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56|回复: 0

徐吉军:血战长津湖,功亏一篑水门桥,中美两国未来决胜科技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7 11: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津湖和水门桥之战,可以看成是同一个大战役的不同组成部分。

  在长津湖战役中,中美两军分别体验到了对方的强大:美军之强在装备和火力。我军之强在指挥布局,战斗意志,战法战术。

  长津湖之后,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东线的战斗进入最激烈的较量:中方包围了美军陆战一师,目标就是围歼敌人。美军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唯一目标就是成功逃出包围圈。

  中国人民志愿军阻击美军陆战一师的最后一个关口就是水门桥。

  水门桥的跨度只有8.8米,但架在两座山之间,下面是断崖。美军的装备无法绕行,只能通过这座桥!

  于是双方较量的焦点就是炸桥和修桥。

  在三炸三修水门桥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展现了攻无不克的饱和攻击能力,美军展示了无与伦比的修复能力。双方的能力都超出了对手想象的上限!

  水门桥之战是朝鲜战场一个局部战场,但是这场较量,作为中美两国的对抗焦点,足以名垂史册。

  凭心而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轻步兵作战能力世界第一,但美军凭借武装到牙齿的强大装备,以及完全超出中国人想象力的工业生产能力,通过空投预制钢结构桥梁,化解了我军围歼敌人的作战计划。

  从12月1日,志愿军炸断水门桥开始,美军就开始准备撤退计划。12月6日,美军决定空投钢铁桥梁构件组建新桥梁。12月7日,美军成功空投并回收了六个桥梁构件,而重建桥梁只需要四个!每个桥梁构件长5.5米,重1.3吨。

  12月9日,美军利用桥梁构件组成新的桥梁,使落入包围的美军陆战一师的上万人和一千多台车辆成功逃离战场。

  美军撤退全程都得到了空中和地面火力的有力掩护,公路沿线两侧的山峰都在美军炮兵火力覆盖之下。美国空军在撤退部队上空一直保持24架飞机,提供空中火力掩护。美国海军航母舰载机,包括来自日本空军基地的飞机,随时支援战场。

  客观而言,美军的空中优势,以及战略投送能力,包括对战场形势变化的应对能力,值得我们我们尊重。

  至今为止,很多中国人依然对空中优势缺乏清晰认知。

  中国人提到战争,脑子里闪现的第一个词语就是“勇敢”,而美国人提到战争,脑子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飞机”。这是非常明显的差别。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发现对手的优势,尊重对手,是强者的心态。

  在朝鲜战场,我们深刻体验到了美国的火力优势,所以后来中国军队成为世界上最重视火力打击能力的武装力量。

  2021年8月,中俄两国“西部·联合2021”演习,双方投入一万余人、装甲装备200余台、飞机100多架。空军航空兵、陆航和地面装甲炮兵、防空兵区分6个高度层,交替实施多个高度同时突击,在45分钟内,投射弹药265吨、火力密度平均每分钟228发、火力峰值最高每分钟364发。

  这种火力打击能力,已经是世界最顶级,充分说明中国军队的火力已经达到了非常恐怖的程度。

  敌人教育了我们的同时,我们也教育了敌人。美军从朝鲜战场遭遇失败之后,开始高度重视夜战能力。

  在朝鲜战争中,美军最畏惧志愿军两大作战法宝:夜袭战和冲锋号。夜袭是志愿军在两军火力装备悬殊的情况下运用的经典战术,冲锋号被美军称为暗夜的招魂曲。

  美军的夜战能力很难通过人员的训练来改善,所以美军选择了利用技术装备去提升。通过装备红外成像装备和夜视装备,美军目前已经具备了世界顶级的夜战能力。在这些高科技高价值夜视装备的加持下,美军对那些中小国家的军队轻松构建起单向透明的战场优势。

  中美两国互相学习对方的优势,共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景观。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面对今天的美军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们在某些特定领域已经追赶并且超过了美国的水平,但是高科技武器的体系作战能力依然存在差距,最顶级武器的数量存在差距。

  中国工业制造能力虽然高居世界第一,但是军工生产能力比起美国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最先进的空军四代机制造能力以及核动力航母的生产能力,核潜艇的生产能力,依然落后于美国。

  中美两国的差距,最重要的因素是发展时间的落差和科技底蕴的差距。

  美国独立建国246年,新中国成立73年,中间存在173年的时间差距。在这173年中,美国不断扩张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中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饱受欺辱和压迫。

  美国完整复制了欧洲各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掠夺了德国和日本的科技积累和工业技术,进而成功引领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科研领先并不是偶然。如果我们将历史的视角回溯到60年前,会发现从1960年代开始美国陆续涌现出英特尔、贝尔、苹果、思科、惠普为代表的一大批硬核科技企业。

