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670|回复: 0

匹夫老牛:王牌炸响!中国取得战略性胜利,美国败势已定|大变局之起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3 17: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长缨在我手,敢上九天缚苍龙。

  不负众望,2022年1月1日,在各国人民欢度新年之际,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关系RCEP,这艘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巨轮,载着西太平洋地区近30亿人口的命运,正式扬帆起航!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更是伟大的里程碑。

  千百年以后,当千秋史笔回顾2022年的元旦时,一定会在东亚一体化进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为RCEP的全面落地,不仅代表着广大亚洲人民在历经美国霸权主义七十多年的殖民下,终于发出了“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的独立宣言,更标志着中国在自由与反自由、人民币国际化、西太平洋地缘博弈和贸易秩序主导权、全球供应链转移等诸多战场上,取得对美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站在时代分水岭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浪头前,满怀激动的老牛,决定用一系列新文章,为大家献上一卷围绕RCEP背后刀光剑影的大国角逐录。

  大变局系列第一章,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下自由贸易区的逻辑。

  想必大家在看新闻时经常听到国内某省某市自贸区,那么,这种国内自贸区和类似于RCEP的国际自贸区有什么区别呢?

  国内在某地的自贸区,是属于FTZ,全称Free Trade Zone自由贸易园区。

  在被划分为自由贸易区的地区,比如湖北自贸区、成都自贸区等,可以对进出区域内的外国货物免收关税。至于具体免收多少和免收哪些类目的货物,需要根据本地区的商业状况和政策而定。

  像有些制造业吊炸天的地方,一般是对进口的原材料豁免关税,这原材料的成本降低了,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就上去了嘛。

  而有鉴于全球贸易仍然是以海运为主,约占跨国贸易量70%~75%,所以自由贸易园区多是建在有优质深港的沿海城市,然后就有了自由港的概念。因为港口吃水深度越大,可停泊的船只吨位就越大,运输成本相对更低。同样是港口城市,为啥香港和新加坡能做全球物流集散中心,澳门却不行呢?

  关键就在于维多利亚港和新加坡港有着12米的平均水深,可以停靠20万吨级的巨轮,而澳门港口平均水深不超过6米,停泊能力比香港小了一半。

  依靠着航运物流优势,新加坡和香港除了对进出口商品豁免关税之外,还允许自由搞加工、分装、改装、装卸储存、展览、制造、再出口等活动,吸引了不少跨国资本入驻,这才有了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奇迹。但这些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以后自由港这方面,扛把子还得海南来当!

  RCEP这类的国际自贸区,是属于FTA,全称Free Trade Area自由贸易协定。

  它是两国或多国,通过签订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逐步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限制,允许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而在协定里的国家统称为自由贸易区。

  现在比较出名的FTA有欧盟、北美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

  可能有小伙伴就要问了:既然有WTO的存在,为何还有这么多国家搞双边和多边自贸区呢?

  这是因为开放程度不同,WTO相当于只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市场框架,但更深入的自由贸易需要其他国家自己谈。举个简单的例子,某村庄为了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呼吁大家开放门户,同意村民间互相串门,WTO的开放程度是同意村民互相自由进出院子,但进不去里屋;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则是同意村民互相自由进出里屋串门!

  从现实角度出发,各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状况参差不齐,想要在WTO的框架下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成员国的贸易壁垒并不现实。毕竟对于那些工业底蕴不强的国家而言,一旦取消贸易壁垒,本土制造业分分钟被更便宜且质量更好的外国商品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印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

  工业时代,工业实力等于国家实力,这道理三哥也懂,但无奈实力太水了。

  于是新德里的经济幕僚们就搞了个骚操作:我有三亿级的消费市场,你想进我家里来赚钱,可以,但必须得来我家建工厂,雇佣印度工人生产印度制造在印度市场销售,否则我就增加进口关税。

  21世纪初,印度三番五次提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逼得通用、福特、丰田等一众汽车厂商赴印建厂。2011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机、平板电脑、笔记本这些移动电子设备销量大增,印度又多次提升手机及零部件进口关税,三星、小米、苹果、富士康纷纷拥抱Made in India。

  按理说印度这么玩命的推高关税壁垒,贸易逆差应该逐年下降吧?

