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86|回复: 0

云石:高考分省录取——你以为的不公平,其实是最大的公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2 13: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考结束,马上就进入填报志愿阶段。这两天上网瞎逛时,看到一张中国高考难度分级图。在图下面,许多人不出意外的痛骂北京、上海这些录取率超高的直辖市,尤其是深陷地域模式的河南、山东、江苏学生,那真的是痛心疾首,大呼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让搁在京沪本可以上北清复交的自己,就因为在豫鲁苏这些鬼地方,结果连个重庆大学、湖南大学之类的渣渣985都玄乎。

  高考分省录取,这应该是个老话题了,什么时候都可以在网上引起热度,尤其以地域模式的豫鲁苏,和困难模式的川鄂粤湘考生最带劲。所以,今天我就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这个问题。

  云石君当年是在仅次于河南、山东的一个二级大坑省份参加的高考。如果换成京沪这种“便宜考区”,以咱当年的成绩,就算进不了清北,进个复交应该还是问题不大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咱也算是分省高考的“受害者”,以前也没少因为这个,跟着大伙儿对高考分省录取大加鞭笞。

  不过后来,随着个人阅历成长,我的观点逐渐发生了变化。现在回头再来看,其实我不仅不应该反感这种分省录取,反而还应该感谢他。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真正理性分析的话,高考的分省录取,尤其是对一些便宜考区的照顾,其实真的是有道理的。

  所谓的便宜考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京沪津这样的发达城市;另一种就是青海、新疆、西藏这样的落后地区。

  对落后地区照顾,这个大家其实都能理解。就跟明朝时科举分南北榜一样,这种分区考试,照顾落后地区,目的是要保住这些地方的“文气”——毕竟这些穷地方,本来教育就差的要命,真的全国一盘棋,这些边区考生只有被摁在地上摩擦的份,可能一个省都出不了几个清北,连985都寥寥无几。这么搞下去,当地的教育肯定得崩——既然横竖都出不了头,那还读个啥书?还不如去广东打工,或者回家种红薯呢——至少省了大学学费,还可以多赚四年打工钱。

  所以对这种地方的名额倾斜,网上反感声其实并不大。大的是京沪津这三个直辖市,尤其是京沪,考生数量比起各大省少了一大截,高校,尤其是名校录取名额却十分之高——这也是大家如此反感之原因。

  但不管大家怎么反感,分省录取却一直被坚持了下来。这里面自然是有其原因的。这原因,并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是为了照顾某些特殊群体——这种群体其实都不需要高考,而是因为,这种分省录取,优待京沪津的做好,维护了高考最重要的两个关键点——公平性和简拔人才需要。

  首先说简拔人才。这是高考的最基本目的。用高考分数区分人才档次,再赋予不同等级的高等教育资源,这无疑是现行环境下,相对最合理手段和方法。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除了有文艺理工农艺这些学科领域的差异,还有创新型人才、思辨型型人才、普通型人才等方向上的差别。

  这个后者就比较麻烦了。它涉及到一个教育模式的问题。一般来说,应试教育相对更适合培养普通型人才,而素质教育更适合培养创新型、引领型人才。

  当然,对一个社会来说,普通型人才的需求肯定更大——尤其是中国这种工业国,勤劳朴实,扎实肯干、执行力强的人才需求,占了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不需要创新型、思辨型人才了。虽说这种引领型的人才需求总量没普通人才大,但他们的重要性和能创造的价值,却非一般普通型人才可以比拟,尤其是随着中国商业繁荣、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对这种人才的需求总量还会不断增长。

  这就出现了问题——一套教育模式,无法满足两种人才的培育需要。虽然理论上说,应试教育下,同样可以培育出创新人才;但这种概率实在太低,不敷社会所需;而如果都搞素质教育,且不说大部分人本身资质普通,不具备这样的开拓性思维和能力,就是这普通人才的庞大需求,又该如何满足?

  对此,西方的解决之道,是搞分层教育——有钱人读私立学校,接受高端素质教育;至于没钱的普通人,就送去公立学校,学习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当然,随着西方的产业空心化,普通人才的需求不断衰减,所以很多公立学校已经日渐沦为打着快乐教育名号的混日子场所)。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当然不能搞这种教育的阶级分化(所以我们看到,曾经一度兴旺的私立学校,最近正被政府出手限制)。但社会对不同的人才需求。又决定了客观上确实需要两种教育模式。

  那怎么整?

