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9|回复: 0

鉴茶院:关于新冠疫情,中医是怎么看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4 17: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在被疫情包围和烦恼的上海,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解决瘟疫的标准答案,就在它边上的苏州。

  苏南地区虽然是鱼米之乡,但因人口众多气候湿热,长期是“瘴疠之地”,明清两代瘟疫爆发300多次,专攻“温病学说”的吴门医派应运而生。

  温,通“瘟”,又指体感发热。

  实际上,中医的流行病学早在2000多年的前的汉代就形成了框架,《黄帝内经》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这种无论大小的症状相似,在人类医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流行病学。

  等到了东汉,医圣张仲景写出了第一本临床意义的传染病巨制《伤寒杂病论》。

  伤寒指的是因外感而发热,不是所有的发烧都是传染病,但传染病基本都发烧。

  等一路传承到明清之际的苏州时,因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东山人吴有性放弃了进入体制的机会,深入疫区、号脉看病,写出了历史巨著《温疫论》。

  在这本被翻译为几十种文字,被日本人奉为至宝的书中,吴有性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类似新冠这种病怎么来的?“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叫做“戾气”。显微镜发明后,我们知道是病毒。

  第二,怎么传播呢?“有天受,有传染受”,空气飞沫传播,邪从口鼻入。

  吴有性在历史上第一提出了瘟疫防治要隔离、要制作口罩的概念,领先西方200多年。

  第三,这种病如何处理?预防、轻症、重症不能一刀切,要辩证施治。

  瘟疫初起、预防扩散,病人要独居,用槟榔、厚朴等,

  轻症“感之轻者”,舌苔白薄、发热,要多加入羌活、柴胡,

  重症“舌上纯黄、大汗多渴”,中医讲的已经有了“里症”,则用大黄、芒硝等猛药。

  稍后的一代名医叶天士,则写出了《温热论》,系统概述了疫病辨证归类总体纲领、传入途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临床实践、标准医案等,标志着温病理论体系的确立。

  叶天生回答了第五个问题致病机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四季都可能“有感而发”,首先侵犯的是呼吸道,重症患者出现生命危险是因为“逆传心包”。

  第六个问题是标准解决方案,先把体温降下来,一切都好说。

  所以吴门医派的核心药,都是中医消炎药、退热药、解热镇痛药,比如雷允上六神丸。

  六神丸现在仍然国家保密配方,在那个年代的东亚,它就是辉瑞特效药。

  第七个问题为何有人有后遗症,是因为强行压制了指标,没有“卫营气血”、“存津救液”,经络不通,有的人脑部受损、味觉丧失、病毒留存、反复发作。

  大王看了吴有性和叶天生的一些方子,患者发热咳嗽,他并不治肺而是治脾胃,畅通人体的三焦并激发气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02

  疫情到今天已经三年了,随便找个县医院的中医,他都会告诉你治疗温病的核心还是要激发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人体的阳气壮正气足,浊气当然留不住,也靠近不了。

  一些患者身体好正气足的时候,核酸可能是阴的,等身体状况一不好,可能就又复阳了。

  西方为什么最后躺平了,各种抗生素都是大寒药,把现代人本来不多的阳气杀个精光只会雪上加霜,最后干脆让你在家里自己隔离七天,每天吃好睡好等着自愈。

  讲真,消炎药并不是个坏东西,但人体是要平衡致中的,以生化指标为核心,抗生素为手段的西方医学也基本走到了死胡同,只好去折腾DNA和基因干预。

  但中医的观点就完全不一样,他只认为有存在隐患的“未病”,而没有需要终身服药花钱的长期病,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西医治的是病,中医治的是病人。

  主攻防治瘟疫与泽被苍生吴门医派,就是中医发展的最高峰,更是传统医学的大爱无疆与医者仁心的真实写照。

  真正的医学,不是帮几个皇帝壮了阳,而是帮多少苍生解了困。

  遗憾的是,吴门医派传承到今天早已物是人非,从理念、人才、投入、重视度都处于断层状态,当地不计成本的砸入成百上千亿主打生物医药,却连个中医学院都没设出来。

  从非典到新冠,东亚瘟病学说的至高点、传承了古代公共医学精华的苏州,连一例全国性的清肺排毒汤剂都没拿得出来。

  反而是大王在痛惜300年传承的雷允上六神丸,这样一个降体温消肿痛的防疫良药,无人问津、明珠暗投。

  当然,这并非苏州的问题而需民族的共识,中西医并无优劣好坏之分,他们只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而已,两者并不对立。

  孟河医派的一位大师曾告诉大王,

  扬中不必贬西,扬西亦无需贬中。

  03

  在写《未来十年的脉络:3亿新市民与合格贷款人》一文时,因为要捋清未来10年的宏观经济与财富脉络,大王得到前发改口某兄台的鼎力智慧支持,当还想问的更多,这位离开体质的牛人,注意力早转到中医上了。

  他说,看病,术也,中医研究的是天地造化、阴阳二气、人与自然、生老病死,是宇宙学和哲学,这点东西搞透了,宏观经济都是小儿科了。

  黄帝内经里面,和素女谈的仅仅是病吗?治国之道啊。医学,更多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而不只是健康问题,所以中药的复兴和受益是必然的。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即使是医病,以前的中医是怎么看病的,脉相一搭、舌苔一看,不用病人发言,就要准确指出别人有哪些问题,比如是不是每天下午3-5点头疼、是不是晚上睡觉大汗淋漓、是不是吃完饭后打嗝才舒服,是不是感觉自己牙龈隐隐作痛?

  而现在呢?我们是要病人拿着各种化验单主动过来告诉医生哪里不好,作弊加偷懒。

  五运六气、效如桴鼓,中医讲用药如用兵,一两副药下去就得有明显改善。

  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注意什么呢?圣手兄建议,

  一是要饮食有常、起居有节,没事早点睡,人生长着呢,不差晚上刷那会手机。

  二是要注意控制情绪,别把自己搞那么愤,闹着挺谁反谁,七情六欲的“情志病”最难治,林黛玉天天梨花带雨的哭,悲伤肺,思伤脾,最后吃不下饭,死于肺结核。

  三是要保养阳气,少吃生冷食物和返季的东西,每天做点小运动让自己微微出汗,想想自己什么时候身体最好?

  小时候玩的满头大汗白气都在头上冒,阳气足啊。

  神仙,就是纯阳之体。

  吕纯阳祖师曾有诗谈修身养性,

  春暖群花半开,逍遥石上徘徊。

  独携玉律丹诀,闲踏青莎碧苔。

  人间四月,芳纷沓来,

  祝各位中气十足,阳气满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20:42 , Processed in 0.1251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