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09|回复: 0

张媚:与乡土社区逐渐“失联”的乡村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9 18: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张锡峰在一档演讲节目中的言论引起了热议,他在自己的演讲词中信誓旦旦地说道:“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此言一发,迅速发酵,引发了网友关于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教育模式失败等话题的热论。然而其背后所隐藏着的,则是我国陷入了迷思的乡村教育。

  或许有人觉得张锡峰的言论过于偏激,但是与其出身背景相似的寒门子弟们却或多或少都能对他有几分感同身受。

  我们曾在《左手大山,右手城市,乡村青年的择业选择是……》一文中,对地扪侗寨11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做了调查,他们选择流向城市的比率达到了100%。

  这样的选择并不奇怪,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环境就是长期处在“乡土文化缺位”、“乡土意识的集体薄弱”、“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去”等刻板的固有现实中的。

  如此环境,经年累月的沉淀,才造就了这些张锡峰们的相似选择……

  1

  在“贫弱”的固有印象中故步自封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洪流逐渐将乡土教育吞没,乡村教育开始走上了与城市教育同一化的道路。

  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城乡资源的严重失衡,那么在统一性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标准之下,乡村各类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得当下的乡村教育出现了师资匮乏、教育水平低下、信息化程度不高以及乡土认同感不强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在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同时还为乡村教育贴上了“贫弱”的标签,乡村教育的主体与相关者们也常常在这样刻板的印象中故步自封。

  如地扪小学的老师由于来源渠道不足,在科目分配方面常出现失衡的现象,专业不对口的老师比例十分高,学校与家长对此现状都比较漠然,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他们觉得乡村教育就是如此,资源少、水平低,即便无奈,也只能接受。

  “贫弱”的集体意识之下,默默接受成为了常态。

  大家不会思考,这样“贫弱”的标签是否也有它的漏洞所在,可以填补;乡村是否可以有更加开放性的教育选择,来规避同一体系下城乡教育的不公等问题。

  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许也与义务教育的公共属性有关,太过依赖于国家财政支持的乡村教育,在固有的教育体系下,开始自缚手脚,逐渐丧失了开放与灵活的特质。

  2

  乡土文化的缺位

  在这样同一化的应试教育体系之下,乡土文化不在同一的教育标准之内,因此被当下的乡村教育所自然而然地抛弃了。

  乡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位,也使得乡村教育以及接受乡村教育的学生开始与乡土社区慢慢“失联”。

  正如布迪厄所言“乡村学校正在通过生活方式 、时间节奏尤其是学习经验,引发‘文化断裂’, 使得乡村少年与乡土隔断开来 ”。

  之前出去走村时,恰好遇到三个村里上一年级的小男孩儿逃课上山去玩,结果被他们的班主任捉了个正着。当时已经到了放学的时间,三个男孩儿被老师训斥了一顿后,就做着鬼脸回家了。

  之后,有问过老师:既然低年级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何不把他们带到室外来上课,况且很多课程的教学其实是需要自然与当地乡土文化来启发的。

  老师却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村里的孩子就生在这里,还能有什么启发,况且这些又不在考试范畴之内,有学校例行的传统文化课程走一下形式就可以了。此外,在室外也不安全,出了事还要承担责任。

  如是,地处自然生态极其优越的乡村学校,依如城里的学校一样,被铁栏杆的大门拦在了另一个世界。

  反讽的是:生在城里的孩子每年要花费高昂的费用,来乡村参加各种“自然教育”、“大地教育”以及“乡土教育”的学习营。

  而生在大自然里的孩子,接受的教育却是完全脱离于自然的,即便是自然学科,也都是从书本里学到的。

  千年来,祖先积淀下来的乡土知识与智慧就被这样轻易抛弃了。在抛弃的同时,其实乡村教育也放弃了自己能立足于社会的其它更多元的途径。

  3

  乡土意识的集体薄弱

  乡土文化在乡村教育中的缺位,也进一步造成了乡村中人们乡土意识的集体薄弱。

  村民的价值观更加趋向城市,对于乡土文化的价值一再轻视,认同感的丧失,也使得乡村大量的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形成了现下城乡之间人才资源单向流动的局面。

  民国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晏阳初等人在评价当时的乡村教育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它教人离开乡村往城里跑,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不造林。”

  如今的乡村教育,不也正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另外,多年来我国在城乡二元经济的长期运转下,相较城市而言,乡村在获得资源方面一直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

  乡村社会与村民,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也都被逐渐边缘化,丧失了话语权。

  长此以往,村民开始对自己所处的乡土环境产生自卑感与脱离感,进而全盘否定,反而视城市为自己心里的“白月光”。

  正如,很多地扪人的现状,他们在与城市里的人进行交流或交往时,总是对自我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否定,对城市或城里人则满是钦羡,甚至常容易受其价值观和审美的影响而做出一些决定。

  这种村民的集体心理诉求,或许也是造成村民乡土意识集体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反之,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教育也只能是会离乡土社区愈来愈远,但是在同一化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标准中又完全不具备与城市教育一较高下的竞争优势,从而陷入了固步自封的泥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1:57 , Processed in 0.1094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