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88|回复: 0

沙漠野草:春秋战国杂感之几个法家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5 08: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前369-前286,宋国人,今河南商丘)曾经说,不要积累金银珠宝,积累得越多,装成箱,盗贼来了,刚好背走。看春秋战国,五六百年的战火连绵,锣鼓喧天,号角嘶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当初周天子分封的数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到最后,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再加上一个几乎被人遗忘了的所谓周王国。诸子百家,龙腾虎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有趁乱世以博取功名者,也有济危难而舍我其谁者,终于在前221年,尘埃落定,始皇帝嬴政大帝灭六国四海一。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儒道墨法兵,对于后来的楚国、魏国、秦国等超级大国来说,取得决定胜利的,是长期坚持法家思想的秦国。然而,仅仅十数年之后,前208年,庞大的战无不胜的秦帝国,就轰然坍塌,又经过楚汉之争,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东周列国五百多年的厮杀、自秦穆公以来秦王国四百多年的苦心经营、西楚霸王项羽(前232-前202,江苏宿迁人)以盖世的武功南征北战,结果似乎都是在为那位受孕于雷电之中蛟龙的后裔、小小的泗水亭长刘邦(前256-前195,江苏沛县人),积攒了满满一大箱珠宝,并捆绑得结结实实,等着他来轻轻背走。从此,中国人、中国话、中国字,便以汉相称,为汉族、汉语、汉字。(但有一种说法,国外叫中国“支那”或者china,却是“秦”的音译,并且,连中国的国粹之一陶瓷,也叫china了)

  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第一位,齐国,国君齐桓公,他的助理是被齐桓公尊为仲父、被誉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前725-前645)。管仲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军事家和思想家。孔子多次提到他并加以赞扬,(当然有时也有所指责),甚至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的话我们都会是些披头散发衣着不整的野蛮人的子民了)。齐桓公“尊王攘夷”,在当时,的确是匡扶正义,确立国际秩序,保护弱小国家,调解国际争端,维护各国的国内安定,颇有一种在周王国衰微后的行侠仗义的大国风范。管仲的思想被记录在《管子》一书中。(该书假托管仲,成书于战国,西汉刘向编订)。

  秦穆公(前?-前621)重用百里奚成就了春秋五霸的另一位霸业。 也受到孔子的极力称赞。秦国,一个小小的西部蛮夷之地, 居然向西拓展疆域四百里,而且击败并消灭了迫使西周东迁的犬戎部落,令诸侯列国刮目相看,更为此后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孔子(前551-前479)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众多弟子,长期追随他,朝夕相处,得意门生72人,孔子去世后,学生们由于各人对老师学说理解的深度和侧重不尽相同,于是产生了诸多学派。晋国的子夏(前507-前?),在孔子以后,回到故乡教授学生,开启三晋之学,子夏曾为魏文侯(前472-前396,三家分晋后前403年被周天子和赵、韩两家一起,册封为诸侯,儿子魏武侯以后,开始自称王国)讲学,子夏的学生李悝(前455-前395),被认为法家学派的始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遍考各国法律,编制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经》,《汉书.艺文志》还记录了他的大量其他著作,分类为儒家、法家、兵家。

  中国的变法,从李悝变法,到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戊戌变法,结局好的,仅仅李悝变法而已,他是唯一善终并且一直受到尊重的人。李悝是魏文侯的宰相,他的变法也深深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和世袭贵族,他要求劳而有食、功而有禄、赏罚分明得当、重视农业生产、健全法律制度、严禁不劳而获、贵族不得世袭,他更创立了“平籴法”,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平准基金,他的事业都具有开创性的深远意义,深深地启发了此后吴起、商鞅的变法。

  魏文侯死于前396年,而李悝死于前395年,也就是说,魏文侯死后一年,魏武侯已经继位一年,李悝才死去。许多人认为《史记.魏世家第十四》中的李克就是李悝。李悝终年60岁。

