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78|回复: 0

虚声:朱标英年早逝对明、中华、世界之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3 19: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前的文章,拿过来瞅瞅

  ——————————————

  朱标出生于1355年,朱元璋的大儿子,当时的朱元璋正带着一帮兄弟打天下。

  朱元璋打下天下为王,有了偌大家业和一系列老婆孩子,朱标就变成大王的嫡长子。

  1368年,朱元璋称帝,13岁的朱标被封太子,此后度过长达25年的储君生涯。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只有朱标全程见证了大明建立的全过程,最了解朱元璋,最得朱元璋的欢心。

  换句话说,大明建立之初,朱标就被当成接班人培养。

  01 权力最大的太子

  当然能否接班,还要经过很多考验。按照传统政治套路,皇权传承的依据有三:嫡、长、贤。

  嫡,正宫皇后所生,内涵是在一夫多妻环境中平衡夫妻关系。

  长,按年龄算,内涵是在接近静态的农耕文明形态下建立长幼有序的秩序。

  这两条体现了儒家世界观,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直接表现。

  贤,——指才能和品德,大致有几条参考标准:

  首先是能不能把多数人团结起来控制场面,不乱。

  其次是能不能带领大家实现一个目标,谋发展。

  第三,面对非常局面能不能拿出非常手段。

  嫡长子朱标相对于后面二十多位弟弟们,在“贤”这条上优势明显。文的一面,他在治国理政方面表现出的才华远胜其他兄弟,能让那帮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勋信服。其他兄弟没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当然也无法让功勋们信服。尤其是蓝玉,除了朱元璋,也只有朱标能让他服气。

  朱标为人比较宽厚,他弟弟犯错,朱标会想尽办法求情。这点让朱元璋很满意。首先帝王也是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和平共处。朱元璋虽然杀伐果断,但因其农民出身,很看重亲情。朱标的为人让朱元璋觉得把权力传给他是一个靠谱的选择。

  另外朱元璋起家之时,很多战略方式参考刘邦。按照汉朝套路,初期用铁血手腕,杀人较多,接班人需要宽厚一些聚拢人心,从而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

  朱标的特色正好和汉文帝和汉景帝类似。从战略角度考虑,朱标也是一个靠谱的接班人。

  嫡、长、贤,三条占全。因此朱标的太子地位从没有受过威胁。正常情况下,朱标是朱元璋的天然接班人。然而不正常的情况发生了,朱标在1392年英年早逝,年仅39岁。

  培养20多年的接班人就这样突然没了,而且还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六十多岁的朱元璋悲痛欲绝。

  朱标下葬后,朱元璋召见群臣时悲伤地说,“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死,命也!”由于朱元璋对朱标感情深厚,他直接越过众多的儿子们,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身上有朱标的影子,朱元璋认为朱允炆也会是一个和朱标类似的接班人。

  也许朱允炆在性格上看起来很像朱标,但远没有像朱标那样经过了充分的时间锻炼。

  为培养朱标,朱元璋清洗了以胡惟庸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并没有大规模清洗武将集团。朱标和蓝玉的关系,类似于汉武帝和卫青。蓝玉其实就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柱石,犹如李世民把李勣留给李治。但朱元璋认为,自己死后,蓝玉只有朱标能驾驭。

  朱标死,蓝玉断无继续活的可能。

  朱元璋为稳固朱允炆的地位而清洗武将,杀蓝玉,杀傅友德,杀冯胜。

  1398年,朱元璋死,年轻的朱允炆继位,和齐泰、黄子澄等书生头脑发热,激进削藩。燕王朱棣造反,四年靖难,从北京打到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这是历史上大一统朝代唯一一个王爷造反成功的案例。随后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

  如果皇帝是朱标,那么大概率就没有朱棣靖难这档子事。因为朱标当皇帝是众望所归,朱棣也没有和朱标竞争的底气。朱棣造反,很大原因是被朱允炆削藩逼得太急,不想坐以待毙。这是朱允炆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如果皇帝是朱标,即便削藩,也是徐徐图之,不至于逼得太紧。如果皇帝是朱标,朱元璋不会杀蓝玉等人,如此即便朱棣谋反,也会被收拾掉。

  如果皇帝是朱标,朱棣大概率会在北平和蒙古人的作战中成为一代名将。明朝的都城会一直在南京,这将对世界格局影响深远。

  这个影响非常之大,包含两部分,中国的部分和世界的部分。

  02 如此影响中国格局

  朱棣当皇帝之后,干得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迁都,把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这大概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迁都。