  但事实完全相反,以中印贸易为例,在除去2020年因疫情导致贸易盘子缩小的非正常因素后,两国贸易逆差每年都在扩大,这说明印度工业已经差到企业们宁愿接受关税增加后进口中国产品的高溢价,也不愿意用印度制造的地步。

  莫迪老仙一看顿时就傻眼了:老子开了一大堆挂也打不过中国制造,开放国门岂不是连裤衩都得赔进去?所以直接掀桌子了:2019年11月14日,印度宣布退出RCEP!

  正是像印度这样工业孱弱本土企业高度依赖关税保护的国家还有很多,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FTA只局限于两个或几个国家间小范围折腾,但随着产业革命的迭新,小范围缔结的FTA逐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了。

  清华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主席黄奇帆(前重庆市市长)曾指出:

  1980年,国际贸易总量有70%是成品贸易,中间品(零部件和原材料)只占贸易比重的30%;2010年,国际贸易中的成品比重下降到40%,中间品比重上升至60%;到了2018年,中间品贸易的比重上升至70%,而成品贸易只剩下30%!

  中间品贸易比重日益攀升的背后,是现代制造业在技术的进步下,零部件越来越多,供应链越来越庞杂。

  以前生产一辆汽车,大概只需要几百个零部件,如今生产一辆汽车,发动机、地盘、车身、电气设备这四大件加起来,所涉及的不可拆解的独立零部件高达1万多个。进入电动纪元后,汽车的供应链还在急剧扩张,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仅电子芯片就需要两千多个!

  而供应链愈发精细化和庞杂化的结果便是,由于人口和工业体系的限制,生产同一种工业成品,除了拥有世界上唯一完善工业体系和3亿工业从业者的中国,能够独立完成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成品的完整制造外,需要不同的国家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承担不同的工序流程,最后才能汇聚成一件成品。

  这即是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全球化。

  上图为车用胶黏剂各个子系统的产业链全景图

  现代制造业的供应链基本模式是,一个工业成品下面有若干个系统,各个系统下面还有更多的子系统,就像苍天大树一样,一个主干有很多支干,每个枝干上还有不同的枝丫,如此复始。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理论上中国的工业体系足以支撑我们独立生产出任何一件工业成品,但在现实里基本不会这么干。

  两点原因——

  一是能做和值得做以及做得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什么叫值得做?

  某种产品要么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要么具有很强大的经济效益,两种只需有一种,便是值得做;如果两种都不满足,则是不值得做,而这个世界上不值得中国做的产品还有很多。

  老牛记得在十年前,每逢夸赞中国工业优秀的新闻,必然有一群公知跳出来说一个连圆珠笔芯都做不出来的国家,好意思说厉害?

  而且各种数据旁征博引讲得那叫一个煞有其事。

  我至今还能找到几段:

  在笔头最尖端的球体座部分,厚度仅有0.3到0.4毫米,这部分需要具备极高的加工精度和钢材的高耐磨性,中国目前年产钢量虽然达到11亿吨。但粗钢占了其中绝大部分,圆珠笔笔尖需要的特种钢材和生产设备仍需要进口。

  圆珠笔芯相关技术,掌握在瑞士手中。就算是美国日本,德国这三个工业强国。也在使用瑞士的设备,根据《圆珠笔挑战高端制造》节目里的数据。中国每年要生产380亿支圆珠笔,要用每吨12万的价格向日本等国进口一千多吨的生产笔头的钢材。

  但真实的情况却是,这玩意利润太低,而且已经被瑞士垄断了。

  瑞士的Mikron公司是全球唯一一家笔芯设备企业,一台Micron的24工位笔头生产设备,一分钟能够生产280个笔芯,如果全年无休生产,仅需要270台设备即能满足全国每年400亿支笔芯的需求。

  总利润是多少呢?

  3000万!

  注意单位,不是美元,是人民币。

  就这么点散碎银子,而且又不是啥战略行业,你说值得我们做吗?

