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66|回复: 1

戎评:俄罗斯的宿命——欧洲,还是亚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20 18: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俄国历史上真正被授予“大帝”称号的,只有两个人。

  第一个,是彼得大帝。

  彼得差不多和康熙同时代,与康熙继承的辽阔疆域一样,他的先祖也为他打下了一块横跨欧亚的广袤领土。

  但地盘大并不一定就是大国。

  就像春秋初期的秦国一样,地盘划拉得大有啥用?在身居周文明中心的山东各国眼里,还不是个“蛮夷”,连聚会都懒得通知你!

  当时俄国的地位就是这样。

  在彼得即位之前,俄国就是个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全国95%的人都是农奴,从首都莫斯科随便拉来100个人,认字的最多不超过3个。

  相比之下,欧洲已经迈入了那个思想与科学的启蒙时代,荷兰已经横行海上近百年,英国已经完成君主立宪正在快速壮大,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带领下成为了欧陆强者,整个欧洲大陆看起来繁荣、新潮而又有活力。

  对比如此悬殊,鼻孔朝天的欧洲老爷们自然看不起这个傻大粗的邻居,将之当做了野蛮、落后的典型,大哲学家笛卡尔,就是提出“我思故我在”的那位,甚至认为偌大一个俄国,其重要性还不如神圣罗马帝国中最小的日耳曼公国。

  本来呢,沙皇就挺怕欧洲那种相对自由的思想把本国年轻人给带坏了,再加上欧洲又一直这种看不起人的态度,于是干脆一缩脖子,关上国门,禁止普通百姓出国。

  彼得大帝看到了其中的问题。

  他即位后,从宫廷侍卫中挑选了50个年轻人,亲自带队,跑遍了荷兰、普鲁士、英国、奥地利等国,去学造船、学数学、学天文、学解剖、学印刷、学纺织,或者就是去博物馆挖科学家、去工场挖匠人……然后回国强力推行改革,誓要“用野蛮消除俄国的野蛮”。

  于是,在同时代的康熙还在宣布海禁的时候,彼得用了三十年的时间,针对俄国的闭塞和守旧进行了全方位的西化改制,从游走在欧亚边缘的“蛮夷”,正式跻身欧洲牌桌,成为可以用贸易和枪炮与诸强一较短长的大国。

  就像大诗人普希金描述的:“俄国就像下水的海船……进入了欧洲!”

  俄国历史上的另一位“大帝”,是叶卡捷琳娜二世。

  这个14岁就从德国远嫁而来的少女,初来莫斯科的时候,只带了几件随身的衣服,但是人的野心和才华是藏不住的,这段跨国婚姻很快就演变成了一个宫斗故事——一位除了不讨自己老公喜欢全国上下谁都喜欢的异族王后,踏着丈夫的尸体走上了这个帝国的铁王座!

  如果说彼得大帝在技术和制度层面让俄国“欧洲化”了,那么这位比武则天还传奇的叶女皇,就是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让俄国成为了精神层面的“欧洲人”。

  有一个类似“千金市马骨”的故事。

  法国启蒙大思想家狄德罗,为了嫁闺女要卖掉自己的藏书,叶女皇知道后,特意派了俄国大臣告诉狄德罗:16000金币,我们俄国全买了,唯一的条件是你得继续使用这批藏书。而且借着这个契机,叶女皇还聘请狄德罗为俄图书馆馆长,一口气支付了50年的工资!

  这股子壕气一下子就震住了欧洲人!

  从那以后,整个欧洲舆论都唱起了叶女皇和俄国的赞歌,整个欧洲思想界都成了叶女皇的朋友,尤其是深受知遇之恩的狄德罗,更是干起来中介的买卖,往俄国输送了大批的欧洲顶级人才。

  在叶女皇登基五年后,她亲自起草完成了一部《圣谕》,这部法令的开门第一句话,首次明确了俄罗斯的国家定位——“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

  甚至她的遗言也是关于欧洲的:“假如我能活到200岁,欧洲全部就会落到俄国脚下。把我孙子取名为亚历山大吧,我希望他像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大俄罗斯帝国!”

