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64|回复: 0

徐吉军:留住烟花爆竹,留住年文化,珍惜中华文明的传承元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4 15: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年初一,汉唐向亲爱的读者们拜年!

  感恩感谢不离不弃的朋友,一直支持汉唐共同传播正能量!

  基于不可知的原因,原来的公众号名字汉唐荣耀不可使用,即日起更名为:汉唐光辉!

  无论叫什么名字,汉唐的爱国主义特色不会有任何影响。

  就在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节日氛围中,那个一直习惯抢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国家,果然又跳出来碰瓷儿挑事了。

  1月28日,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坰德在脸书上宣称,他想和大家一起开展一项活动,把中国春节的英文译法改为农历新年。

  徐坰德声称,在谷歌日历等多个地方发现“春节”被称为“中国新年”的情况。西欧一些主要城市的唐人街为迎接春节举行大型活动,春节被认为是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是事实。

  2019年2月开始,韩国网络外交使节团“韩国之友”,近两年一直发送抗议邮件的方式要求谷歌把中国新年改为农历新年。

  “韩国之友”号称这样是尊重韩国、越南、加拿大等国家的传统文化,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看到这个消息,汉唐十分惊讶:原来中国新年在韩国人眼里不利于世界和平?!难道中国人只有将自己的新年拱手相让,才有利于世界和平?

  这是何等滑稽的谬论,又是何等的无知短视!

  实际上,春节这个节日,就是源自中国古代的历法!

  在中华文明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和夏代都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春节,原本叫作元旦!

  辛亥革命后,采用西方历法,就把西方历法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中国古代的元旦改称为春节。

  夏历之后,商代使用殷历,秦代使用秦历。后来各个朝代的历法不断修订,但是都以夏历为本源。

  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的农历,就是古代的夏历。解放后依然叫做夏历,但是从1970年以后改称为“农历”。“农历”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夏历适合为农业服务,最著名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典型的农业计划。

  朝鲜半岛一直是中华帝国的藩属国,是中华文明最忠诚的学生,学了最多的中华文明元素。

  唐朝时期,中央帝国征服朝鲜半岛后,此后朝鲜半岛的小王朝多次发生政权更迭,新登基的国王都会请求得到中华王朝的认可才具备合法统治地位。

  不只是朝鲜半岛,中国古代周边的藩属国,喜欢来中华朝贡,献上微薄的礼物,换取丰厚的奖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华历法。只有得到中央帝国册封认可的藩属国,才会得到中华王朝恩赐的历法。这是小国维持统治的法统标志!

  所以,今天的藩属国竟然妄图拿着中国古代的恩泽作为反对中国新年的论据,实在是数典忘祖,恬不知耻。

  进入21世纪后,韩国已经多次抢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元素,无端妄言孔子是韩国的,中医是韩国的,孙悟空是韩国的,活字印刷也是韩国的等等,又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或许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已经习以为常,并不觉得传统节日和传统风俗有太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文明传承角度,这都是无与伦比的文化瑰宝。

  根据考古学等多方面的证据论证,世界上真正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其他文明早已断不可考,留下的证据多是西方近代伪造。

  如此一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点点滴滴,在世界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独创意义。这些东西,外国人绞尽脑汁也编造不出来,因为只有中国人懂得其中的精髓和意义。

  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近年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风俗层面的元素处置的太过随意,这种行为造成的损失在将来必将无法弥补。

  长此以往,不排除周边国家会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篡夺所有权和解释权!

  今天是大年初一,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已经不知年为何味。

  什么是过年?

  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年!

  有一天,我们的后人或许会问:什么是爆竹?干什么敲锣打鼓?

  到那一天,今天的我们,都是斩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罪人。

  传承一断,悔之已晚。寸光鼠目,何以与谋。

  临近春节,在外面打拼了一年的人们能否回家过年成为焦点话题。

  少年时物质不丰富,每次过年就像过年一样隆重,期待,开心。

  中年物质已经丰富,每次过年已经平淡如水,白开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是前提,精神内核层面的文化复兴是支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为代表的年文化,承载着中国的传统孝道,乡情和友情。

  每逢春节,以环保为名禁止传统风俗的各种指令就会下达,初衷一般是要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但是到了执行层面就层层加码,甚至东施效颦。

  前几天我们看到,某地发明了“恶意返乡”这种莫名其妙的说法,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毫无为人民服务的觉悟。

