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52|回复: 0

占豪:中国悄悄准备10年,终于实现全球领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8 20: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战友应该都还记得2010年丁仲礼院士在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时与主持人围绕“什么是公平的减排方案”进行的辩论式采访。这次采访之所以被全国网友们铭记,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政府、中国的科学家们在当时为了中国人民的碳排放权所付出了巨大努力,网友们被丁仲礼院士的睿智、勇气和担当感动了,纷纷给他点赞。

  碳排放权有多重要?用丁仲礼院士的话说,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就是人权。客观地说,它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能否生活幸福,更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如果全球制定的排放权规则约定了中国的碳排放量,而中国这个时候既不掌握能源定价权,又不掌握碳排放权,自己国家的技术水平又较低不能实现低碳发展,那中国的发展空间不但被发达国家彻底锁死,他们还将用规则不断从中国身上抽血,新中国数十年的发展成果不但会毁于一旦,未来我们的发展也将被发达国家所控制。所以,所谓气候变暖本身不但是一个自然事实,更是一个大国博弈的局,一个由谁来制定未来世界规则的大局。

  就像丁院士在视频中所说,在过去几亿年的时间里,地球的温度比现在高十几度的时间有的是,二氧化碳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有的是,所以人类通过控制碳排放是在拯救人类自己而非拯救地球。人类在拯救自己过程中制定出来的规则、制定规则的话语权本质上就是发展权,发展权的实质当然就是人权,因为经济状况不好生活环境肯定就差,越差的生活环境越没有人权,脱离经济发展水平谈人权实是空中楼阁。

  那么,基于气候变暖制定全球规则,各国除了围绕碳排放权进行博弈外,还进行什么博弈呢?那就是围绕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上的博弈。因为,按照人类共同控制碳排放总量乃至进一步减少碳排放的目标来看,你拥有的技术越先进,单位GDP增长的碳排放量越低,那么你就拥有越大的发展空间和越多的经济发展收益。因此,我们通过技术的提升、环境的保护等手段,让单位GDP的增长所需要的碳排放越来越少,我们多余的碳排放权就可以放到市场上卖掉,这不但可以在技术升级上挣钱,技术升级带来产品碳排放的减少还能在金融衍生品上挣钱。如此逻辑下,未来实现了碳中和那就更厉害了。

  那么,对于技术不行的国家呢?你要生活、你要发展,你没有排放权怎么办?你就只能到市场上去购买。本来技术水平不高生产率就不高,如果还不得不拿钱到市场上购买别人的碳排放权,想想看是不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发达国家,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封死中国的发展空间,然后永远用碳排放权这个新规则来控制住中国的发展。

  然而,大家注意细节会发现,到了后来大家不再争了,并且在2016年达成了《巴黎协定》。为啥不争了?因为现阶段达成约束性减排的目标无法达成共识,所以后来《巴黎协定》达成的共识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C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C之内,同时确立了“国家自主贡献+5年评审”为核心的自下而上的碳减排新模式。

  《巴黎协定》的内涵其实已经很明白了,减排、控制大气变暖是共识,协定不再强制要求减排,而是主张“国家自主贡献”。“国家自主贡献”是什么内涵?就是拼技术,拼单位GDP谁消耗更少的能源,谁的碳排放更少。谁能取得领先,谁的贡献大,谁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具有话语权优势,谁就能在主导规则制定。

  那么,为啥还要5年评审一次呢?一则需要阶段性评审减排成果,二则根据评审结果调整接下来的政策。本质上,在《巴黎协定》后,博弈的着力点不同了,过去西方想完全主导规则制定,是短跑;现在则是拉开架势搞长跑,看谁最终在未来“双碳”博弈中取得胜势。

  对中国来说,要的当然是战略空间和时间,中国之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博弈,最终获得了妥协,为中国发展争取了时间和空间。中国之所以有底气在未来取得竞争的胜势,原因在于中国过去些年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悄悄准备了10多年,如今在全球终于实现了领先!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2021年3月11日,十三次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

  这一系列规划、目标和落实措施都表明,我们国家的“双碳”目标已变成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对中国来说,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是战略性的,202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6.6万亿元,占全球总产值的30%左右;2021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则达到了31.4万亿,占中国GDP比重经达27.4%,占全球总产值达三分之一左右,连续12年世界第一,超过了美欧日产值的总和。

  在中国GDP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制造占全球比例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中国通过技术升级不断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形势非常迫切。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只要中国不断通过科技和制造工艺的升级扎实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那么我们就能在未来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中占据两端的优势。

  有了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个大目标,以中国的市场规模和人口基数,中国2030年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碳排放指标可以在市场上出售,我们可以用节省出来的碳排放指标来提升我们的GDP。当然,这一切需要建立在掌握科技和制造能力的基础上,否则未来产品都加上了碳排放这个成本,商品价格就会比较高了。

  所以,我们近些年在科技、制造工艺上的进步就越来越重要,一旦我们在科技和制造工艺方面越来越具备优势,我们的产品附加值也就会不断增加,这又是一个利润点。因为生产出来的商品碳排放越低其附加值越高、能耗越低其成本越低,如此当然利润就会更高,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也就越低,这就是中国越来越强的制造端的优势。

  而在各种科技、制造方面的优势当中,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近些年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对中国的“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352万辆,与去年相比增长了160%,市场占有率上涨到了13.4%。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数据也是一匹黑马,去年共计出口新能源汽车31万辆,同比增长304.6%。今年势头则更猛,前两个月就出口了10.5万辆,是去年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同比增长381.7%,我国新能源汽车向国际市场大步进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2022年预计能达到500万辆,稳占世界新能源汽车的一半以上(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全球53%的份额)。在市场渗透率方面,中国已经把美国、日本远远甩在身后,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有4%,日本更是低到了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08:44 , Processed in 0.1563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