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651|回复: 0

蒋亚民:谁,杀死了这位打遍战国无敌手的终极猛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11 09: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方霸主,百余年间,崛起于改革、溃败于宫斗。

  一代名将,临危扛社稷,却被剥夺了力挽狂澜的机会,最终含冤而亡。

  在这个“一将死、一国亡”的故事里,除了悲愤,我们还能得到什么?

  1

  百年强国,出名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到前376年,晋国彻底消亡。

  三家分晋的大剧终结了春秋历史,将世人推入波诡云谲的战国时代。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发生在“三家”之中最强的赵国。

  这个地方有点特殊,我们来看:

  图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

  *东面,挨着代表中原礼乐文化的传统大国齐国、老牌周朝王族诸侯国燕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有在燕赵之间谋生存的顽强小国中山国);

  *西面,与秦国、楼烦为邻;

  *南面,与魏国接壤;

  *北面,生活着游牧文化代表匈奴和东胡诸部落。

  由上可知,赵国地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结合处,在这里,文质彬彬的中原礼乐和粗犷尚武的“四夷”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又呈现出融合趋势;加之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在长期应对复杂局势的磨练中,这个新兴国家逐步成为北方的新霸主。

  另外,正如本系列前几篇文章所呈现出的,孙子以后,中国古代兵家思想已经日趋成熟,到了战国后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大兵团作战的理论。

  临危继位的赵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自身优势中发掘出强军法宝——向游牧民族学习骑兵战术,这似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师夷长技”。

  在当时,骑兵是待遇极高的特种部队,为王室贵族等特权阶层所把持。通过亲自训练、选拔骑兵将领和招募大量胡人,赵雍不仅将军权集中在自己手里,还确定了“任人唯能”的选拔机制:

  *想当骑兵将领,必须从底层做起;

  *步兵军官要转为骑兵,要经历严格考试和系统训练;

  *只要有才能,市井小民也可以当兵升官得富贵。

  由此,华而不实的纨绔子弟被踢出局,来自各阶层的军事人才争相大展拳脚,饲养马匹、制造弓箭等武器装备相关行业日益兴隆,人马管理和后勤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崇军尚武、吃苦耐劳精神风行,与已呈颓靡之色的中原诸侯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第一支成建制的骑兵部队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一时间,赵国战力大盛。其崛起速度之快,令六国为之侧目。

  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12年间,赵军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版图囊括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大部分、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

  野心勃勃的赵雍完成了称王的夙愿,不仅在边境修筑长城防线,甚至亲自乔装成使者,入秦考察地形,筹划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然而,我们的剧情中总是不断出现“然而”。

  前295年,开辟霸业的一代英主赵雍被困死在沙丘行宫,掌权的贵族马上叫停了损害自身利益的改革。此时,秦国变法未成,赵国“得天下”之序曲戛然而止。

  胡服骑射雕塑。图|图虫创意

  这场发端于“胡服骑射”、深入各阶层的改革,大大激发了社会活力,给赵国留下的丰厚的家底,有名臣良将如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等坐镇,因此,在魏、齐、楚三强没落之后,唯有赵国仍可以与强秦一搏。

  然而,我们的剧情中总不缺乏昏君和佞臣。

  从前262年开始,围绕上党之争,秦赵战事愈演愈烈。

  在两国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赵王中了敌人反间计,恼怒之下,调回坚守城池的大将廉颇、任用知名人士赵括。结局大家都知道了,长平之战,四十余万赵军投降后被集体坑杀,赵国几近亡国。

  时隔两千余年,祸事之惨烈仍使闻者毛骨悚然,不过并未使下一任赵王吸取教训。

  2

  北守雁门,不打仗

  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

  悲愤之下,这位耄耋老将出走魏国,最终客死异乡。

  与他齐名的后辈扛下了撑住赵国的重任。

  李牧画像。

  现在出场的人,叫李牧。

  在廉颇出走以前,他只做了一件事。

  作为边关将领,他长期驻守防备匈奴入侵的边境一线——代地雁门郡,对北境情况了如指掌。针对驻军兵力不足的情况,他制定了据守要点的防御策略。

  图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

  战国时期,中原各国防御北部和西部游牧部落入侵的关键词是长城、烽火台、弓箭、马道,而非大量驻军。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以赵国为例,北境沿线大部分地区蛮荒贫瘠,无法就地解决装备和粮草问题,驻军成本太高,派大量人马守株待兔绝对是个昏招——先不说能不能有效克敌,吃空国家财政倒是必然的。

  更要命的是,长平一战,赵国元气大伤,那么长的战线、那么少的兵,怎么办?

  赵武灵王修筑起的长城发挥了重要作用。李牧经常派出侦察员了解敌情,还依托坚固的长城防线定下规矩:

  “一旦发现匈奴入侵,看到烽火警报,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胆敢私自出兵对敌者,斩!”

