际,堂长李元甫出来了。

  青年人向李元甫行礼,恭敬地叫了声“堂长先生”,接着把慕名从韶山至此的原委向他仔细说明。

  李元甫转身进门房坐下后,看了看毛泽东的仪容和打扮,看了看那担行李,确实很土气寒酸,与学校的学生们的穿衣打扮相距甚远,极不协调(东山学堂都是富家子弟)。但这位先生还是犹豫了一下说:“考期是过了,不过你要是有真才实学,还是可以考虑录取的。”

  李元甫当场出了个作文题目《言志》,然后对青年人说:“你先作篇文章,给我看看再说。”

  青年人看了看窗外,便在桌前铺开纸墨,略加思考,挥毫作起文章来。

  文章作完后,递给李堂长。李堂长一看,字写得好,文章立意高远,不像其他考生只谈光宗耀祖和升官发财,决定破格录取。第二天,李堂长好不欢喜,对其他老师说:‘昨天取了个建国材’。”

  这位青年人就是毛泽东,当时17岁,刚刚步行了50里,从家乡湘潭韶山冲来到湘乡县新式学堂“东山高小”求学。

  毛泽东出生在贫穷闭塞的湖南湘潭韶山冲,祖上是贫农,只是到1915至1918年间,他的家庭才逐步走向富裕。

  毛泽东的父亲青年时期由于穷困潦倒,只好外出当兵谋生,当兵回来后增长了一些见识,开始经营米店等经商活动,慢慢积累了一些财富,生活才逐渐好转,进入小康之家。

  毛泽东从六岁开始就帮家里干放牛、拔草、打柴等农活,在乡间上了六年私塾后,被父亲拉回家帮忙干农活、帮父亲记账。父亲不愿意毛泽东继续上学读书,从14岁到17岁,毛泽东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劳动,犁田、播种、插秧、、收割……毛泽东都干过,而且干得很出色。但父亲仍不太满意,因为儿子总是忙里偷闲读书,而父亲坚决反对儿子继续读书,希望他能全身心帮助家里干农活。

  1910年17岁时,为了使家业后继有人,父亲毛贻昌决定送毛泽东去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当时毛泽东爱国求学心切,敦请各位亲戚和老师从中周旋力劝,父亲才最终同意他去湘乡东山小学堂学习,毛泽东由此迈开了人生转折的第一步。

  在今天天津女教师这样的人看来,毛泽东及他的父亲都算“素质差”之列。首先,毛泽东的父亲不赞成孩子读书,认为只要能认字记账即可,希望毛泽东早早辍学帮助干农活或当学徒继承家业,父亲并不希望儿子有什么救国安邦的远大理想,跟今天一些来自社会下层的父母见识一样。

  由于地处穷乡僻壤,毛泽东只上过几年私塾,见识还停留在四书五经。

  在东山学堂,毛泽东才第一次上地理课,第一次听说美国,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第一次上英语课和物理课,第一次听老师讲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可以说,相对于当时东山学堂来自名门富户的学生来说,毛泽东不仅比其他学生年龄大许多,见识简直就是井底之蛙。

  用现在一些人的眼光看,毛泽东与他的父亲就属于“素质差”的穷人之列(虽然毛泽东父亲那时在当地并不算穷,也算小康之家,但是相对于那些来自大户人家的学堂子弟及老师们来说,还是属于土气的乡下人),但这并不妨碍当时的东山学堂的老师对毛泽东的破格录取与欣赏,知识是可以学习的,但思想与胸怀却是别人学不来的,李元甫慧眼识人才,认为录取了个“建国之材”。

  毛泽东写《言志》的门房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学习过的教室

  后来东山学堂的老师又推荐毛泽东到长沙去求学,实现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

  假如当初东山学堂的老师也与今天的天津女教师这样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从骨子里就认为穷人家的孩子“素质差”,可能根本就不会给毛泽东学作文破格录取的机会,那么中国的历史可能就要被改写。

  03.

