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2740|回复: 0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之一——轻重家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0 20: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不揣冒昧,开篇之前,先解释一下“知识”一词的本来含义:

               知:知古今之变。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自然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团体、一个政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化和文明体系)掌握的学问多、了解的事情多、本人的学问大。但是,这学问大并不等于认识能力、洞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六韬•龙韬•军势》:“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我想,这位战国时代的军事理论家,说得只能这么明白了:“知”和“识”有时候简直就是两码事儿。

               识:识事理之常。简而言之,就是凭借已有的学问和自己胸怀、格局、视野、层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洞察真相的能力、解决问题特别是事关战略层面和长程问题层面的能力。

               《史记•留侯世家》:“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你看,在张良看来,刘邦居然是一个战略天才。大家都知道,汉高祖的学问,未必抵得上一个小学二三年级同学,但他却比他们同阵营里的许许多多大学问家(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们厉害很多。至此,你能说学问和我们平常理解的“知识”之间,没有巨大和本质的差异吗?

               “知”不等于“识”;“学问”博大和“知识”深广,不是一回事儿;对个人和团体而言,学问和“知识”实际上经常不成正比。
               这种对“知识”和“学问”的理解,是华夏文化圈的正确理解,可以看成是真知灼见了,至于我们后来把“知识”和“学问”完全混为一谈,应该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了。

           鸦片战争之后,华夏文明实际上跌入了一个“无洋不是学,有外才称尊”的文化和战略双重黑暗时代,更因为许许多多、各门各派那些战略层次和文化层次低下的文人们的推波助澜,华夏文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事实上进入了一个自我毁灭程序,起码,是非常接近于进入自我毁灭程序;换言之,鸦片战争之后,我们的一代又一代文化主流自觉地无怨无悔地兴致勃勃地把大家带进了一个“无洋不是学,有外才称尊”的文化自卑、自残时代。这些话似乎和本文没有任何干系,但是,联系到诸子百家在华夏文明史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联系到诸子百家极为重要的一派——轻重家——两千多年如一日石沉大海,大概可以这么说:这跟历朝历代文化主流们的“知”和“识”不无关系。

        换言之,轻重家作为诸子百家中举足轻重的一派,为什么会湮灭不闻?看来,绝对不是历代知识分子的“知”不够,而是他们的“识”有所欠缺。同理,我们为什么会跌入“无洋不是学,有外才称尊”的文化自卑、自残时代?也不是二百年来的真海归假海归准海归们及其海归粉丝们的“知”不够,而是他们的“识”欠账多了些。
               
        我读过一些关于《管子》的讨论和解析文章,感觉和我对《管子》的理解和感悟颇有差异,在这里献丑,期冀抛砖引玉,以利于人们对高端国粹的更准确理解和把握。
本文想说清楚华夏文明诸子百家之一的重要一家——轻重家,因为它被自己的文明忘记甚至遗弃了;本文想说清楚什么是轻重家和轻重家到底是干什么的;本文企图给读者以下收益:

       探索华夏文明的优秀经济战略理论源头;

       陈述华夏文明优秀经济战略精髓;

     了解华夏文明最优秀的经济战略家;

     萃取被忘却的高端国粹。

               几十年来,那些从西方学来低层次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的骗子们为什么会如鱼得水脑满肠肥?几十年来,来自欧美的低层次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为什么会屡战屡胜黑云压城?欧美信奉的丛林法则文化信条意义下的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奉行“损不足以奉有余”、为极少数社会成员的搜刮和盘剥服务的政治原则,和占人群中压倒多数的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为什么会成为华夏大地上战无不胜的经济学“圣经”?

               是华夏文明没有出现过自今都无与伦比的高端经济理论和经济学说吗?是华夏文化区域里没有产生过大经济战略家和大经济战略理论家吗?是华夏大地上没有展开过荡气回肠的人类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经济战吗?

               都不是。是我们的“识”不够,所以,我们“端着金碗要饭吃”,我们家里码着核武器,却对别人手里的烧火棍眼馋心热、顶礼膜拜。

               《管子·立政九败解》:我能毋攻人可也,不能令人毋攻我。彼求地而予之,非吾所欲也,不予而与战,必不胜也。彼以教士,我以驱众;彼以良将,我以无能,其败必覆军杀将。

               这段话应该出自管仲之口,大意如此:我们齐国可以不去攻打别的国家,但我们不能保证别国不来攻打齐国。外国要地皮我们就给他们地皮,这事儿我们不想干,但咱们不给人家,就会发生战争,那我们就必然失败了。这是因为,人家是精锐之师,我们却是赶着老百姓出来对垒;人家上场的是良将,我们出场的是饭桶,我们一定会全军覆没。

               那么,别人的经济理论、经济战略、经济谋划,是为人家服务的还是为我们服务的?人家是一直都兢兢业业地在“彼求地”,还是免费给我们更大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更多更丰厚的生存资源?如果那些经济理论事实上连本国的老百姓的血汗也计算得分毫不爽,准备可持续地盘剥压榨下去,我们是不是应该利用自己的先进理论给它转一下基因?如果我们只会在西方的经济理论面前鹦鹉学舌,能不能这么肯定:这就是管子说的“彼以良将,我以无能”?

               本文所阐述的内容,散落在拙作《大战略家》的几个章节里,现在从中抽出来单独成文,是想先给《大战略家》混个脸儿熟,算是无聊的炒作吧。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4 03:42 , Processed in 0.0937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