  就这样,他守边多年,没立过多大战功,也没损失多少兵马粮草。

  就这样,匈奴人看轻了他,觉得赵军胆小不足为虑;赵王也看轻了他,屡次责备无效,大怒之下,干脆换人。

  当然,出门打仗的赵军一败再败,领导没了脾气,又把李牧送回去御敌。

  为了江山稳固,赵国中央政府给他的职权很大,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官吏、收取防地内的租税作为军费。边地苦寒,李牧经常杀牛犒赏戍边将士,还亲自教练士兵射箭骑马,叮嘱他们小心看守烽火台。

  实际上,不战,也是一种战术。

  据守要点,并非简单的被动把守,而是 “守点制面”,令对方处于野战攻坚的不利态势。如匈奴再进兵深入,据守的赵国兵力能够迅速从侧后攻击敌人,迅速形成高效战力。因此,守好一个要点,就可以牵制一个较广大区域的匈奴兵力。

  游牧部落机动性强、进攻频繁,但后勤保障不合格,只求速战速决。面对这种典型的袭扰式入侵,粮秣充足、兵器完备的边境守军只要进入关隘以逸待劳,侵略者必然规律性地陷入李牧营造的坚垒羁绊之下,不需多少时日,就会缺粮断水、兵困马乏,不得不自动撤退。

  况且,赵国骑兵虽强,但与从小在马背上讨生活的匈奴骑兵相比,还有差距,机动作战能力比不上敌人。在此情况下,一旦失去关隘依托,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的赵军自然会在野战中落入下风,将自己置于被动挨打的形势中,想要决战也未必能找到神出鬼没的敌军主力。长此以往,焉能不败!

  对,就是不打!

  3

  大破匈奴,再进击

  不是不打,他在等待一个时机。

  匈奴军袭扰几年,苦于奔波、所获无几,却越发轻敌;赵军养精蓄锐,将士对体恤下属的长官心怀感激,迫切想要立功报恩,面对侵略者的挑衅,士气空前高涨。

  敌人傲慢轻敌、己方积极求战的态势逐步成熟。

  这时,李牧下令,准备了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精选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5万人用于短兵击杀、善射的士兵10万人进行远程攻击。他将这支15万人的精锐部队集中起来,进行严格的大兵团实战化训练。

  在他的作战编成中,射手占比高达66%,远高于常规步兵、骑兵和车军!这个比例是李牧专为匈奴10万骑兵量身定制的,遍观中国战争史,绝无仅有。

  做好前期工作,时间到了廉颇出走后的这一年。

  前244年,李牧选好地点,把牧人和大批牲畜散放在边境的山野上。等到匈奴抢劫小队出动,赵军就假装兵败退走。

  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如此之高的回报,敌人大概都没想到自己有那么厉害。于是,领军的单于认定李牧窝囊、赵军好欺负。

  这次,敌酋派出了十万余人规模的抢劫大队。

  匈奴万马冲锋,赵军万箭齐发。场面有多壮观,大伙可以想象一下。

  马再快也跑不过箭,匈奴以往引以为傲的速度优势和冲击力失效了。赵军把在营垒中长弓远射的看家本领发挥到极致,匈奴骑手们还没有跑到战刀和长矛的击杀距离,就纷纷被射下马来,非死即残,失去了战斗力。

  更让一贯粗放式经营的匈奴人无法想象的是,李牧还贴心地安排好了近战部队,静待逃过箭阵、心惊胆战的漏网之鱼。

  在一番精密计算之后,集团式的进击、发箭、拼杀成倍地提升了赵军战斗力,匈奴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在击败匈奴主力之后,李牧率军乘胜进攻,灭掉匈奴的属国襜褴(chān lán)、击败东胡、收降林胡,只有匈奴单于率领一部分人马向西北逃跑。北方疆界向北大大延伸。

  注:

  襜褴,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之北至内蒙古自治区之间的地区,是一个游牧民族方国,其军民精于骑射,常与匈奴军一起袭扰赵国北境。

  李牧采取了长期坚守,训练精锐待机,成军后伺机而动的策略,达成了战略反击的突然性;战役战术层面,则运用骄兵之计,利用诱饵使敌人上当,在其意想不到的时机和方向发起进攻,达到了反击作战的突然性。

  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再接近赵国的边境。

  4

  围点打援,破秦军

  前235年,赵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

  一年后,秦国大将桓齮率军攻取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于武遂杀赵将扈辄,歼灭赵军十万余人。

  随后,他乘胜率秦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到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20里),近逼赵国都城邯郸。

  亡国之危再度来袭!

  赵王连忙从雁门郡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指挥全军抵御强秦。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从邯郸出发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迎头撞上秦军,两军形成对峙局面。

  秦军连续获胜,士气正高;眼下仓促迎战,赵军很难取胜。因此,李牧决定暂时固守不战,同时积极创造战机。

  桓齮心想,过去赵国老将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也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于是,他率领秦军主力掉转兵锋、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出援,等到对方离开固守的营垒,在运动战中一举歼灭。

  作为久经沙场的老手和资深守土专家,李牧当然没有上钩。当公子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的态度很明确:“敌人攻打哪里,我们就往哪里跑去救援,是把自己放在受制于人的局面上,乃兵家大忌!”

