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09|回复: 0

以文化战略的大视角解析《道德经》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3 21: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方又白 于 2014-1-3 22:10 编辑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④,长短之相刑也⑤,高下之相盈也⑥,音声⑦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⑧,恒也。是以圣人⑨居无为之事10,行不言之教11。万物作而弗始也12,为而弗志13也,成功而弗居14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15。

注释

   ①恶已:趋向罪恶的结局。

   ②斯不善矣:沦为丑恶。

   ③有无之相生也:拥有和失去互相转化;古人云:“纣以甲子日亡,武王以甲子日兴”。

   ④难易之相成也:同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难办的事情和容易办的事情互相促成。

   ⑤长短之相刑也:长期战略利益和近期战略利益互相冲突。

   ⑥高下之相盈也:同七十七章“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余补不足就可以和谐共存,“有余”者就不会失去生存权。

   ⑦音声之相和:音和声交织在一起;合奏为音,单声为声,《礼记·乐记》:“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这里暗示政治宽松,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甚至禽兽言论也可以表达。

   ⑧先后之相随:前任政权的覆亡和后任政权的崛起、后任政权的覆亡和后后任政权的崛起接踵而至。

   ⑨圣人:有优秀文化战略的政权和领袖。

   10居无为之事:坚守无为的准则;无为:见第一章解6。

   11不言之教: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用三宝来改善国风、民风,使人们都有与人共存方能使自己保有持续生存权、发展权的共识。

   12万物作而弗始也:万物都持续生存,而不是像已经覆亡的无数个政权和权势利益集团那样,反复演绎覆亡和崛起、世间万物也跟着他们衰败、兴旺的老游戏。

   13为而弗志:同七十九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意为只管为人民服务,别把自己奉献的那点利益挂在嘴上,等着甚至要求老百姓感恩戴德;为:作为、无不为,见第一章解6。

   14成功而弗居:同七十七章“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为政权只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别因为自己手中有权就为某些人谋求私利,干“损不足以奉有余”那种让自己覆亡——失去生存权的傻事。

   15弗去:不离开;不失去生存权;国家、政权不灭亡。


翻译


   人世间都知道(持续强盛、持续富有、持续受人尊崇并牢居于执政之位这种)美好的事物为什么美好,结果却是所有的政权和权势利益集团都走向罪恶的结局;都知道美好的结局为什么美好,却又都沦为丑恶。拥有政权孕育了自己的失去生存权,自己失去生存权又促成了他人的拥有政权;难于奉献、易于掠夺和持久享有,成了所有权力者身体里的生死怪胎;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相互冲突常常让短期利益绞杀永久利益;削高补下可以使全社会美满,削下奉高可以让权势利益集团更加富裕;共同富裕和为少数人牟利的论调永远纠结难辩。这些前一个灭亡的和后一个灭亡的紧紧相随的历史事实,告诉了人们千古不变的事理之常。


   所以说,拥有优秀文化战略的政权和最高领导人,要奉行“无为”的最高原则,完成德(文化战略作为)的三个使命:让万物(当然包括政权自己)持续生存而不是像一个个覆亡了的政权和权势利益集团那样常常从头开始;要做到努力作为而不把自己的奉献当成(心态上、文化上、政治路线上、策略上、行为上的)索取利益的筹码;达到了满意的国家管理效果也不居功;只有不居功,才能让一个政权不失去执政地位和生存权。


   附图:战略作为的三个使命——必须把“为而弗志”,也就是“要做到努力作为而不把自己的奉献当成心态上、文化上、政治路线上、策略上、行为上的索取利益的筹码”和“成功而弗居达”,也就是“达到了满意的国家管理效果也不居功”,提高到战略作为的使命的高度来认识,因为这生死攸关,而这两个使命的目的都是为第一个使命服务:万物作而弗始也。


              
解7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老子并不是泛泛而论关于美好,而是强调人世间最大的美好。任何民族、国家、团体、家庭、个人,最大的美好不是拥有某些财富、霸权、强权、敲诈掠夺权和对他人的忽悠权,而是拥有自己的生存发展权,发展权还必须充满自主性。自然,发展权失去自主性,生存权就是不完美的。


   因为“有欲”、“有为”而不完美,甚至失去了生存权的民族、国家、霸权、强权、利益集团,无不知道永远强盛的美好,正是因为它们挑战、践踏了道也就是违背了无为这个大原则,才沦为丑恶。


解8


   本章深入解析第一章的“有欲以观其徼”:因为“有欲”、“有为”,挑战了无为的原则,丧失了道的准则,所以,尽管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但最后却不得不沦为自己不希望不愿意接受的丑恶和灭亡。拿到政权和失去政权甚至生存权,前后紧挨着;容易干的巧取豪夺、难办到的无私奉献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持续强大,成了一个躯壳里的生死怪胎;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互相冲突使短期利益从根本上扼杀自己的永续生存机会……


   老子正面回答了“有欲”、“有为”的边界:“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只有“为而不争”,只有全心全意、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只有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利益而使人民的利益最大化,自己才能“弗去”——不让人推翻、不离开人世、不失去自己和子孙的生存权、自主发展权。


解9


   这里老子第一次提到“圣人”,用“圣人”一词来表述拥有优秀文化战略的政权、领袖;无论是《道德经》里的“圣人”一词,还是其它许多术语和词语,往往包含两个以上的含义,而在不同的语境和位置,其含义又有不少差异,有些甚至千差万别,这是古文的基本美感之所在,但这同时又增加了理解和把握、领会作者本意的难度,使阐释更具困难。这里的“圣人”一词,既有领袖的含义,又有政权的含义,有时候,还包括领袖群体甚至延伸到权势集团、各级权力者,这就要求人们在理解原文时,依据不同的语境,来仔细体味作者——老子的良苦用心,而现代汉语虽然常常让人一目了然,却又基本失去了这种“软”美感。


解10
   1“无名”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最高准则,“有名”是文化战略思想(01章);


   2“为无为,则无不治”(03章)是思想方法;根据“无名”而实现民族、国家、政权的永续生是文化战略的终极目标(6章);


   3“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居”“行”都是战略学上的“作为”,属于《道德经》里的“德”,都是有谋划的行动,所以,不言之教的内涵,就是“道”,就是文化战略。


解11


   提前说明四十九章“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文化战略作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前提,而前两个都是对政权的严厉规范:

   1圣人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民众的生存要求和长远、终极利益为最高追求目标;

   2战略作为必须取得充分的“善”和“信”两种社会效果;

   3政权必须让民风走向淳厚善良。


第二章结构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23:57 , Processed in 0.2345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