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33|回复: 0

徐吉军:培育中华复兴的接班人,教师不能沦为弱势群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4 11: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假期偶然看到两则关于教师的消息,没猜错,是负面新闻。

  第一个新闻:江西九江市一名小学生留下遗书指责老师邹某粗暴侮辱,然后从24层楼跳楼自杀。教室的监控视频显示,教师邹某对该生有言语侮辱行为。警方调查后认为教师无罪,家长以侮辱罪向法院提出刑事自诉,起诉邹某。九江市濂溪区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此案。

  江西九江市教育局称,目前邹某已经被停课,但是家属不满意调查和处理结果,教育局正在进行第二轮调查。

  第二个新闻:12月31日,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低年级老师“批评教育”孩子的视频引起舆论关注。两名老师,一边录视频,一边教训一名女学生,只因她在同学作朗诵表演时“不尊重人”。

  朝阳区教委第一时间派工作组进驻学校,责成学校迅速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立即停止涉事教师的工作,同步安排心理教师对涉事班级及孩子进行心理安抚和辅导。

  一、角度

  两个事件是教育问题的两个相对的不同方面。

  第一个事件说明如果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自杀。

  第二个事件说明当地教委知道后果很严重,所以重视孩子心理健康了。

  对于自尽的孩子,我们当然心痛。对于被老师批评的孩子,我们当然关心。

  在此,汉唐着重强调,对于明显的违反师德的行为,必须严惩。但是,对于现象之后的问题,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负责任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搞什么轻松快乐教育。英美传播出来的所谓的快乐教育方式,基本上就是针对本国有色族裔尤其是黑绿群体的放羊式教育。

  英美精英群体,尤其是盎格鲁撒克逊和犹太资本联盟的成员家庭的教育都几近严苛。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投入足够的资源,不花费足够的时间,都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精英!

  有些教育领域的人热衷于鼓吹轻松愉快上哈佛,事实上都是鸡汤文化。我们不否认有个别的高智商天才学生不用太过努力也可以考取名校,但是绝大部分普通孩子唯有努力才有好成绩。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十二年教育历程,每个孩子都要经历一次又一次考试,感受成绩带来的种种心理冲击。

  如果一个孩子连学校的学习和考试都无法正常面对,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难道也要一直蜷缩在家长的呵护之中吗?

  坦白说,第一个孩子在老师批评之后就选择自尽,这样的心理状态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第二个事件,教委的措施体现了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心和尊重,对失德老师进行批评教育也合情合理。但是有必要如此夸张的安排心理教师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吗?

  第一个事件使人震惊,那就是现在的孩子在教育体制新兴教育理念的培养下,确实超乎想象的脆弱。

  第二个事件使人迷惑,我们培养的是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接班人,还是脆弱不堪需要精心呵护的花草?

  从社会环境来看,为什么孩子们如此脆弱?

  关键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物质财富十分充裕,独生子女家庭对于孩子们的重视,使绝大部分孩子都没有经受过挫折,更没有有意识的进行过挫折教育。

  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超出了正常状态,动不动就质疑老师的正常管教,动不动就到学校大闹围堵领导,使教育部门和学校苦不堪言,唯恐惹上是非,只能严管老师。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很容易成为牺牲品,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无从保障!

  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长,几乎都对教师群体的“师德”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标准要求。而同时,对于教师应有的教育权,教育惩戒权置若罔闻。

  二、回忆

  谈到这里,汉唐不禁回忆起1990年左右我们的中学生涯,我们那个时期的学生生活,对于现在的孩子估计就是地狱。

  那时候,我们当地的农村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我们村毕业的十几个小学生,只有两个有机会进入初中学习。初一只有两个班,120人。初中学校在乡镇,离家4公里,学生住校,三天回家一次拿干粮。不管春夏秋冬,学校食堂负责把学生的干粮蒸热,我们就喝溜馒头的大锅水或者面汤。面汤几乎没有一次做熟,都是面在碗底,上面是水。记忆里的溜锅水都是黄色或者淡红,带着一种酸味。即便如此,也得喝!

  除了本村或者家在镇上单位这些离家近的学生可以回家吃饭,其他学生都在学校,没有哪个学生有条件吃菜。我们都是用瓶子带家里炒的咸菜,一吃就是三天。每周三中午回家一趟,带干粮咸菜。每周六下午回家休息一天。周而复始,就是这样的初中生活。

  整个学校只有一个水龙头,冬天有时候冻住,三四百名学生没水用,就到学校附近的村民家中借水。有时候冬天的早晨只能去学校外面的池塘里洗碗或者干脆不洗碗!

