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23|回复: 0

明哥在路上:起源于70年前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除四害、灭麻雀运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6 20: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闲暇时刻,远离浮躁的尘世生活,我总喜欢阅读历史。

  穿越时代风云,回到古代史、折回近代史,时而惊诧莫名,时而似曾相识。

  历史,仿佛是永不变色的档案,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恩怨情仇。

  历史,又仿佛是一面镜子,它沉默不语,却又仿佛洞穿了一切。

  今天,我们又回顾一场源于70年前的全民运动:除四害、灭麻雀。

  有人感受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人觉察到了历史的啼笑皆非。

  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对历史的评说,我们三缄其口,还是留给下一代更有智慧的人来完成。

  1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如火如荼在朝鲜半岛上进行,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面对美帝为首的联合国军队,不仅缺衣少粮、装备落后,还时不时要和苦寒天气带来的传染病、细菌武器作斗争。

  防疫,第一次列入了我军的发展课题中。

  与此同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如何养活4-5亿人,解决老百姓的粮食问题,成为了头等大事。以麻雀为首的鸟类,来无影、去无踪,落在粮田里偷食各类谷物,造成粮食减产。

  受限于当时的工业条件、国际交流现状,全社会上上下下,还没有将思想统一到发展医药产业、兴修水利、工业化肥的现代卫生、农业思路上来。

  一场弯道超车、直奔主题的全民运动,开始酝酿和发芽。

  1952年开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最高领导的指示和关怀下,第一次进入中国人民的视野。

  北京、南京的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开展了一场针对四种动物的爱国卫生运动:老鼠、麻雀、苍蝇、蚊子。

  当时的口号,围绕着爱国卫生、抵抗细菌战、减少疾病的主题而宣传:

  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细菌战。

  在公社、单位、机关,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后,青年男女发动全家上下,布置鼠夹、蝇笼、蚊拍,深入所有角落,驱赶、围猎有害动物……男女老少热情似火。

  民间涌现出了一批灭鼠能手、捕蝇模范,在公社大会上得到表扬。

  这一阶段的爱国卫生运动是民间自发性质的,依然是点状进行,在时间上、组织上,并没有连成一片、互相呼应,也没有从一场志愿运动,转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政治运动。

  但是,人民群众高涨的热情,以及运动浪潮的起势,已经为之后更大规模的「除四害」运动奠定了基础。

  预演,即将变成一场真正的全民运动。

  1955年12月,最高领导人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一文中指示:除四害,即在7年内基本上消灭老鼠(及其他害兽),麻雀(及其他害鸟,但乌鸦是否宜于消灭,尚待研究)、苍蝇、蚊子。

  过了一个月,这17条扩充成了40条,1956年1月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其中第27条是:

  除四害,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5年、7年或者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

  1957年秋天,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最高领导人发表了《做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特别提倡:

  中国要变成四无国,一无老鼠,二无麻雀,三无苍蝇,四无蚊子。

  「红太阳」的声音,犹如隆冬里的一把火。

  这次全会基本通过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

  到了1958年,《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的最高指示出炉: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的任务。

  指示发出后,「除四害」运动正式启动,并且,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全国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单位到高校,处处掀起「除四害」运动的高潮:排山倒海除四害,造福子孙万万代。

  1958年初,《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海淀区的捕雀能手:唐庆禄,热心地向前来求教的人传授捕雀经验。

  1958年,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的学生们,集体投入到万寿山区的捕雀战斗中。

  他们发挥了大学生的智慧,各就各位,不同分工,有的高举红旗,有的制作了稻草人,有的敲击脸盆……

  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畔,留下了他们的标语:

  你守住岗位没有?

  上有号召和指示,下有人民群众的高涨热情,各地执行者,开启了你争我赶、争分夺秒、自我加码的竞赛。

  最高指示中,完成「除四害」目标,至少需要5年时间。

  各地不仅专班成立了「除四害」运动最高指挥部,还统一制定目标计划、层层分解到人。

  北京将期限缩短为2年;

  上海将期限缩短为3年;

  河南省定为3年;

  江苏定为4年……

  以上海为例,1958年1月6日,上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在3年内,基本上成为没有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臭虫、钉螺的六无城市。会议结束以后,又加入蟑螂,实际目标改为3年内变成一个「七无」城市。

  仅仅过了2个月后,被加码的目标被再次提速。3月29日,上海市人委和市政协联席扩大会议作出决定,要求全市人民拿出决心、千方百计、苦战一年,使上海提早变成「七无」、「三洁」(室内外洁、厨房洁、厕所洁)的国际大都市。

  现在我们难以理解,短短2个月的时间,3年「除四害」运动的目标,就成为了1年「除七害」。

  但是加码、提速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报纸上几乎在直播每个区、每条街道、每个农村合作社的除害成果,并且排名竞赛、大比拼,最高峰时,上海市1天就消灭了20万只麻雀。

  2

  客观地说,当时全国群众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扫盲的历史任务才刚刚开启。

  为了更好地推广「除四害」运动,调动每一个基层群众的积极性,文化水平较高的机关单位,编写了朗朗上口的口头禅:

  麻雀成群,祸害庄稼;

  一起一落,粮食上万!

  老鼠奸,麻雀坏,苍蝇蚊子像右派。

  吸人血,招病害,偷人粮食搞破坏!