  这些企业集中出现并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科学研究,甚至展开科技竞赛,为美国带来了长达40年的科技大繁荣时期。

  美国的科研体制并非国家主导,所以大学和科研院所并不是美国科研的主阵地,真正的底蕴在美国顶端的高科技大企业,IBM、英特尔、英伟达、微软、强生、辉瑞等企业都具备完美的科研体系和极强的科技研发能力。这些企业不惜巨资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不管是不是为了追逐利润,客观上起到了推进美国科研水平的作用。

  在大企业研发的基础上,美国国家科研机制推行的DOD模式和DOE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019年10月7日,美商务部将28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进行制裁,自此掀起对华技术封锁的浪潮,目前为了实现全面隔断而不择手段的程度。

  事实上,美国防范中国高科技发展由来已久,目前只是在原来的防范基础上,增加了主动遏制和阻断联系的手段而已。

  早在2016年12月,奥巴马政府就曾禁止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爱思强及其美国分支机构,并称这一交易“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原本,按照特朗普的计划,是联合西方世界共同针对中国展开技术封锁,不过因为欧盟各国与中国的合作由来已久,公开意义上并没有形成反华联盟性质的技术封锁。

  但是,美国利用其科技优势和霸权优势,强行推出‘最低限度’规则:如果一个产品或技术包含美国制造/技术达到25%以上,美国可以要求获得许可或直接阻止从其他国家运往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后来又将限制比例降低到10%。

  作为同步措施,美国商务部又推出所谓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根据该规则美国将对基于美国技术或美国软件制造的外国商品进行监管。

  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极大的限制性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获得能力。

  中美两国科技领域最大的差距就是科技底蕴,美国几乎拥有工业革命以来完整的科技树图谱,而新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实现了工业化,但是科技树图谱需要凭空开始创建,基础严重欠缺。

  我们看到的科技成果而言,都是某个科技分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但是在科技树概念中,选择发展不同的技术方向,会导致不同的研发结果,我们能够看到的几乎都是唯一性,而那些探索过程中的失败经验,其实在某种契机下依然存在成功蜕变的可能。

  中国科技树基础的不完整,导致我们缺失了太多的可能性。

  在科技竞赛中,目前中国只能作为追赶者。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在高科技领域全面开花,与美国的差距迅速拉近,这是值得自豪的成就。

  近年来,中国加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在多个尖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航天探索、人工智能、5G通信、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均取得了巨大进步,走在世界前列。

  “嫦娥”奔月、“天问”登火、“羲和”探日、“天宫”迎客、“奋斗者号”万米深潜、“雪龙2号”首航南极、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5G技术位居世界领先水平,这是卧薪尝胆迎来的科技腾飞。

  但是,目前我们的科技创新尚未形成成体系大面积的整体突破,而是以个别领域、单点技术的进步为主,主要目的和实际效果是尽快解决卡脖子难题。

  以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区块链、量子计算等领域为例,目前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整体差距很大,而且这种差距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会继续拉大。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科技体系是建立在欧美技术体系的基础之上,在某些尖端领域中国起步晚,技术沉淀少,一直扮演追赶者的角色。

  目前,在美国的强力封锁下,中美科技交流日渐困难,中国科研人员接触到美国领先技术的机会将越来越少,相关领域的差距会持续变大。中国部分高科技领域将面临五到十年的困难时期,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中国科研攻关主要依托大学实验室和科研院所体系,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大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并且出色完成。但这种机制与美国企业主导的机制相比,存在短板,包括产学研一体化的差距,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持续投入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涌现出华为、阿里、腾讯等巨头级企业,但是只有华为构建了完整的科研体系和科技成果,从而保证了在面临美国封锁时依然能够发展。相比美国高科技企业的起步时间,中国企业明显积累不够,技术底蕴存在差距。

  中国互联网资本巨头在互联网应用和用户体验方面做的非常优秀,硬核技术和底层技术差距甚远。如果中国能够有20个华为这样的企业,面对美国的科技封锁压力就会降低很多。

  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几大互联网资本巨头在获取了海量财富之后,在硬核科技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依然沉迷于应用层面的研发。有些企业利用中国特有的市场优势和庞大的用户基数,满足于赚人头费,同时还利用垄断地位,在国内无序扩张,造成实质性内卷,获取海外财富的能力极低。

  科技主管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强令大型企业提高硬核科技研发投入,不能继续满足于互联网应用技术的研发了。

  未来,充分利用第三次分配,引导科技领域的投入方向,是弥补中美科技树差距的重要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23:25 , Processed in 0.0937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