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461|回复: 0

鉴茶院:清明节,他深藏功与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6 20: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大面积的被民间纪念推广,则来自于一个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王子重耳,因为王位继承权而被弟弟迫害,只能在国外流亡。有次饿的不行,介子推割了自己小腿上的肉来给重耳熬汤,而等重耳复国当上国王后,却忘了介子推的功劳。

  关于重耳的故事,在 《江湖漂泊十九年,国际霸主七宗罪》。

  重耳复国以后,介子推隐居深山,重耳想用大火烧山的方法催他赶紧出来相见,结果人家就是不下山,和老母亲抱着树烧死在山上。

  晋文公重耳悲痛万分,下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祭祀介子推,整天都不能生火,清明节由此历久弥新。

  历史到这里就结束了,有四个问题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过:

  第一,为什么是介子推割肉,其他人不割肉?

  第二,为什么晋文公封赏群臣,单独忘了介子推?

  第三,为什么为了请介子推下山,要采用大火烧山这种方法?

  第四,介子推下山了就一定能善始善终吗?

  01

  重耳流亡的故事是个老掉牙的宫斗剧,重耳老爸晋献公架不住最喜欢妃子的枕头风,要让骊姬的儿子接班,同时还要明里暗里的帮着扫平小儿子的三个哥哥。

  但哪个成年的王子没有自己的势力班底,等死是不可能的,干过老爹也是不可能的,二话不说先跑了再说。

  跟着姬重耳一起“流亡海外”的都有什么人呢?狐偃、赵衰、贾佗、魏武子、司空季子、介子推等人。

  这些人都是什么背景呢?

  狐家,晋国的顶级豪门,历代和王室通婚,狐偃是重耳的舅舅,身处副部级领导,“狐”就是后来的“令狐”;

  赵衰、魏武子、贾佗等,世家大族的精英,自己也是年轻的司局级干部;后来的战国时强大的赵魏,这些人就是开创者,

  先轸,出身军功贵族,天才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元帅;

  唯独介子推,平民出身、白丁一个、自学成才的小镇做题家、朴实的打工人,只有他,对民间疾苦是真正感同身受。

  正因如此,介子推的想法非常单纯,辅佐好重耳,早日回到晋国结束内乱,拯救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

  所以在重耳饿的昏过去后,介子推愿意真心实意的出力,割自己的肉煮汤给他喝。

  跟随流亡的狐偃、赵衰、魏武子等人,他们的家族在老大到老五的身上同时下注,各有不同的孩子跟着,不能说他们就不忠诚,只是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既是下属、也是合伙人。

  重耳就算真挂了,一辈子回不了国,这些子弟可能仕途无望,但拍拍屁股走人是可以的,家族的利益不会有任何损失。

  想想当年抗战,在国、共、美、日四方下注的那些大族们吧。

  02

  介子推“割肉奉君”之后,君臣抱头痛哭,但这样一来,介子推的处境也就不妙了。

  你老介这么勇于奉献,自己割肉给公子吃,不是显得跟着流亡的另外几个同事,不那么忠诚吗?

  每次看到介子推一瘸一拐的走路,赵衰、贾佗、魏武子等心里,肯定是惭愧、叹息、悔恨、愧疚交加的。

  史书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断的是,在后来的团队中,介子推某种意义上就被孤立了。

  所以在后来重耳复国成功的封赏群臣中,介子推不主动出来表功,同事们也不会替他说话了,怎么开口呢?介子推那么大的功劳,都不提什么要求,自己到手的封赏,不是显得很烫手吗?

  同事们故意遗忘老介,领导就更想不起来他了。

  但介子推不care这个,他真心不是为了封赏和做官才去伺奉重耳的,他追求的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在他看来,晋文公即位是上天之意,追随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像盗贼一样,贪天之功,显得很荒谬吗?

