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71|回复: 0

张媚:乡村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9 18: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前一篇调研手记《与乡土社区逐渐“失联”的乡村教育》中,我们提到了乡村教育在城乡二元失衡的表征下,蕴藏着与乡土体系分道扬镳的内核问题。

  然而,当下在面对城乡教育不公等问题时,最常用的一个解决方式就是拆点并校,将乡村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整合到一起,缩小与城市之间的资源差距。

  结果,其实是杯水车薪,资源在整合汇聚的同时,资源的受众基数也在变大,其间在整合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良莠不齐等现象,也因此会横生枝节。

  此外,关键的是,拆点并校并没有解决乡土体系在乡村教育中渐行渐远这一核心问题。

  这一问题未被解决,就意味着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依然会存在,乡村教育依旧体现着单一性与封闭性的特征。乡土文化与乡土观念的缺位,也会使得乡村在缺乏主体活力与自身特色的情况下,渐趋衰落。

  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并非拆点并校如此一刀切这么简单,重点还是要解决其中的核心问题,即乡土体系的流逝。

  1

  提高乡村教育的开放性,

  建构多类型乡村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日益显现的开放性,那么作为新时代下的乡村教育也该如是,不应被与城市同一化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标准所束缚。

  在保障原有教育体系整体性的基础上,可以建构多种在初衷、功能以及层次方面都与当地乡村社区生产生活相关联,且能够服务于未来乡村振兴发展的实用性乡村教育模式,继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发展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未来。

  如地扪小学,其与大多数乡村小学一样,遵循着与城市如出一辙的教育体系与考核标准,却在资源失衡的背景下,处于竞争的弱势。

  明知问题所在,但囿于条条框框的加身与日渐麻木的积累,现实是也只能甘于如此。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该小学在寻求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或许可以建构出能够与当地乡土社区更加交相辉映的教育模式。

  当然,与之配套的还应该有对应的新考核方式、不受影响的升学机制以及更加多元的就业可能性,由此得以排除学生与家长的后顾之忧。

  2

  重拾乡土文化体系,

  发展因地制宜的乡村教育

  欲建构多类型的乡村教育模式,乡土文化体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一方面,它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内容源泉,是乡村教育多样性发展的基石。

  另一方面,乡土观念与意识的加强,也为乡村发展的未来储备并留住了人才,利于乡村教育与乡村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这里的乡土文化体系,不止于乡村原有的礼俗,还包含了农耕文明时代沉淀下的乡土知识、乡土智慧与乡土精神,这些与新时代乡村发展依旧息息相关的千年结晶。

  因着自然肌理与人文脉络的差异,不同乡村的乡土文化内容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教育。

  也就是说,考虑到乡村的多样性,乡村的乡土教育内容也该是呈多元化发展。

  如地扪未来可以输出成支柱产业发展的乡土文化体系,主要在侗药、木构建筑以及植物染等几个方面,那么当地在进行乡土知识教育的时候,可以在这几个方面有所侧重,以便为未来激活当地的产业而做出前期准备。

  所以,这里的因地制宜,涉及到当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类机构的整体性的一体化,教育从来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体。

  3

  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素养,

  为乡土教育提供保障

  当下的乡村教师都是在以城市价值观念为主导的教育环境与课程背景下被培育出来的,其适合目前同一化的城乡教育体系与教育标准,但并不适合丰富了乡土文化体系的更具开放性的多元化乡村教育。

  因为在目前这些乡村教师的课程培养中,关于乡土文化的内容是严重缺席的,甚至是完全没有的,因为乡土文化体系与现在的教师招聘考核体系毫无关联。

  因此,为了保障乡村教育多元化的健康发展,将乡土文化体系纳入乡村教师的培养与招聘考核体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如此,只有乡村教师系统化地掌握了乡村的历史、文化、经济知识以及乡土文化的内核精神后,才能更好地对乡村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上的教育与价值观念上的引导。

  一来,能够为当地乡村发展精准地培养人才;二来,也可以解决因乡土观念淡薄而造成城乡间人才单向流通的尴尬局面。

  以上三点,不失为新时代乡村教育探索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可能性。

  当然,在尝试与建构这些的同时,与之相辅相成的依旧是当地经济的发展、教师地位与待遇的提升以及乡村资源的增加等。

  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乡村教育又是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教育也该有所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1:52 , Processed in 0.1248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