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838|回复: 1

占豪纵横谈:钓鱼岛是怎么丢失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1 15: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人历来有一个担心,恐日本岛早晚会沉入海底。因此,日本人一直有登陆情节。历史上,这种登陆情节多次演变成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烧杀抢掠。特别是明朝,倭寇对我国沿海和朝鲜半岛的骚扰几乎从未间断。直到我国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大小八十余战,才扫平倭患。

  19世纪中叶,中、日先后被英、美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基本在同时进入维新变法。最终,中国变法失败,日本却维新成功。维新成功的日本在经济上获得长足发展,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进入高潮。但是,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岛国,国土面积自不必说,自然资源也极其匮乏,市场非常狭小。加上当时日本国内封建残余势力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尖锐的矛盾,促使以日本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有对外扩张的强烈冲动。

  19世纪末期,世界处于殖民争霸的最后时期。西方列强在东亚的争夺,对日本来说可谓天赐良机。当时,大英帝国为了遏制沙皇俄国,战略上扶持全面西化的日本。与此同时,轰开日本国门的美国,也想借日本之力撬开东亚大门,让日本充当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先锋官;至于德国和法国,也都在想方设法乱中取利。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日本获得极好的战略机遇,向外侵略扩张。

  针对中国的积弱,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就打算向外扩张。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时发表《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是万国之本的国家”,他要开拓万里波涛,建立一个“八紘一宇”的大帝国,布国威于四方。1868年,在日本幕府末期就提出的“征韩论”(即征服韩国)再次泛起。“征韩论”被重提,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讨论的开始。此时,“征韩论”还只是被提起,由于实力原因,并未纳入实施日程。但是,虽然针对朝鲜半岛的计划还没开始,但吞并琉球王国的计划已经酝酿。

  1868年(明治元年),在未获琉球国同意的情况下,日本维新政府一纸“太政官令”,将琉球王国置于日本鹿儿岛县的管辖之下。1871年,日本利用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岛的琉球船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这一事件,大作文章。公元1872年,日本政府借琉球使者到访日本之际,突然强制“册封”琉球国王为藩王,并列入所谓“华族”。自此,琉球便沦为所谓“日清两属”的藩国。当然,这一切都瞒着中国。

  公元1873年,日本又命琉球受内务省管辖,租税上缴大藏省,将其纳入日本内政的轨道。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以保护“属国居民”为借口,派兵入侵台湾,并采取外交讹诈的手段,迫使清廷于1874年10月签订《北京专条》。1875年,日本派兵进驻琉球,并命令琉球尊奉日本明治年号,不再向清政府纳贡。1876年,在琉球设日本警察和司法机构,实施对琉球国的直接殖民统治。

  1877年,忍无可忍的琉球王派密使向清廷请求帮助。清政府驻日公使何如璋奉命调查此事,并向日本提出交涉。但已在1875年迫使清政府签下《北京专条》的日本政府,抓住清政府面对列强的懦弱本质及对琉球的无暇顾及。1878年8月,日本政府正式决定改琉球为郡县,将琉球国并入了日本版图。自此,日本吞并了琉球,改琉球国为冲绳县。

  日本从实施吞并琉球计划,到完成吞并,仅8年时间。如此轻而易举就完成对琉球的吞并,让日本更加看透清廷的懦弱。基于此,日本开始加速向中国大陆扩张的计划。

  1876年,在中国清廷内忧外患无暇顾及属国的情况下,日本用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取得凌驾于他国主权之上的所谓“领事裁判权”。该条约的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公然将朝鲜宗主国——大清王朝排斥在外。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下一步吞并朝鲜做准备。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同时出兵朝鲜。虽然,清军最终压制住日军,但日本也如愿取得在朝鲜的驻军权。1884年,日本又帮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试图驱逐清朝势力出朝鲜半岛。后来,袁世凯率军击败日军,镇压此政变。即使战败,日本仍抓住清廷的软弱及息事宁人的心态,迫使清廷签订《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撤军朝鲜。若两军任何一方出兵朝鲜,必须互相通知。最终,此条约成为酿成甲午战争的导火索。

  1884年,日本福冈人古贺辰四郎声称“发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并向日本内务省申请划入日本国界。之后不久,一个瞄准中国大陆、更大胆的计划拉开帷幕。

  1887年,日本明治政府制定所谓的“清国征讨策略”,开始实施以中国为最终目标的侵略政策。该侵略计划在战略上共分为五步:第一步,攻占台湾;第二步,吞并朝鲜;第三步,进军满蒙;第四步,灭亡中国;最后一步最为疯狂: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在1890年之前一、二十年的中日冲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廷尚有明显优势。但是,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和一味抱着息事宁人的心态,每次总是让日本占到很大便宜。这些作法,一方面,刺激和纵容了日本的扩张野心;另一方面,也为后边更大的灾难埋下了祸根。

  为了加速向外扩张,实施对中国的侵略计划,1890年后,日本用国家60%的财政收入发展海军和陆军。1893年,日本明治天皇更每年将自己宫廷经费中的30万元和文武百官薪金的十分之一拿来补充造船经费。在这种氛围下,整个日本都在准备进行一场战争赌博。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面对起义军,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当局向清廷求援。此时,日本认为侵略朝鲜的时机已到。于是,向清廷表示可以出兵,日本政府无意见。然而,6月6日,当清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总兵聂士成率2500人入朝平叛,并根据《中日天津专条》通知日本。6月8日,日本即派400军队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入朝,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予驻朝公使大鸟圭介“临机处分”之权,允许大鸟发起挑衅,找借口发动侵朝战争。

  6月11日,朝鲜政府和叛军在全州达成和解协议,然后要求中、日撤军。清政府要求日本先撤,日本口头表示同意,但私下却不断增兵,直至一万多人。增兵后,日本不断发起挑衅,忽而否认朝鲜是中国藩属国,忽而又提议中、日两国一道“协助”朝鲜“改革内政”。对于日本的无理要求,中、朝都严词拒绝。但是,日本就是不撤军,在拖住清军的同时,为战争创造条件。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军突袭汉城朝鲜王宫,挟持朝鲜国王高宗李熙,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高宗李熙的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并成立以金弘集为首脑的亲日傀儡政权。控制朝鲜政权两天后,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域袭击北洋水师导致丰岛海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这一战,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随后,日本政府借中国战败,迫使清廷签署《马关条约》。该条约不但使中国丧失了朝鲜半岛主导权,更割让中国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清廷同时赔给日本白银两亿两(相当于当时日本财政收入的6倍)。作为台湾岛的一部分,钓鱼岛就这样被一起划给了日本。甲午战争后,日本进一步加速对中国的侵略计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1 17: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猴王哪是什么智库,有广度没深度。只不过是hw的打手,米国的帮凶。猴子:你能评评wen吗?为什么从不说wen呢?你总捧胡的臭脚,胡10年干了什么?现在都是谁在插胡的屁股?你的国家力量aobam又要见袈裟了,你说是犹太势力干的吗?就你猴子这点站队的逻辑文章就能养活自己?谁养的猴子其实已经很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2 18:38 , Processed in 0.1250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