  中国自古有“有钱难买少年穷”的说法,因此中国自古都是寒门出贵子,我们可以翻开历史,仔细品读一下知名历史人物的出身和早年经历,有多少都是出自寒门?苏秦、韩信、欧阳修、范仲淹、岳飞、朱元璋……这些都是出自寒门的历史人物。

  贫穷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可以激发人改造社会的理想与抱负,毛泽东正是由于青少年时期在乡下与劳动人民一起度过,所以他才能真正透彻了解中国的社会,才能真正悲悯劳动人民,只有他才能真正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走向胜利并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同样,上世纪大学扩招前的大学生,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自寒门或者农村家庭的占大多数。为什么过去年代寒门出贵子的比例那么高、这一二十年就变了?变成寒门的孩子越来越难考名校、成功的机会越老越少、变成了老师眼中寒门子弟“素质差”?

  近二十年来,出身寒门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越来越少,或者考好大学的越来越少,如柳认为,这完全是由外部大环境影响决定的,跟父母素质并无必然联系。

  04.

  近一二十年,大部分农村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农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般都跟爷爷奶奶长大,当今这个时代又是电子游戏及各种电子产品大发展的时代,由于缺乏父母管教,老人又不懂电子产品,更不懂得如何约束孩子不玩电子产品,孩子是不可能有自制力的,因此很多农村本来是很机灵聪明的孩子,最终都被电子游戏或电子产品废了,根本无心读书学习。

  再说城市里的低收入阶层,那些父母本来日常就为生活奔波,生活压力大、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照看孩子,他们的学识和见识也决定了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养孩子,也没有心力去教养孩子,对孩子只能以粗养放养为主。

  中国考试的目的之一,自古就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给寒门阶层的孩子实现上升的通道,所以过去的考试,都要保证绝对公平,不论是古时候的科举还是扩招前的高考都是如此。

  古代,不论是寒门还是富贵阶层的子弟,在科举面前绝对平等,因此寒门子弟只要能刻苦苦读,真正有真才实学,就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扩招前的高考也是如此,高考全国统一一份试卷,没有什么学区房、也没有什么培优班补习班,小学都是一样的条件,初中开始按考试成绩升重点中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都是以成绩考出来的,保证了基本公平,也保证了国家能选拔到真正优秀的人才。

  过去年代出身寒门的孩子,只要有灵气,老师就会喜欢并另眼相看重点培养,这必然会激发寒门孩子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孩子爱不爱学习,跟老师的鼓励与态度息息相关。

  所以,在本世纪以前,来自寒门的优秀人才比例很高,因为往往来自寒门的孩子学习更加刻苦,更懂得通过求学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性。

  05.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大,也伴随着高考扩招后五花八门的教育改革的实施,教育的公平性正在逐渐丧失。

  其一,高考方式和考试科目不断变化,美其名曰实行素质教育。过去全国只有统一一份高考试卷,现在实行各省自主命题,打破了过去高考的相对公平。

  过去全部实行统一笔试,现在实行所谓的素质教育改革,据说平时成绩、艺术特长都实行加分或逐步计入总分,这些必然为权贵子女公开作弊提供途径。

  而且,重点名校实行自主招生、特长生、特殊加分政策等各种额外招生或优先录取政策,这些另辟蹊径的招生基本上都是为权贵子女进名校大开方便之门,这些名额必然挤占了寒门子弟进入重点名校的机会。

  其二:现在的教育改革越来越对寒门子女不公平,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富贵家庭的子女倾斜。首先,现在的所谓教育改革,不断提高艺术及体育特长在招生录取分中的比例,富裕家庭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送孩上各种特长辅导班,为他们在入学和高考中占尽先天优势和便宜;

  学区房政策,必然使富裕家庭的子女才能优先上好学校,因为学区房越来越贵,普通人越来越买不起学区房,普通家庭的孩子当然就与资源条件好的学校无缘,小学初中寒门子弟只能读普通学校,而富裕阶层子弟读的好学校不仅集中了最优的软硬件设施,还有最好的师资条件,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起跑线上不断把寒门子弟抛得远远的,到了高中差距只会更大,那么在高考中,寒门子弟只会被抛得更远;

  另外,现在小学生下午三点就放学了,美其名曰素质教育,孩子提前放学,富裕家庭可以花重金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补习班或者请家庭教师,寒门子弟没有钱上不起辅导班、培优班,差距必然拉大。

  总而言之,现在的一些教育改革实际结果就是不断为富裕阶层的子女创造更优的便利条件,使寒门子弟失去了与富裕阶层子女公平竞争的机会。

  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招生入学政策和高考模式恢复为上世纪扩招前的模式,高考完全按笔试卷面分数录取,取消所有花里胡哨的什么艺术体育特长加分,完全凭真本事考数理化或语文历史地理等,中小学上学时间恢复为过去至少下午五点后放学,小学不分学区房,实行均衡的教育资源布局,初高中实行按分数考重点中学,保证公办学校教育质量等等。

  如果我们恢复上世纪的基础教育模式,没有目前各种南辕北辙的所谓教育改革,我们再看寒门子弟学习优秀还是富裕阶层子弟学习优秀?

