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67|回复: 0

朱永嘉:论秦始皇——答网友跟帖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4 08: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博文跟帖中,有人孤立地引了贾谊《过秦论》中批评秦始皇的一段话,其云:“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引这段文字之所指,不必明言了。贾谊的《过秦论》在这段文字之前,还有一段话,其云:“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故贾谊对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还是抱肯定态度。问题是在取天下与守天下的政策上应有所区别,所失在接班人没有选好。关于秦二世,贾谊如是说:“二世不行此术。(指守天下之术,即贾谊所云:‘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与民更始,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故秦之所以亡,过在秦二世不知何以守天下,贾谊的结论是:“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去,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故引贾谊之《过秦论》不能断章取义,应纵观其全文之结论,秦亡之过,不在秦始皇,“是二世之过也。”

  贾谊之后,总结秦亡教训比较深刻的还有一个人的文章,即柳宗元的《封建论》,其云: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意谓秦之失,不在郡县之制,而在于急功好利,劳民过度。看一下如今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可知其劳役之苛繁。从制度层面讲,柳宗元认为: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比较周秦之失,他认为“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耶”。周这个制是指分封制,相比于西方中世纪之领主制基础上建立的联邦制。至于秦,柳宗元则认为“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秦这个制是指秦推行的郡县制,秦以后之所以有乱子“在于兵”,也就是军队的问题,在于骄兵悍将。毛主席在一九七三年八月五日,有一首七律,题为《读<封建论>呈郭老》,其云: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百代皆行秦政法”,是指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以巩固国家统一的制度,百代遵行,至今未易。“十批”是指郭沫若的《十批判书》,郭老在书中批判秦始皇,而颂孔子。毛泽东劝郭老读柳宗元的《封建论》,不能从郡县制倒退回分封制,毛主席这首诗,从文字上看是批评郭老,其实不然,要害在柳宗元《封建论》那句“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郡县的长官是文官,造不起反来,能够造反、闹独立性的是军队,他们凭着枪杆子可以搞地方割据。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还不是军阀割据嘛。毛主席在那时请邓小平复出担任军委的总参谋长,目的是请他出来整顿军队,这与八大军区司令员调防是同时的,《邓小平文选》中第一篇文章的题目便是“军队要整顿”。中唐以后,柳宗元时代的藩镇还不就是靠军队来搞地方割据嘛。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的是秦以来的郡县制,地方行政机关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地方的行政长官是任命制,不是自下而上的选举制。到了明代,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的行政制度是民政(包括财政)、司法、军政三权并立,分别垂直由中央有关部门管辖,它对保持国家的统一有益,因而地方很难闹独立性,这个传统至今未变。毛泽东讲的“百代皆行秦政法”这句话仍然有效,故对秦始皇的评价,还是要一分为二,从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上讲,毕竟是功大于过。“焚坑事业要商量”,是指焚书坑儒这件事还可以研究,并非一般人所言的那样毁灭文化事业。焚书的事是有,但古代的经典还是保留下来了。坑的是欺骗秦始皇的术士,不完全是儒生。叔孙通便是儒生,史载“通之降汉,从弟子百余人”,可见儒生的规模还不小呢。“祖龙魂死秦犹在”,这句诗亦有所指。祖龙是秦始皇,黄永胜在批陈整风会议时,在一纸片上书写了章碣的《焚书坑》一诗,其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黄永胜在这个时节写这首诗,当有所指,是表示对毛泽东的不满,这件事我印象中,中央还发过文件,而毛泽东《读<封建论>呈郭老》这首七律,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答复黄永胜书写这首《焚书坑》的。

  有人在我博文后跟帖引贾谊一段话批评秦始皇的问题,到此应该说基本事实已经弄清楚了,对《过秦论》全文的主旨,对柳宗元《封建论》的主旨,对秦始皇评价的历史背景应该说也弄清楚了吧。对古今人物的评价,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以偏概全,如果那样做的话,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还是要先弄清事实,才能判定概念,或者结论的是非与真伪。希望不要再如此轻率的指责前人了,毕竟你们还年轻,不太懂事,给别人牵了鼻子走,还自以为是,可以原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22:52 , Processed in 0.2346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