  两年以来,为了配合防疫,在北京工作的很多人都没有离京返乡过年。今年又召开冬奥会,北京的疫情防控压力更大,所以绝大部分体制内工作人士都在京就地过年。

  特殊时期,特殊情况,特殊举措,大家都理解并认可。

  不过,除了过年这个话题之外,关于禁放烟花爆竹的事情,也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不知道从何时起,禁放烟花爆竹竟然成为很多城市默认的政治正确。这显然在执行层面已经进入了误区,仿佛过年允许放烟花爆竹就是落后的表现就是纵容陋习。

  这种态度,着实不该,更像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投机心理。表面看是坚决执行环保政策,实际上是人为制造矛盾和不满情绪。

  就在1月25日,新闻报道某省某市某区工作班子召开2022年禁炮工作推进会,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禁炮工作形势,并对2022年禁炮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汇聚群众之力,坚决实现“不响一声炮”的工作要求。

  这种动辄上纲上线高举高打的作风,简直是机械僵硬至极。

  过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年文化的传承绝对不容中断,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绝不应该因为阶段性因素人为定义成陋习或者违法行为。

  按照应急管理部在2019年答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时的精神,各地避免“禁放”一刀切全面(全区域、全时段)禁放烟花爆竹。

  关键就是有些地方决策者就喜欢跟风一刀切。

  这种决策风格,体现的其实就是思维的惰性,在管制措施方面擅长一刀切的领导,从而丧失了工作中应有的灵活性。

  2022年1月1日起,北京市实施全域禁放烟花爆竹。

  首都人口密度大,高层建筑密集,市区内燃放烟花爆竹确实存在许多安全问题。

  考虑到冬奥会因素,执行这一规定有情可原。

  首都具有天然的示范效应,为了保障京津冀的空气质量,防止大气污染,一些距离北京几百公里之外的三四线城市,也宣布全域禁放烟花爆竹。

  看到这种通知,感觉实在是啼笑皆非。

  所谓全域禁放,就是包括农村也不许燃放,也不再设立烟花爆竹零售网点。

  多个地区连绵起来至少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地域,绝大部分是农村。分散的村庄,燃放烟花爆竹,能有多大影响?

  有些干部似乎不与烟花爆竹过不去,就显不出自己的现代化思维来。

  烟花爆竹禁了,给老祖宗上坟烧纸禁了,烧香磕头也被贬低为封建迷信了。

  如此集中消灭传统风俗和传统文化元素的后果是什么呢?

  近三百年来,西方文明持续扩张,将东方文明的生存空间大幅度挤压,并且持续渗透东方世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方人的信仰。

  西方耶教地下教会借春节频繁组织活动,搞中国版的宗教大戏,不断扩大影响力。在很多乡村,农村群众入教人数已经超乎想象。

  此消彼长,中华传统文化持续消解,西方宗教文化持续扎根,这就是我们力推的所谓的“现代文明”!

  类似于韩国这样的传统儒教国家,已经彻底沦为基督教领地,哪怕是东方文明的起源地中国,也已经被西方宗教文明渗透的千疮百孔,使东方文明的存续传承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中华文明自始至终一直是圣人文化,祖先崇拜,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始至终保持着人类的独立人格,而没有完全膜拜于神格。

  这种本质区别,至今依然影响着东西方各族人的思维方式,对东西方文明的较量起着决定性影响。

  中华民族延续万年不灭,本因是中华文明。炎黄子孙否定中华文明,膜拜西方传承,必然是自取灭亡。

  近百年来,很多中国人皈依了西方宗教,言必称“狗带”,放弃了中华文明的祖先崇拜,抵制上坟上香烧纸,抵制祭祀祖先跪拜灵位,鼓吹西方伪神,忘却了先祖的辉煌与荣耀。

  如今,华夏儿女有许多人已经忘了文明的传承根源,被西方文明迷惑,甚至背宗忘祖,这是最可笑的悲剧。

  年文化,祭祖,烟花爆竹,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传承要素,必须坚持到底并且持续发扬光大,绝不能因为西方文明的渗透而有丝毫动摇。

  孔子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最看重的就是“礼”。所谓的“礼”,并不是简单的礼貌、礼节,而是礼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制是一套制度。孔子最推崇周礼,不过后来时代发展,最终形成了完备的儒家礼制。

  在唐宋明时期,汉文明强盛,周边国家仰慕中华的关键就是“中华衣冠礼乐、文采风流”。

  今天的我们,基本上已经将春节的传统元素全部挥霍一空。我们奉行的主流基本上都是西方的“现代文明元素”。

  缺少了传统文化的维系和黏合,对中国社会的解构作用超乎想象。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综合国力会一路上升,但是无法确定的是,一两代人之后,谁还记得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从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高度出发,我们要设法留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只有把根留住,才能让亿万人无怨无悔为国奉献为家牺牲。

  莫忘祖先的辉煌和荣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0:17 , Processed in 0.2815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