  就像后人评价的:“彼得大帝塑造了俄国的躯体,叶卡捷琳娜女皇则塑造了俄国的灵魂。”

  两位大帝先后奠定俄罗斯人“欧洲国家”的身份,这个“躯体”和“灵魂”,就是俄罗斯人融入欧洲后的文明归属。

  包括直到前些年,普京都还在说:“从地理角度看,俄罗斯是一个欧亚国家;但从文明角度看,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欧洲国家,因为它具有欧洲文明。”

  然而,这种以“欧洲国家”自居的想法,多少又带着点一厢情愿。

  在现实的角度来看,那个时代的“欧洲”特指的是罗马帝国解体后帝国的西半部分,但俄国横跨欧亚的地理位置、不同于西欧国家的东正教信仰、斯拉夫民族独特的历史,都决定了俄国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欧洲国家”。

  事实上,站在欧洲国家的角度,俄罗斯更像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东方国家”——

  俄罗斯的现代国家形态,其实是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形成的,俄罗斯为什么是战斗民族?为什么喜欢扩张?就是因为骨子里融入了东方草原民族那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对于占有空间的渴望!

  在其历史上,因为不东不西的位置,俄罗斯经常是同时承受着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威胁,比如在公元1240—1462年间,222 年里俄罗斯共遭遇了200 多次入侵,几乎每年一次,被侵略完的战斗民族,又往往会骑着战马反向侵略回去,所以在西方看来,俄罗斯的历史是野蛮的、蒙昧的。

  而且相对于欧洲的“海洋文明”,俄罗斯又是个典型的“陆地文明”,在大殖民时代,欧洲人沿着海洋开启了全球的贸易殖民,俄罗斯却更像是延续蒙古式的“大陆帝国”扩张模式,从西伯利亚到中亚再到印度,扩张的主要方向也是东边和南边的东方内陆。

  所以在欧洲国家的认知里,欧洲就是欧洲,俄罗斯就是俄罗斯,俄国人的课本里可以舍弃斯拉夫人的历史改而学习欧洲历史,但欧洲的历史记载里关于俄国的内容却非常少,几乎没什么关联。

  所以当彼得大帝强行将国家推向西方,以文明和进步的“欧洲人”自居时,欧洲人却认为他们“与欧洲社会和文化几乎没有相似之处” ,甚至斥之为没有开化而只会模仿的猴子。

  所以当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壕气作派让整个欧洲为之倾倒时,即便是对她赞美有加的偶像伏尔泰,也毫不掩饰对俄国人的鄙视:“莫斯科在欧洲几乎不为人知,他们天生就是与自己一样野蛮的统治者的奴隶。”

  这种文明的“不兼容性”,也就是为什么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需要那么努力地去融入欧洲的原因所在了。

  那么能说俄罗斯是一个“亚洲国家”吗?显然又不是,因为它的宗教和西方是同源的,它的现代性是完全学习西方的,在典型的亚洲人,比如中国人眼里,俄罗斯人看起来就是欧洲人。

  长期夹在在这种东方不认、西方不要的迷茫中,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一度非常绝望,“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往那里去。”

  哪怕到了今天,就我们所看到的,俄罗斯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扮演的,依然是一个既不见容于西方、又不同于东方的角色。

  当然,因为近几百年来西方国家的领先,在“到底是属于东方还是属于西方”的迷思中,俄罗斯的精英们还是很诚实地选择做一个欧洲国家。

  或者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执念”了。

  比如,我们都知道,在西方拉起冷战“铁幕”之后,苏联和西方两个阵营处于互相举枪的对立状态吧?

