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80|回复: 0

云石:中国式“硬气”背后—不提供价值的外资,没资格赚中国的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6 09: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这段时间,特斯拉刹车事件在国内炒的沸沸扬扬。而事件发酵后,路透社报道:特斯拉已暂停购买土地以扩建其上海工厂进而使其成为全球出口中心的计划,并打算限制中国产量在其全球生产中所占的比例。

  这消息出来,引发舆论热议:鉴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产业升级中的关键地位,以及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这一轮针对特斯拉的舆论风暴,直已经严重伤害到了中国的产业升级,对外资在华投资也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再结合到之前新疆棉事件中对国际服装企业的激烈杯葛,一部分人甚至开始担心,在东西方博弈日趋激烈,中国逐渐被西方排斥的今天,这样的民族主义情绪,会进一步加速外资的撤离,不仅会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更会在政治上,推动美国乃至西方对中国的敌意。

  关于这种观点,不出意料,受到了很多人的反驳:不过大家反驳的理由,都是这些企业犯错在先,当他们践踏中国利益,侵犯中国消费者权益,我们对此予以反击,是理所应当的。

  这个反驳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并不能说服所有人——或者说,说服不了那些自认为对经济有所理解的所谓“理性人士”。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过去几十年,一边赚中国钱,一边恶心中国,蔑视中国消费者的外企多了去了,但中国的反应都是比较“理性”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需要外资发展经济,活跃市场,需要保持对外开放,所以遇到这种事,就事论事,督促其改正就行了,没必要上纲上线。而现在舆论对这些外企,已经有了赶尽杀绝的意思,已经突破了所谓的“理性”边界,这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会破坏中国对外开放的局面。

  这个观点和逻辑,虽然普通大众肯定不会认可,但在知识群体里面,其实还是有很大市场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舆论的“过激”大不以为然,甚至感到痛心疾首。

  那么,这些人的看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他们的担心,会不会变为现实?

  答案很明确:没有道理,也不会成为现实。

  为什么这么坚决?原因也很简单:他们的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历史经验基础上的刻舟求剑,已经脱离了现实,也脱离发展需要。

  确实,在过去,我们的舆论环境对外资,真的是很宽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纵容的。之所以如此,确实也入这些心存忧虑的知识分子所说,这些外企虽然有时候很扯淡,内心深处对中国也充满蔑视,但客观上,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确实也有极大的贡献:他们带来了我们急需的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时代前沿的市场运作经验——这些都是当时中国非常紧缺的。中国要发展经济,要建设工业体系,人民要赚钱政府要收税,都离不开这些外资。

  所以,虽然是各取所需的合作,但当时中国对外资的需求,其实是大于外资对中国的——当时的中国,本身市场体量有限,外资进来赚的其实并不多;至于出口加工,鉴于当时中国工业体系落后,基础设施落后,政府行政效率也比较低下,所以比较优势并没有那么大,对外资而言,不可替代也并没有那么强,但相反穷的要命,又跟现代文明严重脱节的中国,却非常需要外资的支持。

  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外资宽容甚至纵容完全可以理解,也完全有必要。哪怕他们一边靠着中国赚钱一边又侮辱埋汰中国,只要不太过分,中国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多也就是意思意思略施薄惩——谁叫人家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价值呢!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起了非常完善的工业体系,大部分工业门类中,中国已经涌现出了不逊于外资企业——他们的产品力,完全可以做到跟洋品牌相媲美。

  比如最典型的服装行业。这行业本来就没什么高科技可言。几十年发展下来,就是莆田系山寨精仿,也能做的跟耐克、阿迪差不多,更别说安踏、李宁这些正规国产品牌。现在国际大牌,对这些国货之所以还能保持档次和价格优势,基本上全是靠品牌溢价和文化溢价。

  而这些都是心理层面的东西而已,产品本身已经毫无优势可言。就算有些细枝末节的优势,那也不是国货本身技术上做不到,只是它的心理层面溢价无法支撑那么高的利润而已——一旦利润率上去,做出质量差不多甚至更优的产品,并不存在障碍。

  这就是洋货和国货的现状。不光是服装行业,其实绝大部分大众消费品牌都是如此——星巴克、DQ、哈根达斯、肯德基、LV、宜家、沃尔玛,这些在中国大赚特赚的洋公司洋品牌,本质上靠的都不是产品力本身,也不是什么管理模式和市场经验——这些中国人都已经掌握,而仅仅是文化溢价和品牌溢价,甚至就是特斯拉,它的产品力优势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所谓的溢价,大部分也并不是靠技术本身,而是靠对它的品牌,以及马斯克本人的宗教式信仰来维持。

  那问题就来了——你们这些洋货,之于中国的价值何在?可能对于个体而言,一些国人可以通过这些洋货的品牌和文化溢价,来实现自己内心的精神体验,获得所谓的心理满足。但这种需求对国家来说纯粹就是扯淡了!至于吸引外资,现在中国早已渡过了原始起步阶段,这些大宗消费品行业也不缺资金注入——如果这些洋品牌洋公司放弃既有的中国市场,大把的内地资本会嗷嗷叫的冲进去填补它的市场份额。

