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773|回复: 0

虚声:毛泽东评嬴政为“祖龙”?立体史观中该这么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9 10: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各位朋友因写历史而结缘,但过去历史写的不多,感觉甚为抱歉。近有些时间,正好写点历史评论,我选择从始皇帝开始。

  写始皇帝这种人非常困难。首先这种人名气很大,是一个巨大的、人人皆知的历史符号,同时也犹如一个云山雾罩的形象,很难在有限的篇幅里解释清楚。其次这种人干的事很多,都是惊天动地的那种,一不留神就陷入故纸堆无法自拔。第三,这种人争议很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始皇帝,争议持续了几千年。最后,也是最难的一点,需要在立体史观中诠释清楚。

  那么该从哪里入手呢?我想先通过另一个可以与之匹敌的历史巨人的视角去看看始皇帝的样子。历史长河中,能与始皇帝匹敌的人物屈指可数,毛泽东绝对算一个。而毛泽东,恰恰是历史上评论始皇帝最多的人物之一。

  1936年,毛泽东写《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那时的毛泽东正在中年,走在干一番伟大事业的路上。他那时眼中的始皇帝,更像一个需要借鉴的成功榜样。这就好像创业者要从成功的前辈那里借鉴经验。

  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中谈到秦始皇和孔子:“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认为应该讲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夫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对进入老年的毛泽东而言,总是从历史格局思考问题。所以他评价始皇帝和孔子,有自己的视角。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首诗是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对古今中外人物做过的最高评价,没有之一。这样的评价,也只有始皇帝当得起。

  01 嬴政简史

  首先始皇帝生在一个可怕的时代,那大概是中华帝国史上战争烈度最高、优胜劣汰最为残酷的时代,华夏大地上遍地是强人、狠人、能人,稍不留神就身死族灭。

  其次始皇帝是一个可怕的人物。虽然他生在一个可怕的时代,遍地都是敌人,但全部都被他消灭了;有些人原本不是敌人,但被他逼成敌人,灭之。

  再次,这样一个战胜了那个时代所有能人、狠人、强人的可怕人物,并非天生无敌,而是一步步练级而成,一步步走向成功。

  始皇帝,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虽然是秦国王室血脉,却出生在赵国邯郸。因为他父亲嬴异人称王之前在赵国当人质。这个角色风险非常大,稍不留神就完蛋了。但异人非常走运,碰到大商人吕不韦,得到巨大的帮助。吕不韦发现异人奇货可居,在他身上投入巨大的本钱,啥都舍得给。异人见吕不韦的宠妾赵姬很有魅力,讨要过去,生下嬴政。也有说法,吕不韦把赵姬献给异人之前,赵姬已有身孕,因此嬴政的父亲也可能是吕不韦。随后吕不韦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运作,把嬴异人弄回国变成秦国国君,也就是秦庄襄王。嬴政成为秦王继承人。古往今来,商人不知凡几,但能做到吕不韦那个层次的非常罕见。关键时刻敢于投入筹码,出击果断,收益也常人能及。

  少年时代的嬴政非常孤独。他地位很高,但身份模糊,在那个讲究血统和出身的年代,这是一件痛苦的事儿。生在异国他乡做人质,那个滋味很不好受,足以让很多少年颓废;但他是嬴政,少年老成,智谋深沉,在逆境中成长。对于他这种天生影响历史的人物来说,压力越大反弹越强烈,成长越快越猛烈。在那种情况下磨练出的思维中,亲情和血缘很淡,规则很明确。日后大秦帝国的郡县制,就是用郡县规则代替诸国王室的血缘。

  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登基为秦王。他有一个梦想:把天下诸国纳入自己的手掌中,消灭战争,结束数百年的战乱流血,建立一个井然有序的帝国,完成前无古人之伟业。梦想固然宏大,但现实困难重重,大致有三层。

  第一层困难,大权掌握在吕不韦之手。毫无疑问,吕不韦有大恩于嬴政父子,他在嬴家父子身上的投资得到超额回报,以商人之手掌握秦国大权,让很多人忌惮。然而从嬴政的角度看,大恩人吕不韦已经是阻碍他实现梦想的老妖怪。两千年之后,又有一位类似的少年对另一个老妖怪有类似的想法,他就是玄烨。

  成为秦王的嬴政是孤独的,没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但他并没有莽撞,而是耐心等待,等到成年亲政之后,首先除掉他母亲的面首嫪毐(吕不韦送给赵姬的假太监,不知天高地厚,被嬴政五马分尸),再逼死吕不韦,囚禁母亲赵姬。这个过程让他拿到秦国军政大权,却也让血缘感情在他心中更为淡薄,让他对规则更为依赖。他更为坚信心中梦想的真实性。