  开学时是九月份,安排的宿舍没有门窗,下雨还漏雨,在睡梦中醒来发现床铺湿了一大片。到了冬天,学校大发慈悲,把门窗用砖块垒死,虽然暗不见光,但总比冻死要好吧。

  我们两个班一百多人住在三间房的宿舍里,用木板钉起来的大通铺,每个人分到一到两块木板,总宽度在三十到四十厘米,晚上睡觉几乎没法躺平,只能侧卧,躺下后根本不可能翻身,因为是人挨着人睡!

  这样的居住环境,睡觉从来不敢脱衣服,因为太冷了,外套一脱搭在被子上直接睡。冬天还好,孩子们抱团取暖,到了夏天,简直不可想象,这么多人,有多热?蚊子成群结队,连蚊帐也没有,把床单往身上一盖,盖住脸,睡!咬吧,睡着了让你们随便吃。

  学校的作息时间有多严苛?冬天五点半起床跑操,那时候根本没有羽绒服运动鞋,只有家里做的棉袄和布鞋,捂着耳朵跑步,冻的浑身哆嗦,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喊着嘹亮的口号!

  我们那时候的老师,普遍没有正规学历。要知道1990年前后,中专毕业基本都是国家包分配,去当干部,去城里,有几个来乡镇学校教书的。有一些教师,是从各村调上来的初中毕业生,直接教我们。有的英语老师教英语不懂音标,只能用汉语做发音注解。

  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升学率当然极低,新生升学率大概在百分之二左右。

  绝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学校不给报名参加中考,学完初三课程直接回家务农,有的连毕业证都没有!新生档案就被复读生顶替。这种现象持续了至少十几年,所以我们才会看到现在有些人的学生档案的姓名和户籍不一致。当年的毕业生会有一小部分选择复读,然后继续顶替下一年一部分新生的档案参加考试。这都是时代造成的问题,怪不得当时的孩子们啊!

  当时的农村家庭普遍希望孩子考中专,然后毕业分配到公职单位。有的考上高中不去读,因为读高中三年的结果未知,有极大的概率是浪费三年时间考不上大学最终一无所获一切成空。

  记得有个邻村的师姐,在初三整整复读了八年,最终考上了一个中专,如愿以偿进了公职单位。

  我们那时候,有一些多年考不上中专或者高中的复读生,因为过于调皮捣蛋,在某个学校多次复读的效果不好,就换到其他学校复读,辗转三四个学校,混成了“名人”。

  那时候汉唐身材矮小,一直坐在最前排。上初一时,已经十二岁的男孩,身高才一米四!主要是因为吃不饱,根本没有营养,谈什么营养不良啊,与今天的孩子根本没法比。现在初中的孩子们普遍身高都接近成年人了,这就是物质条件丰富的结果。

  三、轶事

  前不久见到老同学,讲到初中时期某学校的轶事,让我们捧腹大笑的同时,又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轶事一:葛老师的故事

  古镇中学有位葛老师(化名)脾气十分暴躁,对学生特别严厉!

  初一时,葛老师的班里有个同学叫王振(化名),在家里是独苗,家长一直比较疼爱。

  王振家长在学校附近的化肥厂工作,那时候领工资的人当然比农民收入高。既然学校的饮食条件如此糟糕,家长舍不得孩子受苦,就每天给孩子三块钱去学校外面的餐馆吃饭。

  葛老师让学生统计有多少人在学校吃饭,每天都需要订粥,王振没有报名。

  葛老师来到教室,问:王振你怎么不报名吃饭?

  王振站起来回答说:我不报名,我出去吃饭店!

  葛老师当场拉下脸来,从讲台上走下来,暴喝:么个?你再说一遍!

  王振又小声重复:我出去吃饭店!

  葛老师怒气腾腾走到王振身边,抓过来左右开弓啪啪啪连着扇了王振几巴掌!一边打一边说:让你吃饭店!让你吃饭店!

  吓得王振一声不吭低头捂脸,再也不敢说吃饭店了。

  轶事二:张老师的故事

  黄河中学有位张老师(化名),以管理严厉闻名于四外乡里。他的班里有个学生叫李涛(化名)特别调皮,上课老是趁着老师对着黑板写字的时候做鬼脸,扰乱课堂秩序。经常是大家哄堂大笑,老师转过身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一次,李涛再次捣乱,让张老师抓了个正着。只见张老师走下讲台,一把将李涛从座位上拎到课桌间的过道里,一脚踹去,李涛后退,连续三脚,从教室前排踹到了后墙附近。

