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85|回复: 0

温伯陵:高考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7 19: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伯陵说:

  吾生而弱乎,

  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1

  今天的封面图,来自衡水中学生演讲的截图: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我们一边奔跑一边呼喊是为了什么?是假装吗?是作秀吗?我们是为了改命啊。”

  这个小伙子站在台上讲的激情澎湃,家长在台下听的痛哭流涕,可能感觉小伙子的话说到心里去了。

  但是我看了几遍视频,总觉得哪里不对。

  那种激昂的神态、夸张的肢体动作、设计非常精妙的话术,都在说明他不是自己口中的土猪,很可能是城里的一颗白菜。

  此番演讲,他不过是站在“土猪”的立场上说话,而且充斥着浓浓的二愣子气息。

  不过小伙子的演讲,还是说出一个考生和家长的共识:高考可以改变命运。

  和考生家长的共识相反,大部分工作多年的朋友,基本不相信“高考改命”的说法,下面是前几天读者的留言,按照阅读/点赞的比例来看,还是得到蛮多人认可的。

  那高考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

  其实这件事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讨论,恢复高考至今44年,改变命运在战略上已经不可能了,但是在战术上依然存在机会。

  我们说起改变命运,往往是说穷人家的孩子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毕业后考公—升职—做省/厅/处级领导,或者下海创业—发家致富—做大公司老总。

  这条路子确实存在过。

  我们说过无数遍,上一代人参加高考的时候,正面临国家转型时期,各个领域都极度缺乏人才,只要读过大学就是天之骄子。

  而且那时候政府在搞干部年轻化,市场在承接国外产业链,政商领域都有大把机会,供上一代年轻人抢占滩头。

  几十年下来,高考成功的学生只要吃苦努力,再加上脑子灵活,几乎都能改变命运,最起码也能摆脱农民的身份,吃上一口热腾腾的公粮。

  他们那代人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大概率能遇到一堆带“长”和“总”的同学。比如厅长、部长、局长或者国企总经理、私企老总等等。

  极有可能高中一个班50人,其中有20多人是“长”和“总”,高考改命在前几十年是很正常的。

  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不成正比,才是上一代人高考改命的背景。

  但是教育普及以后,高考成功的学生指数级增长,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甚至出现严重过剩,导致非985、非硕博大学生的含金量极度贬值,自然就承担不起改变命运的重任。

  我们这代人,别说一半高中同学做“长”和“总”了,全校能出三五个就烧高香吧,大部分人只能勉强找一份工作,糊口而已。

  也就是说,现在大部分参加高考的人,和几十年前没参加高考的人,手里能改变命运的牌其实差不多。

  这就是为什么说,高考在战略上改变命运已经不可能。

  2

  既然一纸文凭的含金量降低,那就必须附加一些其他东西,才能进行战术性改命。

  比如高考分数高一些、大学的学历高一些。

  社会环境稳定以后,不论政府还是企业,更需要按部就班的螺丝钉,在系统的惯性下维持系统正常运转,那么用一刀切的方式,筛选出及格的人才,就完全够用了。

  大家都是一个脑袋两只胳膊,用人单位用什么方式筛选呢?

  只能是分数和学历了。

  虽然高考分数和大学的学历,本身没有太大意义,但起码能证明你学生时代的能力,并且未来可期,给用人单位提供一种安全感。

  于是分数高的录取,各方面都不行的刷掉。

  就像女方要求车和房才愿意结婚一样,女生本质上要的不是车和房,而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以及经济实力带给女生的安全感。

  所以房子大、车子好的男生,往往有更宽的择偶范围,更容易娶到颜值和智商都高的妻子。

  分数高、学历高的学生,也更容易找到优越的工作,以及肉眼可见的光明前程。

  国家级领导基本都出自清北,普通劳动人民来自初高中,便证明了这一点。

  换句话说,通过高考进入清北的学生,人生上限是国家级领导(概率很低但理论上可以),下限是衣食无忧。

  而高考失败的学生,人生上限才是衣食无忧,下限则是没有下限,失业、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都可能遇到。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分数高、学历高不就是战术改命么?

  比如选择一个城市。

  我们在《和毛泽东一样想点大事》里说,人生永远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你只有发了上等愿,才有可能享到下等福。

  如果一开始就以“经营小日子”为目标,大概率是经营不好小日子的。

  我10年前毕业的时候,有两个关系很好的哥们。

  其中一个刚毕业就回了老家县城,家里给找了某局的工作,月薪1500块钱,工作几年不用考试就转成正式编制,月薪涨到2500块。

  在他的家人们看来,孩子的生活已经稳定,接下来就可以结婚生子了。

  可这哥们活的很抑郁,每天上下班之外就没什么事了,工资还不高,感觉结婚以后根本不能养家糊口。

  即便想做点什么副业吧,也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因为在我们老家县城,除了挖煤和事业单位,再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

  直到有一天,哥们想用大学的影视专业知识,尝试一下影评类自媒体,问我有没有搞头。

  那时候自媒体还是蓝海,只要内容不错,每个领域都有上升空间。

  我就说,做吧,可以搞。

  哥们每天忙到晚上12点,短时间内就积累了不少粉丝。

  结果悲催的事情来了,他妈发现孩子睡觉太晚,以为他大半夜不睡觉在做坏事。周围邻居也在议论,说那家人晚上12点还亮着灯,有毛病吧,肯定是不务正业。

  于是他妈就每天晚上查岗,监督哥们早点睡。这哥们也受不了周围人的指指点点,没做多久就放弃了。

  是的,小县城里12点才睡觉,和神经病是划等号的。

  现在这哥们30多岁了,月薪还是2500块钱,人生估计也就这样了。

  而另一哥们毕业以后,在某事业单位工作两年,实在受不了,便和几个同学结伴去了北京,花十几万买了一套设备,然后通过学长学姐的介绍,开始接剧组的单子,跟着各种不知名剧组到处跑。