  朱棣迁都对中国地缘格局和历史格局的影响分三层次。

  最小的一层,天津诞生。朱棣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渡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1404年12月23日将其改名为天津,大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

  天津由此成为中国古代唯一能查到确切建市时间的城市。

  此后天津作为军事要塞而兴起,随后发展壮大。可以说没有朱棣靖难,就没有天津。

  当然按照天津所处的地理位置,即便没有朱棣靖难,最终也会出现城市,但绝对不是今天的模样。

  中间一层,北京城不会是现在的格局,至少故宫、天坛、孔庙、雍和宫等北京大部分标志性景点没有或不是今天的样子。北京建成时间很早,建都时间也很长。

  但朱棣迁都,绝对是北京历史上关键性一步,否则,京津冀的格局也不会是如今的模样。若非朱棣迁都,北京不会有日后首都的规模,会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反复拉锯的军事要塞。邯郸和保定,作为华北平原古城,会发展得更好。

  最大的一层,北京成为汉人政治经济中心之后,最终诱导汉人精英集团的人才与资源向北回流。在此之前,中国的汉人精英集团人才和资源,一直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流动。

  典型的便是北方战乱,汉人三次衣冠南渡,首先是经济中心向南迁徙,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两宋时代,汉人政治精英集团从黄河流域的开封转移到长江流域的临安。

  元末汉人起义,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汉人精英集团全兴起于长江流域。当时三雄争霸,无论哪方胜利,都会定都南方。如果没有朱棣从北方靖难,汉人精英集团会一直在南方。

  朱棣迁都之后,汉人精英开始向北方汇聚,资源开始向北方汇聚,北京由此而真正成为超级都市。这次精英人口和资源的流向,对中华帝国的版图起到决定性影响。

  如果是朱标当皇帝,不会迁都,京津冀绝对不是今天这个格局。如果明朝不迁都,一直在南京的话,那就不存在天子守国门。北京一带还能否守得住?朱棣在,北京能守住。在朱棣死后,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北京未必能守住。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能拯救北京,那是依托全国资源。如果都城还在南京,当然不会有“土木堡”,但也没有全国资源汇聚北京一带的条件。因此如果都城在南京,北京一带大概率还是要落入北方马背民族之手。然后燕山湾大概率重演类似于辽、金、蒙古更迭的历史。

  那么重点经营南中国的明会重演宋的悲剧么?

  答案,不会。

  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可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03 如此影响世界格局

  如果没有靖难,没有迁都北京,那么汉人精英集团肯定是重点经营黄河以南的地区。自古以来,扎根南方的王朝通常短命,尤其是宋,非常可惜。但是到十七世纪之后,格局就不一样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当时的宋人没有更进一步移民东南亚有三个原因:

  其一,长江流域到珠江流域还有广袤的地区没有充分开发,没必要大规模向海外移民;

  其二,宋朝理学精神上严重自我阉割。汉人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向外辐射,最终形成一个“广土巨族”,并不是没有开疆扩土之雄心。但宋时自我阉割,固守东南一隅。

  其三,火器非常原始,不具备可持续杀伤力,不足以抵挡骑兵冲击。而且蒙古大军首先攻克长江上游,把南宋压缩到东南沿海。

  到明,这些因果都已经逆转。

  其一,长江流域开发程度已经饱和,浙闽丘陵和珠江流域接近饱和。想要继续发展,只能往东南亚一带走。

  其二,明心学对宋理学是一次变革,在精神上硬朗起来。明诗风格接近唐诗,就是例证。

  其三,到十七世纪之后,火器的进化已经有可能挡住骑兵冲击。尤其是和西方殖民者接触以后,火器进一步改良。

  明,如果扎根南方,在开发饱和的情况下,迫于北方的压力,汉人精英想进一步发展只有一个选择:向海外扩张,比宋人更进一步。

  历史上定都北京的明朝,也进行过海外探险,也和海外殖民者有过接触,但最终并没有发展成商业帝国,却在风雨飘摇中没落。这就牵扯到——

  04 历史上明朝商贸的特点

  中华帝国时代,也不是没有商贸,比如广州港和泉州港历史上一度非常繁荣;但那种商贸非常畸形,依附于朝贡体系。而朝贡体系这一套,是天朝上国意识形态延伸出来的。

  定都北京的明朝,商贸也是朝贡的延伸。明朝搞海禁:禁止国人擅自海外贸易,而海外国家要来中国贸易,必出以“朝贡”的形式,即派遣使者附载方物进行“朝贡”,然后由明朝以丰厚的“赏赐”来交换其“贡品”。这种变相的贸易形式就是所谓的“朝贡贸易”。

