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88|回复: 0

燕梳楼:本轮疫情应坚守“四条底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0 17: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已经连续3天破2万了。

  截止昨天,上海新增1006例确诊病例,23937例无症状患者。累计感染人数已经突破17万。

  惟一的欣慰是,这些新增病例基本上都是在闭环管控中发现的,随着静域管理时间轴的延伸,相信很快就会出现拐点。

  但上海的疫情还没有掉头向下,北京和广州的疫情又出现了。

  昨天北京新增了一个高风险区,虽然发现的感染者数量不多,可是其中一条传染途径挺让人沮丧的,初判由境外来京服装货物引发感染。

  连进口服装都能传播,预防难度可想而知。

  广州形势更不容乐观,今天上午开始,11个城区启动全员核酸检测,主要是怀疑封控区域内可能发生社区传播风险。

  因为感染者中筛查出1名7岁学生,还有1人在发热门诊发现,据称感染的是奥密克戎的分支,这就大大增加了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

  “北上广深”这四大城市,只有深圳因为封城比较果断,暂时脱离了高风险,但并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奥密克戎随时会卷土重来。

  最难不过上海。今天,上海市副市长宗明哽咽地道歉,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并感谢抗疫人员昼夜坚守的付出。

  现在有不少人嘲讽和挖苦上海的防疫工作,认为他们过于傲娇。但上海市民和坚持在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是无辜的,他们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

  疫情以来,上海市各级发了很多倡议书,看了确实让人感动。但我想说的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由于26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突然停摆,造成了一些生活物资保障短缺的情况,连风投女王徐新都不得不亲自下场抢面包,普通人的境遇可想而知。

  实质上,有很多小区已经被封控两三周了,加上供保跟不上,他们难免有情绪,从网上流传的视频来看,部分小区晚上出现有人高声呼喊,甚至高唱国际歌的情况 ,我认为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宣泄。

  在这种情况下,多听一听民声民意和基层呐喊,绝对是利大于敝的,虽然难免情绪化,但对涉及的问题不失为改进和调整防疫政策的动态窗口。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各层级的倡议,但更需要各级领导们亲赴一线,到战疫最艰苦的医院去,到物资最匮乏的社区去,到有病不能看的家庭去!

  和基层抗疫一线的指战员、志愿者和广大市民们站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哪怕解决不了多少实际困难,也能起到安抚人心统一思想同克时艰的作用。

  大战面前,上下同欲者胜。

  同时,也建议上海包括所有主流媒体,都需要把握宣传的基调。

  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弘扬正能量,需要讴歌一线的感人故事。但我们有些媒体的报道三观没有五官正,比如丁丁保卫战的问题,比如给洋学生庆生问题,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这不是正能量,这是在添乱添堵。

  当一些上海市民连吃菜都困难时,还把谷爱凌吃馅饼的事往热搜上推,这显然是媒体素养出了问题。这样传播会产生什么效果,专业媒体人心里比谁都清楚。

  上海人民还处于疫情管控的煎熬之中,正在受苦受难,我们的主流媒体需要多点共情理解,多报道普通群众的难处,多提出纾难解困的良策。

  当前不只上海,许多地方在疫情防控期间,都需要把握好四个底线。

  一是保春耕的底线。

  这句话给吉林。因为东北一直是中国的粮仓。

  上海人不需要种地耕作,但2500万上海人需要吃饭。

  在防控疫情前提下,吉林专门下发文件,允许农民返乡种地,确保耕地一亩不撂荒。

  然而也有地方,过苛的防疫限制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障碍,甚至硬生生把农民从田地里往外拽。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一旦错过农时,灾难性后果将不可避免。

  二是保流通的底线。

  昨天,网络流传京东新掌门人徐雷的一份聊天记录。

  由于层层加码、过度管控,库房遭封、车辆难行、街道设卡,让京东在保供上一度无能为力。

  他举了一个河北固安库房的例子,库房大门在河北,背面在天津,河北不让出入,最后只能把库房后墙砸了,连夜修一条货车可以出入的道路,从天津绕一大圈才能保证向北京的供应。

  徐雷所言不虚。从导航地图上来看,全国有多地高速公路封闭。相当于直接把物流运输的大动脉切断了,这就不难理解连上海都出现物资短缺现象的原因了。

  这不是抗疫,而是对抗疫大局的破坏!

  也有很多人抱怨,捐赠给上海的蔬菜食品都烂了也没有分发,这其实早就超出政府的能力范畴。

  一个超大型城市,政府包办必然啥都干不好。该市场办的交给市场,按市场规则运行效率最高,老百姓也最满意。

  徐雷在朋友圈传达了一则新消息:“这两天,随着各个环节通顺,我们已经整装待发,将会开足马力尽最大努力支援上海。”

  希望物流的畅通,能够让城市实现正常的血液循环。

  三是保看病的底线。

  2021年,上海床位数超过16万张。

  当前上海确诊新冠病例6000人。可是城市封控后,大量急特情病人不能进入医院诊治的现象较为普遍。

  因为新冠而影响其他病症的救治,这是明显的不合理不公平。无论城市怎样封控,看病治病的绿色通道不能关闭。

  如果上海的医院确实无力承担救治任务,那么周边地区医疗机构能不能开通人道主义窗口,接收上海的病人呢?

  目前江苏、浙江按指令要提供6万间房用于安排上海的隔离人员,按这个逻辑,可不可以接收那些急需入院救治的其他病人?

  救人如救火,一些病耽误了就是阴阳相隔,再也没有挽回机会,绝不能把防疫当成唯一任务而忽视其他病人。

  但显然我这个想法有点幼稚。在属地管理的紧箍咒下,谁都不愿意伸出这样的橄榄枝。

  今天上午上海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卫健委严肃强调,允许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人员回家,不得阻拦。

  这说明,上海人自己都杯弓蛇影,避之不及,何况他省。

  四是保吃饭的底线。

  上海有2500多万人口,全部指望食品配送到门,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算京东投入2000快递小哥,也只能是暂时缓解,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英国在疫情严重封控期间,只允许居民外出干两件事,一是到超市购物,二是出来遛狗。

  如果说外国人走过的路咱们坚决不走的话,那么借鉴一下深圳的做法总是可以的,就是每两天允许一户出去一个人买菜。

  从居民区到超市,点对点购物,就算有传播风险,又能大到哪里去?

  这总比挨家挨户送菜,众口难调,出力不讨好要强得多。

  上海也不妨作出这样的尝试,甚至组织菜贩把菜摊摆到小区也未尝不可,做完核酸买点菜上楼,应该没毛病吧。

  既然大家都能人挤人做核酸,排队买菜又能怎样?

  办法总比困难多,就看有没有深入一线调查,就看有没有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就看有没有足够的情怀担当。

  上面提的这四点建议按说都是基本常识,应该早就有所考虑。然而现实中依然四处拉胯,说明还是有些问题的。

  最后一条建议给我们的读者朋友。虽然我们可能暂时处于安全区,但各地不断拉响警报,疫情像开盲盒一般不断涌现,我们该囤点食物了。

  风投女王徐新比我们有钱吧,疫情一来不一样跟我们一样各大群里抢吃的,和普通家庭妇女没什么两样。

  所以疫情面前,什么财富身价、什么名气地位,都不如一顿饭菜来的实在。

  他救不如自救。家里赶紧囤点米面粮油吧。

  即使不为自己,也要为家里的老人孩子。

  手有余粮,才能心里不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14:17 , Processed in 0.1244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