  吴起(前440-前381),卫国人,早年在家乡因为遭人嘲笑而怒杀30多人,并出逃鲁国,发誓“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在鲁国,曾向曾子(前505-前435)学习,因为热衷功名,母死不归,曾子撵走了他。前412年吴起28岁时,齐鲁战争开始,吴起为了取信鲁国国君,杀死自己齐国的妻子,(让人想起齐桓公身边的三位小人:竖刁、易牙、卫开方,为了讨好齐桓公,三人分别自阉贴身伺候主公、蒸煮自己三岁的儿子献美食、十五年不回家探望妻儿父母以显忠心,管仲临死前曾劝诫齐桓公远离这三个不同寻常的可怕小人),据《史记.魏世家》记载说,李悝对吴起的评价是“热恋功名亲近女色但用兵如神”,(后来有所谓孙吴兵法)。后来被迫逃到魏国,镇守魏国西部,战功卓著,不但夺得秦国大片土地,还迫使骁勇善战的秦兵团长期不能东侵魏国。吴起侍奉过魏文侯和魏武侯,最后受离间从魏武侯手里逃奔楚国。

  就是在楚国,吴起的事业达到巅峰,楚悼王(前?-前381)任命他为最高军政长官(令夷),进行了著名的“吴起变法”,六年时间,就使得楚国很快强盛起来,但是,他的严刑峻法不但贵族怨恨,就是平民也不觉得好。就在前381年楚悼王死去的当天,他被兵变的贵族乱箭射死在楚悼王灵前,楚惠王继位,将吴起尸体车裂。吴起没有成体系的思想,也没有著作。吴起终年59岁。

  商鞅(前395-前338),和吴起一样,也是卫国人,两人几乎同时,商鞅小吴起45岁。终年57岁。

  商鞅曾在魏国做过短暂停留,但得不到重用,就西去秦国。秦国的国君似乎永远有一种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秦孝公(前381-前338)曾经自豪地说起自己的祖上秦穆公时代为“光芒四射美好无比”,也正是从秦穆公开始,秦国从西部荒蛮之地渐渐东扩南扩,参与到逐鹿中原的悲壮大剧里,(秦人姓嬴氏赵,而非远古的姬、姒、姜等大姓,据说先祖是大禹的一名助理。秦人与其西部犬戎长期战争,为此牺牲数为国君,也最终将犬戎消灭,直接保障了中原本部免于蛮夷之苦。) 秦孝公任用商鞅,于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重农、抑商、严刑峻法(连坐,一人犯罪,株连同“里”全部的人,“一里”五十户)、实行郡县制、奖励战功,商鞅不但是政治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著作在《商君书》中,(有学者认为此书在流传中添加了一些其他法家人物的作品)。商鞅的变法无疑是极为成功的,也是一场没有人亡政息的变法,并最终导致前221年秦国平定六国,建立起庞大的秦帝国。但是,就在前338年秦孝公刚刚死去,秦惠王(已经和战国时代其他各国一样,自称和周天子平等的王而非公)刚刚继位,就要诛灭商鞅,商鞅被迫兵变(本来想逃到魏国,但因为在魏秦河西之战中,他用非常卑鄙和不仁义不人道的手段杀死魏国统帅公子卬,魏国人记恨在心而不准他进入国门,他还曾想留宿在一户人家中,但人家说按照商君的法律,留宿没有证件的人要被治罪而拒绝了他。)最后,商鞅在和政府军的交火中被打死,尸体运往首都并被处以车裂。

  李悝见于《史记.魏世家》 ,吴起见于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商鞅见于《史记.商君书》,法家另外两位重要人物,李斯(前284-前208,楚国人,政治家兼文学家、书法家,统一文字,发明秦篆)见于《史记.李斯列传》,韩非(前280-前233,韩国国君之子,韩王不能用之,曾为秦始皇赏识)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春秋时代的管仲见于《史记.管晏列传》。

  太史公对各位的评价大概是:

  李悝:远见卓识,知人善任(此非原话,野草总结。下面均为《史记》原话。)

  吴起: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商君:天资刻薄人也。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因由辟臣(秦孝公宠臣景监),刑公子虔(公子虔为秦惠王的老师,收到过商鞅两次刑罚,第二次为割鼻),欺魏将卬(秦晋之战商鞅以欺骗和不人道的手段将魏国统帅公子卬杀死大败魏军),不师赵良之言(赵良曾苦口婆心良言相劝商君注意仁政),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李斯:以闾阎(平民)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可乘之机,罅隙,隔阂,大概指陷害同样侍奉秦国、比自己强的老同学韩非),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说难》十余万言。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百里奚(前700-前621,楚国人,曾在晋国为奴隶,在楚国放牛):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总体看来,太史公是十分反对纯粹的严刑峻法而提倡仁政的。一代帝王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西汉第七任皇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够接受董仲舒(前179-前104,哲学家,经学大师)建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有其深刻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22:49 , Processed in 0.2033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