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02|回复: 0

北风:用“全红婵文风”写俄罗斯花滑,谁在操纵这股歪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22 00: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年东京奥运会上,我国14岁的全红婵以三个满分在“神仙打架”的跳水比赛里夺下金牌。

  全红婵的“超级大心脏”,朝南的技术动作,满分的发挥,即便放在“江山代有人才出”的中国跳水队,也称得上“天才中的天才”。

  全红婵保有邻家少女的纯真,加上她家原本经济条件较差,她通过运动“改变命运”,成为我国奥运代表团的“团宠”,也是我国00后的“励志偶像”。

  以全红婵的家庭条件和运动天赋,“人生逆袭”,放在西方任何国家,都会是“杰出人才,全民偶像”。

  可仅仅因为全红婵诞生在中国,西方媒体就对她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攻击和抹黑”。

  西方官员和媒体抹黑我国对“全红婵的培养”是泯灭天性的,14岁少女不应该出现在“奥运赛场上”。

  可是说出这番指责的官员和媒体,他们国家自己派出的单板轮滑运动员,以及曾经的游泳运动员,都只有14岁。

  去年,西方媒体“借全红婵夺冠污蔑我国少年运动员培养”的文章,被我国从官方到民间犀利批驳。

  西方“自己未成年运动员夺冠就是少年天才,中国未成年运动员夺冠就是泯灭天性”,这种“双标小作文抹黑文风”,我称为“全红婵文风”。

  这次北京冬奥会还没结束,网上就出现了“描写俄罗斯花滑内卷”的国家。

  这次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中,无论是女子单人滑,还是双人滑,俄罗斯队都展现了极强的竞技状态。

  并且从2013年开始,女子单人滑的所有世界大赛,都称为俄罗斯不断涌现的“天才少女”之间的内卷。

  我国网上出现的几篇文章内容大同小异,风格类似,都是“西方抹黑中国举国体制”的那种味儿太冲了!

  我还以为是对“境外媒体”文章的转载,结果发现,这类文章来自国内几个“较有影响力”的媒体。

  壹,俄罗斯花滑的“神仙内卷”

  这几天,我至少看到两个较有影响力的国内媒体,批判性的描述“俄罗斯花滑过与内卷”。

  “俄罗斯天才少女制造营”,“未成年少女不断挑战极限难度失去对运动的热爱”这类主题。

  2013年以来统治世界花滑的天才少女们,全部来自俄罗斯一家名为“Sambo-70”的学校。

  她们跟随的教练是图特贝里泽。因为她十分具备辨识度的“泡面长发”经常出现在国际花滑比赛的教练席上,因此花滑爱好者称呼她为“面姐”。

  这些文章对“面姐”所在学校,对姑娘们从小的“严格训练”,“不断加难度挑战极限”的训练方法,颇多指责。

  可是这种指责,和西方媒体对“培训全红婵的体校”的文风是一样的。

  这类文章强调俄罗斯每一个奥运周期,都会诞生“全新的天才少女”。

  这些“阳光年华”的少女,不断挑战“难度极限”,将女子花滑带入“高度内卷”的“怪圈”。

  同时,这几篇文章还关注“俄罗斯天才少女”一代新人换旧人,“曾经天才不断消失”的问题。

  这种“悲天悯人的疑问”,西方对我国那些退役的体操,跳水,乒乓球世界冠军也提出过!

  比如它们特意提到2018年平昌奥运会,替俄罗斯夺冠的是当时15岁的天才少女扎吉托娃。

  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花滑银牌是在中国也有庞大粉丝群的“冰上妖精”梅德韦杰娃。

  到了今天,她们从“赛场消失”,俄罗斯选出的是新一代天才“冰雪三套娃”。

  可是这几篇文章并没有提到,曾经的天才扎吉托娃和梅德韦杰娃这次都来了北京。

  扎吉托娃这次的身份是“随队记者”,梅德韦杰娃的身份是“随队解说员”。

  她们的身份转化,和我国这次直播中的“解说嘉宾”,以及美国解说比赛的曾经“冠军嘉宾”都没有差别。

  在我国传统优势项目,称之为梦之队的乒乓球队,跳水队,在“梯队建设”非常完备,人才辈出的时期,都是“每一个奥运周期出新冠军”的。

  而曾经“得过冠军”的优秀运动员,后期会走上一线教练或者体育管理部门的岗位。

  因此俄罗斯花滑天才少女不断涌现,曾经的冠亚军早早退役,选择大学或者转换赛道成为解说员,都是“全球惯例”。

  可为什么西方指责中国“乒乓霸权”和“跳水王朝”的时候,我们据理力争,严厉斥责。

  可是面对俄罗斯在花滑世界的强大统治力,我们不是去欣赏,去学习经验,去加强交流,而是用“西式文风”居高临下的指责?