  讲道理,真要做圆珠笔芯,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做得好,应该更容易理解。

  就拿手机芯片这一块来说,中芯国际生产的14nm芯片也可以用,但跟台积电的3nm差距太大,像海思、高通这些IC设计厂商,为了稳住市场地位,只能找台积电代工,否则苹果、小米这些客户不会买单。

  当然,不值得做和做不好只是市场经济下的缺陷,如果遇见紧急情况,什么都能做出来的中国绝对是抗压能力最强的国家。

  二是国际贸易需要平衡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贸易顺差常年位居冠军,去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有望突破6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四分之一,贸易顺差很有可能会再创新高。

  这贸易顺差是从其他国家赚走的钱,什么事都让你自己做完了,然后又反过来向全世界销售,那其他国家的逆差只会越来越大。

  而贸易顺差逆差又关系到国际收支平衡的问题,对更下游的宏观政策调控影响非常大(内容太长,先不展开说了),逆差长期保持在高位,这些国家迟早会效仿美国,对中国制造筑起贸易壁垒。

  所以中国从2018年开始,就在搞进口博览会,其目的便是在中国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对外采购的形式,降低主要贸易伙伴的逆差,稳定他们的国际收支平衡,从而维持全球经济的流通性!

  以上就是中国为什么每年还会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中间品的原因。

  言归正传,同一件工业成品,承担不同工序流程的国家越多,就意味着关税成本也越高!A国出口原材料给B国做中间品,关税成本增加一次;B国出口中间品给C国做成品,关税成本再增加一次;C国的工业成品出口给D国,关税成本叒增加一次。

  这还只是简单的模型,真正的工序流程其实更多更复杂!

  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生产工序为例,中国从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口稀土冶炼加工制程材料级产品,关税成本第一次增加;日本从中国进口冶炼加工后的稀土制成半导体材料,关税成本第二次增加;韩国从日本进口半导体材料制成显示面板和芯片,关税成本第三次增加;中国从韩国进口面板和芯片等零部件制成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关税成本第四次增加;日本、印尼、菲律宾、美国从中国进口手机电脑再卖给本国的消费者,关税成本第五次增加。

  换言之,到中国消费者手里的电子产品,至少要叠加四次关税成本,而到第三国的消费者手里至少要叠加五次关税成本,价格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关税成本叠加这么多,产生的连锁反应不是一般的大:

  在消费端,居民物价水平上去了,生活质量下去了;

  在企业端,价格竞争力降低了,市场小了,营收少了,员工薪资下降了;

  在国家端,企业活力和居民消费水平双双不行了,财政税收少了,经济发展缓慢了!

  而东亚有了RCEP这个大家庭后,只要是在区域内的贸易活动和生产活动,不管一件商品需要在多少个国家经过多少个生产工序,关税成本统统为零,由此实现多方共赢:

  RCEP内的居民,能用更少的钱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商品,生活质量上去了;

  RCEP内的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了,销量大了,营收多了,员工薪资上涨了;

  RCEP内的国家,企业活力和居民消费水平双双盘活了,商业活动的规模扩大了,财政收入上涨了,经济发展更快了!

  当然,有因必有果,有赢必有输。

  美国就是输麻了的一方:中国是RCEP内工业实力和国家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做大自由贸易圈不仅有助于中国制造出口,而且中国整合区域内供应链的能力会逐步变强。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通过供应链整合将东亚塑造成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之后,那就意味着亚洲是亚洲人亚洲的时代,将全面来临!

  文章最后,老牛有话说

  2011年的某个深夜,美国华盛顿,白宫。

  看完商务部报告的奥巴马,颓废的深陷沙发,久久不回不过神来。

  117年!

  美国维持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的宝座,已经有117年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历经数代美利坚先辈宵衣旰食、呕心沥血才换回来的伟大霸权,竟然会在自己的任期内丢掉。

  工业时代,工业实力即国家实力。

  中国正沿着美国曾经走过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慷锵有力的向巅峰踏来。

  第一大工业强国之后的旅程会是什么呢?

  世界头号强国!

  一想到自己在多年以后,可能会沦为美利坚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性总统,被无数后代所唾弃,奥巴马就倍感恐惧和绝望。

  沉思良久,他终于站起身来,拨通了打往新加坡的电话号码。

  此刻,谁也没有意识到,一场有关于自由的全球大战,正拉开浩荡帷幕!

  但这次捍卫自由的,不再是盎格鲁萨克逊人,而是那个曾被自由世界视为有史以来最恐怖敌人的东方巨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0:27 , Processed in 0.1251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