  但是在1962年,当特立独行的戴高乐提出“和苏联共建欧洲”的“大欧洲”概念时,还是把一众苏联领导人高兴地不要不要的,一直到80年代末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老戈还在不断地重提这个理念,可惜欧洲也没人理他了。

  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再度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叶利钦天真地以为,俄罗斯现在都不搞社会主义了,和西方有一样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了,合作的障碍不存在了呀,那么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国家”,自然而然就是西方的小伙伴儿了吧!

  抱定这一想法,叶利钦采取了“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和苏联时期的盟友,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给予了西方全方位支持,甚至放弃了“核均势”原则,默认美国对俄保持核优势。

  可是,俄罗斯的让步和牺牲并没有换来西方的善意,西方承诺的援助迟迟不到位,连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都拒不承认,眼看着俄罗斯因为“休克疗法”失败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西方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趁机搞起了北约东扩,让俄罗斯进一步被孤立了。

  照说,到这一步,俄罗斯该对西方很失望了吧?

  还没有!

  一直到普京时代,他还在对戴高乐“大欧洲”的概念念念不忘,为此,梅德韦杰夫提出了新欧洲安全条约,普京提出建设“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欧洲经济新体系,竭力向欧洲国家游说,甚至在俄欧双方因为乌克兰问题纷纷祭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厉制裁之后,普京都还在努力推销他的理念,可惜,包括默克尔在内,整个欧洲对此应者寥寥,有人还嘲笑他这是无法实现的“梦想”。

  包括欧盟东扩,开始俄罗斯得到了欧洲的一系列承诺,普京还挺高兴,说这将让“未来的大欧洲面临新的机遇”,结果呢,欧盟真的东扩了,普京这才发现,当欧盟逼近了俄罗斯的家门口,不仅没带来机遇,双方关系却越来越对立,曾经的承诺全成了废纸。

  还有北约东扩。俄罗斯1996年就划下两条红线,说第一你北约不能通过纳新,一步步地把武器部署得离我们越来越近,第二,波罗的海国家和原苏联各共和国不能加入北约。结果呢,北约两轮东扩,整个欧洲都被吃下了,势力范围直抵俄罗斯西部边界,临近的捷克和波兰等国都部署了反导系统,在俄罗斯家门口的各种军事演习也成了家常便饭。

  眼看着俄罗斯又成了欧洲的“边缘人”,普京也委屈啊,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安全问题会议上,痛批北约的霸道,结果一番话下来,并没有引起谁的反思,反而是普京从此被打上了“反西方”的标签。

  要知道,普京曾经可是一名“绝对的亲西方主义者”啊!

  那么欧洲为什么要这么咄咄逼人呢?

  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苏联解体,意味着“俄罗斯这个民族已经成了被世界所抛弃的民族”,俄罗斯没有其他的文明选择,迟早会臣服于欧盟的政策路线,那么它的利益,自然可以无视。

  所以苏联解体后,欧洲对俄罗斯的逼迫,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驯服”的过程,其目的就是通过侵蚀俄罗斯的利益空间,一步步地按照欧洲的标准和需求,来改造俄罗斯,我们看看欧盟最新的对俄关系三原则——对抗、遏制、协作,就是这种思路的直观体现。

  所以从叶利钦到普京,一心向欧的“乞讨式”外交,那么低姿态地尝试融入欧洲,却并没有换来欧洲的平等对待,反而被排挤、孤立,高高在上的欧盟,左一个“东部伙伴关系”,右一个“欧洲睦邻政策”,将俄罗斯原来的势力范围一点点撬走——地理上的欧洲,被事实上分界成了对立的“俄罗斯VS欧洲”。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普京终于也慢慢觉得心累了:“他们告诉我们,‘这事儿和你没关系’,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你们滚远点’”,“俄罗斯无疑就是欧盟眼中不认同‘欧洲价值观’的‘外人’”。

  在那一年,俄前外长、“大欧洲”最坚定的支持者伊万诺夫在欧洲的一次论坛上公开宣布——“大欧洲”的设想已经彻底失败!