  掌握军政大权的嬴政依然被孤独笼罩,但他可以奔着梦想而去。于是他要解决第二层难题:诸侯崛起,群雄争霸,你争我抢,流血牺牲,无所不用其极。如此局面,前后持续五百年。战争所向,战场所在,无不白骨累累、血流成河。如今中国腹地,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古城遗址,每一个古城遗址都曾被鲜血浸透。——想终结这种局面当然很难。年轻的秦王是孤独的,最终他在孤独中选择了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灭六国。

  02 六王毕

  嬴政掌握大秦帝国战车,用十年时间,以秋风扫落叶姿态横扫天下:公元前两百三十年,灭韩;一年之后,灭赵;又过两年,灭燕;又过两年,灭魏;又过三年,灭楚;再过一年,灭齐。为便于理解,这个过程类似于企业兼并吞噬。

  战国末期,山东六国势力最弱小的就是韩国(主要地盘在河南)。在韩恒惠王时期,韩国就臣服了秦国。末代君王韩王安在公元前239年即位,对秦国是又怕又恨却无力无奈。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攻破韩国首都,灭韩,兼并河南。

  在秦霸业的路上,东方六国也非完全坐以待毙。这当中属赵、楚两国军队的阻击最为顽强。秦赵是同一祖先,后因各自贡献而发展成秦赵两支。秦在渭河滋润的关中,赵在海河滋润的河北。赵兴起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军战力强大,是秦统一路上的主要障碍之一。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之战,大胜;但一年后在邯郸,大败。公元前241年,赵国为首的五国联军合纵而攻秦,惨败;公元前233、232年赢下了肥之战和番吾之战。

  然而秦的强大是全方位的,各行各业人才济济。秦军战场上无法战胜李牧,却用谋士顿弱的一张嘴把李牧搞定了。秦派出纵横家顿弱,贿赂赵权臣郭开,诱导赵王杀李牧自毁长城。这招日后又被皇太极学去,用崇祯除掉袁崇焕。

  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俘获赵王迁,灭赵,兼并河北大部分。

  韩赵亡,汾河流域的魏独木难支。魏国最后的国王叫做“假”,这个魏王假,是如假包换的草包,又被秦纵横家姚贾一番忽悠,昏招频出。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大举进攻魏国。王贲采用的水攻,引黄河、鸿沟之水漫灌大梁,三个月后,坚固无比的魏国都城大梁的城墙被泡崩塌,秦军攻入大梁,灭魏,兼并山西与河北一部分。

  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唯一一个长江流域的强国。秦楚对比,论土地,楚国更广袤;论人口,楚国不输;论兵器,楚国不输;论将才,楚有项燕;论地形,楚国多川泽,秦地处西北,多习惯陆地作战;论民风,秦人彪悍,楚人也彪悍。楚国当初也存在统一中国的可能性。但楚国国君昏招连连,尤其是楚怀王,被秦玩弄于股掌之间。

  秦国的连横之策,主要针对楚国。张仪去楚国又是骗土地又是搞离间,最后骗走了楚怀王。秦国趁楚国大乱、群龙无首之际,发兵攻楚。就算这样,秦攻楚,都倾尽了全国之力。王翦带着秦国六十万兵马进攻楚国,项燕坚守不出。秦再用老一套的盘外招:

  一方面,秦人用重金收买楚国分封的权贵。另一方面,编造谣言,说项燕拥兵自重,不主动进攻,有不臣之心。结果楚国朝堂之上一致强令项燕主动进攻。项燕无奈,只好放弃了原来的有效战略,与秦军正面死磕,此举正中秦军下怀,楚兵败如山倒,项燕自杀身亡,楚很快灭亡。秦兼并长江中下游。

  接下来还剩燕国和齐国。

  燕国实力较弱,没有资本在战场上和秦国硬抗。太子丹先派荆轲刺秦未果。公元前226年,燕王喜逃向辽东。在顿弱等人的蛊惑下,燕王竟然杀了亲儿子太子丹,阉割了燕国最后一丝血性,向秦示好!燕国苟延残喘到公元前222年,灭。秦兼并河北一部与辽宁一部分。

  最诡异的是齐国。春秋时代,齐桓公原本是第一个霸主。由于齐国靠海,商贸非常发达,经济也非常强大。然后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即便如此,瘦骆驼依然比马大,齐国还算是强国,但早没了当年争霸天下的豪气,一直试图讨好秦国以自保。

  公元前221年,秦国消灭其他五国,齐王无奈,只好出城降秦,灭。而此时,齐国还有七十多座城池,和数十万大军。秦兼并山东。

  中国最核心的领土由此而奠定。此后各个朝代不论如何变化,这些最核心的区域不变。

  众王毕,始皇出!

  十年时间,完成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央集权制下的统一。但这些只是完成军事和政治上的统一。在立体史观中,算是完成历史周期律第二个层次的统一。

  但这事还涉及到更高层次的历史运转。放整个世界历史看,这件事大概是公元前数千年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像雅利安人灭掉其它古文明,像诸如雅典和巴格达战争,像大流士和居鲁士统一波斯,像波斯和希腊战争,像亚历山大东征,这些事件在历史长河中都很闪亮,但历史价值都不如始皇帝统一六国影响大。为什么呢?

