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43|回复: 0

以文化战略的大视角解析《道德经》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7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章

原文
   不上①贤,使民不争;不贵②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③,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④、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⑤、弗为⑥而已,则无不治矣。

注释

上:崇尚、提倡。

   ②不贵:提倡、珍视;使……贵。

   ③不见可欲:不出现权力者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民众利益之上,其欲望不可遏止的情况;不出现让民众觉得可以推倒再来的改朝换代的境况。

   ④虚其心:使民众没有追求暴富暴贵的心理;让民众的思想专注、满足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与八十章“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同义。

   ⑤不敢:不敢挑战道、无为;与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同,不敢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民众利益之上、之前。

   ⑥弗为:没有挑战道、无为的行为和观念。

翻译

   不崇尚那些一夜暴富暴贵的技能和理论,(也不给人们这样的机会),让民众不去追求这样的机遇;不珍视很难得到的物品,让民众不产生盗为己有(而使自己一夜暴富)的想法;不出现让社会动荡的境况,让民众不产生推倒再来的念头和行为。所以说,“圣人”的国家管理,就是让民众没有一夜暴富暴贵的想法,让大家衣食无忧,没有追求大富大贵的愿望,只有健康的体魄,(一句话),就是永远地让民众明白不敢把一己私利放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利之上,不去挑战道和无为的可持续生存准则和原则,(如果这样),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了。

解12

   本章深入解析上章的“圣人居无为之事”,具体回答上章的“为而弗志”的“为”——战略作为,也就是“德”的涵盖范围:六“不”。自然,这首先要求权力者率先尊奉,自己先严格做到——政风正,这样民众才能跟着走,达到民风淳,最后达到国风良,实现“万物作而弗始”的战略目标。

   “使民无知、无欲”,和四十九章的“圣人皆孩之”、五十五章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六十五章的“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含义相同,不是让老百姓愚蠢无知,而是让民风淳厚,不出现欺诈成风的恶劣国风、民风和生活态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大概是汉代的《盐铁论》,其《卷二·非鞅》有言:“故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这里的“民不知”,应该是对老子关于“知(智)”最准确最完整的理解。不知道这句话是《盐铁论》的整理者桓宽,还是哪位鸿儒大家的杰作,更不知道此君对《道德经》的理解有多深刻、全面,其态度又是如何,但此句似应和《道德经》有相当的渊源,说得肯定一点,甚至有照搬老子之嫌。

解13

   这里的“不上贤”,不是不提倡、尊崇贤德的社会道德观和社会生态,而是不提倡、不创造那些因拥有某些技能和新理论、新观念而一夜暴富暴贵的机会。

解14

   前三章为《道经》的第一个层面,提出和简单回答了什么是道、有名、无名,指出人类永续生存的最高准则和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最高准则同属一理,人类永续生存的终极目标必须用无为这个最高原则来支撑和保证,阐述了德的基本内涵,指出战略作为(无不为)必须严格规范在无为的范畴内。
《道经》1逻辑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22:43 , Processed in 0.3284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