  这意味着,俄罗斯已经放弃融入欧洲的尝试了。

  之后有克宫官员在文章中写道:“如此卑微、如此逆来顺受的俄罗斯依然没能转向西方。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史诗般的征程结束了,成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与欧洲人民攀亲的多次无果尝试停止了!”

  从彼得大帝到普京,一厢情愿的“欧洲梦”,就此破灭。

  其实从现在的角度看,普京“大欧洲”的战略可能还真是拯救欧洲的唯一药方。

  特别是在中美对抗的背景下,俄欧单独一方都不足以成为全球一极,但是如果俄欧一体的“大欧洲”成为了现实,那么这个整合后的大欧洲,就非常有可能成为世界新秩序的第三极,与中美分庭抗礼。

  可惜,在意识形态、历史因素、地缘竞争、美国搅局等重重阻碍之下,这个战略又注定是失败的。

  这其实也是欧洲的不幸,可以预见,一直让俄罗斯“高攀不起”的欧盟,仅靠自己的力量,在未来几乎不可能保持自主性,反而会随着中美的对抗加剧,与曾经的俄罗斯一样,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迷茫不定,最终走向分裂。

  整个欧洲,最终都将成为中美两个体系的附庸,一步步丧失优势,再难有强大的可能。

  不过普京毕竟不是欧洲那些短视的政治家,眼看着西方数百年来建立的主导地位正在垮塌,在一个规则秩序正在失效的时代,俄罗斯的大国复兴梦正可“借乱取势”,既然欧洲竖子不足与谋,那么,俄罗斯就自己来!

  什么东方国家,什么西方国家,既然选择不了,那么俄罗斯就不做选择,曾经困扰俄罗斯多年的或欧或亚的难题,也许只有那一个被忽略的解法——俄罗斯既不是欧洲国家,也不是亚洲国家,而是一个“欧亚国家”!

  接下来,普京要重燃俄罗斯的“欧亚帝国”的梦想了……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24 01: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世纪20年代,俄罗斯的一些知识分子,在苏维埃革命之后逃出国外,侨居欧洲。

  也许是成天都在纠结“俄罗斯到底属于欧洲还是亚洲”的问题,这些人跳出局外后,思路反而豁然开朗了,还真让他们琢磨出了一个新的主义——

  欧亚大陆不应该只划分为欧洲和亚洲,而应该一分为三:欧洲、亚洲和欧亚洲,而俄罗斯就是欧亚洲的核心国家。

  也就是说,俄罗斯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它不是谁的复制品,而是一个独特的“欧亚文明”,所以不用再在东西方之间徘徊不定了,俄罗斯的定位就是这个“欧亚洲”的领导者,目标就是领导该地区探寻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

  这个主义背后,其实暗含了两重内涵——

  其一,看似既不倒向东方、又不倒向西方吧,但如果考虑到从彼得大帝开始,俄罗斯人一直在努力否定自己带有东方色彩的“斯拉夫文化”,狂热地想融入欧洲,那么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在拉开与欧洲文明的距离,不主张当“脑残粉”了。

  其二,历史上,这个“欧亚洲”的设想并不是没有实现过,什么时候呢?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而且有且仅有那么一次。现在俄罗斯人又把这块地儿打包成“欧亚洲”,而这个“欧亚洲”又只有俄罗斯一个领头的大国,这不是摆明了俄罗斯人要沿着蒙古帝国的历史、统一欧亚腹地的野心么!

  不过这个主义也没机会实践,毕竟“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走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苏维埃道路,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大家都是国际主义者嘛,再说什么欧欧亚亚的,格局就小了!