  对外国贡使来说,“朝贡”是一桩大获益处的美事,所以前来朝贡的海外国家很活跃。

  但是“朝贡”对于明朝来说,是一笔烧钱的买卖,不可持续。郑和下西洋,其实就是官方推广“朝贡”的一种反映。为什么不玩了?太烧钱,没法玩。

  当然明朝这么玩,也不完全是傻,而是通过政治形态向外辐射国力的一种选择。

  注意:这么玩,是坐镇北方的明朝在初期通过政治手段玩商贸。经济层面上是一种假大空,但政治层面是实事求是。

  所以这种玩法注定不能持久。所以郑和海上探险,不可持续,中国由此失去近代地理大发现时代。整个近代史,基督文明圈在全世界攻城略地,华夏文明圈不仅没有收获,还被闹得鸡飞狗跳。

  如果明坐镇南方,这么大概率就不会这么玩,不会用政治手段去玩商贸。因为在南方环境中,需要经济上的实事求是,详情可参考宋时代的海上贸易,参战泉州港和广州港的繁忙程度。

  政治手段推行商贸,郑和探险是不可持续的烧钱行为。如果有商贸需求,那么就变成一种供求关系的平衡。如果明一直经营南方,那么走到这一步是非常简单且自然而然的选择。

  但历史上坐镇北京的明帝国并不能完全禁止贸易。到正德时开始对贡使附带的私货“抽分”,实际上就是允许朝贡以外的部分贸易活动存在。正德以后,尽管未明令废除海禁,但私人海外贸易却有了明显的发展。

  那段时间,葡萄牙东进占领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邻近其他国家也相继屈服,不再向明进贡。随后西班牙占领吕宋(今菲律宾),荷兰占领爪哇(今属印尼),明朝贡贸易体系名存实亡。如果明朝初期去占领这些地方,很容易。

  朝贡体系解体后,明朝中期贸易反而因祸得福,在正常的贸易战赚了大量白银。以至于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位老流氓满世界抢的银子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明。

  但明因为没有建立正常的商贸体系,赚了大量白银之后又因福得祸,加速灭亡。什么意思呢?白银成为贵金属货币之后,因容易被储藏,导致市面流通乏力,加上中西部因灾荒起义和东北战事紧张,造成晚明中央政府和军队缺钱。而中西部灾荒和东北战事一直就是烧钱的无底洞,远比海洋探险烧钱。明财政逐渐崩溃。

  04 历史的另一种进程

  如果坐镇南方的明朝,在明初去占领东南亚,基本上没什么阻力。而且如果在东南亚和早期殖民者接触,无疑会加速资本主义萌芽的催化。在嗜血资本的推动下,在和早期的殖民者接触中,火器进一步改进升级。

  资本萌芽,加上武器装备升级,那么北方的威胁将不再是威胁。那种情况下,到十七世纪的东亚历史,就不再是马背民族南下征伐,明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最终失血而亡;而是南方资本集团为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向北征伐;中西部地区虽然遭遇灾荒却可以去沿海打工而不是造反起义。

  简而言之,明帝国可能会和欧洲列强在相似的时间点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长三角和珠三角会更早成为都市圈,大概率首先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华夏文明圈在立体史观中的第四层更迭,即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更迭时间会大幅提前,而且不再是鸦片战争之后的被动更迭,而是如同百家争鸣那般主动更迭。

  如此情况下,京津冀即便在明朝中期落入北方马背民族之手,他们也没有机会如蒙满一样南下。反而会是南方资本集团北上征服的对象。进入十八世纪,火器再次升级之后,马背民族再也无法对资本集团造成任何威胁。

  那么京津冀再次被纳入帝国之后,会以另外一种局面发展。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会降低,大致如同今天的南京。天津会成为一个更为崭新的城市。京津冀会是北京和天津双轮驱动。

  资本集团为了原料和市场,会继续向北占领黑龙江出海口,拿下东北和外东北。

  日本、朝鲜、越南这几个华夏文明圈的跟随者,其走势也会发生改变。

  如果明朝一直建都南京且在中后期失去北京的话,那么朝鲜半岛极有可能也会被马背民族攻陷,但是否被占领不好说。因为呼伦贝尔草原和松辽平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不论是蒙元还是满清都没有直接占领朝鲜半岛,而是向往南下。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也许想要的就不再是跳上大陆,而是可能改革。如果改革壮大后的日本跳上东亚,那时候南方的资本集团会提前一个世纪和日本在朝鲜半岛对决。

  越南,会成为明帝国的一部分,金兰湾的发展程度不低于珠三角。

  整个华夏文明圈,会比现在大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9:47 , Processed in 0.1094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