  如柳认为,只要能让寒门子弟与富裕阶层子弟从小学站在基本平等起跑线上,就绝不会出现天津女教师眼中的“富人孩子素质高、穷人的孩子素质低”这种现象。

  因为,即使富裕阶层的子女课余有钱上再多辅导班,数理化等科目成绩都不是完全能靠辅导班、培优班等拼出的,这些数理化等硬成绩还是要靠读书天赋的。

  如柳上学时文理科都很好,对读书深有体会,会不会读书、有没有科研或学术才能,这个天分起的作用更大,而不是因为琴弹得好、画画得好、或者舞跳得好、歌唱得好这些来决定的,过分强调文体兴趣特长的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的宗旨相背离。

  高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这才是本,其它都是末。目前越来越淡化数理化等基础学科考试成绩、强调各种兴趣特长的所谓素质教育考试改革方向完全是本末倒置,只会摧毁中国原本优良的基础教育,也将使国家流失大批真正优秀的科研学术人才。

  如柳认为文体特长这些也是需要天赋与兴趣的,文体本来只适合极少部分有特殊天分的人作为终身职业,不应该拿文体特长来作为所有学生的考试或评价指标。

  如果对文艺体育有兴趣有特长,学生业余自己就会去发展,如柳小时候读书读得好,也非常喜欢唱歌朗诵演讲这些文体活动,并没有经过任何培训,这些特长自己一样凭兴趣在课余也发展得很好,因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兴趣特长只适合作为个人业余爱好培养的,不应该跟升学挂钩,有的人天生没有任何文艺细胞,但人家很有科研学术才能或管理才能,中国的高考改革方向就应该是如何选拔到真正优秀的科研或学术人才或治理管理国家的人才,而不是选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其三。孩子爱不爱学习,跟老师的鼓励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应该都会深有体会,小孩子天性都有不甘人后的竞争心理,如果得到的表扬与 鼓励越多,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竞争心理就越会激发出来。如果老师对孩子冷漠或歧视,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越发变得自卑对学习没有热情和动力。

  当今社会,不仅大环境嫌贫爱富,许多老师们也嫌贫爱富,从骨子里歧视穷人,来自寒门的子弟本来就心理自卑敏感。

  反过来,富裕阶层的子女本来从小有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和训练,由于起跑线不均等,在一些表象上可能比寒门子弟表现更优秀(比如特长兴趣广泛、自信开朗、守规矩懂礼貌等等),即天津女教师眼中的“素质高”;

  另外,对来自富裕阶层的子女,许多老师本来又会另眼高看甚至是讨好巴结,这样导致富裕阶层的子女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与表扬鼓励更多,来自寒门的子弟越来越被边缘化,使寒门子弟对学习更没有学习热情与劲头,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可能就破罐子破摔,更加逃避学习或沉迷于电子产品之类。

  所以,当今寒门的子女与富裕阶层的子女的差距就越来越远。

  因此,今天的“寒门难出贵子”现象是外部大环境和一些背离教育公平的教育改革政策导致的,绝不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穷素质差导致的,说父母穷素质差所以孩子素质差,这完全只是看到表象,而没有探究表象背后的根源。

  本来,今天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向权贵阶层集中,读书高考是寒门子弟上升的唯一通道也不断受到挤压,作为老师,更应该同情寒门子弟,而不是从心底歧视。

  如柳认为,如果中国的教育政策人为为富裕阶层的子女创造便利条件、为寒门子女设置障碍,比如学区房政策,考试不完全凭数理化卷面分数,而是加入平时分数及特长分数等等,这样不仅将导致中国的大批来自寒门的优秀人才流失,而且对国家与民族未来祸患无穷。这个问题将留到下一篇文章探讨:阶层固化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1:59 , Processed in 0.2971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