  从此李涛再也不敢捣乱。

  轶事三:候老师的故事

  长江中学有位侯老师(化名),开始是管食堂和后勤的司务长,后来因为教室岗位缺人,就转到教学岗位,教初中物理。

  这位老师知识基础不行,物理公式经常写错,最荒唐的是把牛顿写成“牛吨”,读成“牛屯”。如此离谱的水平也来教学,可见那个时期全社会的知识分子缺口有多大。

  侯老师教学经常出错,自己心虚,唯恐学生嘲笑他。

  有一次,侯老师正在对着黑板写字的时候,有个学生张猛(化名)打了个喷嚏。打喷嚏这种事,因人而异,普遍而言我们发现女孩子打喷嚏声音低,男孩子声音大。张猛这次打喷嚏,不仅声音大,还拐了个弯儿,尾音上扬……

  侯老师听到后勃然大怒,认为张猛故意捣乱嘲讽他,喝令张猛站起来!张猛站起来,说不是故意的。侯老师不由分说,拿着黑板擦对着张猛的脸蛋擦了好几下,一边擦一边骂!万幸不是新黑板擦啊,毛软了,不然非得毁容不可。

  擦完了脸,直接抱着张猛的书扔到了教室外面!别听课了!

  张猛一边揉脸,一边嘟囔:谁要是故意的,谁是啥啥啥的。

  写这三件事,估计今天会有很多人会对上面的老师充满愤恨之意。

  但是,今时今日,我们回忆当年的求学生活,对于当年的老师,没有一丝一毫的恨意!

  作为过来人,我们共同的观点就是感谢老师当时的严加管教,才有了个别人百分之一二的脱颖而出的机会,才有了一些人反复受挫之后依然坚持下去的勇气。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一群黄土中长大的孩子要想拥有不平凡的人生,除了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是天爷爷给你还是地奶奶给你?统统没有,只能靠自己!

  四、时代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我们或许不应该强求今天的孩子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刻意去受苦受罪,但是必须让孩子们体验什么是苦,什么是难。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受过磨难,如果不能独力战胜困难,很难一帆风顺的度过漫长的人生历程。

  在现代社会,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句话,或许不是真理。但是,过度的溺爱一定出不了理想中的接班人,既接不了家庭长辈的班,也接不了大国崛起的重任。无论何时何日,能够承担重任的,一定是心理素质强大的年轻人。

  2021年3月1日起,《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开始施行。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如果行使惩戒权,没有造成不良后果一切平安无事,一旦造成后果,谁还管有没有规则有没有规定,闹就是了!

  客观来看,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全社会,对K12教育阶段的教师群体过于苛刻!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在成长之中,更容易受到家长的关注和保护。

  对于全社会而言,对大学生和研究生群体的教育学习的关注和保护力度远远不够。或许有一个因素是因为这个群体已经算是成年人吧。

  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习对大学教师群体的监管太松,甚至形同虚设。有很多在互联网媒体上活跃的恨国党公知,就是大学课堂上的教授、副教授或者讲师。有一部分大学教师不仅政治观点严重偏颇,在个人行为上也非常不检点,近几年不断曝出有大学老师胁迫或者诱奸女学生,强迫研究生免费承担研究课题等种种消息,更令人作呕的事件也屡见报端。

  实际上,互联网舆论本身就有放大效应。无论曝光的负面舆情有多少,绝大部分甚至绝绝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洁身自好,尽心尽力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某些犯错群体就对教师这个职业贴上负面标签。

  多年以来,种种舆论事件对教师一面倒进行讨伐的现象,以及学校对涉事教师进行停职免职的事件,已经事实上摧毁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传统尊严。很多青年教师心灰意懒,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愿通过严管督促来提升学生成绩。

  五、思考

  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兴起以来,汉唐几乎没有在网络上看到过任何关于教师学校积极正面的新闻,在网络上能够成为热点传播的几乎都是围绕学校乱收费,教师行为不当的事件。

  毫不夸张的说,这些年在互联网舆论领域,中国负面新闻最多的三大群体就是警察、医生和教师。

  警察维护社会治安,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医生救死扶伤,关系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教师教书育人,决定着每个家庭的下一代和未来。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除了党委、政府和军队之外,警察、医生和教师几乎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正常运行最重要的三个职业。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三个职业持续被舆论攻击,抹黑,某些媒体几乎从不报道正面信息只热衷于炒作负面新闻,无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套路。

  无论如何鼓吹轻松愉快的教育方式,应试教育机制对于全社会而言是最公平的的选拔方式。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无法给孩子创造太多的“素质教育”的条件,只能寄望于孩子能够通过努力取得很好的成绩。

  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社会,对K12教育阶段的教师群体,应该多一些宽容,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待遇,同时对孩子少一些怕磕怕碰的玻璃心,让孩子们勇敢一些,坚强一些,强大一些!

  唯有如此,未来的接班人,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和意志,面对超级大国的对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05:39 , Processed in 0.2658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