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73|回复: 0

虚声:上海疫情有几个没想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8 21: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如此态势

  上海疫情确诊持续创下新高。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上海过去一周确诊病例如下:

  4月1日,确诊358例,无症状感染者4144例,两者相加4千多例;

  4月2日,确诊438例,无症状感染者7788例,两者相加8千多例;

  4月3日,确诊425例,无症状感染者8855例,两者相加9千多例;

  4月4日,确诊268里,无症状感染者13088例,两者相加1.3万多例;

  4月5日,确诊311例,无症状感染者16766例,两者相加1.7万多例;

  4月6日,确诊322例,无症状感染者19660例,两者相加突破2万例;

  4月7日,确诊824例,无症状感染者20398例,两者相加突破2.1万例。

  单看确诊似乎不是很高,但无症状感染者基数很大。

  所谓无症状感染者,大体上具备两个基本特征。

  特征一,感染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具有传染性,需要隔离和治疗。

  特征二,无症状,也就是说目前没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根据目前的情况还不能够诊断为“确诊病例”。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无症状感染者能够自愈,也有少部分无症状感染者会出现临床症状,变成确诊者。4月7号的确诊者明显增多,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变成了确诊者。

  回顾上海这波疫情,有好几个没想到。

  02 几个没想到

  第1个没想到,奥密克戎的传染性。

  从3月28日浦东封控,到现在日增两万,也就十来天时间。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到,奥密克戎的传染性非常强,稍不留神就遭殃。

  在奥密克戎之前,上海的精准防控还是比较成功的。由于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很强,给动态清零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第2个没想到,外溢严重。

  这段时间,不少城市(杭州、合肥、成都等)都出现了源自于上海的感染者,造成很大的防控压力,网络上不少声音对此怨言颇多。

  对此我想说,越是这个时候,大家越是要对上海多一些包容。

  毕竟现在是众志成城的时候,绝大部分上海人(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在战斗在煎熬,大家不要被一些个例搞得乱了心神。

  有怨气,可以等战斗结束再吐槽嘛。

  第3个没想到,局面非常复杂。

  实际上按照上海的地位和体量,在精准防疫的政策破防之后,外溢几乎是必然的。上海不仅仅是一个城市,还是中国的经济龙头,以及国际性大都市;对内联通中国几乎所有城市,对外联通世界各国。

  首先,上海非常大,本身就有两三千万人口,再加上流动人口,人群非常庞大。在精准防控失败之后,就像是难以调头的大船,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乱象。

  网络上爆出很多求助信息,都是这么来的。

  其次,中国大陆之外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躺平了。如此一来,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相当于直面“阳性遍地的世界”,输入压力非常之大。

  第4个没想到,防控争议并没有停止。

  由于世界上较多国家躺平,所以国内也有声音主张躺平。

  舆论层面上,各种声音都不应该忽视。

  但既然国家对上海采取了封控政策,相当于已经下达了作战命令,就应该统一步伐执行,封控结束之后再讨论其他方式不迟。上海这波疫情没有在社会层面实现动态清零之前,讨论躺平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尽管当前局面不乐观,但在上海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加持下,在各界(尤其是邻省与解放军)的支持下,最终必然能实现动态清零。

  03 几点反思

  反思一,抗疫是一场持久战。

  这波动态清零虽然能实现,但并不能一劳永逸。在很多国家躺平的情况下,在中国不可能闭关锁国的情况下,疫情肯定还会此起彼伏。

  如果继续严格封控,按照奥密克戎的特性,相当于用最为保守的方式搞持久战。当然这种模式的成本也比较大,对第三产业的冲击也很强。

  如果寻求“精准防控”模式,那么必然要比之前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投入更多资源。因为事实证明,上海的“精准防控”还是不够精准,不足以战胜奥密克戎。

  当然所谓“躺平”的声音会一直存在。但即便“躺平”,也是持久战,因为躺平之后也会面临医疗资源的挤兑,面临反复感染的风险,面临老人和小孩的危机。

  反思二,经验很宝贵。

  这轮上海疫情,感染者已经突破10万人(确诊+无症状),而且还在增长中。这些数据会成为未来政策制定时参考的样本,包括但不限于——

  打疫苗之后确诊与无症状比例;

  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的比例;

  医疗资源充足时的重症比例与不充足时的重症比例;

  中药、西药分别对重症、确诊、无症状的治疗效果。

  反思三,新冠病毒科普迫在眉睫。

  我从最初写疫情文章时,就发现周边的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及其传播途径了解甚少。当时写文章说,这是一个让大家了解冠状病毒家族(冠状病毒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每次新出现一种冠状病毒,比如非典病毒、埃博拉病毒、以及这次,都被认为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好机会。

  然而两年多过去了,我发现大家对新冠病毒及其传播途径仍然不甚了解,具体表现就是平时没有疫情时麻痹大意,面对疫情又很恐慌。不仅农村如此,即便是大城市也是一样。这次上海疫情,再次反应出新冠疫情科普不到位。

  这种情况就很难搞真正意义上的“精准防控”。实际上如果从大一点的角度说,咱们当今社会的知识科普(不只指冠状病毒)力度还是比较匮乏的,和咱们的经济体量完全不对等。

  反思四,超级城市思路面临困境。

  上海作为中国的超级城市,实际上虹吸了各个层面的资源。但这种城市一旦出现问题(类似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会变得非常被动。

  超级城市思维自然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也会慢慢显露出来(比如生存成本极高的情况下,导致人口出生率奇低;按照一线城市的出生率,人口会加速断崖下跌)。当然这个话题有点大,但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值得思索一番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16:39 , Processed in 0.1563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