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80|回复: 0

如松:释义——道德经(1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8 21: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都在谈论社会问题,从人类历史来说,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近代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但过程有多种形式,日本德国英国走的是君主立宪制,实现了宪法独大的社会;美国法国等国家本质上是共和制,也实现了宪法独大的社会;而穆巴拉克的埃及萨达姆的伊拉克卡扎菲的利比亚金家的朝鲜,名义上是共和,但依旧是人治,并没脱离封建社会的本质。

  为何共和制在美国法国成功了?而在一些亚非国家失败了哪?和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一种制度必然依托于文化的土壤,有事情找ZF,这样的文化很难孕育进步;儒家不断的吹捧皇权君权,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在助长这种社会思维,所以,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毕终生之力推进共和,然并没有成功,太正常不过了,因为他并没有理解:一种制度必须依托文化的土壤。

  到这里,应该可以理解:“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句话的本意。

  名义不重要,本质才重要,所以,很多人热衷于名义,是不对的。

  对于公有制私有制大家的争论很多,其实任何一个社会,都应该两种所有制共存(资本主义国家也一样保护公民的福利事业,比如医疗教育生育养老市政交通贫富差距的财政转移等等,否则奥巴马就不会全力推进全民医保),只不过共存的形式有差别;片面的强调应该完全公有制,就会失去效率;片面的强调私有制,就会失去社会的稳定和公平,从文献报道来说,新加坡北欧等做的比较好,不参与市场竞争的公民和社会福利事业,采取公有制;而充分竞争的行业采取自由的市场经济,以保证经济在世界的竞争力。肯定会有人说中国,现在的中国就是四不像,所谓的公有已经成为部分人的福利,这种福利是全社会百姓付出的,不说也罢,关于这些,可以写的很长,这里不想探讨。

  从中国的历史来说,汉武之后,任何一个朝代,随着政权的建立,立即出现的现象就是儒家的门阀攀附皇权发展并壮大,东汉如此,唐朝如此,宋朝也是如此,有些时期,这些门阀威胁到皇权,即便不威胁到皇权,也会成为社会混乱的根源(压迫底层的百姓),我在前文提到一句民间俗语: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我相信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中国的门阀历史,就会一目了然,最典型的是晋朝(东晋直接被门阀所取代)。到这里,也就很容易理解建国元首采取十分辛辣的手段对待儒家和功臣的含义了,因为那可以换来社会的长治久安;大革命前面为何要加上文化二字?相信很多人并不理解,那是一种对中国数千年文化痼疾的冲击,儒家文化虽然是灿烂的古文化之一,但如果不摧毁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局面,所谓的共和和进步就只是理想,这是数千年形成的传统势力,付出一定代价也是正常的,但伟人终归没有成功,门阀制度终归还是复辟了,伟人受到丑化就再正常不过了,今日也终于见到一位网友的留言看到了本质。

  连美国海军战争学院都在不断研究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认为毛是旷古的一位战略家,我们还在歪曲毛的思想不过是一群人的大杂烩,如果将毛泽东思想理解成集体的智慧,集体只是鲜花,毛个人的思想是灵魂,矛盾论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吻合时代的划时代著作,别人只能是阅读者!一些人总想把别人的金贴在自己脸上!

  历史上一些重大事情,课本上在不断歪曲,绝大多数人看不到本质。有些事情在现在的环境不适合剥皮,否则一些人会暴跳如雷;这是他们想在广场矗立一尊夫子雕像的本意,因为他们是门阀制度的受益者,相信夫子在天之灵也会悲哀,在自己的雕像之下,却卖的是“狗肉”!

  有些人杀人,有些人表面慈善,但杀人的未必是恶人,有可能在行大善;慈善的面目之下却未必善良,很可能是大盗,比如慈善的面孔下不断用超发货币的形式来抢劫。

  ==================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样使人惊扰呢?因为,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慌恐惧(失去接近于受辱),所以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为什么说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呢?因为,我之所以会看重大患,是因为我们有这个非顾虑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连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还会有什么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扰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

  这一节实际是伴随前一节而来的,前面讲的是一个人有多大的度量,就有多大的作为,这种“空间”代表的是包容,包容世界,包容社会,包容别人;本节实际说的是还要包容“物事”,所谓的宠辱不惊就是如此,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今日见到一位学者,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富贵不在表面,而在心中,只有心中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为何永远打不到?那是因为他们从不以得到财富或权势而作为成功,也就不会因为得到而忘形;相反,他们也不会以失去什么而作为失败,所以这些人有时即便在大众看来处于低潮,但他们总能东山再起;原因在于,每次大众看起来的失败,他们认为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更加宝贵,增加了自身的财富(修养),从哲学的含义来说,他们的所得永远都在增加,不过有时是以货币的形式,有时是以经验和对社会对经济认识的深度的形式而已;而对于财富增长的增加形态,他们会深刻的挖掘内在的原因,找出更深刻的内在规律,而不是因为货币财富的增加而得意洋洋,所以,这部分人永远是胜利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是行为的真谛;智者无论宠与辱的过程,他们都有所得,所以,内心永远平静。

  想起一位朋友的留言,大意是:我是想保存淳朴,但生存很难,只能失望的回家。因为今日中国的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功利第一的社会,也就是说,生存环境很恶劣,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中国要么不进步,经济倒退数十年,因为中国经济如果要在地球上立足,凭物欲横流和功利至上无法生存的;要么进步到信用社会,如果你坚持,未来依旧属于你;如果中国社会没有进步,那就出国,寻找适合自己的天地,或者自身创业,如果坚守信用的底线,最终会成功,越是现今急功近利的社会,坚守信用的创业者越容易成功,因为普通民众渴望有信用的产品和服务!想起李嘉诚开始做塑料花的时候,那时有很多人做,可是别人会英语可以侃价,李不会英语,麻烦了,如果是别人,会雇个会英语的谈价钱,或者自己去学英语,可不是,李嘉诚采取的是成本之上加25%的毛利的形式,作为固定的出厂价(这就是信用),他不用嘴说话,而是用数字说话,中外无欺,童叟无欺,结果自然清楚了,他实现了发展壮大。

  当你被别人在心中树立了“牛”字的形象的时候,不仅仅商业可以成功,也可以带领国家和人民,因为信用的本质是:将对待别人对待自身的产品的信用置身于自身的”大患“之上,自然可以无往不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社会对别人付出超出自身“大患”的信用,保持本色的淳朴,注定无往而不利,也就可以托付天下,可以守护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22:43 , Processed in 0.23461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