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68|回复: 0

踏雪放歌:读司马迁《报任安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4 13: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马迁三十八岁继父职为太史令,四十七岁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协助武帝处理政务。论地位和重要性,中书令均强于太史令,但因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曾致信太史公,望其“推贤进士”,司马迁因受辱而未回复。直至任安因太子事下狱,被判死刑,才有《报任安书》。

  此书以千回百转之笔,表达出作者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九曲回肠之情。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通过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十个排比,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其内心痛楚和愤慨让读者感同身受。

  司马迁没有在第一时间回复任安,也没有如任安所求“推贤进士”,原因只在自卑。这种自卑感同样通过排比表达,直如火山爆发一般,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不仅如此,作者还以大量典故,使感情的喧泄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忼慨之士乎!

  极度的自卑、痛楚、愤恨……作者之所以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皆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从另一个角度言,如文中所言“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以上圣贤,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再看之后的雪雪芹、周树人等,若非家道中落,又怎能成为一代大家?我们不怀疑司马迁的才能,更对其屈辱感同身受,但谁又能否定,正是这屈辱与才能的相辅相成,成就了太史公的不朽巨著?

  《报任安书》不失为一篇奇文,后人评价“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可谓精辟之至。但几人能够想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若西伯不拘、仲尼不厄、屈原不逐、孙子不膑、不韦不迁、史公不刑、左丘明目,我们是否还能看到这些“发愤之所为作”?

  福祸相依,佛家称之因果,一切皆空;道家称之为“道”,贵在“不争”;俗人喻为“塞翁失马”,福祸未知;儒家更为透彻,直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22:58 , Processed in 0.2189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