  现在北京混了8年,基本在影视圈的二级市场站稳了,每年稳定收入几十万块钱,而且是旺季工作半年,淡季休息半年。

  年入几十万在北京不算什么,也买不起房子,但是相比农民家庭来说,他已经改变了一丢丢的命运。

  选择城市,是一种不可逆的单向选择。

  如果刚毕业就回到老家县城,会逐渐适应慢节奏的县城生活,再想出来就难了,并且会感觉到强烈的不适应,因为他已经选择“享下等福”,便不可能向上兼容。

  而选择去大城市“发上等愿”,就会有很多试错的机会。

  北上广混不下去,可以退一步去苏杭。苏杭混不下去,可以再退一步去常州太原。如果常州太原也混不下去,还能去四线地级市。最后实在没办法的话,再回县城也来得及。

  这是不断向下兼容的过程。

  而且大城市犹如波澜起伏的大海,根本没有稳定可言,你不知道浪潮会把你抛到什么地方。

  小县城犹如门口的池塘,风平浪静没有变化,要是没有父辈的资源积累,基本就沉到池底一辈子翻不了身。

  你说城市选择重不重要。

  比如选一个职业。

  上周在《毛泽东最重要的人生决断》里说到,选中一个有爆发潜力的行业,有很大的机会改变命运。

  那什么是有爆发潜力的行业呢?

  目前来看,大部分人都不能确定,但我觉得有一个方向是很明确的,就是让人更便利的服务性职业/产业,会越来越有价值。

  前几十年的主流生活观是自力更生,什么事情都要亲历亲为,给孩子吃米粉都要自己炒。这么做的好处是省钱,坏处是费时间。

  但是现在人的时间和精力多贵啊,每天上班累成死狗,哪有功夫亲历亲为?

  那么花钱买时间、买资源、买心情愉悦,就是一个大趋势。

  于是就出现了送外卖的美团、快速了解一件事的抖音短视频、“X分钟看完一部剧”的二创影视剪辑、抚慰心灵的鸡汤文章等等。

  甚至知识类自媒体,本质上是把复杂的知识提炼总结,然后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出来,让没时间读书的人,也能吸收一些有用的碎片化知识。

  樊登读书会、B站知识类UP主,其实就是做这个的。

  在这个趋势下,凡是能给大众提供无微不至服务的,收入和前程基本不会太差。

  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一下战术改命的路径了:高考成功读大学—选择流动性良好的大城市—用自己的知识服务大众。

  这恐怕是当代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最优解。

  现在看“50万年薪的清华保姆”,是不是可以理解了?

  3

  话说回来,即便踩准每一个节点,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改变命运,那是不是可以躺平呢?

  当然不能躺平。

  人生最大的危机来自不确定性,最大的惊喜也来自不确定性,只有不确定能不能改命,你才会抱有极大的期待,付出百倍的努力。

  一旦确定不能改命,或者确定可以改命,相信我,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躺平。

  只有维持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保证国家的活力、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个人努力奋斗的欲望。

  1977年高考恢复以前,社会就是太确定了。

  城里人始终是城里人,农村人始终是农村人,工人的子弟可以“顶班”,农民不能当兵就只能做农民,甚至还有“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

  这种太确定的社会,非常不利于促进国家的活力,于是领导班子恢复了高考,用高考来破除阶层固化,给社会增加不确定性。

  你只要努力读书,国家帮你改变命运,至于你是“土猪”还是“白菜”,一点都不重要。

  此后几十年的国家活力和阶层流动,很大程度上拜高考所赐。

  但是随着“高考改命”的神话成为真理,大批校外辅导机构的出现,给原本不确定的高考,增加了无数确定因素。

  比如校外辅导机构的学费昂贵,便会导致教育资源向富裕阶层倾斜,优秀教师被挖到辅导机构,导致寒门子弟在学校得不到优良的教育。

  这就是极大的不公平。

  长此以往,高考便和隋唐科举一样,成为富裕阶层排座次的游戏,而不是和宋明清科举一样,做为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利器。

  那样的话,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一句空话。

  国家当然明白校外辅导机构的危害,于是在前段时间表示,要对校外辅导机构进行专项整顿,精准打击,全面铲除校外辅导机构,让国家的教育资源回归学校。

  相对于高考来说,铲除校外辅导机构,意味着国家在破除已经形成的确定因素,恢复公平竞争的不确定因素。

  以本届政府的执行力度,这事基本是板上钉钉了。

  甚至往大了说,反腐、扶贫和反垄断,都是在破除社会的确定因素,增加不确定的因素。

  可见国家的目的,始终是让社会流动起来,而高考就是社会流动的最大阀门。

  那么在国家“促进流动”的政策之下,个人如何利用“不确定性”改变命运呢?

  其实也没其他办法,只有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用100次输出碰1次改命的机会,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

  如果你决定躺平,那就是自己把人生给确定了,连100:1的机会都遇不到,还谈什么改变命运呢?

  现在国家有能力促进流动、保持不确定性,你都决定躺平了,等再过几十年国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普通人改变命运更难。

  躺平,极有可能是重压之下,不得不躺的确定因素。

  不要信什么“不让躺平就是割韭菜”的言论,每个人都是韭菜,出来混免不了被割的命运,但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收割,还是可以选一选的。

  都是做仆人,人民公仆和人民富豪的仆人,能一样嘛。

  正如全国甲卷的高考作文材料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完全可以用“可为与有为”写一篇文章。

  而我们个人,也应该读一下全国新高考1卷里,来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作文材料: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2:20 , Processed in 0.2345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