  03 孤独的历史设计师

  这个过程非常残酷,六国末代君王都不得善终。

  韩国贵族发动叛乱,韩王安被处死。赵王迁被流放到房陵,住在城北一个茅屋里,饿死。齐王和燕王也是饿死。魏王被杀。

  此时的始皇帝还是孤独的。他靠自己的实力赢得权力,征服天下,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新局面,建立了崭新的政治体制。但是接下来却无人可以告诉他该怎么做,此后的一切都要靠他自己。他仰望苍天,希望得到启示。苍天并没有任何明示。

  于是他代替苍天做了选择:

  他看到游牧民族难以消灭,且时常南下骚扰,便修建超级工程——长城——御之,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大部分边患,给农耕地带的老百姓一个安居之所。

  他取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称始皇帝。他在活着的时候建立标杆,死后也要立下标杆。于是他在骊山修筑震古烁今的陵墓。

  他要把帝国疆土向南推进,于是在公元前221年,王贲灭齐的同时,一支神秘的秦军向未知的世界去开疆扩土,为解决大军后勤问题,开凿灵渠链接长江和珠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打通珠江和长江的大工程,把南方纳入帝国版图。

  这些超级工程支撑起帝国的框架。然而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还有第三层难题——,春秋战国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智力爆炸、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文明史上一系列大师级人物诞生。正是那段时间那些人的思考,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奠定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奠定了整个东方文明的结构。但是各国行各国的法规和尺度,天下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于是他让全国人写一种文字,用一种货币,所有东西行一种规则。凡不服者,杀之。因为在他孤独的内心中,感情和血缘都很淡薄,人际关系靠不住,唯有规则值得信赖。于是为了规则,他不惜推行严刑峻法。

  他对规则最大的贡献,就是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秦帝国之前的整个数千年奴隶文明中,都是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给王室子弟或功臣,形成一系列“诸侯国”或“藩国”。整个国家,如同松散的邦联。

  诸侯一旦壮大,就会威胁中央与天子权威。各诸侯之间征伐不断。整个春秋战国几百年无休止的战争流血,其实就是分封制缺陷的彻底暴漏、诸侯之间征伐不断的过程。始皇帝统一六国的过程,相当于解决分封制缺陷的过程。

  郡县制很容易理解,就是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其他都是分支机构。

  要论其意义,它应该是工业文明来临之前,最先进的制度。这是始皇帝在制度建设上的最大贡献。毛泽东说的“百代都行秦王政”,主要就是指这个郡县制。只是两千年的中华帝国,秦之后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完整地推广郡县制。

  这个郡县制,犹如中华帝国体制的开源。这就好比ARM设计出构架,苹果、安卓、华为都在这个构架上搞适合自己的系统。

  华夏文明有两条开源:文化开源和体制开源。

  文化开源,伏羲到周文王对“易”的演绎。随后诸子百家在这个源头上演绎学说。

  体制开源,就是始皇帝搞出来这个郡县制。中国历代王朝,大凡雄才大略的帝王,有意无意都在向始皇帝看齐。毛泽东称其为“祖龙”,大致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始皇帝,名副其实的历史设计师。终其一生两个字,孤独而已!

  在立体史观中,始皇帝创建郡县制,大致就是完成历史周期第三层——体制上的建设。

  04 大历史中的始皇帝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郡县制遥遥领先当时的其他文明体。当时世界其他文明地区,伊斯兰文明圈和基督文明圈还没有诞生,南亚次大陆印度文明圈、中东地区波斯与犹太文明圈、欧洲地中海希腊文明圈,都处于宗教文明的统治之下,没有任何一个世俗化的中央集权政府。至于其他地方,如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还是荒蛮的原始时代。

  此后的欧洲,经历过罗马帝国的大一统,但没有出过始皇帝一样的人物。其后的拿破仑、希特勒等人,可以看成想当始皇而不得。中东地区经常出现间歇性帝国,比方说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也没有始皇帝一样的人物。

  郡县制,奠定了中华帝国古代的辉煌。当其他古文明相继熄灭,中华文明依然亮着灯。论功,比天高。为什么直到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中华帝国一直处于第一世界?郡县制是其根源之一。但始皇帝并没能解决所有难题,他的第三层难题——帝国意识形态问题,就没来得及解决。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方才大致解决掉。

  始皇帝的功业很伟大,但并不完美,而且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缺陷之一,嬴政身后骨肉相残,百姓不堪忍受揭竿而起,二世而亡。

  缺陷之二,嬴政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此后中华帝国两千年沦为家天下,再也没有出现另一场智力爆炸。

  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而结果则是另一种形象,“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述“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整个帝国,瞬间飞灰湮灭。

  为什么秦帝国会倒在历史周期律中?下篇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23:04 , Processed in 0.1250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