  发动群众,统一行动;

  男女老少,各显神通!

  小学生们也被发动起来。他们放下书本,拿起喇叭,走上街头,号召群众参与到欢欣鼓舞的运动中来:

  教育部门制作了少先队员,深入田间地头,使用自家弹弓、百发百中的宣传画,鼓励他们从运动中学习。

  农民朋友们因地制宜,发动了立体空间战,让田间山头的麻雀们,没有下脚之地。

  公社组织了乡土版本的展览会,四里八乡的农民们,把成车的麻雀作为战利品送送到了「除四害」展览会的现场,参与比拼。

  为了显示战果,他们还别出心裁地,制作了大号的麻雀标本,以壮声势。

  1958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发表了《全民动员、轰毒打掏、围剿麻雀》的头版头条文章,为全市围歼麻雀大战造势。

  4天之后的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人民首都不容麻雀生存、三百万人总动员、第一天歼灭八万》的文章,记录了当时的剿雀盛况。

  十九日清晨四时左右,首都数百万剿雀大军拿起锣鼓响器、竹竿彩旗,开始走向指定的战斗岗位。830多个投药区撒上了毒饵,200多个射击区埋伏了大批神枪手。

  五时正,当北京市围剿麻雀总指挥王昆仑副市长一声令下,全市8700多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枪声轰响,彩旗摇动,房上、树上、院里到处是人,千千万万双眼睛监视着天空。假人、草人随风摇摆,也来助威。

  不论白发老人或几岁小孩,不论是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战士,人人手持武器,各尽所能。全市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麻雀过街,人人喊打」局面。被轰赶的麻雀在天罗地网中到处乱飞,找不着栖息之所。一些疲于奔命的麻雀被轰入施放毒饵的诱捕区和火枪歼灭区。有的吃了毒米中毒丧命;有的在火枪声里中弹死亡。

  为了摸清「敌情」,围剿麻雀总指挥部还派出20辆摩托车四出侦察。解放军的神枪手也驰赴八宝山等处支援歼灭麻雀……

  在天坛「战区」到处是鞭炮和锣鼓声,三十多个神射手埋伏在歼灭区里。他们一天之中歼灭麻雀966只,其中累死的占40%。

  在南苑东铁匠营乡承寿寺生产站的毒饵诱扑区,在两个小时内就毒死麻雀400只。

  宣武区陶然亭一带共出动了2000居民围剿麻雀,他们把麻雀哄赶到陶然亭公园的歼灭区和陶然亭游泳池的毒饵区里,在大半天时间里,共消灭麻雀512只。

  在海淀区玉渊潭四周十里的范围内,三千多人从水、旱两路夹攻麻雀。人们从四面八方把麻雀赶到湖心、树上,神枪手驾着小船集中射击,只见被打死和疲惫不堪的麻雀纷纷坠落水中。

  傍晚以后,青年突击队到树林、城墙、房檐等处掏窝、堵窝、捕捉麻雀。全市人民正在养精蓄锐,好迎接新的一天的战斗。

  战果极为辉煌。到19日晚10时止,北京全市共累死、毒死、打死麻雀83249只。

  根据全国各地上报的成果汇总,这场声势浩大「除四害」运动,在2年时间里,大约消灭了20亿只麻雀。

  在那2年时间里,只要有人的地方,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就很难见到麻雀的身影了。

  3

  由于各地疯狂捕杀麻雀,麻雀这一物种很快就到了灭绝的生死关头。

  我们这代人,掌握了科学的生物和农业知识,自然明白,自然界中的食物链,是一款扣一环的。

  麻雀自然会偷食粮食作物,但是它也能捕食害虫。

  一只麻雀一年能吃4.5斤粮食,20亿只能吃900万吨的粮食。

  然而,劳动力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投入到了扑灭麻雀的运动中,投入到农业耕作的人力就少了很多。

  同样地,失去了田地麻雀的害虫们,疯狂繁衍和生长,在缺乏有效农药、化肥的上世纪50/60年代,粮食因为虫害而大面积减产,损失的数量远超过麻雀偷食的数量。

  幸运的是,从1959年底,紧张的政治氛围开始阶段性缓和,有识之士们,开始针对大跃进、除四害运动中的极端做法,提出了调整和总结的意见。

  1959年11月27日,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以个人名义将中科院有关麻雀问题的研究情况上报最高领导人。后者指示,将这份材料散发、学习,并召开会议调整。

  麻雀益害的问题暂时有了结论,但要摘下麻雀头顶上专政对象的帽子,还是要等到最高指示。1960年3月15日,在华东六省一市第一书记会议上,最高领导人提出:「麻雀可以赦免,用臭虫代替,四害是老鼠、苍蝇、蚊子、臭虫」。

  不久后,他再次提出发动爱国卫生运动时,又专门表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转移了革命运动的大方向。

  至此,灭麻雀的运动,正式从历史舞台上消逝远去。

  70年光阴一刹那,当年跑出学校灭麻雀的孩童们,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垂垂老矣。

  也许这场运动,并没有在他们的记忆里刻下印痕。

  因为,除四害运动的结束,是更大的群众运动的开始。

  在那一代人的岁月长河里,见证了远不止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05:28 , Processed in 0.3284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