  秦军主力去进攻肥下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同时,多日以来,赵军只守不攻,让秦军放松了警惕,疏于戒备。

  李牧果断发兵突袭,一举攻占了敌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他判断对方必将回救,立即部署一部兵力从正面阻击秦军,将主力隐蔽配置在秦军回援方向的两翼。

  当正面阻击兵力与回援秦军接战时,他立即指挥两翼伏兵发起进攻,实施正面阻隔、钳形夹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

  大胜归来的李牧被赵王迁封为武安君,位同侯爵——这是战国时期武将可能得到的最高奖励。

  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发兵,分两路进攻赵国:

  *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击,袭扰赵国都城;

  *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依托山地向地处平原的邯郸进击,将赵国拦腰截断。

  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国长城阻隔,李牧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略。他命司马尚部在邯郸以南据守长城一线,自己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

  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

  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随后,李牧立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南路军得知北路军已被击退,料难获胜,稍与赵军接触,便撤军退走。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李牧在击破秦军的同时,还完成了南拒韩、魏的部署,形成了鼎立中原的战略态势。

  5

  身死国灭,成绝响

  前文提到,赵武灵王时期的全面改革给赵国留下了丰厚的家底。老将廉颇离开赵国后还曾经叹息秦军不如赵军。这可是高水平业内人士的评价,可见赵军当时的战斗力有多高!

  河北邯郸丛台。图|视觉中国

  在李牧高水平统军、训练和独占诸国鳌头的作战方法、用兵策略的“加持”之下,他麾下的北境边军,堪称劲旅中的精兵,几乎打遍战国无敌手!

  毫无疑问,赵国的保国柱石,是强秦统一天下之路上的最大一块绊脚石。

  看着难受,又打不过,秦国只好故技重施。

  大将王翦派奸细进入邯郸,用重金收买了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郭开再度施展炮制谣言的特长,说李牧和副将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昏聩的赵王迁和太后听到这话,未经调查取证,立即委派宗室公子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军中,取代李牧和司马尚。

  李牧是什么人?

  一个坚忍的强人!

  一个着眼大局的高人!

  捍卫国家利益是他用兵的出发点。

  为了赵国,在长期没有战功的情况下,他能耐得住性子、保得住理智,即便被撤职也不改既定方略;

  为了赵国,他可以出使秦国,充当友好使者、订立盟约;

  这一次,面临亡国大难,他自然恪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为社稷,坚决不从!

  作为领军主将,这种坚决不向违背实际情况的当权者旨意低头的品质,难能可贵。当然,伴随这种“不识时务”的高贵品质而来的是极高的政治风险。正因如此,这一时代的兵家,结局大多不太美好。

  赵王迁设下圈套,极尽威逼孤立之能事。

  前229年,李牧被逼自杀。

  可叹一代名将,为国征战留下的残疾右手,无法用来拔剑自刎,只得口衔佩剑、撞柱身亡。

  注:另有说法称赵王迁设局斩杀李牧。

  南宋末年的学者陈元靓,精准总结了这位大兵家可歌可泣的一生: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啾啾之群,焉知屈伸。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贤哉武安,志胜霜霰。众谓我怯,隐则难见。边复我用,计亦自善。不捕一虏,不射一箭。先乃雌伏,后则虎変。匈奴所畏,燕秦不战。易若摧枯,疾如激电。终惑谗言,反袂拭面。”

  追随李牧的司马尚,成了一枚废棋。

  强敌兵临城下,自诛良将,赵王犯了灭国大错。

  仅仅过了3个月,至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占领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继任统帅的公子赵葱战死,副将颜聚逃亡。

  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众遗老拥公子嘉偏安于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前222年,秦灭代、俘公子嘉,赵国灭亡。

  6

  只剩蓬蒿,伴土墙

  “李牧死、赵国亡”的典故,讲完了。

  对于赵国亡国的原因,唐朝史家学司马贞说过这样一句话:

  “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他认为,赵国不能善用旷世名将廉颇和李牧,导致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换言之,昏君和佞臣一道败光了祖先家底,谁都救不了。

  除了君昏臣佞之外,库叔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内部不团结,敌人那并不高明的反间计才屡试不爽。

  赵武灵王的意外死亡早已为赵国日后的败亡埋下伏笔——短暂的改革迅速提升了可量化的国力、军力,却加剧了国内各势力的分歧。后来掌权的王室贵族始终对曾经从自己手中夺权的军事将领怀有猜忌,一遇风吹草动便欲除之而后快。

  李牧成长于“胡服骑射”的余晖之下,一生为国戍边御敌,开创远射主战的作战编成、确立防守反击的战法对策;他既能驾驭弱旅散卒,又善于指挥雄师劲旅,取得战功赫赫,在有生之年殚精竭虑地保住了国祚;他带着满腔冤屈和悲愤离开人间,却给后世中国兵家留下了不朽财富。

  追忆这段往事,库叔谨以历史学家翦伯赞《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一诗作结:

  “骑射胡服捍北疆, 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 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 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 只剩蓬蒿伴土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2:06 , Processed in 0.0938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