  既然公子复国了,目标达到了,那就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03

  如果是一般的君王,介子推这样泯然众人,忘就忘了,但重耳是什么人,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反省自己的能力肯定是有的,很快就想起介子推竟然给漏掉了,那就赶紧,把人给找出来啊。

  一件事情,如果上面是真的重视动了真格,那么下面肯定是层层加码恨不得立竿见影。

  晋文公可能要求的是7天把介子推找出来,到了省里,指示就变成了5天,下到市里,任务要3天完成,具体到区里,24小时内把人找出来,街道上,给6个钟头,天黑前就要人。

  下面的人只能采用一种最笨最快的方法,大火烧山,把人给逼出来。

  但介子推肯定是不会下山的,这时出来接受封赏,不是显得自己当年悄悄离开,是闹意见觉得上面给的官小,显得狭隘偏见吗?

  况且,介子推也知道,他就算下了山,以后真的能善终吗?

  这样一个名气响亮的英雄人物,下山之后的各种细节和人生都要被放在聚光灯下面去烤:

  你真的割肉给国君吃了吗?

  你的小腿的伤口亮出来给大家看看?

  你小腿动脉受伤拿什么止血?我看是骗子!

  你为什么不早下山,你沽名钓誉,我看是装!

  你为什么不阻拦重耳娶齐姜,你是不是为齐国利益代言?

  为什么别人不割肉偏偏你割,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

  你为什么拦着重耳打卫国的农夫,你是不是收了卫国的钱?

  你有狄人血统,对,你就是晋奸,你是卫狗、齐狗、契丹狗!哈哈哈。

  在介子推看到大火燃起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这山,他下不去了。

  春秋时的人们把气节看的比一切都重要,与其在最后的争议和漩涡中度过余生,不如带着高洁的品性和声誉去死。

  43岁就流亡国外,62岁高龄才登基的重耳,见惯了人间冷暖,后来瞬间也明白了一切。

  搞执行烧山的基层干部是没法怪罪的,他们是努力想办好事情,时间太紧资源又太少,只能被迫的出了下策。

  赵衰、魏武子等人也是没错的,他们跟随19年不离不弃,都是忠臣,大家只是表达的方法不一样而已。

  那些这样批死骂死太子申生的人就更没错了,这不正是介子推想保护的对象么?

  需要白壁无暇人生的老介,那就只能去死了。

  晋国容不下介子推,三家分晋,随风飘零。

  北宋容不下萧大侠,金兵南下,靖康之耻。

  虽然介子推一生都想隐姓埋名,萧帮主时刻记得自己还姓乔。

  04

  今天我们把纪念清明,既在寄托的哀思,也在表达自省。

  一个民族,对于长辈、老师、医生、义士是不能侮辱折磨的,长辈给予生命,老师启蒙开悟,医生救死扶伤,义士气贯长虹。

  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代代薪尽火传,挺住了5000年的风浪,他们的很多人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对我们无限善待的,就像真正的功臣,不是奔着你的利益和封赏才来的。

  尊重他们的职业,是一个民族的伦理,

  理解他们的不足,是一个国家的宽容。

  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后才追悔莫及。

  虽然晋文公把地名改成“介休”,把山名改成“介山”,但是介子推已经永远的去了。

  最后,还是人民体谅人民,是老百姓珍惜老百姓,是他们记住了介子推这个寒门子弟的高洁品行,这故事才能代代相传。

  只有站在历史的维度,你才知道辉煌是由谁创造,

  只有站在先人的牌位前,你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只有满怀肃穆的心,你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亲爱精诚、慎终追远,是先民留给我们最为重要的家风和智慧。

  后来的重耳来到绵山,把介子推抱着的那颗柳树做成了木屐,每天穿在脚上,时刻提醒自己清醒冷静,懂得感恩,这也成了“足下”这个敬语的由来。

  足下,平日里不要忘记那些和你相知相爱的人,没有一次辜负,可以重来。

  如果逝去的已无法挽回,

  那就对还在的,多善待一些。

  愿我们都拥有一个洁净、坦荡、而清明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05:28 , Processed in 0.2345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