  直到苏联的垮塌。

  苏联解体后,不仅苏联那套东西被全盘否定了,俄罗斯的民族认同和文化传统也跟着一起被否定了,俄罗斯从上到下都没了方向,亲西方的叶利钦和普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成为欧洲人”的答案,但被西方一顿大耳刮子给抽醒了。

  于是,曾经以彼得大帝崇拜者自居的普京也认清了现实,开始相信了欧亚主义者们的那句名言:“如果俄罗斯可以被拯救的话,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欧亚主义成为一个欧亚强国”。

  事实上,自普京接棒叶利钦上台开始,他的身后就长期藏着一个“新欧亚主义”的旗手——亚历山大·杜金。

  此人被称为“普京的大脑”“俄罗斯的基辛格”,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他奠定了今天俄罗斯内外政策的基础。

  杜金认为,欧亚大陆是决定能否统治世界的“世界岛”,俄罗斯位于这片陆地的中心地带,那么理应走扩张主义路线,成为欧亚大陆的领导者,主导新秩序的构建。

  在杜金的理论里,就因为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所以每一个世界强国都眼馋,所以这里才会长期伴随着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举个例子,西方为啥非得处处给俄罗斯穿小鞋?就是因为他们想掌控俄罗斯,而掌控了俄罗斯就能够掌控整个亚欧非“世界岛”,相当于掌控了全世界。

  那么,对于俄罗斯来说,与其把这个优势让给美国,还不如自己把这个包括了中东欧、中亚部分地区在内的“欧亚洲”牢牢攥在手里!

  很明显,这个理论比较激进,甚至带着点复辟苏联的意味,不过似乎也有道理,毕竟俄罗斯的经济也就那样,要想成为世界一极,最好的方式可不就是照着苏联的样子,统合独联体这些小弟么!

  所以往高了说,把“欧亚洲”变成自己的地盘,是俄罗斯重新雄起、再创辉煌的基础,就像杜金所说的“没有办法想象不是帝国的俄罗斯将会是怎样,它注定成为帝国!”而要成为“帝国”,统一天下之前,可不先得统一家门口嘛!

  往低了说,俄罗斯民族骨子里的不安全感,导致他们特别喜欢搞“战略缓冲”,“欧亚洲”就是在俄罗斯本土之外的“缓冲地带”,是侵略者打进家门口的底线,是俄罗斯作为“大国”的尊严所在。

  所以,统合“欧亚洲”,既是俄罗斯大国复兴的起点,也是俄罗斯抵御西方压迫的必然选择。

  独联体国家

  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一个个深陷困境,实力衰退,新兴经济体却在快速崛起,一升一降之间,世界经济中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国际权力格局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调整——这就让普京看到了机会!

  普京认为,21世纪的国际格局一定会是多中心体系,那么,俄罗斯为什么不能是这个体系中一个新的力量中心呢?

  2011年,时任总理的普京,以总统参选人的身份发表了一篇名为《欧亚新的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的文章,参照欧盟模式,提出了在原苏联地区建立“欧亚联盟”的构想,设想以经济一体化带动货币、政治、军事外交等全面一体化,打造一个强大的“超国家联合体”。

  在普京的主导下,2015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成立主打经济合作的“欧亚经济联盟”,随着这个联盟的上马运作,“欧亚地区”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关税国界,如果再配合集安组织等安全机制来看,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集合了“经济+安全一体化”的欧亚一体化组织。

  这是“欧亚主义”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俄罗斯民族在自己横跨欧亚的地缘困惑上,第一次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建立一个以合作发展为目标的区域超国家联合体,俄罗斯以经济主导者和安全保护者的身份,来实现自己的地缘利益。

  不过,架子是搭起来了,但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这些“欧亚国家”普遍较弱,俄罗斯要实现自己的雄心,仅凭“欧亚经济联盟”的分量完全不够看。

  比如“欧亚联盟”各国盘子太小了,和“中国-东盟”等自贸机制完全没法比,弟兄们看着全球增长最快的亚太地区眼馋得不行;

  比如,面对西方的不断挤压和在欧亚地区的渗透,俄罗斯不能拿白俄、哈萨克这些国家顶上吧,还需要更拿得出手的对话筹码才行;

  比如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大西洋的TPP、TTIP等经济合作组织,有意将俄罗斯孤立在外,那么俄罗斯就需要主动和世界接轨,来应对美国的经济扩张;