  既然阶级不行,那就只有地域了。所以对北上津等少部分地方予以部分名额倾斜,相对降低学生的应试压力,进而更好的培养出具备开拓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当然,看到这里,很多人又会不服气——凭什么北上津就能享受这种待遇,我们就只能往应试教育,普通人才的方向走?

  这个,怎么说呢?首先,没有绝对的公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决定了国家需要两种不同方向的人才,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属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允许这种区别以阶级(也就是钱)的形式来体现,所以用地域的方式来平衡。

  而且,选择北上津这几个地方松口子,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家长和社会的要求更高。相对而言,北上津(天津现在是衰了,不过当年还是很发达的)人口素质较高,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也比较高,这种禀赋决定了这几个地方更适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你搁在内地农村和三四线城市,就是想搞也没那个环境和基础。而且这几个直辖市人口较少,这种口子的放松,也不至于影响国家整体上以普通型人才为主体的教育培养方向。

  最后,选择北上津,尤其是京沪为名额倾斜对象,分省区别对待,实际上也是变相保护了其他落后地区的名校录取机会。

  这个可能是与大多数人想法截然相反的。毕竟在民间主流认识中,是京沪考生利用分省录取的机制,占了全国人民的便宜,怎么到云石君这里,反倒成了分省录取限制京沪考生,保护了其他地区的名校录取机会呢?

  这个确实是反常规认知,但仔细分析一下,事实确实如此。

  实际上,人才的简拔,从来就不是按照人口比例来平均分配的。明朝初年,庙堂上就有满朝公卿半江西的说法;而引发著名的南北榜案的导火索,更是主考官根据考生水平,择优录取,导致北方考生被南方考生杀的全军覆没。而在近现代,西方以不到全球十分之一的人口,却培育出了全球绝大部分优质人才(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尖端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也是接受的西方教育)。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相对于人口基数,优质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依赖于后天环境。明初北方残破,南方,尤其是江西乃全国最富裕之地;至于西方,更是近现代人类文明的高地。发达的文明环境,才是造就这些地区教育辉煌的根本原因!

  而说到后天环境,京沪由于领袖级的城市地位,所以自然而然的聚集了全国最厉害的学霸型家长,最优质的老师,最充裕的财政,最多的富豪和最高级别的官员——总而言之,京沪是全国顶尖人才和资源的聚集之地。

  这就决定了,即便抛开虚无缥缈的所谓基因,仅仅从后天环境来说,京沪的学生,他们所掌握的教育资源,也是全国其他地方学生无可比拟的——高阶层、高学历的家长们更重视教育,也更懂教育,他们也有钱有资源去投入教育,地方政府也有充足的教育经费;优质的老师也愿意到京沪任教。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即便是全国统一录取,大家都搞内卷化应试教育,其他地方的孩子整体上其实也是拼不过京沪孩子的。

  当然,如果现在宣布明年取消高考分省录取,全国人民都一张卷子比分数,京沪的高三考生因为来不及调整,大概率会输给河南、河北、山东的小镇做题家。

  但这只是暂时性的。一旦高考录取实现全国统一,京沪学生跟全国学生进入同一套竞争体系。那随着时间幅度的拉长,不出十年,京沪考生就能像明朝初年的江西、江南士子一样,把落后地区除了天才以外的其他考生秒杀!

  这么看来,高考分省录取,其实就跟明朝科举的南北分榜一样,其实是对其他地方考生的保护了。虽然分省录取体系下,京沪的名校录取比例是要高一些;但这种高,其实是有天花板的。到了这个天花板,你京沪考生再厉害,也不能继续往上。而如果没有这种分省录取的天花板,那很有可能结果就是名校半京沪,清北复交皆土著!

  看似的不公平,实际上是最大的公平!很多教育大省家长痛斥京沪录取率高的同时,却没有意识到,或者故意忽略了——自家孩子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整体而言其实与京沪有着判若云泥的差距。无视这些,而一味指责高考的分省录取,其实真的没什么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5 12:25 , Processed in 0.1094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