  所以,就国家层面而言,这类外资外企,带给中国的价值其实越来越小——不仅没什么作用,反而从中国赚走了大量的钱,让中国人民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外流。

  而许多外资投资办厂也差不多。生产一般大众消费品的工厂,现在产能本来就高度饱和、甚至过剩,你说外资跑过来办个普通厂子,现在中国是既不缺它的钱,也不缺它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市场经验,但赚的钱它却要带走。所以同样也是没什么意义的。

  但中国对于外资的重要性却在增加。以前中国穷,市场规模小,所以中国市场没那么重要,中国工业体系的全球比较优势也有限;但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消费市场,还有极大增长潜力;中国产业竞争力也形成了相当的壁垒,是其他工业国望尘莫及。

  这就造成了关系逆转——虽然依然是各取所需合作共赢,但在绝大部分领域,中国与外资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中国更需要外资,变成了外资更需要中国。

  既然如此,那你还跟我装什么13?我凭什么还要给你超国民待遇?既然你对我的依赖,已经超过了我对你,那你就必须更多的听我的招呼,照我的规矩来!不服?那就滚蛋!

  而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市场排挤,更加剧了这种趋势。本来,虽然大多数普通领域,外资与中国的关系已经逆转,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一定要提高对外资的要求:毕竟中国还需要对外开放,还需要跟西方做生意,还需要欧美市场,你如果在本国市场对外资态度收紧,他们也会在欧美市场用同样的态度对中资和中国制造;同样,虽然普通行业中,外资对中国的实质性贡献已经越来越低,但在高端科技方面,中国还是对西方依赖很高的。

  国家从来都是要算大帐的。如果西方能保持对中国资本和中国制造的开放;在科技领域依然维持跟中国的正常商业合作,那至少现阶段,中国也没有改变现状的必要。所谓的外资超国民待遇,再多维持一段时间,让你们再多爽一阵,多赚点钱,也不是不可以。

  但现在,美国大肆炒作反华联盟,搞科技封锁,搞产业链对华脱钩——这等于是要人为限制中国资本和中国制造在美国乃至西方的市场份额,要限制产业升级这个中国经济发展命门!

  既然如此,那我凭什么还允许你们在中国这么爽?凭什么还允许这些已经没有价值的普通外资企业、外资品牌,靠着虚无缥缈的所谓品牌溢价甚至文化溢价,就在中国大肆收割?

  西方在本国市场对中资和中国制造的限制,以及在高科技行业对中国的封锁和排挤,结果自然就会引发中国在本国市场对西方资本和企业的态度变化——对西方仍有依赖的那些芯片等关键领域也就罢了,绝大部分普通行业,在这里面厮混的外资外企,休想再那么容易的从中国手上赚钱!

  这不仅仅是报复,更是有实际价值的。毕竟既然西方对我们技术封锁和产业排挤,那我们就必须扩大内循环,并组织产业升级。那怎么扩大内循环?怎么产业升级?说白了就是个钱的问题。既然从西方那赚钱搞技术越来越困难,那我们就要收紧水龙头,把我们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尽可能多的留在国内——留在中国人手上的钱越多,内循环就越有底气;而钱留在中国人手上,政府也就自然可以通过他们的投资和消费,把钱再收上来,投到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上头。

  这就是中国现在对外资舆论环境越来越紧,要求越来越高的原因。这不光是个面子上的尊严问题,更是国家利益,国际竞争的需要!

  至于引发外资撤离,影响对外开放,这个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虽然短期内外资会有什么作为不好评判,但从长期来看,外资根本不可能撤离中国,反而会加大投入,这场博弈,必然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为什么这么有信心?因为资本都输逐利的,哪有钱赚自然就会去哪儿。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消费市场,而且鉴于中国经济基本面在主要大国中相对最好,经济安全性也最高,14亿人组成的庞大市场,也还有极大的增长潜力,所以中国未来能给外资带来的收益,还会不断攀升。

  而反观西方,却完全是另一幅模样。自打金融海啸一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就没有真正恢复,完全通过放水来苟延残喘。但放水放到今天,美国股市泡沫已经吹到了无以复加,债务也已经飙到天际,贫富分化也超过了1929大萧条前。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美国乃至西方的经济,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贫富之间的急剧分化,政治上表现导致民粹横行,特朗普崛起;经济上,就是普通消费者已经失去了购买力。

  这种西方消费者失去购买力的趋势,其实我们可以从中国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中看出来。我们都知道,中国这几年的对外出口增速其实已经逐渐放缓了——也就是疫情后全球放水,才稍微又飙了一下,之前都是停滞甚至略有萎缩的。