  更重要的是,在普京的判断里,现在的世界已经步入了一个混乱、失序的“无规则游戏时代”,既有国际机制正面临崩塌的风险,世界将更加碎片化,所以,俄罗斯应该抓住乱局中的机会,主动去主导一个新的国际合作框架。

  于是,在中国的支持下,普京提出了一个更宏大的战略——大欧亚伙伴关系。

  在普京的构想里,这个机制以经济合作为主,首先以中俄伙伴关系、上合组织为基础,向西远至欧盟,向东远至东盟,充分发挥了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优势,实现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连结。

  提出后的几年里,俄罗斯除了与中国保持了日渐紧密的关系,与日本、印度的关系也并没有因为美国的印太战略而实质恶化,此外和越南、菲律宾、老挝、印尼、泰国等国基于能源方面的合作,也都在逐步走近。

  值得注意的是,在普京确定的首批潜在合作国家里,包括了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大家看到这几个国家,就明白了普京的用意明显不止在于推动欧亚经济的一体化,更是要结成一个安全利益共同体,来应对以海权为基础的美国霸权,在世界格局的变革中抢个先手!

  从“欧亚经济联盟”到“大欧亚伙伴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普京已经明显想清楚了“往哪走”的问题,“欧亚主义”的步子是越迈越稳了。

  不过不管是在原苏联地区搞“小欧亚”,还是在整个亚欧大陆上搞“大欧亚”,这其实都不是俄罗斯一国的事儿,还关系到两个主要国家的态度。

  其中一个,是美国。

  对于美国来说,要保持自己“全球领袖”的地位,首要目标就是要让欧亚大陆维持一种“没人冒头”的状态,不仅没人能挑战它的主导地位,最好还要各国互相敌对、打生打死。

  当前的俄罗斯和欧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当普京提出“欧亚联盟”的构想后,美国人想到的自然是当年苏联主导区域国家要将美国逐出欧亚大陆的历史,普京现在要做的,不就是要把历史重演一遍吗?

  所以在普京提出后不久,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和俄外长拉夫罗夫会谈后,直接批评普京的“欧亚一体化”目的就是要恢复苏联的统治。

  不止希拉里这么认为,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之后,整个西方世界都认定了这个事实,他们看不到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反正就是认定了,俄罗斯在那几年之后对周边邻国采取了“咄咄逼人”的策略,无疑就是要变成另一个苏联!

  有了这颗怀疑的种子,在美国的主导下,这几年来北约一直是踩着俄罗斯的红线挖墙角,比如这次引发危机的乌克兰,其目的就是要让俄罗斯统合原苏联空间的计划成不了形,搅乱俄罗斯的“欧亚战略”。

  这也就是这次普京十多万大兵压境的背景,无非就是想借着闹大乌克兰问题,换取“北约不东扩”的承诺,以求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有时间来重整“欧亚地区”的山河。

  但美国可能给你这个机会吗?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国家,就是中国。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俄罗斯“势力范围”的意识那么强烈,而中国凭借上合组织、“一带一路”,早就成了“欧亚地区”的重要玩家,为什么没有和俄罗斯发生冲突呢?

  主要是两个原因——

  其一,中国的介入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抢地盘模式,中国的合作基本都是聚焦经济领域,并保持开放,欢迎俄罗斯的参与,这就大大减少了俄罗斯的疑虑,欧盟和北约但凡要有这个格局,早就把俄罗斯收归麾下了。

  其二,俄罗斯自身实力有限,地区发展的天花板也就那么高,为了给区域国家带来更多机会、屏除西方势力的威胁,普京也愿意引入相对友好、没有野心的中国。

  所以在美国将“一带一路”视为中国在全球扩张的威胁的时候,警惕心更强的俄罗斯却向中国打开了欧亚地区的大门;在美国竭力鼓吹俄罗斯的“大欧亚伙伴关系”将与中国竞争加剧的时候,中俄却将这个机制与“一带一路”对接起来了。

  事实证明,引入中国这个伙伴后,不仅为地区国家带来了更多机会,从根子上降低了西方搞颜色革命、分而治之的图谋,而且借着与中国的良好关系,俄罗斯也强化了在地区的主导地位,而在更大的层面上,中国在欧亚地区的全面伸展,让美国把注意力放到了中国身上,俄罗斯可以相对不受打扰地整合地区国家。

  所以,对于俄罗斯来说,中国是俄罗斯欧亚战略中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而且随着合作越来越深入,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会越来越深,这也是中国敢说出中俄关系“上不封顶”的信心所在!