  至于说俄罗斯天才少女之间的“技术难度”高度内卷,在冬奥会上竞争非常激烈,不断挑战极限的绝不止花样滑冰一个项目,为什么只有她们被指责“制造内卷”?

  奥运会作为人类心理与身体天赋“更高,更快,更强”的比拼舞台,都是全球70亿人里,在某项运动最拔尖的几十个人去比拼,一定是“越来越内卷”的。

  为什么谷爱凌在女子大跳台项目最后一跳用惊艳的“1620”逆袭夺冠,我们将这种“挑战难度,塑造自我”的精神无比拔高?

  为什么苏翊鸣的男子单板大跳台,有接近十位选手具备“夺冠实力”,我们对这种“超高内卷”的评价是“让比赛更激烈,冠军更有悬念”?

  为什么苏翊鸣最后凭借“正反两个方向的1800”超高难度强势夺冠,我们也是赞誉一片?

  羽生结弦在男子单人滑项目中“挑战4A”,这是挑战“男子单人滑单项”的“难度极限”,可是为什么全球媒体都拔高到“挑战全人类极限”的高度?这一高度和对“突破精神的赞誉”几乎等同于人类星际穿越,或者“进化成为新物种”。

  那为什么俄罗斯特鲁索娃,谢尔巴科娃,瓦里耶娃的彼此竞争,挑战“难度极限”,就要被打上“举国体制”,“批量生产”,“反人类训练”的烙印?

  贰,俄罗斯“三娃”的另一个角度

  俄罗斯三娃,因为他们过去几年的“惊艳表现”,在我国也有庞大的群众基础。

  特鲁索娃绰号“莎莎”,因此国内网友都称呼她为“莎莎”,又因为她一直挑战“女子选手的极限”,所以也有人称她为“莎皇”。

  在当今花样滑冰的世界里,特鲁索娃是唯一一个能够在一套自由滑里,完成四个“四周跳”的女运动员。

  即便算上全世界的男子选手,也仅有一个“陈巍”能够在自由滑里完成四周跳。

  特鲁索娃的“招牌蟹步”,也因为比很多男子选手完成得都要漂亮,成为她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动作”。

  在一次采访中,莎莎曾说:“因为我想做前人不曾做到的事情。男孩能跳四周跳,为什么女孩不行?我相信女孩子也可以,我想做第一个。”

  如果媒体塑造莎莎人设时,“挑战难度极限,成为最酷的女孩”足以成为全球少女的偶像。

  我国选手谷爱凌在面对媒体“为什么要挑战独一无二的难度动作时”,她就做了类似的回答。

  谷爱凌说带齐全套滑雪护具之后,别人就无法知道“滑雪的人是她”,甚至分不出男孩女孩。

  她就是要用“独一无二的难度动作”,体现她独一无二的风格,特有的“范儿”,去引导女孩们勇于挑战自己!

  俄罗斯三娃中,这次女子花滑夺冠的谢尔巴科娃,因为独特的“清冷美感”,仿佛仙子谪落人间。因为独有的优雅高贵气质,被称为“千金”。

  “千金”的爸爸是物理学家,妈妈是地质学家,还都是莫斯科国立大学的高材生,一家人全部都是高颜值学霸。

  从2019年起,“千金”连续三届拿下俄罗斯花滑锦标赛冠军,去年又拿下世锦赛冠军,登顶现役世界第一宝座。

  “千金”是花滑历史上第一个做到表演两个勾手四周跳的花滑选手。除了难度,她的“情感表现力”,她在花滑表演中展露的艺术天赋,也是“无人能及”的。

  在这次冬奥会中,“学霸人设”,“精英教育”成为许多运动员“封神”的标签。

  谢尔巴科娃也具备这样的“家世”与独一无二的“体育和艺术”的结合魅力,为什么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去塑造它?

  为什么西方和部分中国媒体的笔下,莎莎和千金,是两个为了夺取金牌,“恶毒内斗”的“刷难度机器”?