  很多人将这理解为贸易战的缘故。但贸易战只是一部分,或者说只是一个触发点而已。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西方国家的消费力已经到顶了——长期的产业外流和制造业空心化,已经让广大普通西方国人的收入增长率长期停滞,甚至陷入萎缩。至于富人,虽然他们的钱更多,但富人一天最多也就吃三顿饭,他们的钱绝大部分都是用于金融市场投资而非消费,所以根本无益于实体经济运行,也无助于中国制造的出口。

  这就是西方的现状。而且未来,西方的消费力还会继续萎缩——甚至面临骤然坍塌。这些年西方社会消费力只是增量停滞,但还能苟延残喘。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方还可以利用他们的金融霸权,利用美元、欧元的信用来滥发货币,让全球给他们买单。

  但十几年的寅吃卯粮,并没有让西方的经济重回良性循环——也就是没有给他们放水提供底层支撑,所以搞到现在,已经吹起了惊天泡沫,越来越无以为继。而另一边,作为最主要商品供应国的中国也不愿再给他们背通胀,也背不动了。中国也不想再把自己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拿来换那些美国印出来的,除了莎士比亚什么都不让买的绿纸。

  所以,接下来西方要面临以自己胡乱放水为主,叠加人民币升值为辅,进而引发的剧烈通胀,并最终引发泡沫破灭+债务危机为标志的大萧条。

  一旦进入大萧条,那就意味着严重滞胀,社会消费力将急剧萎缩。

  这个世界很大,但真正意义上的庞大市场,也就是北美、欧洲、东亚三块而已。这三块除了中国基本面好+准备充分,有可能平安度过大萧条,甚至有可能趁机获利,其他都是泡沫横飞+债务压顶,都将被大萧条拖进沟里。就算退一万步,大萧条这种极端情况没有出现,但这种趋势性的经济衰退和滞胀,也是不可避免。

  既然如此,问题就来了——当北美、欧洲甚至日韩都消费力萎缩,那这些洋品牌,洋企业,还能去哪儿讨饭吃?

  只有中国!届时中国将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最大消费市场,而且鉴于庞大的潜力、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和内循环的政策,中国市场的规模在未来还会迅速扩大。

  所以,外资能撤离中国吗?外资敢撤离中国吗?外资撤离了中国,去哪儿?去深陷滞胀的西方本土,把钱砸进水里眼睁睁的看他们被毫无希望的滞胀吞噬?,还是去本来就市场规模有限,同样深陷滞胀泥潭,而且被中国企业占据了先机的亚非拉第三世界?或者说是去哪个奇葩的全球最大民主国家印度?

  资本是逐利的。东西方市场的此消彼长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而且还有骤然拉大的可能!所以,只要这种大势不变,你根本就不用担心外资撤离,相反,他们会哭着喊着,来求中国让他们进来,给他们一碗饭吃;否则,他们的结果,就只能是跟着他们深陷泥潭不能自拔的母国,一起被漫长的滞胀、经济衰退、大萧条给拖瘦、拖垮甚至拖死!

  所以,只要看明白了这个大趋势,根本就不用担心什么外资撤离。更不用为了留住外资,而对他们降尊纡贵!哭着喊着求着他们留下,那是以前的事;现在乃至未来的大环境,决定了中国不仅不需要低着头再求他们,反而可以昂着头,让他们来求我们。

  所以,对外资的舆论环境收紧,那是很正常的。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后面大萧条来临,随着西方深陷滞胀不能自拔,中国对外资的要求还会越来越高。那些非高科技行业领域的西方资本,要想继续在中国市场混下去,不仅要学会遵守中国的规则,而且还要重新思考,自己能给中国带来什么价值!这个价值,不是你那些对中国越来越无关紧要的行业资金,也不是那些早已不稀奇的管理模式、市场经验,更不是狗屁一般的品牌溢价和文化溢价。而是,回到你自己的母国,用你自己的影响力,压住那些意识形态驱动的反华势力,帮中国崛起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那个西方捧出来的环保少女,你们就得多出点力,让她少在这叽叽歪歪的放屁——最起码放的时候别扯中国。

  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你们对中国依然是有价值的,接下来你们就可以在中国继续赚钱。如果做不到,那就只有对不起了。这一点,适用于所有非高科技行业的西方资本,甚至随着中国产业升级,还会逐步扩散到以前看起来有技术的行业中——包括特斯拉,都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为此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我们依然欢迎外资,但我们只欢迎能够提供价值的外资。而这个价值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在过去,可能仅限于经济层面;但随着中国的发展,未来我们已经不局限于经济,更重要的是科技和政治。所有的你不能在科技和政治两个维度,提供中国想要的价值,那你就将逐渐丧失在全球最大,也是最有潜力、最有希望的市场混饭吃的资格,只能被撵回深陷滞胀泥潭的母国,去陪那些不光买不起你们的东西,还时时想要割你们肉喝你们血的普通民众,一起酸爽的深度内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5 11:22 , Processed in 0.2033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