  当然了,从根本上来说,俄罗斯的“欧亚战略”最大的弱点,其实并不在中美的立场,而恰恰在于俄罗斯本身。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综合国力急剧下降,在普京执政的前几年,靠着国际能源价格的大涨,还算是稳住了阵脚,但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以及2014年因国际能源下跌以及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的经济又出现了大幅衰退。

  就俄罗斯本身经济状况来说,长期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军工和能源行业,导致了俄罗斯的经济体系非常脆弱,别说带动独联体地区那帮底子参差不齐的穷弟兄了,就是自己都发展潜力不足,目前已经出现了类似当年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停滞”年代的状态,如果再叠加这次乌东独立后西方制裁的影响,形势其实很不乐观。

  而且俄罗斯国内各种政治腐败、阶层固化、人口萎缩、人才流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从长期来看,隐患可大可小,哪怕是以普京的威望,这些年的支持率都是在持续下跌的,再看看普京背后,根本拿不出一个能接替普京影响力的政治家,一旦70岁的普京哪天下台了,俄罗斯的政坛很可能再现当年的动荡,真到那时候,这片江山还能守得住吗?

  再退一步说,哪怕俄罗斯本国情况稳定,这个“欧亚联盟”的未来发展也还存疑。

  一方面,俄罗斯民族的“大国情节”很重,不会像中国这样平等尊重地看待其他小国,而是将之视为“势力范围”,普京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只有俄罗斯、中国、印度、美国等少数大国享有绝对的主权”——在这个态度下,这些国家必然对俄罗斯的优势地位保持警惕。

  另一方面,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支持乌东独立的行动,也让独联体国家心生警觉,在支持俄罗斯主导地区事务时也会有更多的考虑。

  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西方制裁俄罗斯,俄罗斯反制裁西方,闹得挺热闹,但普京很强势地要求“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员跟进制裁,这些国家又不傻,果断拒绝,没一个跟着“大哥”走的。

  这说明俄罗斯对这片空间的整合,并不很成功。

  所以,某种程度上,普京虽然答对了困扰了俄罗斯多年的身份难题,但这个答案又全是窟窿,既没错,也很难说对。

  成败,还得交给时间。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上个世纪,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的奠基人麦金德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问题——

  “欧亚大陆上那片广大的、船舶不能达到、但在古代却任凭骑兵牧民纵横驰骋,而今天又即将布满铁路的地区,不是世界政治的一个枢纽区域吗?”

  从今天来看,这个“枢纽论”完全是对的。

  这个被俄罗斯学者称为“欧亚空间”的地区,这个承载了俄罗斯非欧非亚民族定位的地区,不仅引得中美欧各方以不同的方式上场博弈,在普京的眼里,也是接续俄罗斯大国梦想、摆脱欧洲或亚洲边缘国家命运的不二选择。

  所以普京的“欧亚战略”即使再困难重重,也是非做不可。

  因为如果现在普京不利用多年积攒的威信亲自去推动,后续上台的俄罗斯政治家未必能顺利开启这个进程;

  更因为,这个所谓的“欧亚空间”,是维持俄罗斯民族安全感的底线,如果俄罗斯人不来经营,这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未来将真的活在敌人大炮射程之内了。

  所以,在更深的层面上,普京那句“只有俄罗斯、中国、印度、美国等少数大国享有绝对的主权”其实并不对。

  这个世界上,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强国,并没有那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16:51 , Processed in 0.1094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