  叁,“西式文风”暴露“价值观认同”

  这次冬奥会,女子自由滑,是俄罗斯“三娃”内战,双人滑是我国的“葱桶组合”一打三,无论是超高难度,还是超强艺术感染力,都堪称“神仙打架”。

  正是俄罗斯花滑选手不断挑战极限,才将女子花滑带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正是俄罗斯三大组合的完美发挥,才将中国的“葱桶组合”推上“打破世界纪录”的最高难度,最高分。

  我们应该尊敬甚至感谢卓越的俄罗斯花滑运动员,正是这些伟大的对手,才塑造了葱桶组合这样伟大的胜利者。

  我们的媒体,万万不能患上西方媒体“赢不了你就酸你,抹黑你”的臭毛病。

  这次女子单人滑比赛结束后,拿出“4个四周跳超高难度”的特鲁索娃依旧只获得一枚银牌。

  她在赛后流泪,甚至说出“我恨这项运动”的话。

  这一表述,也被很多媒体炒作成“对运动失去热爱,只是被体制逼着夺金牌”的证据。

  实际上,特鲁索娃对这句哭诉有专门的解释,她说:“我不断地挑战最高难度,挑战自我,去做更难更好的呈现,但我还是拿不到金牌,她们都有金牌,就我拿不到……”

  这种自己拼尽全力,仍旧一次次拿“亚军”,这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挫败感,让人一时失控,哭诉两句是很正常的。

  特鲁索娃在其他两大天才竞争对手的“压制下”,整个运动生涯都可能“难求一冠”。

  可这并不重要,她在俄罗斯国内选拔赛上,完成了“5个四周跳”,已经将女子单人滑的“难度历史”刷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

  即便特鲁索娃没有冠军,爱看花样滑冰的人,一定记住了“独一无二的蟹步”,无与伦比的“四个四周跳”。

  特鲁索娃即便无冠,也是会在世界女子花滑史留下烙印的天才。

  这种在单项体育赛事有“独步世界的贡献”却难求一冠的天才运动员,我国也有。

  我国直板横打的集大成者,世锦赛世界杯“双料冠军”王皓,他的“奥运之旅”就极为坎坷。04年输给“搏杀凶狠”的韩国柳承敏,08年输给球风诡谲,状态神勇的马琳,12年输给横空出世,初生牛犊的张继科。

  作为在世界乒乓史上“直板横打”技术流派的集大成者,王皓也必须承受“奥运三连亚”的现实。王皓一次次与奥运冠军擦身而过,网上能看到很多他泪洒赛场以及“哀怨眼神凝视队友金牌”的照片。

  这些照片在“西方媒体”的解读中,比特鲁索娃好不到哪里去。我们在反对西方对我国运动员“双标解读”的同时,也不该用“西方嘴脸”去攻击俄罗斯花滑。

  这次从国内媒体描述“俄罗斯花滑梦之队”的报道中,看到了浓浓的西方“全红婵文风”。

  我猜测,有可能这是国内记者利用民众无法读到西方报道原文的“信息差”,对西方“深度报道”进行“翻译洗稿”,他们将“浓浓的西方傲慢文风”,也洗了过来。

  这种“翻译洗稿”的行为,就是记者道德品质的瑕疵,需要批评教育。

  当然,如果不是“翻译洗稿”,而是“发自内心的原创”,那问题反而更加严重。

  说明这些媒体人的内心,是认同西方对我国“体制的攻击”的。他们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认同甚至遵从西方观点。

  只是在全红婵,王濛,任子威,徐梦桃等中国冠军的“描述文章”里,他们无法将内心对“体制的颠覆”很好的表达出来。

  这些人除了“借古讽今”,“借外讽内”也是惯常的操作。

  既然国内体制不便于攻击,那么借助“俄罗斯花滑的人才培养”,宣扬一下西方的“居高临下”,是很“鸡贼”的做法。

  可是这类媒体人在描述“俄罗斯花滑梦之队”的文章里,体现了对“全红婵文风”刻入骨髓的信仰。

  这些记者都不是“体育类专业记者”,而是“用各种热点事件引发深度思考”的人。

  这群人能够将“俄罗斯花滑梦之队”描述成‘集中营培养刷牌机器’,那未来许多国内事件的“报道倾向与角度”都会是很危险的!

  用“西方双标”攻击俄罗斯花滑梦之队,虽然鸡贼,但暴露的“西式文风”绝非一日之功!

  这些彭博社,CNN“中国分社”的编外喉舌,就仿佛赛道上的“浮冰”。

  扫冰刷应该出面‘扫扫冰’了,这样我们“发展的冰壶”才能滑出最美的弧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0:19 , Processed in 0.2346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